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go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
其他文献
从职能部门(供方)、农民(需方)、培训机构(产方)三个视角观察,当前新型农民培训同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现象。"有效供给不足"原因可以概括四个因素:片面政绩观、事权财权
封建主义在近代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造成了中国百年来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在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封建主义残余依然广泛地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给中国社会
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从查错防弊为导向转向价值增值为导向,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重点领域。然而由于组织地位安排不合理、期望过高、组织上下不够配合影响了风
摘要:民国时期大同地区的矿工来源于附近农村或周边县区,大多数半工半农。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矿工主要是日本人从各地骗、抓、摊派而来,其中也有战俘、囚犯和儿童。矿工来源地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主要有五个方面在影响着农民工的留城定居行为。第一,户籍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阻碍着农民工进入"体制内"。第二,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的差异,会带来留城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