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前朗读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指导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目的不明确,忽略文本
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个体读了小组读,小组读了集体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既不用心,也不用情,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脱离文本的要求,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流于形式,忽略实效
其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其二,朗读重形式而轻实效。在实施课标改革之后,教师开始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也改变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读”慢慢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但效果不佳。
3.朗读缺乏情境,忽略主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们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学生是无法读出感情的。
二、如何关注朗读的有效性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上好“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焕光彩,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朗读教学中做到如下几点:
1.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而是为感悟和解读文本服务。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朗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方法,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
2.朗读要切实有效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1)充分朗读,勿走过场
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即便是大型的语文公开课在朗读教学上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要求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走过场,草草收兵。
(2)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如学生朗读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情况录音后进行比赛等等。
3.朗读要深入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引导学生体味文章内涵,深入文章情境,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地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情感渲染,以情促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以情促情,以情激情。当学生的心融于文本之中,真情注入文字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从而“情融融,意切切”。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得到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迁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如此一番想象联想,才会使学生更容易走入到作品中去,学生读起来自然情动辞发。
根据调查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指导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目的不明确,忽略文本
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个体读了小组读,小组读了集体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既不用心,也不用情,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脱离文本的要求,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流于形式,忽略实效
其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其二,朗读重形式而轻实效。在实施课标改革之后,教师开始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也改变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读”慢慢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但效果不佳。
3.朗读缺乏情境,忽略主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们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学生是无法读出感情的。
二、如何关注朗读的有效性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上好“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焕光彩,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朗读教学中做到如下几点:
1.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而是为感悟和解读文本服务。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朗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方法,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
2.朗读要切实有效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1)充分朗读,勿走过场
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即便是大型的语文公开课在朗读教学上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要求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走过场,草草收兵。
(2)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如学生朗读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情况录音后进行比赛等等。
3.朗读要深入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引导学生体味文章内涵,深入文章情境,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地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情感渲染,以情促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以情促情,以情激情。当学生的心融于文本之中,真情注入文字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从而“情融融,意切切”。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得到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迁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如此一番想象联想,才会使学生更容易走入到作品中去,学生读起来自然情动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