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厦门理工学院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开始设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专业依托福建省功能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立足厦门、面向海西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养绿色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本文主要针对专业课程设置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实训体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亲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065-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2011年2月,教育部批准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通过阐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及结合我国中高等职校以及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师资现状,各中高职校及高等院校须要增设及开展此专业,用于培养适用于目前社会上大量紧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与国家尖端科技研发型人才。
截至2014年,全国仅有二十多所高校获准设立该新专业,2013年,我校获准开设此专业,目前该专业及其学科建设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无成熟先例可循。为探索具有特色的能源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就业率至关重要,需认真研讨和规划布局。本课题负责人从实践教学的视角,选择对新能源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亲产业”维度进行思考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从事一定社会实践要求的人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因此培养“亲产业”导向的本科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尤为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重视培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亲产业”培养应充分利用本土相关产业和企业资源,增进学生对相关产业链的生产技术现状、发展方向的了解,强化对企业生产流程、工艺、运行及管理模式的理解。如何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事关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转型成应用技术大学类本科院校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要满足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
对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这使得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经常是数个工艺的个别环节蜻蜓点水式教授,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中岗位要求。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其自身发展硬软件基础的限制,实践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难以达到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专业岗位要求灵活设计课程体系,而不是严格遵循传统的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和要求。
三、做实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多样化
该专业在各高校属于新建专业,往往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实践教学经验积累,在办学软硬件方面均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课程体系与实践内容建设滞后往往导致学非所用或学不能用。强调理论弱化实践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主导。
在学校“亲产业”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导向下,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应强调结合现有学科资源,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内容,与产业接轨。比如可利用光电学院的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硬件资源开展新能源相关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结合自己的横向课题,引导学生探讨企业生产线上的实际案例,阐述所涉及原理方面的内容。
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创新实验基地和平台,是现代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举措。学生走进企业,在相关的材料生产厂家和器件制造厂家参观学习,充分认识工厂生产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可直接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能源新材料相关生产线,由企业和学校挂职锻炼的老师共同管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工艺改善、质控、管理运营等。另一方面,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的设置及教授,让学校的实验课贴近实际生产。第三,利用共建实验室尤其是测试平台吸引企业入校参观,给企业提供测试服务。
四、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亲产业”教学互动机制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本身不多,高学历人员较为欠缺,直接影响学校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及具备产业背景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一方面,因人才获取困难,更要注重引进掌握了企业技术背景的高学历人才进入专任教师队伍,这些人才大多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在企业处于技术或研发的中坚地位,可以提高待遇将其引进,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行业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利用成熟的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大教师与相关领域企业横向合作的奖励力度,丰富现有教师的实践经验。
目前,实践课程环节的培养质量评估机制较不完善。由于实践技能培养的环节比较复杂、形式多样,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较大,这不仅给实践培养环节的过程监控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大了质量评价的难度。目前的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评估体系是基本一致的,其虽然有比较好的操作性和经济性,但却缺少针对性,会造成对学生现实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曾惠丹,杨云霞,赵崇军,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09-111.
[2]孙东亚,钟海长,左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践课程的“亲产业”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151-153.
[3]厦门理工学院网站:2013年3月更新:http://www.xmut.edu.cn/.
[4]安春爱,米晓云,柏朝晖,浅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07-108.
[5]厦门市人民政府网站.美丽厦门战略,2013.http://www.xm.gov.cn/zt/mlxm/.
[6]田俐,刘胜利,申少华,等.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7):70-72.
[7]刘天模,黄佳木,王金星.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l,30(7):88-90.
[8]李佳玮,刘志东,郝存江,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50-152.
[9]刘德波,张保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31-132.
[10]艾德生,高喆.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1-150.
关键词:实训体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亲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065-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2011年2月,教育部批准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通过阐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及结合我国中高等职校以及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师资现状,各中高职校及高等院校须要增设及开展此专业,用于培养适用于目前社会上大量紧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与国家尖端科技研发型人才。
截至2014年,全国仅有二十多所高校获准设立该新专业,2013年,我校获准开设此专业,目前该专业及其学科建设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无成熟先例可循。为探索具有特色的能源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就业率至关重要,需认真研讨和规划布局。本课题负责人从实践教学的视角,选择对新能源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亲产业”维度进行思考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从事一定社会实践要求的人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因此培养“亲产业”导向的本科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尤为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重视培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亲产业”培养应充分利用本土相关产业和企业资源,增进学生对相关产业链的生产技术现状、发展方向的了解,强化对企业生产流程、工艺、运行及管理模式的理解。如何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事关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转型成应用技术大学类本科院校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要满足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
对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这使得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经常是数个工艺的个别环节蜻蜓点水式教授,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中岗位要求。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其自身发展硬软件基础的限制,实践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难以达到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专业岗位要求灵活设计课程体系,而不是严格遵循传统的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和要求。
三、做实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多样化
该专业在各高校属于新建专业,往往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实践教学经验积累,在办学软硬件方面均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课程体系与实践内容建设滞后往往导致学非所用或学不能用。强调理论弱化实践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主导。
在学校“亲产业”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导向下,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应强调结合现有学科资源,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内容,与产业接轨。比如可利用光电学院的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硬件资源开展新能源相关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结合自己的横向课题,引导学生探讨企业生产线上的实际案例,阐述所涉及原理方面的内容。
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创新实验基地和平台,是现代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举措。学生走进企业,在相关的材料生产厂家和器件制造厂家参观学习,充分认识工厂生产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可直接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能源新材料相关生产线,由企业和学校挂职锻炼的老师共同管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工艺改善、质控、管理运营等。另一方面,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的设置及教授,让学校的实验课贴近实际生产。第三,利用共建实验室尤其是测试平台吸引企业入校参观,给企业提供测试服务。
四、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亲产业”教学互动机制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本身不多,高学历人员较为欠缺,直接影响学校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及具备产业背景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一方面,因人才获取困难,更要注重引进掌握了企业技术背景的高学历人才进入专任教师队伍,这些人才大多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在企业处于技术或研发的中坚地位,可以提高待遇将其引进,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行业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利用成熟的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大教师与相关领域企业横向合作的奖励力度,丰富现有教师的实践经验。
目前,实践课程环节的培养质量评估机制较不完善。由于实践技能培养的环节比较复杂、形式多样,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较大,这不仅给实践培养环节的过程监控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大了质量评价的难度。目前的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评估体系是基本一致的,其虽然有比较好的操作性和经济性,但却缺少针对性,会造成对学生现实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曾惠丹,杨云霞,赵崇军,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09-111.
[2]孙东亚,钟海长,左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践课程的“亲产业”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151-153.
[3]厦门理工学院网站:2013年3月更新:http://www.xmut.edu.cn/.
[4]安春爱,米晓云,柏朝晖,浅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07-108.
[5]厦门市人民政府网站.美丽厦门战略,2013.http://www.xm.gov.cn/zt/mlxm/.
[6]田俐,刘胜利,申少华,等.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7):70-72.
[7]刘天模,黄佳木,王金星.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l,30(7):88-90.
[8]李佳玮,刘志东,郝存江,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50-152.
[9]刘德波,张保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31-132.
[10]艾德生,高喆.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