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校园教学外的一项以就业为基本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高职院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质量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然而,高职院校怎样具体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和具体目标以及校企合作的运营模式,探究了构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并强调校方在校企合作模式的配置上,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学生教育模式和自身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所谓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结合,建立一种“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关系,达到共同发展与双赢的目的。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方便,更为企业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员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究竟什么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又怎样将这种模式运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和目标: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立专业开发相关课件,以企业为主建立实训基地,以学校为主进行应用技术研究,最后校企共享人才资源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了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和对社会认识的三个转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逐渐推进了学生从院校毕业后上岗的零过渡,最终形成了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多赢的目的。实行校企合作可以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得学校提供的专业技能能够在企业加以运用,达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校企合作的运营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素质教育与满足社会需要的最佳手段与方式,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典型的校企合作方法有:
  (1)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方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
  (4)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
  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实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将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让企业协助培养学生,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窄,这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校企双方合作的关注点不同
  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关心的主要是改革培养模式、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实习、实训条件用于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问题。而企业关心的则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效益。故合作过程中易出现由于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影响合作质量的问题。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
  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未做明确的规定,仅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地区出台的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也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阶段,没有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上,政策在描述时也较为笼统、模糊,其中也没有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举措,企业难以照章执行。
  3、政府主导和行业协会指导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除了提供政策法规指导之外,主要还应起到统筹发展、利益协调、监督落实、效果评价等作用。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表人和协调人在校企之间能够发挥牵线搭桥、信息枢纽、合作平台搭建等作用。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合格人才是社会、行业企业、教育教学部门的利益共同点。为达到以上目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供合作渠道、定位行业人才标准、监督合作过程、评价合作成果、解决合作矛盾等工作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主导、参与。
  4、院校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的了解,采用“往上堆”的方式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背道而驰”,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严重脱离实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重理论轻实践,学科特征明显,基础与专业课程体系零散、简单,无针对实际工作岗位深入研究的教学模式,缺少职业化培养的思路和措施。
  5、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企业追求利润与校企合作之间存在着矛盾。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理念理解不深入,不认为校企合作会带来更多经济价值,很少主动考虑与院校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不受受训企业的约束,容易因过低的劳动力价格导致人才流失,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得不到预期的回报。   三、研究探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多赢”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终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我们在实施校企合作中,是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为目标的。
  1、学生方面
  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学到了很多课堂以外而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拉近了学生与企业要求的距离,缓和了学生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企业后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就业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企业方面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优秀的人才。在企业进行严格考察、精心挑选,再统一进行技术培养后,就可以将人才长期储备。在一些学校的教学安排中,会保证在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队伍不断,使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有学生来进行实习。不仅节约了企业在人力应用上的成本投入,更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了企业的发展前景。除此之外,与企业合作的高校和学生在无形中就成为了企业的宣传者和消费者。
  3、学校方面
  学校不仅实现了企业与学生的共赢,更是提高了学校本身质量。高职院校就有责任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不仅提高了院校本身的教学质量,更是培养出了一批教学能力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教师队伍,促进了该校教学团队的发展,也增强了学校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能力。
  除此之外,企业在为院校提供实习基地,为教师学生提供免费食宿的基础上,代替学校承担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任务,使学校获得了校企合作的宝贵经验材料,为学校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
  四、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文件
  地方政府应出台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地方法规和文件,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合作中产生的责、权、利、义关系并建立相应的仲裁、评判体系。行业协会对专业建设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行业协会除了发挥合作桥梁的作用外,还应对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利益冲突起到协调人的作用;行业协会还应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时表达企业的需求和利益,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落实。
  2、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校企合作指导力度
  可以成立由地方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法律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形成有效的资源调配、信息获取、过程监督、矛盾化解机制,促成校企合作的双向健康发展。
  3、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1)输送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高职院校可安排教师寻找企业接纳教师进行周期性顶岗实践,以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生产,可锻炼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2)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鼓励和支持专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以免费或低廉的报酬承接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工程建设等工作。
  (3)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
  企业的优秀工程师、技术人员都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是专业师资团队的有利补充,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或者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将企业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直接传授于学生。
  4、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定位改革
  (1)院校专业带头人要通过校企合作,或参考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调研资料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等进行预估设置。
  (2)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帮助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电话或登门造访,回访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和毕业生的雇主,了解毕业生具备的和尚未具备的技能、企业培训内容等各项情况。
  5、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要以企业为主导、院校为主体
  教师的教学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要按企业的需求决定讲课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原型要来自企业实践。
  (2)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多种满足高职教育需要的方式方法。例如,可带领学生参与到承接的企业项目工作中,通过以完成一个项目流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到项目中去;教师也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课堂带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去,以生动有趣的事例代替书中枯燥的文字,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教师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问卷、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结语: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鼓励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各方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国家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也需要深刻发掘自身优势,主动与企业建立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企业也参与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使校企合作真正发挥作用,共创双赢和多赢的局面,共同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忠.准就业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林伦伦,姜运生,宋亦刚.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4]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5]李澎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耦合模式研究-兼论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3).
  [6]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04).
  [7]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
  [8]黄德辉.不管学生素质多差,教师职责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9]陈永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2010年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耿朝彦(1980-),男,河北省石家庄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山东协和学院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这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
由于科技的发展与医疗技术逐渐成熟化,护理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护理要求也不断增强,因此,对护士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实践课程是语文人文
摘 要:自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电视行业有着持续的进步,与此相关的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如今,在进行部分重大事项的报道时,越来越趋向于采取非单一的方式,即使这样,任何的方式也无法脱离记者的现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人性化是需要时时刻刻记住的一点,其关键就在于记者和受访民众之间互相的了解和联络,在彼此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新闻采访更加真实精确,此作品在大量收集、阅读、整理、
从今年7月到12月,全国高校都成功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活动
摘 要:伴随统计方法的普及,不仅仅统计工作者可以搞统计分析,各行各业都可以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是统计的三大任务,在这三大任务中统计分析是最终的成果体现。统计分析用途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政府经济工作密不可分,研究统计分析这个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统计分析 作用 方法 提高  统计工作是最常见的工作,统计工作是其他分析工作,
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而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是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对社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诚信环境的建构.高校开展诚信教育
目前土木工程的市场需求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不成正比,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本文从教学安排、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型土木人才的培养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
权力是指一定的社会主体(个人或组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支配或制约客体的一种现实力量。权力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掌权者可以凭借权力来服务
追求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而大学生作为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已然成为社会对其基本的素质能力要求。但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