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以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为特征的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多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者的患病率为0.22%~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以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为特征的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多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者的患病率为0.22%~0.26%[1].发病机制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化学药物等)共同作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PCR-SSP技术,检测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HLA-Ⅱ),分析Ⅰ型糖尿病与HLA-DR抗原的相关性,旨在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讨其遗传易感性.
其他文献
献血反应指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晕厥、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一过性的意识丧失等。献血反应
目的:评价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胃酸相关性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60例患者分别给予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或法莫替丁片,20 mg,bid,疗程14 d.结果:
血站质控科对各种血液成分进行质量抽检,不仅是执行《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也是动态监测血站各科室日常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的情况和准确性,从而不断改进、完善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安全输血战略为:建立国家协调、布局合理的采供血机构体系;从来自低危人群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中采血;严格进行血液HIV和其他经血传播病原体的筛选检测;临床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PMP)是血小板激活后产生的直径为0.1~1.0μm的小囊泡颗粒,含有多种特异性膜糖蛋白和生物学活性的受体,可通过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数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CD42b-PE单抗标记血小板,噻唑橙(TO)为染料,应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检测RP值,同时用血球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