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色骨头》默默地上映了,票房惨淡。
上映前记者在酒仙桥的东隅酒店咖啡厅采访崔健,他一直没有对票房预期发表言论,同行的朋友说“或许他真的对票房没有信心。”只是,崔健不需要一部电影的证明,他也同样不喜欢被揣测。
“我发现接受片子的女性是闷骚型淑女,而摇滚女孩可能看不懂。”崔健说,纵使他低着头,你也可以在人群中发现他,因为那颗红五星。
老炮儿的电影梦一发十年,崔健说自己像手捧着沙子,这些年,每一个环节都不敢疏忽,也不愿为了审查而改变表达的初衷。他调侃自己是一个业余的人,一个不会说戏的人,但又反复强调“应该永远鼓励努力的人,甚至不要讨论才华,才华就像美丑,是天生的,不喜欢我的电影的人肯定有,但是请尊重我的努力。我长得丑,我不愿去整容,这是我父母的作品,我只希望我的努力被人看见,不喜欢我的人,请离我远去。谈论都不要谈论。 ”
很久没有在公众面前出现的崔健,其实挺健谈,他说电影是上天给他的缘分,就像孩子之于父母,过程中,总会创造更多的缘分让人学习。
他也不想再表达更多的愤怒,纵然最早在作品中用我取代了我们,崔健说“占这个茅坑也很多年了,有些烦了,拍《蓝色骨头》已经在转变,谈的是理想和励志。里面有很多冷伤感,但是却没有放弃,带有力量,不是不活了,而是面对生活,继续走。”
激情第一,不奢求所有人都喜欢
BQ :2006年您执导过短片《修复处女膜时代》,而这一次《蓝色骨头》是第一次执导长片,感觉有何不同?用短片练手,是否也是对执导长片故事“蓄谋已久”?
C:其实《蓝色骨头》的想法在拍短片之前就有了,一共筹备了9年,创作的周期很长,一直在思考和酝酿,特别是我们外行来做,必然要有很长时间准备,我并不想让别人做,然后挂着我的名儿。拍过的短片,我也很喜欢,有很高的热情,并能让我熟悉和把控节奏,不只是练手。
BQ :蓝色代表了您想传达的什么调性?还有没有隐藏在电影中的其他色调?会不会觉得这个名字对于不听摇滚的年轻人来说有隔阂感?
C:也许会有一点恐怖的感觉,但对于内容的理解跟年龄没有关系,跟性格倒是有关。对于熟悉我的人来说,蓝色骨头已经是很明亮的感觉了。电影中的颜色,除了黑白,就是红黄蓝,黑白是描述文革故事的色调;蓝色是对未来的想象,有些抽象;红色是冒险的摇滚的;黄色则是流行、温暖与柔和的。其实在大家看到的电影里红色和黄色没有体现充分,主要以蓝色为框架,但是原始剧本里面有,如果市场有反应,或许还会再去完成红色和黄色的故事。
BQ :有一种反馈是,片子不传统,情节跳跃,不能从头至尾地看懂。
C:剪辑非常不传统,前15分钟跟不上,后面也跟不上,时空的跳跃产生新的叙事信息,这样能够弥补准备的不足,增强新的能量。也许再准备十年,拍摄时依然会觉得有不足,渴望的支撑点高,永远会有挑战。我追求的目的有三:激情、故事、技术。第一重要的是激情。也许专业人士会觉得没有一个故事讲得满,但我就是想跳跃,看到最后依然会明白,也不奢求所有人都喜欢。
人都有孤独感和自虐的情结
BQ :以您的影响力不缺找大腕的资本,可是选择的演员却大都没有票房号召力。
C:需要我出面去宣传这个片子是很糟糕的。利用我在音乐上的资源,创造这部电影的可观性?但是真正我要说的恰恰相反,在这部电影的屋檐下,不应该有明星,演员的选择,准确第一,票房第二,如果有票房号召力但是伤害这个角色,那么我肯定不用。我在现场说戏很差,我可能不能用专业术语来说,说戏时都会走到演员跟前,单独讲,让大家都舒服。也有突然拍不下去的经历,有一场钟华和萌萌挑逗的戏,总是感觉不对,停拍,修改剧本,最后是夜里12点重拍的,效果我也很满意,没有太多台词,几个动作就把人物个性展示明白了。还有倪虹洁,她的内心和她演的偶像剧不一样,她的经历和习惯确实适合这个角色,试戏时震撼了我,就是砸脸的那场戏,我都怕她情绪失控。毛阿敏也一样,没有设计,拍摄时的几个救命的动作,特别抓人。
BQ :杜可风会调侃您的业余吗?
C:感谢老杜支持我,他喜欢冒险,有一个临场发挥是在拆除文革跳舞的布景时,我突然觉得这个感觉很棒,想补镜头,让演员看这个拆除的画面,如果别的摄影师,肯定不会同意,谁敢故意拍穿帮镜头,跟着业余导演也不能这么业余啊?但是老杜可以。
BQ :有文革背景,有同性恋,有高干选妃,为什么杂糅这么多话题?
C:电影是信息的平台,没有模式,通过若干画面给你讲故事,让你高兴,具体什么形式都有可能,文革只不过是这里面的一部分,而不是偏要去表现的东西。人都有孤独感,还有一种自虐的情结。要表现人们脑子里想过,但不愿意去亲历的事情,这是我创作的技术。自虐、美女、裸体、性、枪、正义感、音乐、死亡、老帅哥,也许你会说太多了,但只要不对创作者的人格进行诋毁就可以。
BQ :电影宣传的口号之一是向青春致敬,但显然不能涵盖您想表达的全部。
C:与其那么说,不如解释为由于生命的存在,对青春的质疑和提问。还可以说它是励志的,主视角在年轻人身上。还可以看作晚年励志片,一个人活在暗处,最终死在光明。所有包袱在他临死前释放了。片子没有敌人、仇人,所有人都那么伤感、那么纠结,这是我的电影想要表达的气氛,为什么要伤感?因为人的命运,可能有挫折,但是生命没有错,生命是最伟大的。
还是音乐更直接、更独立
BQ :电影和音乐的表达有什么差异?他们在您这里是什么关系? C:音乐和电影没有太大区别,我在做音乐之前就很喜欢电影,我觉得电影也是音乐,电影让你在两个小时接受特别大的信息。而我的音乐,每一首歌都有主人公,都有包袱,结尾出来后,令人觉得高兴或者被虐。不同仅在于技术上的熟悉罢了。
BQ :哪种表达更过瘾?更发泄?
C:还是音乐,音乐最直接,更独立。但是电影是一个理性的状态,观众在2个小时里激动,但是你可能已经在制作过程中激动过200个小时了,所以这种激动感和音乐不同。
BQ :在音乐上的成就会不会成为您执导电影的压力?
C:在艺术的屋檐下,没有大明星,没有任何明星可以超越他自己的艺术,除非你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演者。所以没有压力,作为创作者,永远要低于自己创作的东西。我在创作作品,但是它其实会返给我更多内容和思考。
BQ :把您的歌词展开就是一个诗歌的文本,很有文学性,您是怎么打磨的?
C: 用大量时间去做修理,我不是一气呵成的那种类型,我要精雕细刻。也许有人几分钟就能写出一首诗,怎么看怎么到位,但是我总会根据音乐和节奏再修改。诗性不在语言方式上,而在语言的内容上,有些看起来诗情画意,但内在透露出粗俗,透出对生命的不尊重。诗歌只是文字组合,让你形成对文字的欣赏,并不是诗歌本身的力量。
BQ :精雕细刻是否也说明您做事的较劲?
C:精雕细刻是我的个人特点,但是我要说功夫要精雕细刻,比如你要练琴去,但是演出一个作品是不能精雕细刻的,一场演出下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又有多少人还想改变世界?
BQ :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改变世界没有激情?
C:又有多少人还想改变世界?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是平等的,我不认为一个人有很大的理想,他就伟大到可以忽视方法,可以忽视人的本能。伟大的理性没有超越野蛮的本性的权利。如果野蛮是贬义词,那么人的理想也可能是野蛮的,如果没有理想,可以补充理想,但不意味理想就有多么伟大,我想强调的还是生命。
BQ :不再一无所有之后,还会愤怒吗?
C:愤怒不是伟大的情愫,他和幸福感是平等的。所以不会永远愤怒,愤怒也不会吃掉微笑,自然的生命状态都是伟大的,对生命的不宽容才是危险的,当然信仰也并非不危险。我平时就是一个开玩笑的人,可以讲荤故事,能斗嘴,乐意评论漂亮的女孩子,这是本能的,你以为我喜欢一无所有就要剥夺我的这些权利吗?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是不能改变我。
BQ :您曾说要做一个永远的批判者,那么,如何掌握抗争与妥协的分寸?
C:批判者也可以是对生命的享受者。当野性变得神圣,政治性就变成了野性。批判是能量的调动,是发现问题,是预警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批判二字,不是抬杠。社会有很多令人不满之处,如果一个人不批判,我反而觉得他是在抬杠。
BQ :疯狂不见了,恐惧出现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那些曾经说过的话,现在怎么体会?
C:高峰的路就是越走越窄,当你选择在精神领域上享受孤独的成功,孤独就永远伴随着你,不说找工作等现实状态,我说的是终极意义上的,选择的途径和形式会永远伴随你,有人天生不愿站在舞台上,有人天生站在摄影机的后面,世界是丰富的组合,这才有意思。
我不是教父,去XX的教父!
BQ :会不会觉得微博微信时代发声的多渠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取代了作为时代符号的崔健的意义?
C:代替以前的我,我同意,但是代替不了活着的我,谁说要代替我,我会给他伸出中指“去XX的,你凭什么?”甚至连概括我的权利都没有,最多只是谈论过去的我,而这么谈论的人大多只是听热闹,没有真正听懂过我。
BQ :摇滚教父的称谓呢?
C:我要当教父的孙子,我不是教父,谁爱当教父谁当教父,去XX的教父!重复的作品我不会做,甚至觉得同样的音乐形式我也没有必要再做,我要对得起音乐和摇滚,我觉得摇滚和电影都是最伟大的艺术形式。
BQ :摇滚的内核您觉得变了吗?摇滚已死也被喊过很多遍了。
C:摇滚凝聚思想,是文学、节奏、和声的艺术。希望我自己永远不要玷污这种形式,希望能够配得上它,让它产生更大的光。摇滚死或不死都有可能,但是这种自由创作的形式,有能量的音乐形式会永远存在,会有一帮音乐家为它献身。说摇滚会死的人一直都有。如果摇滚乐没有成为主流,只能说我们在积压我们的能量等待以后释放,摇滚早晚会成为主流的。曾经有人说摇滚乐不会家喻户晓,但是现在不是年轻人都知道吗,而且没有比摇滚乐更健康的形式。
和女儿平等,绝不让孝顺成为第一道德
BQ :但是年纪大了,会不会愤怒和温柔的感触变了,摇不起来了?
C:愤怒和温柔一样伟大,如果以为温柔可以在生命中不存在,那么愤怒一定也是很傻的东西,甚至是纳粹式的存在,我们只是在讲平衡。就像有一次政治签名活动,我没有做出立刻的反应,对方说你还摇滚什么啊,唱什么啊,你不够愤青,你在妥协,唱歌的意义还有吗?我火了,我说不能因为你搞政治就把音乐的伟大性给贬低了。我的生活中都是音乐家,我不喜欢整天搞政治口号的人,我甚至觉得这个世界音乐家多于政治家,世界才会更美。
BQ :中国的电影人比较欣赏哪一位?
C:姜文,没有被知识和才华淹没创作和表达的力量,他的很多话支撑我完成自己的作品。他说好电影人人都会拍,坚持到最后0.5%还能做到苛刻,才能成就伟大,这0.5%比前面的99.5%都要艰难。
BQ :您的女儿和姜文的女儿也是闺蜜,她显然也是您生命中一个伟大的作品。你们相处如何?
C:伟大的作品之下,我们只不过是初期的塑造者,一个伟大的人就应该超越他的上辈,我们是平等的,如果要失去平等,绝不应该让孝顺成为第一道德,甚至应该反孝顺,真实的尊重才更有美感。我没有刻意为她做过什么事情,那种刻意只会让她感到肉麻,她和很多孩子不一样,我给她礼物,她说能少买就少买,给她钱,她也不要,平时购物也很少用塑料袋,很注意环保,我觉得她的价值观是从微小处见宏观,是超越我的。我以前觉得我母亲很抠门,不愿意花钱,总留一些“以后可能会用”的东西,我很反感她这样,是我女儿让我慢慢知道,这是一种价值观。老人只是不愿意浪费。
BQ :女儿喜欢这部电影吗?
C:她喜欢,看了很多遍。
BQ :终极感受是什么?
C:当你觉得天有绝人之路时来看这个片子,你会觉得天无绝人之路。
上映前记者在酒仙桥的东隅酒店咖啡厅采访崔健,他一直没有对票房预期发表言论,同行的朋友说“或许他真的对票房没有信心。”只是,崔健不需要一部电影的证明,他也同样不喜欢被揣测。
“我发现接受片子的女性是闷骚型淑女,而摇滚女孩可能看不懂。”崔健说,纵使他低着头,你也可以在人群中发现他,因为那颗红五星。
老炮儿的电影梦一发十年,崔健说自己像手捧着沙子,这些年,每一个环节都不敢疏忽,也不愿为了审查而改变表达的初衷。他调侃自己是一个业余的人,一个不会说戏的人,但又反复强调“应该永远鼓励努力的人,甚至不要讨论才华,才华就像美丑,是天生的,不喜欢我的电影的人肯定有,但是请尊重我的努力。我长得丑,我不愿去整容,这是我父母的作品,我只希望我的努力被人看见,不喜欢我的人,请离我远去。谈论都不要谈论。 ”
很久没有在公众面前出现的崔健,其实挺健谈,他说电影是上天给他的缘分,就像孩子之于父母,过程中,总会创造更多的缘分让人学习。
他也不想再表达更多的愤怒,纵然最早在作品中用我取代了我们,崔健说“占这个茅坑也很多年了,有些烦了,拍《蓝色骨头》已经在转变,谈的是理想和励志。里面有很多冷伤感,但是却没有放弃,带有力量,不是不活了,而是面对生活,继续走。”
激情第一,不奢求所有人都喜欢
BQ :2006年您执导过短片《修复处女膜时代》,而这一次《蓝色骨头》是第一次执导长片,感觉有何不同?用短片练手,是否也是对执导长片故事“蓄谋已久”?
C:其实《蓝色骨头》的想法在拍短片之前就有了,一共筹备了9年,创作的周期很长,一直在思考和酝酿,特别是我们外行来做,必然要有很长时间准备,我并不想让别人做,然后挂着我的名儿。拍过的短片,我也很喜欢,有很高的热情,并能让我熟悉和把控节奏,不只是练手。
BQ :蓝色代表了您想传达的什么调性?还有没有隐藏在电影中的其他色调?会不会觉得这个名字对于不听摇滚的年轻人来说有隔阂感?
C:也许会有一点恐怖的感觉,但对于内容的理解跟年龄没有关系,跟性格倒是有关。对于熟悉我的人来说,蓝色骨头已经是很明亮的感觉了。电影中的颜色,除了黑白,就是红黄蓝,黑白是描述文革故事的色调;蓝色是对未来的想象,有些抽象;红色是冒险的摇滚的;黄色则是流行、温暖与柔和的。其实在大家看到的电影里红色和黄色没有体现充分,主要以蓝色为框架,但是原始剧本里面有,如果市场有反应,或许还会再去完成红色和黄色的故事。
BQ :有一种反馈是,片子不传统,情节跳跃,不能从头至尾地看懂。
C:剪辑非常不传统,前15分钟跟不上,后面也跟不上,时空的跳跃产生新的叙事信息,这样能够弥补准备的不足,增强新的能量。也许再准备十年,拍摄时依然会觉得有不足,渴望的支撑点高,永远会有挑战。我追求的目的有三:激情、故事、技术。第一重要的是激情。也许专业人士会觉得没有一个故事讲得满,但我就是想跳跃,看到最后依然会明白,也不奢求所有人都喜欢。
人都有孤独感和自虐的情结
BQ :以您的影响力不缺找大腕的资本,可是选择的演员却大都没有票房号召力。
C:需要我出面去宣传这个片子是很糟糕的。利用我在音乐上的资源,创造这部电影的可观性?但是真正我要说的恰恰相反,在这部电影的屋檐下,不应该有明星,演员的选择,准确第一,票房第二,如果有票房号召力但是伤害这个角色,那么我肯定不用。我在现场说戏很差,我可能不能用专业术语来说,说戏时都会走到演员跟前,单独讲,让大家都舒服。也有突然拍不下去的经历,有一场钟华和萌萌挑逗的戏,总是感觉不对,停拍,修改剧本,最后是夜里12点重拍的,效果我也很满意,没有太多台词,几个动作就把人物个性展示明白了。还有倪虹洁,她的内心和她演的偶像剧不一样,她的经历和习惯确实适合这个角色,试戏时震撼了我,就是砸脸的那场戏,我都怕她情绪失控。毛阿敏也一样,没有设计,拍摄时的几个救命的动作,特别抓人。
BQ :杜可风会调侃您的业余吗?
C:感谢老杜支持我,他喜欢冒险,有一个临场发挥是在拆除文革跳舞的布景时,我突然觉得这个感觉很棒,想补镜头,让演员看这个拆除的画面,如果别的摄影师,肯定不会同意,谁敢故意拍穿帮镜头,跟着业余导演也不能这么业余啊?但是老杜可以。
BQ :有文革背景,有同性恋,有高干选妃,为什么杂糅这么多话题?
C:电影是信息的平台,没有模式,通过若干画面给你讲故事,让你高兴,具体什么形式都有可能,文革只不过是这里面的一部分,而不是偏要去表现的东西。人都有孤独感,还有一种自虐的情结。要表现人们脑子里想过,但不愿意去亲历的事情,这是我创作的技术。自虐、美女、裸体、性、枪、正义感、音乐、死亡、老帅哥,也许你会说太多了,但只要不对创作者的人格进行诋毁就可以。
BQ :电影宣传的口号之一是向青春致敬,但显然不能涵盖您想表达的全部。
C:与其那么说,不如解释为由于生命的存在,对青春的质疑和提问。还可以说它是励志的,主视角在年轻人身上。还可以看作晚年励志片,一个人活在暗处,最终死在光明。所有包袱在他临死前释放了。片子没有敌人、仇人,所有人都那么伤感、那么纠结,这是我的电影想要表达的气氛,为什么要伤感?因为人的命运,可能有挫折,但是生命没有错,生命是最伟大的。
还是音乐更直接、更独立
BQ :电影和音乐的表达有什么差异?他们在您这里是什么关系? C:音乐和电影没有太大区别,我在做音乐之前就很喜欢电影,我觉得电影也是音乐,电影让你在两个小时接受特别大的信息。而我的音乐,每一首歌都有主人公,都有包袱,结尾出来后,令人觉得高兴或者被虐。不同仅在于技术上的熟悉罢了。
BQ :哪种表达更过瘾?更发泄?
C:还是音乐,音乐最直接,更独立。但是电影是一个理性的状态,观众在2个小时里激动,但是你可能已经在制作过程中激动过200个小时了,所以这种激动感和音乐不同。
BQ :在音乐上的成就会不会成为您执导电影的压力?
C:在艺术的屋檐下,没有大明星,没有任何明星可以超越他自己的艺术,除非你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演者。所以没有压力,作为创作者,永远要低于自己创作的东西。我在创作作品,但是它其实会返给我更多内容和思考。
BQ :把您的歌词展开就是一个诗歌的文本,很有文学性,您是怎么打磨的?
C: 用大量时间去做修理,我不是一气呵成的那种类型,我要精雕细刻。也许有人几分钟就能写出一首诗,怎么看怎么到位,但是我总会根据音乐和节奏再修改。诗性不在语言方式上,而在语言的内容上,有些看起来诗情画意,但内在透露出粗俗,透出对生命的不尊重。诗歌只是文字组合,让你形成对文字的欣赏,并不是诗歌本身的力量。
BQ :精雕细刻是否也说明您做事的较劲?
C:精雕细刻是我的个人特点,但是我要说功夫要精雕细刻,比如你要练琴去,但是演出一个作品是不能精雕细刻的,一场演出下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又有多少人还想改变世界?
BQ :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改变世界没有激情?
C:又有多少人还想改变世界?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是平等的,我不认为一个人有很大的理想,他就伟大到可以忽视方法,可以忽视人的本能。伟大的理性没有超越野蛮的本性的权利。如果野蛮是贬义词,那么人的理想也可能是野蛮的,如果没有理想,可以补充理想,但不意味理想就有多么伟大,我想强调的还是生命。
BQ :不再一无所有之后,还会愤怒吗?
C:愤怒不是伟大的情愫,他和幸福感是平等的。所以不会永远愤怒,愤怒也不会吃掉微笑,自然的生命状态都是伟大的,对生命的不宽容才是危险的,当然信仰也并非不危险。我平时就是一个开玩笑的人,可以讲荤故事,能斗嘴,乐意评论漂亮的女孩子,这是本能的,你以为我喜欢一无所有就要剥夺我的这些权利吗?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是不能改变我。
BQ :您曾说要做一个永远的批判者,那么,如何掌握抗争与妥协的分寸?
C:批判者也可以是对生命的享受者。当野性变得神圣,政治性就变成了野性。批判是能量的调动,是发现问题,是预警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批判二字,不是抬杠。社会有很多令人不满之处,如果一个人不批判,我反而觉得他是在抬杠。
BQ :疯狂不见了,恐惧出现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那些曾经说过的话,现在怎么体会?
C:高峰的路就是越走越窄,当你选择在精神领域上享受孤独的成功,孤独就永远伴随着你,不说找工作等现实状态,我说的是终极意义上的,选择的途径和形式会永远伴随你,有人天生不愿站在舞台上,有人天生站在摄影机的后面,世界是丰富的组合,这才有意思。
我不是教父,去XX的教父!
BQ :会不会觉得微博微信时代发声的多渠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取代了作为时代符号的崔健的意义?
C:代替以前的我,我同意,但是代替不了活着的我,谁说要代替我,我会给他伸出中指“去XX的,你凭什么?”甚至连概括我的权利都没有,最多只是谈论过去的我,而这么谈论的人大多只是听热闹,没有真正听懂过我。
BQ :摇滚教父的称谓呢?
C:我要当教父的孙子,我不是教父,谁爱当教父谁当教父,去XX的教父!重复的作品我不会做,甚至觉得同样的音乐形式我也没有必要再做,我要对得起音乐和摇滚,我觉得摇滚和电影都是最伟大的艺术形式。
BQ :摇滚的内核您觉得变了吗?摇滚已死也被喊过很多遍了。
C:摇滚凝聚思想,是文学、节奏、和声的艺术。希望我自己永远不要玷污这种形式,希望能够配得上它,让它产生更大的光。摇滚死或不死都有可能,但是这种自由创作的形式,有能量的音乐形式会永远存在,会有一帮音乐家为它献身。说摇滚会死的人一直都有。如果摇滚乐没有成为主流,只能说我们在积压我们的能量等待以后释放,摇滚早晚会成为主流的。曾经有人说摇滚乐不会家喻户晓,但是现在不是年轻人都知道吗,而且没有比摇滚乐更健康的形式。
和女儿平等,绝不让孝顺成为第一道德
BQ :但是年纪大了,会不会愤怒和温柔的感触变了,摇不起来了?
C:愤怒和温柔一样伟大,如果以为温柔可以在生命中不存在,那么愤怒一定也是很傻的东西,甚至是纳粹式的存在,我们只是在讲平衡。就像有一次政治签名活动,我没有做出立刻的反应,对方说你还摇滚什么啊,唱什么啊,你不够愤青,你在妥协,唱歌的意义还有吗?我火了,我说不能因为你搞政治就把音乐的伟大性给贬低了。我的生活中都是音乐家,我不喜欢整天搞政治口号的人,我甚至觉得这个世界音乐家多于政治家,世界才会更美。
BQ :中国的电影人比较欣赏哪一位?
C:姜文,没有被知识和才华淹没创作和表达的力量,他的很多话支撑我完成自己的作品。他说好电影人人都会拍,坚持到最后0.5%还能做到苛刻,才能成就伟大,这0.5%比前面的99.5%都要艰难。
BQ :您的女儿和姜文的女儿也是闺蜜,她显然也是您生命中一个伟大的作品。你们相处如何?
C:伟大的作品之下,我们只不过是初期的塑造者,一个伟大的人就应该超越他的上辈,我们是平等的,如果要失去平等,绝不应该让孝顺成为第一道德,甚至应该反孝顺,真实的尊重才更有美感。我没有刻意为她做过什么事情,那种刻意只会让她感到肉麻,她和很多孩子不一样,我给她礼物,她说能少买就少买,给她钱,她也不要,平时购物也很少用塑料袋,很注意环保,我觉得她的价值观是从微小处见宏观,是超越我的。我以前觉得我母亲很抠门,不愿意花钱,总留一些“以后可能会用”的东西,我很反感她这样,是我女儿让我慢慢知道,这是一种价值观。老人只是不愿意浪费。
BQ :女儿喜欢这部电影吗?
C:她喜欢,看了很多遍。
BQ :终极感受是什么?
C:当你觉得天有绝人之路时来看这个片子,你会觉得天无绝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