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在学生丰富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在自主合作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
一、放手自主预习,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灌输式地教、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生学习缺乏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是个开放的系统。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进阅览室、图书馆或询问父母等方式去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发挥自己潜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识字5》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在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珍珠、海带”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有的学生说:“珍珠的作用很大,可以磨成粉,吃了又美容,又有营养。”有的学生说:“珍珠是沙粒掉到贝壳中形成的。”还有的学生说:“珍珠可以做成项链等装饰品”等。海带原本是一种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海产品,通过预习他们更是知道了海带是一种藻类,含有丰富的碘,吃了可以使人更聪明,而少了它会得粗脖子病的知识。
学生通过预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是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课内语文的学习,把“教”真正建立在学生主动的“学”上。
二、鼓励自主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雨点落进池塘里就在池塘里睡觉,落进小溪里就散步,落进江河里就奔跑,落进海洋里就跳跃,每一次都不一样?”围绕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先分小组朗读,在结合“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大小特征,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感受雨点的不同变化。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最终找到答案,充分体现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合作讨论,培养评议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在合作的小组中,相互交流,热烈讨论,互相提高,实现了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互通。教师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见解,使得师生双边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听冯霞老师在教学《青蛙看海》第4—10自然段时,她采用先让学生分组合作朗读对话,再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一评的方法,效果颇佳。课堂上,学生书声朗朗,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他能把山读得很高很高。”教师及时引导:“那你也能读得这么高吗?”有的学生说“他在表扬小青蛙。”教师引导:“你也来表扬表扬小青蛙。”在学生感情朗读并配上翘起拇指的动作后,教师大加赞赏,让学生一起试着做做。有的学生说:“‘这有什么难的。’读出一点儿也不难的感觉”……学生精彩的评议,主动的交流,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认知潜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四、加强自主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把学生关闭在课堂里实行封闭式教育,割裂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啦》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可以到校园里、田野里、公园里观察春天景色;可以找春天的歌曲或描写春天的古诗;还可以画一画春天的景色。学生经过自主活动,有了亲身体悟,看、听、说、想、画结合,形成情感共鸣,不仅体会了春天的画面美、意境美,还将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合,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215128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一、放手自主预习,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灌输式地教、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生学习缺乏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是个开放的系统。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进阅览室、图书馆或询问父母等方式去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发挥自己潜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识字5》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在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珍珠、海带”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有的学生说:“珍珠的作用很大,可以磨成粉,吃了又美容,又有营养。”有的学生说:“珍珠是沙粒掉到贝壳中形成的。”还有的学生说:“珍珠可以做成项链等装饰品”等。海带原本是一种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海产品,通过预习他们更是知道了海带是一种藻类,含有丰富的碘,吃了可以使人更聪明,而少了它会得粗脖子病的知识。
学生通过预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是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课内语文的学习,把“教”真正建立在学生主动的“学”上。
二、鼓励自主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雨点落进池塘里就在池塘里睡觉,落进小溪里就散步,落进江河里就奔跑,落进海洋里就跳跃,每一次都不一样?”围绕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先分小组朗读,在结合“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大小特征,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感受雨点的不同变化。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最终找到答案,充分体现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合作讨论,培养评议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在合作的小组中,相互交流,热烈讨论,互相提高,实现了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互通。教师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见解,使得师生双边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听冯霞老师在教学《青蛙看海》第4—10自然段时,她采用先让学生分组合作朗读对话,再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一评的方法,效果颇佳。课堂上,学生书声朗朗,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他能把山读得很高很高。”教师及时引导:“那你也能读得这么高吗?”有的学生说“他在表扬小青蛙。”教师引导:“你也来表扬表扬小青蛙。”在学生感情朗读并配上翘起拇指的动作后,教师大加赞赏,让学生一起试着做做。有的学生说:“‘这有什么难的。’读出一点儿也不难的感觉”……学生精彩的评议,主动的交流,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认知潜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四、加强自主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把学生关闭在课堂里实行封闭式教育,割裂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啦》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可以到校园里、田野里、公园里观察春天景色;可以找春天的歌曲或描写春天的古诗;还可以画一画春天的景色。学生经过自主活动,有了亲身体悟,看、听、说、想、画结合,形成情感共鸣,不仅体会了春天的画面美、意境美,还将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合,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215128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