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靛蓝儿童”是学校存在的特殊群体,其在智力、行为、思维等方面都超长于一般的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教师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回避;转变思路,大胆改革松束缚;丰富学识,尽心助力排疑难;包容缺点,艺术批评,帮助“靛蓝儿童”健康阳光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靛蓝儿童”;积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2-0059-02
【作者简介】徐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学(江苏灌云,222231)教师,高级教师。
一、“靛蓝儿童”的概念
“靛蓝儿童”又称“深蓝儿童”(Indigo children),这个概念最早在Lee Carroll及Jan Tober夫婦所写的《The Indigo Children:The New Kids Have Arrived》一书中被提出。“靛蓝儿童”是指拥有某种特殊意志力或超自然能力的儿童。靛蓝不管是作为颜色还是染料,其颜色较深,给人一种冷峻冷静的感觉,所以有人把靛蓝当作是创意、直觉力和睿智的象征。也正因为如此,拥有某种特殊意志力或超常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被称为“靛蓝儿童”,也叫“靛蓝小孩”或“深蓝儿童”。
二、“靛蓝儿童”的特征
“靛蓝儿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价值的意识相当高,不服从绝对的权威,也不接受胁迫;喜好有挑战性、富有创意的事物,不爱墨守成规;在学校里有社交上的困难,除非是同类,否则很难与对方融洽相处;在幼年时即能理解并解释抽象事物,智力优于一般人,总会想为什么会来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任务还是因为其他,或者是等待什么事件发生;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喜欢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不喜欢外人干涉;虽然只有十来岁,却像成年人一样成熟。
三、“靛蓝儿童”对教师的挑战
“靛蓝儿童”显露出一种崭新、不寻常的心理属性和行为模式,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异之处,父母和教师需要改变养育、教育的方式。这种不得已的改变,对于教师和父母来说是一种挑战。“靛蓝儿童”对教师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学习方面的挑战。“靛蓝儿童”在学习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优于常人的思考能力和大胆的质疑精神,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超越教师的预设范围,令教师措手不及。此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训斥或回避,不仅不能维护教师的形象,反而会损害“靛蓝儿童”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唯有面对现实,承认不足,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满足“靛蓝儿童”在知识上的需求和渴望。
其次,教师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思想上的交融。“靛蓝儿童”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世界、对人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判断,大多具有固执己见的倾向,立场坚定不易动摇,并且能有理有据地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充足理由。这并不单纯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和家庭环境、读书积累、思维模式等都有关。试图影响和改变一个“靛蓝儿童”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该教师有着强大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
四、应对“靛蓝儿童”挑战的策略
1.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回避。
遇到一个“靛蓝儿童”,尤其是其故意挑战时,教师会感到尴尬,总是想方设法去回避,其实回避不是办法,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才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方式首先表现为坦然接受“靛蓝儿童”的存在,他们的存在不是偶然现象,是存在一定概率的自然现象。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这既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而且需要时间。但教师再努力,也有难以应对的时候,此时心态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什么人在知识上是没有死角的,自认为比较擅长的专业,掌握的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没有必要在“靛蓝儿童”面前患得患失。再有,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类儿童,可以直面他们提出的问题,乐于接受他们的“显摆”,让其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当其感到满足的时候,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通常情况下,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炫耀,趁势也可以帮助其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是每一个“遭遇”“靛蓝儿童”的教师必须学会的,否则就会出现心态失衡,难以与之正常相处。
2.转变思路,大胆改革松束缚。
“靛蓝儿童”不同于普通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会束缚其发展。作为教育者应该转变思路、大胆改革,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空间。不一定把他们限制在课堂的空间,也可以鼓励其去图书馆广泛阅读;不一定要把他们框定在校园的范围内,也可以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外界有更多的接触;不一定要完成教师布置的每一次功课,也可以引导他们另外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习题。曾有教师尝试让“靛蓝儿童”和名校的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知识面相差悬殊,但那种棋逢对手的兴奋感能够激励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思考。这样既能博采众家之长,又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开阔其眼界,拓宽其视野,丰富其阅历,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专长领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帮助其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增强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为此,不仅教师要转变教育思路,学校也须积极配合。
3.丰富学识,尽心助力排疑难。
“靛蓝儿童”有别于普通儿童,他们更在意教师在知识上的授予和人生境界上的指引。如果想要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者接近他们的生活,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的学识,知识面应该广而阔,不仅是学科知识,还应懂得天文、地理、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常识,即使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至少也可以积累与之交流的“谈资”,这样也能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通过交流也可以引导其在思想上成长。另外,也要防止“靛蓝儿童”在教师面前建立自我保护的空间,隔离来自探寻者的关怀,教师要设法走进他们的心里,与其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共情,用智慧的火花消释他们心理上的坚冰隔膜,激发其真情倾诉的欲望,帮助其排解生活与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关注其心理健康。
4.包容缺点,艺术批评显效果。
“靛蓝儿童”也有缺点,其缺点甚至多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如果用对待一般学生的方式进行批评,会让他们本就敏感的心变得更加孤独,对教师逐渐疏远。况且一般的批评教育方式并不适用“靛蓝儿童”,他们会觉得批评者对他们而言不够分量,有时显得过于自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谨慎思考:如何才能走进“靛蓝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发自内心接受教育并且改正缺点和不足,更全面地提升自己。首先,教师应包容他们的缺点,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让其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和安慰;其次,批评应讲究艺术性,不针锋相对,以免引发过激行为,可以引导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商量改正缺点的办法,并给予改正的主动权,不强制、不压制,这样效果应该会很明显。不过,遇到太难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寻求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帮助。
面对“靛蓝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采用正确有效的引导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特长、更快地成长发展。
【关键词】“靛蓝儿童”;积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2-0059-02
【作者简介】徐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学(江苏灌云,222231)教师,高级教师。
一、“靛蓝儿童”的概念
“靛蓝儿童”又称“深蓝儿童”(Indigo children),这个概念最早在Lee Carroll及Jan Tober夫婦所写的《The Indigo Children:The New Kids Have Arrived》一书中被提出。“靛蓝儿童”是指拥有某种特殊意志力或超自然能力的儿童。靛蓝不管是作为颜色还是染料,其颜色较深,给人一种冷峻冷静的感觉,所以有人把靛蓝当作是创意、直觉力和睿智的象征。也正因为如此,拥有某种特殊意志力或超常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被称为“靛蓝儿童”,也叫“靛蓝小孩”或“深蓝儿童”。
二、“靛蓝儿童”的特征
“靛蓝儿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价值的意识相当高,不服从绝对的权威,也不接受胁迫;喜好有挑战性、富有创意的事物,不爱墨守成规;在学校里有社交上的困难,除非是同类,否则很难与对方融洽相处;在幼年时即能理解并解释抽象事物,智力优于一般人,总会想为什么会来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任务还是因为其他,或者是等待什么事件发生;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喜欢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不喜欢外人干涉;虽然只有十来岁,却像成年人一样成熟。
三、“靛蓝儿童”对教师的挑战
“靛蓝儿童”显露出一种崭新、不寻常的心理属性和行为模式,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异之处,父母和教师需要改变养育、教育的方式。这种不得已的改变,对于教师和父母来说是一种挑战。“靛蓝儿童”对教师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学习方面的挑战。“靛蓝儿童”在学习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优于常人的思考能力和大胆的质疑精神,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超越教师的预设范围,令教师措手不及。此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训斥或回避,不仅不能维护教师的形象,反而会损害“靛蓝儿童”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唯有面对现实,承认不足,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满足“靛蓝儿童”在知识上的需求和渴望。
其次,教师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思想上的交融。“靛蓝儿童”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世界、对人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判断,大多具有固执己见的倾向,立场坚定不易动摇,并且能有理有据地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充足理由。这并不单纯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和家庭环境、读书积累、思维模式等都有关。试图影响和改变一个“靛蓝儿童”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该教师有着强大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
四、应对“靛蓝儿童”挑战的策略
1.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回避。
遇到一个“靛蓝儿童”,尤其是其故意挑战时,教师会感到尴尬,总是想方设法去回避,其实回避不是办法,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才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方式首先表现为坦然接受“靛蓝儿童”的存在,他们的存在不是偶然现象,是存在一定概率的自然现象。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这既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而且需要时间。但教师再努力,也有难以应对的时候,此时心态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什么人在知识上是没有死角的,自认为比较擅长的专业,掌握的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没有必要在“靛蓝儿童”面前患得患失。再有,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类儿童,可以直面他们提出的问题,乐于接受他们的“显摆”,让其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当其感到满足的时候,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通常情况下,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炫耀,趁势也可以帮助其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是每一个“遭遇”“靛蓝儿童”的教师必须学会的,否则就会出现心态失衡,难以与之正常相处。
2.转变思路,大胆改革松束缚。
“靛蓝儿童”不同于普通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会束缚其发展。作为教育者应该转变思路、大胆改革,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空间。不一定把他们限制在课堂的空间,也可以鼓励其去图书馆广泛阅读;不一定要把他们框定在校园的范围内,也可以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外界有更多的接触;不一定要完成教师布置的每一次功课,也可以引导他们另外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习题。曾有教师尝试让“靛蓝儿童”和名校的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知识面相差悬殊,但那种棋逢对手的兴奋感能够激励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思考。这样既能博采众家之长,又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开阔其眼界,拓宽其视野,丰富其阅历,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专长领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帮助其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增强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为此,不仅教师要转变教育思路,学校也须积极配合。
3.丰富学识,尽心助力排疑难。
“靛蓝儿童”有别于普通儿童,他们更在意教师在知识上的授予和人生境界上的指引。如果想要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者接近他们的生活,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的学识,知识面应该广而阔,不仅是学科知识,还应懂得天文、地理、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常识,即使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至少也可以积累与之交流的“谈资”,这样也能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通过交流也可以引导其在思想上成长。另外,也要防止“靛蓝儿童”在教师面前建立自我保护的空间,隔离来自探寻者的关怀,教师要设法走进他们的心里,与其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共情,用智慧的火花消释他们心理上的坚冰隔膜,激发其真情倾诉的欲望,帮助其排解生活与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关注其心理健康。
4.包容缺点,艺术批评显效果。
“靛蓝儿童”也有缺点,其缺点甚至多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如果用对待一般学生的方式进行批评,会让他们本就敏感的心变得更加孤独,对教师逐渐疏远。况且一般的批评教育方式并不适用“靛蓝儿童”,他们会觉得批评者对他们而言不够分量,有时显得过于自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谨慎思考:如何才能走进“靛蓝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发自内心接受教育并且改正缺点和不足,更全面地提升自己。首先,教师应包容他们的缺点,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让其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和安慰;其次,批评应讲究艺术性,不针锋相对,以免引发过激行为,可以引导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商量改正缺点的办法,并给予改正的主动权,不强制、不压制,这样效果应该会很明显。不过,遇到太难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寻求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帮助。
面对“靛蓝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采用正确有效的引导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特长、更快地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