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1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在学生丰富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在自主合作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
  
  一、放手自主预习,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灌输式地教、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生学习缺乏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是个开放的系统。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进阅览室、图书馆或询问父母等方式去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发挥自己潜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识字5》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在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珍珠、海带”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有的学生说:“珍珠的作用很大,可以磨成粉,吃了又美容,又有营养。”有的学生说:“珍珠是沙粒掉到贝壳中形成的。”还有的学生说:“珍珠可以做成项链等装饰品”等。海带原本是一种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海产品,通过预习他们更是知道了海带是一种藻类,含有丰富的碘,吃了可以使人更聪明,而少了它会得粗脖子病的知识。
  学生通过预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是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课内语文的学习,把“教”真正建立在学生主动的“学”上。
  
  二、鼓励自主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雨点落进池塘里就在池塘里睡觉,落进小溪里就散步,落进江河里就奔跑,落进海洋里就跳跃,每一次都不一样?”围绕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先分小组朗读,在结合“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大小特征,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感受雨点的不同变化。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最终找到答案,充分体现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合作讨论,培养评议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在合作的小组中,相互交流,热烈讨论,互相提高,实现了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互通。教师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见解,使得师生双边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听冯霞老师在教学《青蛙看海》第4—10自然段时,她采用先让学生分组合作朗读对话,再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一评的方法,效果颇佳。课堂上,学生书声朗朗,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他能把山读得很高很高。”教师及时引导:“那你也能读得这么高吗?”有的学生说“他在表扬小青蛙。”教师引导:“你也来表扬表扬小青蛙。”在学生感情朗读并配上翘起拇指的动作后,教师大加赞赏,让学生一起试着做做。有的学生说:“‘这有什么难的。’读出一点儿也不难的感觉”……学生精彩的评议,主动的交流,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认知潜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四、加强自主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把学生关闭在课堂里实行封闭式教育,割裂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啦》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可以到校园里、田野里、公园里观察春天景色;可以找春天的歌曲或描写春天的古诗;还可以画一画春天的景色。学生经过自主活动,有了亲身体悟,看、听、说、想、画结合,形成情感共鸣,不仅体会了春天的画面美、意境美,还将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合,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215128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班集体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性格气质的差异,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矛盾冲突的产生。如何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化解矛盾,和睦相处,是班级管理的一大难题。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浅谈班主任如何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提高青少年学生对交往重要性的认识    平时要利用周会课,讲一讲良好的人际交往对自身的好处。  1、有利于摄取信息,发展自我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的
期刊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人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关键在于中小学教育活动是否科学,能否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笔者根据现在教育活动的状况,围绕两个问题提出如下思考:    一、选拔学生和考核学校的方法要改革  国家建设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全面发展的劳动者,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懂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即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现在选拔学生的方法,是仅凭一份试卷作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
期刊
一、“问题意识”的涵义及作用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的总和。问题意识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思维过程及灵活性、深刻性的创造性的表现,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才能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要以激发创新思维为
期刊
创造力的强弱是衡量人的素质和价值的一项主要指标,并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是“人腾飞的翅膀”。孩子应该从小就获得这一能力的开发和培育,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一方面,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学生
期刊
朗读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回答交谈……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条理清楚,态度自然。”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课堂朗读必须有计划、全面、持之以恒    学期初订教学计划时,就
期刊
目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相当薄弱,生命理念出现畸形,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使之显而易见地成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整合中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许多文本都蕴涵着作者对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本,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带来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真谛。笔者
期刊
一天,当我在翻阅六年级学生单元测试卷中的作文时,一篇字数不多的习作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篇作文虽短,但内容却值得思考。从卷面分析,这是一位后进生题目为《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习作。文中一段是这样写的:老师,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半斤八两,八两是我对您的敬佩,半斤是我对您的仇恨。我敬佩您,上课认真、生动,我很喜欢听您的课。而我对您的仇恨是每次我做错事时,您总对我厉声斥责,您对我的批评就像一把刀在我的心上划来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为了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很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做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
期刊
【摘要】要让提问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提问契机,妙选提问方式,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对答问作出多样化的评价。  【关键词】提问 开启 智慧之门 钥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学生的创新来源于“好奇”和“质疑”。《语文新课程标准》提
期刊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几个主要方面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增多,留守学生成了我们教育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对象从学校――学生――家长的传统模式进入到学校――留守学生――无家长的新型模式。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也比政治思想问题更加突出了。  笔者在本文专门研究这一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一、留守学生的三大基本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