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的特点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注》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予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注》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于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对《说文解字注》的微瑕,清代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并且以专著的形式予以订正。这类代表性的著作有冯桂芬的《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徐承庆的《说文段注匡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的《说文解字段注订补》等。
  
  (选自张能甫编注《历代语言学文献读本·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巴蜀书社2003年10月出版)
其他文献
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新增词共有5625个(不包括西文词),其中二字词有3681个,占全部字词的65.44%,三字词1010个,占17.97%,四字词810个,占1.35%,五字词76个,六字词38个,七字词6个,八字词
引言:比字句的研究现状    汉语的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差比的主要格式,它的发展和演变经过了长期的过程,以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黄晓惠(1992)、史佩信(1993)、李讷、石毓智(1998)等。  黄晓惠(1992)认为现代汉语中表差比的比字句来源于汉魏六朝时期表泛比的比字句“X比Y,W”,其中“比”为动词,W多为动词性,有少量形容词,属连谓结构;而这种比字句又和先秦时期就出现的表泛比的比动句“X比
本文认为回声拷贝式是一种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融合的特殊修辞构式,是一种表现为“慨允”的行事行为,表达说者视双方为利益共同体;文章从修辞角度对回声拷贝的成分进行了分类,指出
“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开始使用,“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是个作宾语的名词。在十三经中,“何所……”结构只在《论语》中出现一例。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魏晋时“何所”作为一个复音节词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仅《世说新语》中就出现19次,到唐代《南史》中更是出现36次之多,“何所……”这种结构作为一种句式逐渐被后人沿用。  《论语·子张》中“我之大贤与,于人
自1986年我国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以来,中国邮政储蓄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全国邮政各项储蓄存款余额较1986年增长了800余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中
从上个世纪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到现在已五十余年了,这期间,语言学界一直坚持着对词类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无论是从理论出发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词类的本质问题和区分词类的根本标准及各种词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讨论和广泛的探索。但汉语词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汉语词类体系各家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些都是有待深入讨论的。在此,我们在认识前人研究
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中提到的“斯明顿”是英国的斯威夫特。他的修辞观是主张平易,自然为文,和所谓“希腊、罗马文律”无理论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