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只满足生活在高楼大厦里,对城市的绿化也开始有了要求。本文谈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搞好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镇绿化的面貌,直接影响到车问你个是绿化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效果。
1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1.1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污染
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工业燃料消耗的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都需要植物来吸收。
能吸滞粉尘。树木能阻挡和过滤粉尘,是天然的吸尘器。林木树冠茂密,具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含尘量很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颗粒较大的粉尘迅速下降。
能杀死细菌。据调查,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
能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当太阳照射到树冠上时,有35%~75%的太阳热量被吸收,从而使森林中的温度比裸露地面的温度低十几度,同时,树林中的叶片又蒸腾出大量的水份。
能消减噪音。城市街道种树,如快车道上的汽车噪音,在穿过12m宽的悬铃木树冠到达其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的空地相比,噪音的减弱量大于3~5dB。
1.2 防灾避灾的作用
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应在城市远郊、近郊直至城内,营造不同树种、不同面积的大片林带。可在主风方向的远郊山地造大片森林、近郊造林带,市内于公园、居民区、道旁、庭园广植树木,以此消风降尘。在有河流泛滥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
1.3 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增加艺术效果,削减疲劳的功能。
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花草树木的装饰,整个城市就不会有生气。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进入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人们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1.4 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美化净化环境,还能大大的发展旅游业,促进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城市经济收入,通过公园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提高游人及市民素质,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于体外,同时也能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
1.5 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
城市公园;城区、郊区各类绿地与林地是市民在业余时间散步、游览的去处,是晨练、跳集体舞的好场所,也是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2 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
2.1 树立“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思想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植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调节小气候;利用植物,衰减噪声等作用。因此,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植物和水体的质和量;园林中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态效益,表现为负值。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植物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多层次地进行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化效益,提高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2.2加强“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基本上全靠叶面积来完成,故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增加叶面积。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城市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的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最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其次,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壮丽。
2.3增加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
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这符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搭配,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有利于满足城市不同环境状况的需要,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
2.4 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带状绿地的联结,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让城市与绿地融为一体,不仅对增加城市总的园林植被数量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扩大其总体生态效益方面作用明显,而且对保持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从生态学原则出发,就不同区域的群落配置与植物材料选用提出以下几个模式
3.1 近郊区绿色隔离带的建设模式
采用雄株窄冠毛白杨与刺槐行状或小块状混交,或者用油松、白皮松与窄冠毛白杨、元宝枫、栓皮栎等混交。混交林下引入暴马丁香、杜鹃,绣线菊等灌木;或在林下引入铃兰、玉竹、苔草、重楼、百合、射干等地被物种类,形成类似天然林的生态系统。
在地形平坦、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段营造柿树、大枣或核桃之类的干果林。还可建立山茱萸或金银花的药圃。
在绿色隔离带通过交叉路口处,可栽植多种丁香、樱花、山楂、柿树、灯台树、玉兰、海棠花、稠李等观花看果的树种,这些树种构成的群落不会高大、不碍视线,群落采用块状混交配置,在路边一侧宜栽植3-5行迎春与连翘.以便早春看花。
3.2 中心区与城郊过渡区游乐园、花园与森林公园群落配置模式
游乐园,可采用白皮松、油松、国槐、刺槐构建群落于草地。一般说来,群落的不大的地方林木下的四周围栽杜鹃、小檗等灌木,还需要建立白桦、椴树、杨树混交的群落,林下不种灌草,进行人工整枝,可置放椅凳供游人休息,也可在林下晨练。
花园,可将雪松、马褂木、揪树、杜仲、油松、白皮松等散植于草坪中,四周配置灌木花,路边配置二月兰、紫花地丁、马兰、射干与地被菊等地被植物。
森林公园,选用树种一定要具有多样性。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段,采用油松、杨树、国槐、刺槐、栎类建立群落;在地下水位高并且土壤 pH 值较高的地段采用垂柳、旱柳、沙枣、沙棘、紫穗槐等建立群落。
4 结束语
因此,城镇居住绿地的生态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居住绿化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
[2]韩丽莉.北京市居住区绿化复层结构种植式设计原则及其示范区的建立,园林科研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镇绿化的面貌,直接影响到车问你个是绿化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效果。
1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1.1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污染
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工业燃料消耗的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都需要植物来吸收。
能吸滞粉尘。树木能阻挡和过滤粉尘,是天然的吸尘器。林木树冠茂密,具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含尘量很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颗粒较大的粉尘迅速下降。
能杀死细菌。据调查,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
能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当太阳照射到树冠上时,有35%~75%的太阳热量被吸收,从而使森林中的温度比裸露地面的温度低十几度,同时,树林中的叶片又蒸腾出大量的水份。
能消减噪音。城市街道种树,如快车道上的汽车噪音,在穿过12m宽的悬铃木树冠到达其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的空地相比,噪音的减弱量大于3~5dB。
1.2 防灾避灾的作用
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应在城市远郊、近郊直至城内,营造不同树种、不同面积的大片林带。可在主风方向的远郊山地造大片森林、近郊造林带,市内于公园、居民区、道旁、庭园广植树木,以此消风降尘。在有河流泛滥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
1.3 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增加艺术效果,削减疲劳的功能。
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花草树木的装饰,整个城市就不会有生气。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进入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人们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1.4 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美化净化环境,还能大大的发展旅游业,促进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城市经济收入,通过公园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提高游人及市民素质,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于体外,同时也能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
1.5 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
城市公园;城区、郊区各类绿地与林地是市民在业余时间散步、游览的去处,是晨练、跳集体舞的好场所,也是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2 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
2.1 树立“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思想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植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调节小气候;利用植物,衰减噪声等作用。因此,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植物和水体的质和量;园林中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态效益,表现为负值。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植物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多层次地进行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化效益,提高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2.2加强“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基本上全靠叶面积来完成,故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增加叶面积。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城市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的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最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其次,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壮丽。
2.3增加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
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这符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搭配,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有利于满足城市不同环境状况的需要,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
2.4 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带状绿地的联结,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让城市与绿地融为一体,不仅对增加城市总的园林植被数量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扩大其总体生态效益方面作用明显,而且对保持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从生态学原则出发,就不同区域的群落配置与植物材料选用提出以下几个模式
3.1 近郊区绿色隔离带的建设模式
采用雄株窄冠毛白杨与刺槐行状或小块状混交,或者用油松、白皮松与窄冠毛白杨、元宝枫、栓皮栎等混交。混交林下引入暴马丁香、杜鹃,绣线菊等灌木;或在林下引入铃兰、玉竹、苔草、重楼、百合、射干等地被物种类,形成类似天然林的生态系统。
在地形平坦、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段营造柿树、大枣或核桃之类的干果林。还可建立山茱萸或金银花的药圃。
在绿色隔离带通过交叉路口处,可栽植多种丁香、樱花、山楂、柿树、灯台树、玉兰、海棠花、稠李等观花看果的树种,这些树种构成的群落不会高大、不碍视线,群落采用块状混交配置,在路边一侧宜栽植3-5行迎春与连翘.以便早春看花。
3.2 中心区与城郊过渡区游乐园、花园与森林公园群落配置模式
游乐园,可采用白皮松、油松、国槐、刺槐构建群落于草地。一般说来,群落的不大的地方林木下的四周围栽杜鹃、小檗等灌木,还需要建立白桦、椴树、杨树混交的群落,林下不种灌草,进行人工整枝,可置放椅凳供游人休息,也可在林下晨练。
花园,可将雪松、马褂木、揪树、杜仲、油松、白皮松等散植于草坪中,四周配置灌木花,路边配置二月兰、紫花地丁、马兰、射干与地被菊等地被植物。
森林公园,选用树种一定要具有多样性。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段,采用油松、杨树、国槐、刺槐、栎类建立群落;在地下水位高并且土壤 pH 值较高的地段采用垂柳、旱柳、沙枣、沙棘、紫穗槐等建立群落。
4 结束语
因此,城镇居住绿地的生态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居住绿化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
[2]韩丽莉.北京市居住区绿化复层结构种植式设计原则及其示范区的建立,园林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