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外求印”的开拓实践者——赵之谦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篆刻以“浙”“皖”两派影响最大。赵之谦作为晚清艺术大家,在篆刻上取两派之长,继而勇于开拓创新,造就了作品形式和边款内容的多样性,对后来者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笔者在编《赵之谦印谱》时,对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对其“印外求印”篆刻理念的产生、实践以及其人格魅力方面有所感触,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形成文字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赵之谦 篆刻 印外求印
  清代乾隆、嘉庆以来金石昌盛,丁敬开创篆刻新法,后确立“浙派”;安庆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的印学理念,并取得成功,称为“皖派”。这两个流派的影响最大,拥趸者最多,是中国篆刻又一鼎盛时期的中坚力量。在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清代印坛,赵之谦的篆刻作为他书画艺术的一部分,成就也非常突出。赵之谦(1829—1884),字叔,一字益甫,号冷君、憨寮,34岁更号悲盦、无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举人,博学多能,在经学、史学、词章、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赵之谦17岁从山阴沈复粲学习经史、金石。篆刻早期学习“浙派”。作品“躬耻”(图一)、“书香世业”(图二)、“定斋”(图三)、“理得心安”(图四)可见明显的浙派特征。1850年,得到缪梓赏识,入幕助其文案、笺奏等事务,后又随缪梓出使杭州、石门、衢州、常山等地。公务之余,观书画名迹和历代碑刻,结交同道,切蹉学问,在艺术见地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篆刻也尝试溯源“浙派”秦汉印的取法和拟邓石如篆法为友人刻印,前者如“以豫白笺”(图五)、“嘉禾老农”(图六);后者如“陶山避客”(图七)、“蕺子”(图八)等。随缪梓多年,赵之谦结交了胡培系、胡澍、王晋玉等同道中人。在对浙皖两派的篆刻学习上,已不再狃于故辙,他将两派的篆法进行取舍融合,避免“浙派”方整刻板和“皖派”流丽之失,尝试把篆刻取法的触角向前人未能触及的领域进行探索。如1856年缪梓补金衢严道,赵之谦同赴,客常山署时,创作了一些取法汉印以外金石文字的作品,如:为何镜山作“竟山”印(图九),边款云:“汉镜多借竟字,取其省也,即求简并仿佛象之。叔。”
  对浙皖两派的学习,赵之谦既有继承,也有“任心为之”的求变主张。1861年,33岁的赵之谦从温州经水路入闽,1862年与魏稼孙相遇于福州,结为好友。一年后客京师,与沈树镛、潘祖荫、王懿荣、刘铨福等学者、金石学家交往,访碑寻古,鉴古析疑,书画刻印,赋诗赏梅。赵之谦的才学,在京师金石圈得到赏识,他有幸见到丰富的藏品和珍贵的文献史料。俯瞰艺术,博古精鉴,与古对话,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对浙皖两派篆刻有了精辟完备的认识。1863年,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弁言中曰:“摹印家两宗,曰徽,曰浙。浙宗自家次闲后流为习尚……徽宗无新奇可喜状……让之于印,宗邓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巧,秋盦巧拙均,山堂则九而孕一巧。”是年,“福德长寿”(图十)、“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图十一)、“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图十二)等篆刻作品融汉镜铭、秦诏版、摩崖的意味,用古拙错落的结构章法呈现奇肆跌宕、神妙变通的新面貌。假如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传统功底,那么创新的表现力和作品的意境自无生命可言。
  赵之谦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其《苦兼室论印》中专门提出:“刻印以漢为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碣造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印以内为规矩,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出焉。”不难看出,赵之谦首先尊崇的是要立足传统。
  赵之谦留下的经典作品大部分是34岁以后创作的。他曾在致友人函中说:“弟在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戍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那么赵之谦“印外求印”变法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除了艺术天分,先师缪梓摈弃门派之见,识古法以准今时、求真求实的治学观念主张,对赵之谦的艺术追求有很大帮助;其次,赵之谦所处的时代,正是金石考据学全面兴盛之期,大量出土文物的发现,为金石篆刻创造了变法创新的客观条件;第三,挚友魏稼孙为赵之谦制印谱,也成为赵之谦篆刻大胆实践,积极开拓的动力;第四,当时“浙”“皖”两派逾百年的发展已趋定势,随着时代的变化始入末流,这也成为赵之谦“印外求印”创新印学理论的外部条件;最后,赵之谦本身的文学素养,篆隶魏碑书法的深厚功底,加之他可以把钟鼎、碑碣、镜铭、造像以外的金石文字为己所用,成为他治印取法的艺术素材。这些因素的叠加,使他的篆刻作品,法古而不为樊,常能别标新格,尽其巧而耐人寻味。
  对赵之谦“印外求印”篆刻理念的产生,胡澍在《赵叔印谱》序中有较为具体的叙述:“(赵之谦)生有异禀,博学多能。自其儿时,即善刻印。初遵龙泓,既学完白,后乃合徽、浙两派,力追秦、汉,渐益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辛酉遭乱……又有不可遏抑之气,故其摹铸凿也,比诸三代彝器、两汉碑碣,雄奇噩厚,两美必合。规放阳识,则汉氏壶洗、各碑题额、瓦当砖记、泉文镜铭,回翔纵恣,惟变所适。要皆自具面目,绝去依旁。”
  “印外求印”能拓宽入印文字的取法范围,使篆法有更丰富的变化。难的是择取的文字印化到篆刻作品中,要处理字法、章法,做到唯变所适,得天趣浑成,而非遗貌取神,强行纳入。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艺术贵在出新,而出新不仅需要探索的勇气,更需要一份自觉的责任担当。这是赵之谦的可贵之处。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真知灼见的印学主张刻入印章边款,为同道人在创新实践中指明方向。如“何传洙印”(图十三)款云:“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钜鹿魏氏”(图十四)款云:“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能传,此理舍君谁可言。”“灵寿华馆”(图十五)款云:“法鄐君开褒斜道碑。”展现了其超拔不群、博大惊奇的艺术胸襟。边款的内容涉及广泛,除印学主张外,有些还记有人生经历、金石交往,款文多者近百字,不乏辛辣评议、诙谐幽默。赵之谦也是将北碑书法文字及各类图案、造像入款的首创者,在提升印章整体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具有卓越贡献。   赵之谦一生留下的印不多,主要是不轻易为人刻印,如果没有魏稼孙提出为其制作印谱,需要一定数量的作品,或许我们见到的会更少。究其原因或有以下几点。其一,经济因素。赵之谦自幼颖悟,父母希望他能走上仕途,然而四次礼部应试未中,上天给了他的却是天赋异禀的艺术才华。他的书法绘画开一代风气,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是维持家庭生活、结交应酬和周济亲朋的重要经济来源。书画雅俗共赏,受众面广,与刻印相比较润笔要来得快,即使蒙潘祖荫推荐到江西主纂《江西通志》,功成后迁鄱阳、奉新、南城任知县,所得俸禄,代为诗文撰跋,稿酬仍不足以他的开销,时有向朋友借款以解燃眉之急的情况。所以,书画创作自然是他的首选。其二,性格秉直。如:在致魏稼孙信函中,把魏稼孙质问得体无完肤:“弟平生待友最真,何阁下荒谬对耶!……从前屡有人说稼孙之人可恶,弟不觉其可恶。今则不为恶之。可见赵益甫眼力有限,竟为汝等鬼蜮伎俩所蒙矣……苟有人心,回信请写一封,否则装死亦可使得。”或许如此直言畅达才能让赵之谦心绪得以平静。魏稼孙如果不崇拜赵之谦的才华,想得到他的作品,那么关系可能就到此结束了。如《书扬州吴让之印稿》弁言中说:吴让之几十年间刻的印都一样,没有什么变化,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只能是能品。當时皖派“副将”吴让之尚健在。不吹拍经营,不投其所好,依性格使然,自然在篆刻创新方面得不到各路“大佬”的提携。其三,印不入流。1871年7月,经学家王闿运由京师回籍,同人为他饯行,席上赵之谦赠印作为留念。据《湘绮楼日记》记载:“叔赠予名印,同人以为奇遇,不易得也。然刀法殊不在行。”为韩叔度作“叔度所得金石”印(图十六),自刻款云:“生平不肯为人刻印者,以技拙而议之者众也。”可以看出,赵之谦的新法时人普遍欣赏不了,于是刻印就仅限于一些与他研究金石碑刻的真知笃好,以及相交友善的挚友之间。其四,潜心修志。赵之谦很珍惜赴江西修志的这份差事,立志潜心工作,为修通志覃心钩考,身心疲惫。同事张鸣珂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记录了赵之谦在江西的工作情况:“至江西后,除了编通志外,尚有求书者。因为作书,偶有所得,以补家用。画不多见。印,则誓不操刀。”赵之谦54岁时为潘祖荫刻“赐兰堂”(图十七),款云:“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为潘大司寇纪皇太后特颁天藻,以志殊荣,敬勒斯石。”56岁肺部旧疾复发,卒于江西南城官舍。过早封刀,这又是一个原因。
  赵之谦一生坎坷,中年丧妻,仕途不顺,在诗赋文章、书画印方面都取得瞩目的成就,篆刻更是开了晚清新局,是勇于破二百年“浙”“皖”两派篆法的先驱者,是有胆魄的艺术大家。他的作品启发了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易大厂、齐白石等人。河井荃庐将其印远播日本,成为中日两国人民金石篆刻友好往来的纽带。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实践,拓宽了印章文字应用的广阔前景,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巨大财富,值得肯定,值得钦仰。
  参考文献:
  [1]黄惇编.《中国印论类编》(修订版)[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9.
  [2]赵而昌.《张钰霖整理.赵之谦著作与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3]邹涛.《赵之谦年谱》[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
  [4]赵之谦.《戴家妙整理.赵之谦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5]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87.
  [6]张小庄主.《赵之谦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西泠印社出版社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后疫情背景下美术教学如何有效地疏导小学生心理?本文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三方面原因做了分析。第一,线上提升认知:通过美术表现的方式了解疫情,疏导害怕等不利的心理影响。第二,线上释放情感:卧游山水,精神对话,释放情感,疏导烦躁、愤怒等不利的心理影响。第三,激发内驱:优化美术教学的方式,疏导紧张、注意力分散等不利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不良心理 释放情感 激发内驱  一、
期刊
【教材背景】  本课为浙美版小学三年级上《中国彩陶》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彩陶作为我国悠久的“国粹”,蕴藏着很多的秘密。本课主要通过初步认识彩陶常见的造型和纹饰,在欣赏和比较中发现彩陶的造型、纹样的特点,学习用海绵纸版画的形式来印制彩陶。让孩子们体验海绵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和粉印的乐趣,感受彩陶的造型和纹饰的美感。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彩陶常见的造型特点和纹饰,难点是尝试用海绵纸版画的形式表现彩陶纹样,
期刊
碧蒂穿着“中国红”,课件里是红红的底子。忽然意识到这是“中国颜色”的时候,这个来自美国的大学校长恍然大悟, “哦,中国时间。”    3月26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一位黄皮肤黑头发的女士被人群围住,手里端着两个手机手忙脚乱,应付蜂拥而上的各路媒体记者的提问。她说, “这次来中国主要是宣传威大,和中国的高校谈合作,和中国的企业家交流。”  此时,她接着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同是名校,为什么
期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扶帮机制,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扶帮机制。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根据县域乡村学校目前的实际状况,如何联动城乡来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促进课程开发,推动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笔者以为,构建区域美术课程改
期刊
1851年—2010年:从赛奇会到世博会,从清政府到新中国,从香港港口到上海外滩,从李鸿章到应行久。中国之!F世博,曾渐行渐远,今又如影随行。    1846年12月6日,在轰隆的礼炮声中,一艘名叫“耆英号”的木质轮船缓缓驶出香港港口。船上有30名中国人,其中一人名叫希生。  经历了漫漫航程,轮船抵达伦敦。在伦敦,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耆英”号吸引着大量英国人参观游览。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参观耆英号后
期刊
教学目的  以“孔圣殿”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结合整体和局部观察角度、点线及形状创作思维、平静或躁动情感表达三个维度来提高学生对景物进行构图、造型以及空间营造的综合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孔圣殿这一建筑的观察,从视角选取、点线面的造型方法及空间表现三方面入手来创作一幅粉画作品。  难点:作品构图的新颖性、独创性。  教学准备  教師:孔圣殿建筑各个角度的照片,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日常通信被现代社交软件所取代,纸质书信在日常交流中已成历史,电子设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书写频率的降低,学校专业书法教师的缺乏,各学科教学对规范书写的忽视等,都对小学生规范书写习惯的养成和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极为不利。长此以往,会影响对汉字艺术的传承。  关键词:规范书写 书法教育 策略探究  为提高小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
期刊
义乌市大陳镇东塘小学鹅卵石作品选登
期刊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優秀学员作品选登
期刊
刘曼丽  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嵊州市级名师。嵊州市教育局个性化培养对象。任教早期便获得教坛新秀稱号,教师技能比武大赛一等奖,所写论文,教案都在省市获奖并破格评得中级职称,随后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勤奋学习,获得“嵊州市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十佳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公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