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禅宗语录语言的仔细理解是进一步研究禅宗思想、汉语史首先要做的工作。准确句读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故本文通过对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2011.7 重印)之《古尊宿语录》的研读,提出若干条点校建议,以求教方家。
关键词: 禅籍 《古尊宿语录》 点校献疑
《古尊宿语录》保留了大量的口语对答,是研究近代汉语语言的重要资料。对文本记录语言进行认真校读是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础,故笔者研读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2011.7重印)之《古尊宿语录》,提出若干条点校献疑条例,分别论述如下:
例1:师在百丈,普请开田次。丈问:“运阇棃开田不易。”师云:“随众作务。”丈云:“有烦道用?”师云:“争敢辞劳!”(《古尊宿语录》卷2,第31页。下文只言某卷某页者均指本书)
按:本例见黄檗希运语录,师,指希运禅师。“有烦道用”四字为何句末用问号,不解。此公案亦见黄檗希运禅师的前代禅僧百丈怀海禅师的语录,不过,是从百丈禅师的角度叙述的:“师因普请开田回,问:‘运阇棃开田不易。’檗云:‘众僧作务。’师云:‘有烦道用。’檗云:‘争敢辞劳!’”(卷1,第9页)本句句末用句号。本则公案亦见后代禅师的拈引举唱:“百丈问黄蘗:‘甚处来?’蘗云:‘开田来。’丈云:‘辛苦不易。’蘗云:‘随众作务。’丈云:‘有劳道用。’蘗云:‘争敢辞劳。’丈云:‘开得多少田?’蘗遂镢地数下,丈便喝,蘗掩耳而去。”“相见言谈理不亏。等闲转面便相辉。毕竟水须朝海去。到头云定覔山归。”(《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见本书卷34,第629页)又如:“举百丈开田次,问黄檗:‘运闍黎开田不易。’檗云:‘众僧作务。’百丈云:‘有烦道用。’檗云:‘争敢辞劳。’百丈云:‘开得多少田也?’檗乃将锄头筑地三下。百丈便喝,黄檗掩耳便出。师拈云:‘百丈一喝,可谓垂丝于万丈潭中。黄檗掩耳,独耸于千峰之上。’”(《滁州琅琊山觉和尚语录》,见本书卷46,第922页)琅琊慧觉禅师、舒州佛眼禅师均属临济宗法系,也是师承黄檗希运和百丈怀海。而本句皆未用疑问煞句。
有烦,犹烦劳,表示请托的客套话。本书可见用例还有:(1)拟问和尚,有烦尊重。拟欲不问,己事未明。(卷38,第721-22页)(尊重,是对对方的敬称)又如:(2)发化主后,上堂:“丐者月余朝束装,有烦知事首座大众。(卷42,第801页)(3)断得出,僧堂里一任横咬竪咬。若断不出,有烦新旧二典座。(卷42,第805页)推测“道用”一词也是敬称。禅门机锋,语气稍不同,则含义千差万别,本句四字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问候,故,本例不宜疑问煞句。
例2: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若向这里明得去,未具衲僧眼,直须子细。”(卷9,第147页)
按:本例詹绪左、石秀双在《<古尊宿语录>校读札记》(见《中国禅学》第5卷,2010年,第49-68页)已说明“知见立知”四字连读。拙文《<古尊宿语录>点校献疑(二)》(见《语言文字学》2015年8月第65页)中已指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出自《楞严经》,另外加引号为好。
另外,《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二十二有如下破句而读的记载可参证此句:
“又记得,安楞严看《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处,不觉破句读了,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沈吟良久,忽然大悟,后读是经,终身如所悟,更不依经文。此亦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依义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此为安楞严(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有意无意地不按照原句读读经,所谓“不觉破句读了”,“依义而不依文字”。此也可作旁证,故知见立知四字连读无疑。
例3:示众云:“燃灯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诸法,虚假皆不实。何以故?心尚无有,云何出生诸法。……”(卷12,第201页)
按:“云何”句疑问煞句,句末应用问号。本句大意为,心尚且没有,怎幺会产生各种法呢?禅宗思想有心生则种种法生之说。“云何”是禅宗语录常见的表示反诘语气的疑问词,例如:(1)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本书卷1,第2页)本句标点本书即用问号,无疑。(2)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卷2,第34页)(3)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卷2,第36页)(4)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卷2,第36页)(5)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卷3,第43页)(6)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卷42,第791页)此六例“云何”句萧莛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均以问号煞句,确。
例4: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每有别制新者,师不许也。(卷13,第209页)
按:“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中间用逗号隔开,意义更加明确。
例5:因僧辞师,师下座把僧手云:“著几钱。”无对。师云:“你问我。”僧便问。师云:“都不直半分钱。”代云:“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又云:“临行。”(卷18,第321页)
按:“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一句,应作:“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如此,句意方明确。大意为,有学僧辞别禅师。在此种语境中,所以才有“如果有什么信物送行,现在拿出来”的语句。这里“将”字用作动词,表示“拿”、“持”一类意义。这里涉及“将”字用法的分布描写与演变研究,“送路”一词属上,才能更加明确理解动词“将”加趋向补语“来”的结构。送路,即送行。例如:
惇赴召,别师。师曰:“且为爱护佛法。”惇曰:“不兴不废,爱护佛法也。”师令侍者取糖与相公送路。(《御选语录》卷十八) 例6:退院离褒禅辞众,上堂,举六祖大师示众云:“汝等速理舟楫,吾欲归新州去。”弟子曰:“和尚去后,早晚却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卷29,第553页)
按:“和尚去后,早晚却回。”最后应该用问号。“早晚”意为“何时,几日”,是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张美兰著《《祖堂集》语法研究》引《祖堂集》中与此句类似的句子:“门人问师:‘师归新州,早晚却回?’”(第152页)明确认为:“早晚是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即‘什么时候’它同‘几时’一样产生于中古,用于询问动作、状态的发生时间。”(同上第152页)此句用六祖慧能故事,可见于《坛经》记载:“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据大正藏第48册《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另,宣化法师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08)认为,“早晚可回”就是“早晚还是会回来的。”(第479页)本文不取此意见。
《古尊宿语录》中出现“早晚”的用例共10例,皆为询问句。其余9例分说如下:(1)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虗空,作么生断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者里生解。”(卷2,第32页。)此例,“早晚”一句询问时间,用为反诘意,原来用逗号,应用问号(亦可用叹号,于意无害),故更改。本书卷12有类似句子:“你言无动相,早是动也。虚空何曾解道我无动相!此皆是你情见。”(第191页)本句“何曾”与上句“早晚”处于同一位置,可互证。(2)所以道无心意而现行,暂时披垢腻之衣,来为人说破不是凡圣物。他家早晚与人为因?亦不曾与人为果。若与人为因,即不自在;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卷12,第198页)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诘,故将原逗号改为问号。上下两句,一用“早晚”反问,一用“不曾”陈述,两句对举,意义想通。(3)他者个定不曾变异,若不定,即属造化也。他那个早晚曾变动?(卷12,第198页)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诘,故改原句号为问号。(4)经论极则头,只到法身实入理地,那个早晚同于经论?经论不管伊,如何排遣?他且不到者里。大难,大难!(卷12,第199页)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诘,故改原句号为问号。(5)师唤沙弥文远,文远应诺。师云:“今日早晚也?”(卷14,第239页)此例直接询问时间,改句号为问号。(6)云:“叉手向人前争奈何?”师云:“早晚见你叉手?” 云:“不叉手时如何?”师云:“谁是不叉手者?”(卷14,第239页)此例,“早晚”亦表反诘,故改句末句号为问号。禅师两次回答都是反问形式,相互对应。(7)上堂:“夏已半,山中早晚不甚热。知事毗赞外无恙,首座大众康休。(卷28,第532页)此句“早晚”意为早上和晚上。(8)又问:“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安云:“石羊遇石虎,相逢早晚休?”(卷46,第925页)(9)二乘菩萨何年尽,诸佛凡夫早晚休?世情但将公道断,人心难似水长流。(卷47,第960页)例(8)例(9)皆表反诘,径将句号改问号。尤其例(9)“何年”与“早晚”对举,反诘意明显。
例7:举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坐。外道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后阿难白佛:“外道见何道理赞叹而去?”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卷46,第918页)
按:“令我得入外道去”一句理解有误,致使点断不当。引号范围应当至“令我得入”。“得入外道”不通,世尊应引导外道之人得入佛理才是,不能“入外道”。“外道去”另作一句,是叙述语。本句中“外道”皆指修行外道之人。且这段文字是禅宗典型的超越文字,当下契悟的语言方式。此外,本句多四字成言,故“后”字虽无碍于句意整体,然当属上为好,即“外道去后”连为一句。这段文字在本书卷47第930页有类似文字可以参看:举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遂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云:“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卢烈红《<古尊宿语要>的三身代词》一文引用此例,亦作:“开我迷云,令我得入。①”故可确证。
例8:举玄沙见新到才礼拜,沙云:“因我得礼你。”(卷47,第961页)
按:“新到”后断开,加逗号,句意方明确。理由如下:其一,从文意上看,本句大意为,玄沙和尚见到新到之人,新到之人刚刚作礼以示恭敬心,玄沙和尚便用“因我得礼你”一句接引,以望新到可以参悟。“玄沙见新到”是叙述此对话的发生情景。“才礼拜”应该另作一句,与下文共同形成一种当下直入,敏捷迅速的契悟性的对话。“才……便……”、“才……”“便……”是禅宗语录表示短时、迅疾的常见结构。由于禅宗接引学僧强调直入、顿悟,使得这种结构在禅宗语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举例如下:(1)举鲁祖凡见僧来,便面壁而坐,众中商量,极有多般。梁山受业先师曾有一颂,鲁祖三昧最省力,才见僧来便面壁。(本书卷46)(2)云:“近前来,向你道。”才近前便打。(本书卷24)(3)石头才到,便问:“不求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本书卷25)其二,从句法结构上讲,“见”字的宾语是“新到”,而不是“新到才礼拜”。另,“因我得礼你”是佛家术语,意为借助礼拜“我”的形象而达到了起恭敬心、礼拜自己的目的。
例9:上曰:“临济因缘,可举一二。”师遂举临济在黄蘗,因第一座勉令问黄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蘗遂与三十棒。如是三次问,每蒙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去。(卷48,第971页)
按:“可举一二”后应用问号为好,方能体现当时皇帝问法,禅僧奏对的情景。
例10:严遂检寻平日看读文字,讨一句祇对,了不可得。乃云:“今生不学佛法也,且作长行粥饭。”僧乃辞沩山,往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卷48,第975页)
按:“僧”字前不应点断。“今生不学佛法也,且作长行粥饭僧”为七言联语,不应点断。“长行粥饭僧”五字多为禅师用来表达传佛心宗,心灵自在,不为外物缠绕,不受万法拘束。例如:(1)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师云:“正是我放身命处。”后游衡湘及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剎力致,乃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事也。”前后八请,坚卧不答。(本书卷10)(2)太守刘公昌言闻之造谒,以见晚为叹。时洞山谷隐皆虚席,密议归昭。太守请择之,昭以手揶揄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职也。”(《佛祖历代通载》)以上两例皆用汾阳善昭事。(3)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景德传灯录》卷11)第3例“长行粥饭僧”前加量词“个”,可确证五字连读无疑。
例11:进云:“只如知恩报恩一句,如何话会?”师云:“一雨普霑沙界润群生,何处不承恩?”进云:“飞来峰顶瞻天阙,选佛场中谢圣恩。”(卷48,第976页)
按:“一雨普霑沙界润,群生何处不承恩?”两句为七字联语,不应中间点断。本段上下文多用七字联语,如下文之:“飞来峰顶瞻天阙,选佛场中谢圣恩。”如上文之:“龙袖拂开千圣眼,金毛狮子现全威。”等等。
注释:
①见于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233页。
参考文献:
[1]赜藏主.古尊宿语录[M].萧莛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宣化法师.六祖法宝坛经浅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4]卢烈红《古尊宿语要》的三身代词,见于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cbeta电子佛典数据库.
关键词: 禅籍 《古尊宿语录》 点校献疑
《古尊宿语录》保留了大量的口语对答,是研究近代汉语语言的重要资料。对文本记录语言进行认真校读是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础,故笔者研读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2011.7重印)之《古尊宿语录》,提出若干条点校献疑条例,分别论述如下:
例1:师在百丈,普请开田次。丈问:“运阇棃开田不易。”师云:“随众作务。”丈云:“有烦道用?”师云:“争敢辞劳!”(《古尊宿语录》卷2,第31页。下文只言某卷某页者均指本书)
按:本例见黄檗希运语录,师,指希运禅师。“有烦道用”四字为何句末用问号,不解。此公案亦见黄檗希运禅师的前代禅僧百丈怀海禅师的语录,不过,是从百丈禅师的角度叙述的:“师因普请开田回,问:‘运阇棃开田不易。’檗云:‘众僧作务。’师云:‘有烦道用。’檗云:‘争敢辞劳!’”(卷1,第9页)本句句末用句号。本则公案亦见后代禅师的拈引举唱:“百丈问黄蘗:‘甚处来?’蘗云:‘开田来。’丈云:‘辛苦不易。’蘗云:‘随众作务。’丈云:‘有劳道用。’蘗云:‘争敢辞劳。’丈云:‘开得多少田?’蘗遂镢地数下,丈便喝,蘗掩耳而去。”“相见言谈理不亏。等闲转面便相辉。毕竟水须朝海去。到头云定覔山归。”(《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见本书卷34,第629页)又如:“举百丈开田次,问黄檗:‘运闍黎开田不易。’檗云:‘众僧作务。’百丈云:‘有烦道用。’檗云:‘争敢辞劳。’百丈云:‘开得多少田也?’檗乃将锄头筑地三下。百丈便喝,黄檗掩耳便出。师拈云:‘百丈一喝,可谓垂丝于万丈潭中。黄檗掩耳,独耸于千峰之上。’”(《滁州琅琊山觉和尚语录》,见本书卷46,第922页)琅琊慧觉禅师、舒州佛眼禅师均属临济宗法系,也是师承黄檗希运和百丈怀海。而本句皆未用疑问煞句。
有烦,犹烦劳,表示请托的客套话。本书可见用例还有:(1)拟问和尚,有烦尊重。拟欲不问,己事未明。(卷38,第721-22页)(尊重,是对对方的敬称)又如:(2)发化主后,上堂:“丐者月余朝束装,有烦知事首座大众。(卷42,第801页)(3)断得出,僧堂里一任横咬竪咬。若断不出,有烦新旧二典座。(卷42,第805页)推测“道用”一词也是敬称。禅门机锋,语气稍不同,则含义千差万别,本句四字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问候,故,本例不宜疑问煞句。
例2: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若向这里明得去,未具衲僧眼,直须子细。”(卷9,第147页)
按:本例詹绪左、石秀双在《<古尊宿语录>校读札记》(见《中国禅学》第5卷,2010年,第49-68页)已说明“知见立知”四字连读。拙文《<古尊宿语录>点校献疑(二)》(见《语言文字学》2015年8月第65页)中已指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出自《楞严经》,另外加引号为好。
另外,《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二十二有如下破句而读的记载可参证此句:
“又记得,安楞严看《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处,不觉破句读了,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沈吟良久,忽然大悟,后读是经,终身如所悟,更不依经文。此亦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依义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此为安楞严(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有意无意地不按照原句读读经,所谓“不觉破句读了”,“依义而不依文字”。此也可作旁证,故知见立知四字连读无疑。
例3:示众云:“燃灯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诸法,虚假皆不实。何以故?心尚无有,云何出生诸法。……”(卷12,第201页)
按:“云何”句疑问煞句,句末应用问号。本句大意为,心尚且没有,怎幺会产生各种法呢?禅宗思想有心生则种种法生之说。“云何”是禅宗语录常见的表示反诘语气的疑问词,例如:(1)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本书卷1,第2页)本句标点本书即用问号,无疑。(2)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卷2,第34页)(3)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卷2,第36页)(4)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卷2,第36页)(5)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卷3,第43页)(6)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卷42,第791页)此六例“云何”句萧莛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均以问号煞句,确。
例4: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每有别制新者,师不许也。(卷13,第209页)
按:“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中间用逗号隔开,意义更加明确。
例5:因僧辞师,师下座把僧手云:“著几钱。”无对。师云:“你问我。”僧便问。师云:“都不直半分钱。”代云:“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又云:“临行。”(卷18,第321页)
按:“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一句,应作:“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如此,句意方明确。大意为,有学僧辞别禅师。在此种语境中,所以才有“如果有什么信物送行,现在拿出来”的语句。这里“将”字用作动词,表示“拿”、“持”一类意义。这里涉及“将”字用法的分布描写与演变研究,“送路”一词属上,才能更加明确理解动词“将”加趋向补语“来”的结构。送路,即送行。例如:
惇赴召,别师。师曰:“且为爱护佛法。”惇曰:“不兴不废,爱护佛法也。”师令侍者取糖与相公送路。(《御选语录》卷十八) 例6:退院离褒禅辞众,上堂,举六祖大师示众云:“汝等速理舟楫,吾欲归新州去。”弟子曰:“和尚去后,早晚却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卷29,第553页)
按:“和尚去后,早晚却回。”最后应该用问号。“早晚”意为“何时,几日”,是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张美兰著《《祖堂集》语法研究》引《祖堂集》中与此句类似的句子:“门人问师:‘师归新州,早晚却回?’”(第152页)明确认为:“早晚是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即‘什么时候’它同‘几时’一样产生于中古,用于询问动作、状态的发生时间。”(同上第152页)此句用六祖慧能故事,可见于《坛经》记载:“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据大正藏第48册《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另,宣化法师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08)认为,“早晚可回”就是“早晚还是会回来的。”(第479页)本文不取此意见。
《古尊宿语录》中出现“早晚”的用例共10例,皆为询问句。其余9例分说如下:(1)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虗空,作么生断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者里生解。”(卷2,第32页。)此例,“早晚”一句询问时间,用为反诘意,原来用逗号,应用问号(亦可用叹号,于意无害),故更改。本书卷12有类似句子:“你言无动相,早是动也。虚空何曾解道我无动相!此皆是你情见。”(第191页)本句“何曾”与上句“早晚”处于同一位置,可互证。(2)所以道无心意而现行,暂时披垢腻之衣,来为人说破不是凡圣物。他家早晚与人为因?亦不曾与人为果。若与人为因,即不自在;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卷12,第198页)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诘,故将原逗号改为问号。上下两句,一用“早晚”反问,一用“不曾”陈述,两句对举,意义想通。(3)他者个定不曾变异,若不定,即属造化也。他那个早晚曾变动?(卷12,第198页)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诘,故改原句号为问号。(4)经论极则头,只到法身实入理地,那个早晚同于经论?经论不管伊,如何排遣?他且不到者里。大难,大难!(卷12,第199页)此例,“早晚”句亦表反诘,故改原句号为问号。(5)师唤沙弥文远,文远应诺。师云:“今日早晚也?”(卷14,第239页)此例直接询问时间,改句号为问号。(6)云:“叉手向人前争奈何?”师云:“早晚见你叉手?” 云:“不叉手时如何?”师云:“谁是不叉手者?”(卷14,第239页)此例,“早晚”亦表反诘,故改句末句号为问号。禅师两次回答都是反问形式,相互对应。(7)上堂:“夏已半,山中早晚不甚热。知事毗赞外无恙,首座大众康休。(卷28,第532页)此句“早晚”意为早上和晚上。(8)又问:“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安云:“石羊遇石虎,相逢早晚休?”(卷46,第925页)(9)二乘菩萨何年尽,诸佛凡夫早晚休?世情但将公道断,人心难似水长流。(卷47,第960页)例(8)例(9)皆表反诘,径将句号改问号。尤其例(9)“何年”与“早晚”对举,反诘意明显。
例7:举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坐。外道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后阿难白佛:“外道见何道理赞叹而去?”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卷46,第918页)
按:“令我得入外道去”一句理解有误,致使点断不当。引号范围应当至“令我得入”。“得入外道”不通,世尊应引导外道之人得入佛理才是,不能“入外道”。“外道去”另作一句,是叙述语。本句中“外道”皆指修行外道之人。且这段文字是禅宗典型的超越文字,当下契悟的语言方式。此外,本句多四字成言,故“后”字虽无碍于句意整体,然当属上为好,即“外道去后”连为一句。这段文字在本书卷47第930页有类似文字可以参看:举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遂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云:“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卢烈红《<古尊宿语要>的三身代词》一文引用此例,亦作:“开我迷云,令我得入。①”故可确证。
例8:举玄沙见新到才礼拜,沙云:“因我得礼你。”(卷47,第961页)
按:“新到”后断开,加逗号,句意方明确。理由如下:其一,从文意上看,本句大意为,玄沙和尚见到新到之人,新到之人刚刚作礼以示恭敬心,玄沙和尚便用“因我得礼你”一句接引,以望新到可以参悟。“玄沙见新到”是叙述此对话的发生情景。“才礼拜”应该另作一句,与下文共同形成一种当下直入,敏捷迅速的契悟性的对话。“才……便……”、“才……”“便……”是禅宗语录表示短时、迅疾的常见结构。由于禅宗接引学僧强调直入、顿悟,使得这种结构在禅宗语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举例如下:(1)举鲁祖凡见僧来,便面壁而坐,众中商量,极有多般。梁山受业先师曾有一颂,鲁祖三昧最省力,才见僧来便面壁。(本书卷46)(2)云:“近前来,向你道。”才近前便打。(本书卷24)(3)石头才到,便问:“不求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本书卷25)其二,从句法结构上讲,“见”字的宾语是“新到”,而不是“新到才礼拜”。另,“因我得礼你”是佛家术语,意为借助礼拜“我”的形象而达到了起恭敬心、礼拜自己的目的。
例9:上曰:“临济因缘,可举一二。”师遂举临济在黄蘗,因第一座勉令问黄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蘗遂与三十棒。如是三次问,每蒙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去。(卷48,第971页)
按:“可举一二”后应用问号为好,方能体现当时皇帝问法,禅僧奏对的情景。
例10:严遂检寻平日看读文字,讨一句祇对,了不可得。乃云:“今生不学佛法也,且作长行粥饭。”僧乃辞沩山,往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卷48,第975页)
按:“僧”字前不应点断。“今生不学佛法也,且作长行粥饭僧”为七言联语,不应点断。“长行粥饭僧”五字多为禅师用来表达传佛心宗,心灵自在,不为外物缠绕,不受万法拘束。例如:(1)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师云:“正是我放身命处。”后游衡湘及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剎力致,乃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事也。”前后八请,坚卧不答。(本书卷10)(2)太守刘公昌言闻之造谒,以见晚为叹。时洞山谷隐皆虚席,密议归昭。太守请择之,昭以手揶揄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职也。”(《佛祖历代通载》)以上两例皆用汾阳善昭事。(3)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景德传灯录》卷11)第3例“长行粥饭僧”前加量词“个”,可确证五字连读无疑。
例11:进云:“只如知恩报恩一句,如何话会?”师云:“一雨普霑沙界润群生,何处不承恩?”进云:“飞来峰顶瞻天阙,选佛场中谢圣恩。”(卷48,第976页)
按:“一雨普霑沙界润,群生何处不承恩?”两句为七字联语,不应中间点断。本段上下文多用七字联语,如下文之:“飞来峰顶瞻天阙,选佛场中谢圣恩。”如上文之:“龙袖拂开千圣眼,金毛狮子现全威。”等等。
注释:
①见于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233页。
参考文献:
[1]赜藏主.古尊宿语录[M].萧莛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宣化法师.六祖法宝坛经浅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4]卢烈红《古尊宿语要》的三身代词,见于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cbeta电子佛典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