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人等待复活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文莲的“墓”是个衣冠冢,她本人正以头下脚上的姿态沉睡在容积2000升的液氮罐内。那是零下196℃的极低温,时间的流逝,几乎不会再在她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
  桂军民希望妻子能快点醒来。他们都只有49岁,都算年轻。但他又很清楚,这事急不得。“要等她这个病能治了再醒,不然没意义。醒过来也没意义,对吧。”桂军民像是在提醒自己。
  展文莲是首个在中国本土冷冻并等待复活的“病人”。


  死亡“暂停”
  2017年5月8日凌晨,展文莲的呼吸和心跳停止,主治医生宣布病人死亡。
  死神的镰刀已经挥下,但伤口还未扩大。美国专家阿伦·德雷克一直做的,是给这死亡的进程按下暂停键。来到银丰研究院之前,他已经在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工作了近十年,参与了七十多例人体冷冻手术。
  在他看来,“死亡”不是一个瞬时概念,也并非不可逆。就算心脏停跳、呼吸停止,人的身体和大脑还“活”着。但在人体进入最后的低温保存阶段之前,他必须尽可能保证,“病人”不受或者少受冷冻损害。
  冷冻最大的敌人,是水在低温下结成的冰晶。冰晶会刺破细胞内壁,造成极大损伤。所以,冷冻机构必须用特殊的防冻剂置换人体内的血液和水分。
  和阿伦·德雷克一起上阵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外科医生、麻醉专家以及体外循环灌注师。他们从展文莲的颈部和股部建立双通路体外循环,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将其体温降低到18℃左右。
  然后,透明的、乳白色的防冻剂,缓缓注入展文莲体内。降温仍在进行,防冻剂变得越来越浓稠。它会成为固体,但它不会结冰。这个过程,叫做“玻璃化”。
  灌流最终完成,已是近6个小时之后。接着,展文莲的身体被转移到大尺度程序降温床上。阿伦·德雷克对这张床赞赏有加,美国阿尔科没有这样的设备。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台可以将整个人体从常温降到零下190℃左右的自动控制设备。它使用液氮蒸气进行快速降温,配置了多个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数十个位置的温度变化。
  整套流程下来,耗时55小时。阿伦·德雷克对手术效果很满意:“你看,曲线下降得很平滑,意味着我们的灌流效果很好,病人体内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冰晶。”
  期待未来重逢
  对银丰研究院来说,展文莲也是他们真正冷冻的第一具人体。
  “人体冷冻”只是一种通俗化说法,更为科学的表述,应该是“人体低温保存”。
  从2013年开始,银丰研究院就开始接触人体冷冻。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美国的人体冷冻机构参观,还和他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美国两大人体冷冻机构———阿尔科和人体冷冻研究所均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到2017年8月,两家机构已经冷冻了200余名“病人”。
  参观之后,人体冷冻的神秘面纱也随之褪去。银丰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坦言,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对低温生物学的理解,他们都并不比那些名声在外的冷冻机构差。“他们(美国和俄罗斯)做的,还是太粗糙了”。
  银丰研究院琢磨着自己在国内实施人体冷冻。此时,中国第一位接受人体冷冻的人出现了。
  她是重庆女作家杜虹,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那是2015年5月,杜虹选择的冷冻机构是美国阿尔科。
  阿尔科建议只冷冻头部,这样灌流效果更好。他们认为,只要能将大脑结构完整保存,人的记忆也就不会消失。若未来“病人”能从冰中复生,再造身体肯定也不是问题。
  杜虹的女儿在朋友圈里写道:妈妈,我们未来见。
  让生命延续
  直到今年年初,桂军民才从病房主任类维富那里,第一次听到“人体冷冻”一词。那时,展文莲已患病一年多,肺癌多发转移。桂军民已经做好了和妻子“死别”的心理准备。
  但类维富向他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人的遗体若在极低温环境下保存,待到未来其所患疾病可以治愈时,或许还能被唤醒、复活。
  桂军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接受了这个概念。“我比较相信新科技,(复活)完全有可能”。他本身就反对火化,冷冻妻子遗体,还能留下一线希望。“我受过教育,这个事情(指人体冷冻),很简单”。
  自始至终,桂军民都是冷冻妻子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别人怎么说,他不在意。“我们就要这样干,谁也没办法。有些朋友、同事,知道了也在嘟嘟囔囔,我不听,和我没关系。”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又不是你的亲人,只有我自己才有最深的切身感受。”
  在类维富这里,“冷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反,它是与死亡的抗争。类维富自己已经成了银丰生命延续计划的会员。会员免费入会,在未来若要进行人体冷冻,会员有优先权。而且,他不僅自己入会,还拉上了几个朋友。
  “他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咱俩以后一个罐’。我说,那不行,你们喜欢喝酒,到时候我还没醒过来呢,酒你们就喝完了。”类维富笑着说。茶余饭后,老友间多了一个话题———冷冻,以及死亡之后可能的故事。
  对桂军民来说,故事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他能做的事就是等待。
  在展文莲被转运到液氮罐长久低温保存之前,他和家人隔着低温保存库的玻璃看了她一眼。因为灌流的原因,妻子看起来稍稍瘦了些,但幾乎和生前一模一样。她神情安详,就像睡着了。桂军民对站在身边的儿子说,可以放心了吧。
  他希望这只是一场“生离”。虽然桂军民亲手签署的知情同意书里明确写着:“银丰研究院没有保证、担保或承诺生命延续研究计划在未来一定会成功,也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医学科技的发展时间表,复苏技术基于未来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桂军民自己也加入了生命延续计划。他想,万一妻子要在很久之后才能醒来,那她谁都不认识,也太孤单了,“得去陪陪她嘛”。
其他文献
早晨,一位肾友问,我在正规大医院治疗,我也按医嘱吃了药,饮食做到低盐,也适量运动,不熬夜,两个月后复查,为什么我的蛋白尿不降低,反而升高了?我不想治了!  很多人得肾病后的第一反应,先不管病情轻重,迫切希望知道的就是:这个病能不能完全治愈?多长时间治愈?  像他这样,还完全没有弄清楚慢性病意味着什么,完全不懂疾病的基本概念,只会在长病程中让自己吃亏。慢性病,一两个月指标沒下降就自暴自弃,这以后怎么
期刊
在人们心中,骨折应该有两个要素:突发的外伤,例如摔倒、撞击等;急性的症状,受伤部位非常疼痛,肿胀淤青,甚至影响活动。但是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恰恰可以没有这两个要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被称为“脆性骨折”,意思就是在“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的情况下,就可以發生骨折,例如咳嗽,打喷嚏。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胸椎和腰椎,疼痛有时并不剧烈,而且腰背部不会出现肿胀淤青,患者仍可以行动。因此,易漏诊或者误诊
期刊
排便是个高技术含量的动作,只有两大神经系统通力合作,才能得体又干净地完成这一过程.除了我们人类,几乎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把这个动作做得如此规范又井井有条.这一切都要归
期刊
几年前,我接诊了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病人。第一眼看到这个病人时,我就被他那大红脸惊住了,这应该是我看到过的最红的脸。  这个病人四十多岁,有耳鸣的毛病,听说有个同事靠着喝红花、桃仁、丹参泡的茶治好了耳鸣,于是,他每天照著喝。一个月后,他感到不对劲了,满脸通红,还发痒,早上起来枕头上还能看到小血点。脸上没有伤口,怎么就出血了呢?  这个病人的同事喝红花、桃仁、丹参泡的茶治好了耳鸣,是因为同事的耳鸣
期刊
不做走马观花的游客,全身心去感受当地景观和文化,德国的旅行者可以说是模范。“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是不会出现在德国旅行者身上的。  有准备的旅游  准备去哪里旅行?怎么去?为什么去这里而不是那里?到底想看什么?了解当地的文化有多少?需要带哪些必备的衣物?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旅行前要做的必修课。没有准备的旅游对德国人来说不算是认真的旅游。  住在德国汉诺威的达拉和住在德国汉堡的梅杰两家,去
期刊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好奇怪,我家孩子怎么越大越丑,脸越来越狭长,嘴巴越来越突……”如果您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留意孩子是否有异常口呼吸,医学上称为张口呼吸.rn慢性鼻
期刊
首尔市曾有一百余座高架桥,从2002年起平均每年拆除一座高架桥。这样做,为什么?  原来,在首尔汉江大橋北段二村洞附近,过去为了改善车辆拥堵问题而修建高架桥。修完后,司机们仍然很不满意,因为他们只能以时速10公里的速度慢慢在桥上移动,丝毫没有“减负”。高架桥一经拆除后,9车道改为11车道,车辆平均时速反而达到20公里。  专家分析,过去修建高架桥是為了分担城市中心的车流量,而现在绕行道路非常多,高
期刊
美国女人从小受的教育和中国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女人没有被灌输“半边天”理论和“极端平等主义”的男女机械平等思想,她们更乐意接受男女性别差异带来的体能、角色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家庭和社会所负责任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美国妇道文化。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那时我还在研究院,有一位女教授跟我聊起我的家庭。当她听说我的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她的情绪一下子从阳光明媚变成阴沉和悲
期刊
以西方视角观之,我祖父所拥有的老年生活完全是田园牧歌式的.rn祖父斯塔拉姆·葛文德是一个农民,住在距孟买约500公里的一个村庄.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那里耕作了几百年.记得差不
期刊
从德国慕尼黑向南,我们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匆匆行驶。远处,阿尔卑斯山脉正舒展它的身子蜿蜒到天边,山顶上的白雪衬着葱绿的原野,显得那样和谐。公路两旁不时闪过一块牌子,画着一只鹿,这是提醒司机,别在鹿儿横穿马路时把鹿撞了。在远离城市一处风景幽美的地方,车子停了下来。  这里,一大群建筑物刚刚落成,不少地方正在施工。主人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急救医院,或叫做“事故医院”,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医院里看不到的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