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栽培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保证食品安全的新形势下,给大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新的综合管理模式。总结了大蒜规模化栽培管理技术,并阐述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以期达到大蒜的高产、优质。
关键词 大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33.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096-01
大蒜有抑毒杀菌作用,是很好的解毒保健食品。大蒜之乡——邳州市是全国四大蒜区之一,全市大蒜规模化连片种植面积达到5.67万hm2。邳州市白蒜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但近年来随着栽培环境的变化,也对大蒜的规模化种植管理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形势下如何搞好大蒜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法作如下探讨。
1 大蒜规模化栽培管理
1.1 播种
大蒜是悬状须根,根主要分布在5~25 cm土层中,吸水肥能力较弱,鳞茎又在土壤中生长、膨大。因此,大蒜要选择土壤疏松、排灌自如、有机质丰厚的地块栽培。俗语“辣见辣,苗不发”,忌连作。播种前,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30~45 m3/hm2,若不腐熟,易烧伤蒜根,还会引起蒜蛆重发生,另加施尿素450 kg/hm2、磷肥450 kg/hm2、钾肥525 kg/hm2,均匀撒施,然后立即耕翻土壤20~30 cm深,细耙整匀备用。化肥切记不宜用量过大,否则会抑制生长,影响产量。
规模化栽培时要求尽量集中播种,这样便于田间管理。邳州市栽培一般选用脱毒白蒜播种。播前用井水浸泡蒜种12 h,捞出后用多菌灵拌种,这样可以提前2~3 d出苗,而且苗体抗逆性强。秋播大蒜一般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播种正当时”,也就是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结束。太早地温高,易烂种,若冬前苗体过大,易受倒春寒影响;太晚冬前幼苗太小,不抗逆,都将影响大蒜产量和质量。合理密植是抗逆性的必要措施之一。一般采用行距20~25 cm、株距8~12 cm的密度播种。大蒜适宜浅播,播种深度2~3 cm。采用机器开沟条播,播后及时覆土,喷除草剂,覆盖地膜。喷洒除草剂时要倒退喷洒,防止未噴到的地方长草。播种5~7 d后人工及时辅助破膜出苗,当地一般在小棍上绑1个小铁钩,勾破膜,辅助出苗[2-3]。
1.2 肥水管理
冬前要促控结合,以控为主,少浇水。以防徒长和过早烂母,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确保大蒜安全越冬。在封冻前(11月底)浇1次越冬水,结合浇水施尿素150 kg/hm2,一是满足大蒜冬季对水的需求,二是以水提高地温,增强幼苗抗寒性。翌年春天,清明前后浇1次大水,此时的大蒜正处于返青退母期,施尿素225 kg/hm2或复合肥150 kg/hm2。蒜薹露尾时是需水临界期,此时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要连续浇水,确保土壤湿润,以水促薹。蒜薹采收前3 d停止浇水,增加韧性,以利采薹。采薹后及时浇好蒜头膨大水,同时喷好叶面肥,保叶养根防早衰,促进蒜头膨大。叶片大都干枯、假茎变软要及时起蒜防散头,忌曝晒,防蒜头灼伤。
2 大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病害
大蒜的病害主要有大蒜锈病、叶枯病、细菌性软腐病等,在邳州市当地以叶枯病较为突出,近年来有连片大面积发生趋势。叶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俗称火风,主要为害蒜叶,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严重时病叶全部枯死。此病属真菌子囊菌亚门,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4],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
2.2 虫害
大蒜的虫害主要有蒜蛆、种蝇等根部害虫。邳州地区尤以蒜蛆较为严重。大蒜地蛆学名葱地种蝇,又名葱蝇、葱蛆、蒜蛆[2]。蒜蛆在邳州地区1年发生3代,以幼虫或蛹在大蒜鳞茎内或土中休眠越冬。第2年3月中下旬开始越冬幼虫逐渐化蛹,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一般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50粒,3~5 d卵开始孵化[3]。大蒜地蛆危害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出苗后越冬前,以越冬的幼虫为害大蒜苗及地下假茎,引起蒜苗发黄枯死。第2阶段是抽薹前后,主要为害地下部分,导致蒜瓣腐烂。据调查,大蒜地蛆对大蒜的危害一般造成损失10%~30%,严重年份损失更大。
2.3 综合防治技术
栽培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常年的单一种植模式,给大蒜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植保、现代植保方针,做好统防统治的植保工作。
2.3.1 农业防治。大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严禁将残株落叶随意遗弃在田边及沟渠中,应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隔断病虫害寄主,以减少虫源、菌源基数。实行轮作,当地坚持大蒜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交替种植,改变寄主环境,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虫源、菌源积累。大蒜播种前深翻晒垡,减少土壤中残留病虫群体数量。精选蒜种,施足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徒长,以提高自身抗逆性能。采用(下转第98页)
(上接第96页)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残体病原物借雨水、浇水的机会传播,同时可有效提高地温、保墒,减少田间灌水次数,大大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对预防病害发生有很好的作用。
2.3.2 物理防治。对于蒜蛆,采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2份、醋2份、加少量水和敌百虫,用盆盛放在田间诱杀成虫[3]。越冬时要浇灌越冬水,闷杀越冬幼虫及蛹。蒜蛆大发生地块,进行大水漫灌,第2天再灌水1次,连续2次可以有效地减轻蒜蛆的发生。大蒜烂母期及时浇水,结合浇水撒施碳酸氢铵驱杀蒜蛆成虫,减少成虫产卵数量。
2.3.3 化学防治。河流可以治理,地下水不可治理,因此要坚决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和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叶枯病防治指标,秋季病苗率3%,3月下旬至4月上旬蒜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开始喷药防治。可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夜喷施等[4]。一般隔7~10 d用1次,连防2~3次。蒜蛆防治,如果田间诱杀虫量突增或雌雄比例接近1∶1时,为成虫盛发期,要立即用药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始盛期,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去掉喷头,对准大蒜基部灌药,每隔10 d灌1次,视虫情连灌2~3次。以上药物交替使用,以提高抗性,减少用药量。
3 参考文献
[1] 杨以兵,李军,高立中.金乡县大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2011(2):33-35.
[2] 李远军,刘心意.大蒜地蛆的发生和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12):37.
[3] 刘爱芝,李素绢,韩松.大蒜根蛆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13(12):50-51.
[4] 余才鼎,施仕胜.大蒜常见病害的田间诊断与防治关键[J].植物医生,2009(6):17-19.
关键词 大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33.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096-01
大蒜有抑毒杀菌作用,是很好的解毒保健食品。大蒜之乡——邳州市是全国四大蒜区之一,全市大蒜规模化连片种植面积达到5.67万hm2。邳州市白蒜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但近年来随着栽培环境的变化,也对大蒜的规模化种植管理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形势下如何搞好大蒜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法作如下探讨。
1 大蒜规模化栽培管理
1.1 播种
大蒜是悬状须根,根主要分布在5~25 cm土层中,吸水肥能力较弱,鳞茎又在土壤中生长、膨大。因此,大蒜要选择土壤疏松、排灌自如、有机质丰厚的地块栽培。俗语“辣见辣,苗不发”,忌连作。播种前,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30~45 m3/hm2,若不腐熟,易烧伤蒜根,还会引起蒜蛆重发生,另加施尿素450 kg/hm2、磷肥450 kg/hm2、钾肥525 kg/hm2,均匀撒施,然后立即耕翻土壤20~30 cm深,细耙整匀备用。化肥切记不宜用量过大,否则会抑制生长,影响产量。
规模化栽培时要求尽量集中播种,这样便于田间管理。邳州市栽培一般选用脱毒白蒜播种。播前用井水浸泡蒜种12 h,捞出后用多菌灵拌种,这样可以提前2~3 d出苗,而且苗体抗逆性强。秋播大蒜一般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播种正当时”,也就是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结束。太早地温高,易烂种,若冬前苗体过大,易受倒春寒影响;太晚冬前幼苗太小,不抗逆,都将影响大蒜产量和质量。合理密植是抗逆性的必要措施之一。一般采用行距20~25 cm、株距8~12 cm的密度播种。大蒜适宜浅播,播种深度2~3 cm。采用机器开沟条播,播后及时覆土,喷除草剂,覆盖地膜。喷洒除草剂时要倒退喷洒,防止未噴到的地方长草。播种5~7 d后人工及时辅助破膜出苗,当地一般在小棍上绑1个小铁钩,勾破膜,辅助出苗[2-3]。
1.2 肥水管理
冬前要促控结合,以控为主,少浇水。以防徒长和过早烂母,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确保大蒜安全越冬。在封冻前(11月底)浇1次越冬水,结合浇水施尿素150 kg/hm2,一是满足大蒜冬季对水的需求,二是以水提高地温,增强幼苗抗寒性。翌年春天,清明前后浇1次大水,此时的大蒜正处于返青退母期,施尿素225 kg/hm2或复合肥150 kg/hm2。蒜薹露尾时是需水临界期,此时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要连续浇水,确保土壤湿润,以水促薹。蒜薹采收前3 d停止浇水,增加韧性,以利采薹。采薹后及时浇好蒜头膨大水,同时喷好叶面肥,保叶养根防早衰,促进蒜头膨大。叶片大都干枯、假茎变软要及时起蒜防散头,忌曝晒,防蒜头灼伤。
2 大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2.1 病害
大蒜的病害主要有大蒜锈病、叶枯病、细菌性软腐病等,在邳州市当地以叶枯病较为突出,近年来有连片大面积发生趋势。叶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俗称火风,主要为害蒜叶,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严重时病叶全部枯死。此病属真菌子囊菌亚门,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4],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
2.2 虫害
大蒜的虫害主要有蒜蛆、种蝇等根部害虫。邳州地区尤以蒜蛆较为严重。大蒜地蛆学名葱地种蝇,又名葱蝇、葱蛆、蒜蛆[2]。蒜蛆在邳州地区1年发生3代,以幼虫或蛹在大蒜鳞茎内或土中休眠越冬。第2年3月中下旬开始越冬幼虫逐渐化蛹,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一般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0~50粒,3~5 d卵开始孵化[3]。大蒜地蛆危害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出苗后越冬前,以越冬的幼虫为害大蒜苗及地下假茎,引起蒜苗发黄枯死。第2阶段是抽薹前后,主要为害地下部分,导致蒜瓣腐烂。据调查,大蒜地蛆对大蒜的危害一般造成损失10%~30%,严重年份损失更大。
2.3 综合防治技术
栽培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常年的单一种植模式,给大蒜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植保、现代植保方针,做好统防统治的植保工作。
2.3.1 农业防治。大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严禁将残株落叶随意遗弃在田边及沟渠中,应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隔断病虫害寄主,以减少虫源、菌源基数。实行轮作,当地坚持大蒜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交替种植,改变寄主环境,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虫源、菌源积累。大蒜播种前深翻晒垡,减少土壤中残留病虫群体数量。精选蒜种,施足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徒长,以提高自身抗逆性能。采用(下转第98页)
(上接第96页)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残体病原物借雨水、浇水的机会传播,同时可有效提高地温、保墒,减少田间灌水次数,大大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对预防病害发生有很好的作用。
2.3.2 物理防治。对于蒜蛆,采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2份、醋2份、加少量水和敌百虫,用盆盛放在田间诱杀成虫[3]。越冬时要浇灌越冬水,闷杀越冬幼虫及蛹。蒜蛆大发生地块,进行大水漫灌,第2天再灌水1次,连续2次可以有效地减轻蒜蛆的发生。大蒜烂母期及时浇水,结合浇水撒施碳酸氢铵驱杀蒜蛆成虫,减少成虫产卵数量。
2.3.3 化学防治。河流可以治理,地下水不可治理,因此要坚决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和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叶枯病防治指标,秋季病苗率3%,3月下旬至4月上旬蒜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开始喷药防治。可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夜喷施等[4]。一般隔7~10 d用1次,连防2~3次。蒜蛆防治,如果田间诱杀虫量突增或雌雄比例接近1∶1时,为成虫盛发期,要立即用药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始盛期,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去掉喷头,对准大蒜基部灌药,每隔10 d灌1次,视虫情连灌2~3次。以上药物交替使用,以提高抗性,减少用药量。
3 参考文献
[1] 杨以兵,李军,高立中.金乡县大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2011(2):33-35.
[2] 李远军,刘心意.大蒜地蛆的发生和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12):37.
[3] 刘爱芝,李素绢,韩松.大蒜根蛆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13(12):50-51.
[4] 余才鼎,施仕胜.大蒜常见病害的田间诊断与防治关键[J].植物医生,2009(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