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有学校的产生教学质量的高低就是一个重头戏,而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也将成为一个首要问题,管理得法是可以有显著提升的,而管理不当也是可以显著下降的。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中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偏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人文精神教育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与创新能力不相适应等诸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但是,我们又不能把高校的办学质量完全寄托在某一个“质量工程”的评估上,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我们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教学;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56-02
质量一直是我国办校以来不变的主题。《教育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5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水平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2008年8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围绕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召开的讨论会上,周济部长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关键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指针;第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第三,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第四,以加强教师队伍为关键;第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石。
可见,国家教育部对提高教育质量高度重视,列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核心工作,排位上仅次于“教育优先发展”,在其他一切教育工作之前。那么在面对我国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将高校的教学管理问题更加趋向于具体化和制度化呢?
一、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不能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移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而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理想追求。具体而言,精细化教学管理中的“精”,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活动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工作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要求要具体,流程要优化;“细”则是指教学管理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将管理规则和要求系统化和细化,做到工作细而精,管理细而实,流程细而畅;“化”则是指教学管理作为一种过程,要将“精”、“细”的要求贯穿始终,做到规则、程序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规则合理化、程序合法化、制度公正化、信息公开化、考核定量化。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既是指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或管理方法,更是指由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组成的既有有机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多层次的复合体。
二、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是否坚持以人为本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民心的执政理念。如同各行各业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样,具体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就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再具体一点说,就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坚持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本。这是由高校教学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可是近几年所有高校由于扩大招生率,班级的人数一年比一年高,由原来的小班变成现在一百多人的大班,导致教师在上课时根本没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顾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目前仍有许多高校面临着教师少学生多的局面,教师的重复工作量大,致使教师的疲倦心理越来越强。
(二)高校教学管理是否能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由于高校教材的不改变,导致有许多教龄比较长的教师或者兼有其它职务的教师出现了下课不备课,上课随意讲的现象。大学不是政府机关和行政组织,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组织。既然是学术组织,就还是要研究学术为重中之重,而作为一名教师,学术的最核心最基础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学生的所需,上好每一节课。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看就是要学会当一名反思性的教师。而作为一名反思性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具备对知识再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我们目前许多教师身上多缺少的方面。高校的教师都是上课到教室下课回家,平日里上课的课时任务过重,没有太多集体研讨的时间和机会,更没有共同学习的时间和机遇。何谈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言。
三、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精细化管理途径之一——专业化,唯有专业或可精细。专业化是精细化的前提,多元化是在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后才采取的战略。精细化是指的一种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而这种最优化其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通过对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教职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的规范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教学管理能够走上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精细化管理途径之二——理念与文化并存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方式从粗放到精细,员工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行为从不习惯到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长期、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长期的过程当中,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管理都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的过程,都离不开组织成员的参与,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显然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既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又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要想取得实效,没有广大师生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可见,精细化教学管理不只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事,而且是学校全体师生的事情,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如果缺乏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或参与不到位,精细化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其效果可想而知。推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师生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即便管理者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师生的行为,师生往往也是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显然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不习惯,的确会给管理人员和师生增加很多负担,工作量增加,“舒适度”下降,師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由此不难看出,与粗放型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对师生员工的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因此,高校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制度保障,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心悦诚服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因此我们所说的精细化管理其实是一种新鲜的理念和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激励和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不因循守旧,不抱残守缺,勇于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高标准、严要求,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同时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三)精细化管理途径之三——和谐共鸣
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这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所在。学校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与学之间是否和谐共鸣。学校教学既不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简单照搬,也不是美国上世纪初期出现的学校管理效率化。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教学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一种实践探索的结果。因此,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和谐共鸣目标的实现,并不主要取决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取决于教师“教”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教学;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56-02
质量一直是我国办校以来不变的主题。《教育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5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水平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2008年8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围绕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召开的讨论会上,周济部长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关键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指针;第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第三,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第四,以加强教师队伍为关键;第五,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石。
可见,国家教育部对提高教育质量高度重视,列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核心工作,排位上仅次于“教育优先发展”,在其他一切教育工作之前。那么在面对我国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将高校的教学管理问题更加趋向于具体化和制度化呢?
一、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不能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移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而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理想追求。具体而言,精细化教学管理中的“精”,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活动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工作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要求要具体,流程要优化;“细”则是指教学管理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将管理规则和要求系统化和细化,做到工作细而精,管理细而实,流程细而畅;“化”则是指教学管理作为一种过程,要将“精”、“细”的要求贯穿始终,做到规则、程序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规则合理化、程序合法化、制度公正化、信息公开化、考核定量化。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既是指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或管理方法,更是指由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组成的既有有机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多层次的复合体。
二、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是否坚持以人为本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民心的执政理念。如同各行各业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样,具体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就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再具体一点说,就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坚持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本。这是由高校教学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可是近几年所有高校由于扩大招生率,班级的人数一年比一年高,由原来的小班变成现在一百多人的大班,导致教师在上课时根本没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顾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目前仍有许多高校面临着教师少学生多的局面,教师的重复工作量大,致使教师的疲倦心理越来越强。
(二)高校教学管理是否能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由于高校教材的不改变,导致有许多教龄比较长的教师或者兼有其它职务的教师出现了下课不备课,上课随意讲的现象。大学不是政府机关和行政组织,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组织。既然是学术组织,就还是要研究学术为重中之重,而作为一名教师,学术的最核心最基础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学生的所需,上好每一节课。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看就是要学会当一名反思性的教师。而作为一名反思性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具备对知识再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我们目前许多教师身上多缺少的方面。高校的教师都是上课到教室下课回家,平日里上课的课时任务过重,没有太多集体研讨的时间和机会,更没有共同学习的时间和机遇。何谈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言。
三、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精细化管理途径之一——专业化,唯有专业或可精细。专业化是精细化的前提,多元化是在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后才采取的战略。精细化是指的一种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而这种最优化其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通过对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教职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的规范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教学管理能够走上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精细化管理途径之二——理念与文化并存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方式从粗放到精细,员工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行为从不习惯到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长期、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长期的过程当中,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管理都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的过程,都离不开组织成员的参与,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显然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既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又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要想取得实效,没有广大师生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可见,精细化教学管理不只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事,而且是学校全体师生的事情,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如果缺乏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或参与不到位,精细化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其效果可想而知。推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师生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即便管理者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师生的行为,师生往往也是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显然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不习惯,的确会给管理人员和师生增加很多负担,工作量增加,“舒适度”下降,師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由此不难看出,与粗放型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对师生员工的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因此,高校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制度保障,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心悦诚服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因此我们所说的精细化管理其实是一种新鲜的理念和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激励和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不因循守旧,不抱残守缺,勇于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高标准、严要求,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同时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三)精细化管理途径之三——和谐共鸣
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这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所在。学校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与学之间是否和谐共鸣。学校教学既不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简单照搬,也不是美国上世纪初期出现的学校管理效率化。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教学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一种实践探索的结果。因此,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和谐共鸣目标的实现,并不主要取决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取决于教师“教”的主体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