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桃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x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公眉,男,辽宁盖州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吕公眉先生擅长诗词,尤其长于绝句,辽南无出其右,曾深得沈延毅赞赏,被誉为营口市旧体诗坛十家之首,被收入《中国当代诗词家大辞典》和《中国文艺家大辞典》等,是省内外公认的诗词大家。吕公眉先生逝世后,他的学生郭绍光、邰育诚把他的诗文结集出版,定名《山城拾旧》。
  早春在故乡里,见不到什么动人的风色,连清明时节尚且不见细雨纷纷,有时东风吹来还要夹带一阵薄雪,何况又是在寒食以前呢! 但南梵寺的一带青砖围墙里面,却掩不住一番旖旎风光,念珠桃的一抹轻红,像晓霞似的遥远地映着南山背面的残雪。越在盛开的时候越红得那么妖艳,但四周却是寂静静的。
  有十几个孩子,天天到这里来,那因为寺院的东厢是一所私塾,这些孩子们要到这里来读书。
  我正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我在这里看见过几次念珠桃的花开花落。每当一年的早春,常要忆起一些往事来。就是那一年,我离开了这个私塾要到城市的学校去读书。我们的老先生不甚同意我的辞学,他几次向我表示,如果能多待一年,他可以再培训出一个能帮他照看小同学的学生,我可以再走。
  这当然是和他的身世分不开的。据说他原来是河南人,为了逃避水患带领着他的老婆和幼女到关外来,但不久他的老妻死去了,留下一个女儿点缀着他老境凄寂的生活,因为他要分神照应家务,私塾里就不得不要一个较大的学生来帮一下。
  他的女儿渐渐地大了,同学们呼她师姐,其实她比我还要小一些,听说四年前还同大家在一起读书,后来也许因为年纪和家务的关系,就退了学,以后和同学们的接触也不多了。大家都这样的称呼她,我也随着叫她一声师姐,背地里还是提她的小名——香儿。
  她要比旁的女孩子温顺一些,家务也料理的妥当,虽然只是十四五岁的姑娘,如果从那两道人鬃的细眉看来,倒像个十六七岁的人。她好像没有被家庭的寂寞移了她的性格,经常是笑盈盈的,有时站在篱笆里,看着我们上下学,有时看到她眉头稍稍蹙皱一点儿,可能是羡慕我们能得到读书,而她却失掉了这样的机会。我不知怎的,在当时只觉得喜欢她,尤其是她那两道细眉,即使蹙皱起来也不讨厌。
  就是那一年的早春,因为一冬下了多次大雪,寒食之前雪早已消净了,地上潮润润的,比起哪年来都暖和,佛堂前面的白石阶上已经看见苍蝇在那里飞动了。
  念珠桃的高枝上,满满地缀上了绯红的蓓蕾,低枝处更有一些蓓蕾都要绽开了,人们都说今年的桃花一定很盛,而且也开得早了些。老和尚越加喜悦起来,在他看来明年可以更多地收一笔念珠钱。因为这种桃核正是做念珠的材料。
  这天早晨,太阳刚从殿角射出一线红光来,映在山门西边的十几株桃花上,更给红艳的花朵涂上了一层胭脂,我只顾背诵着昨天学过的诗经《硕人》。
  猛地听到有人在低声地喊我的名字,我朝着窗子里看了一下,同学们还没有到,是谁?我在疑惑,但又一声从正殿西角的篱笆里传出来,我注视了一下,喔!是香儿——我的师姐。
  “你给折桃花吧!我要那一个横斜的枝子。”她指着正迎着阳光的将要被花朵压得垂下来的长条,我愣住了,好像没有听到她在说什么,但我模糊地看到她穿着一件竹杆绿色的夹短袄,平素最喜欢的她那两道细眉,这时却像隔了一重薄雾恍惚不清了。
  等她再重复了句:“就是那一枝要开的!”我才明白了,她要我替她折下来,我把花折在手里走近篱笆,我只说出一句:“是它吗?”她点点头说:“嗯,就是这一枝,家里有一只铜瓶,插在里面,你看不好吗?”我点一下头,刚刚看见她笑一笑。可是她已转过身去,我清楚看见她长长的辫子今天却换上了新的红色绒绳。
  当我回过头来才发现有好些同学在那里低声耳语,最小的一个伸出来的舌头还没有缩回去。我硬着头皮走进书房,却早有人在屋子的里角读起来:“男女授受不亲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大家接着一阵轰笑。
  据后来的同学们对我讲,说香儿那一次被老先生深深地责备了一顿,可是她却没有哭。但不知谁在老先生面前透露了风声。
  香兒受到了这次训诫之后,再也不敢出来了,可是我每天下学上学却不敢再正面向篱笆里看一眼。
  有时和尚不在院里,同学们又没有来的时候,稍稍向篱笆里瞥一下,而香儿却又站在那里,我只能三步两步地走进书房去。等我再一次出来的时候,那里却不见她的影子了。
  可是从那以后,老先生对我却有些淡漠起来,直到我辞学的那天,老先生也没有什么表示,只说一句:“到城里读书,一切要慎重。”
  我夹着书包走出书房,我踏着满地落着细碎的念珠桃的花瓣走出了山门,我一直没有回过头来。
  事情隔了那么多的年月了,仿佛还像一抹轻烟浮在我的眼前,但又渐渐地淡了下去。不过每逢早春的时候,我总要怀念起家乡的念珠桃花。
  解放之前,回去了一次,有人告诉我,南梵寺的和尚死了,我那位私塾老先生也不知流落何方。山门破坏了,院里长满了青草,每年春天,桃花是这样的无主开开,又寂寞地落下去。赏花的人更是没有了,原因是小城市的人们,终年在为衣食奔走,谁有闲心去看花,况且又是余寒漠漠,远在城南。
  国民党匪帮占据的时候,把这一带青砖围墙拆下修建了一个大碉堡,念珠桃更像失掉了唇子的牙齿丝毫没有保障,低矮的枝子已经被孩子攀折净了。
  去年我特意向家里写了一封信,提到了这件事,孩子们告诉我,南梵寺已经不是庙宇,而变成了储蓄粮谷的义仓,周围砌上了一道白墙,念珠桃依然存在。在寺院的东面新开了一条通往河南的大路,每天的行人往来不断。因此我想当然他们在早春的季节,经过这里,至少要驻足欣赏一番,念珠桃从此不再寂寞了,我很为它庆幸。
  很可能有一些青年们、少女们专专到这里来,探视一下早春的消息,我想他们也许暗暗折下一朵簪在他所爱的人的辫梢上,或者替她佩在春衣的前襟。
  肯定一句,不会再有人伸出他们的舌头,作白眼观,谁又能再读起,男女授受不亲的句子来。
其他文献
古箏弥漫  只有把时光  这样静谧成古筝声如流水的样子  我才能听到内心不再感叹的声音  爱人每次来到书院  都愿意坐在北角的藤椅上静静地看书  而我就愿意坐在他的对面  看他  茶意  一杯绿茶也好  一杯红茶也好  只要与一本心仪的书在一起  夏的炎热  就这样被乐声里的筝鸣  弹奏成了四季里的清凉  加法把时光急催为贪功近利的非人非语  减法却能把日子雕琢如手心相对的平常  突然想卸去所有设
期刊
霜降来临时 树叶的影子便陷进去  我看不到 影子被吞没时  落叶们挣扎和绝望的表情  但我知道它们能听到秋水的呼唤  并且和所有的兄弟们结伴回家  而平静的树在整理散乱的离愁  就像我在落日之前整理不安的心事  寂静总是相对的 我惊讶于  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从季节里跳出  荒芜的秋野上生命的骨骼仍然坚挺  那些单薄的露珠让一棵树有了声息  讓落叶有了触感,让飞过的鸟鸣找到惊喜  我听见远方的回声正和
期刊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天空和旷野  打开了辽阔  冷空气撕开南下的豁口  一贯到底的裸露  瞬间坚硬  背负行囊的人  懷揣方言  他们还在不断地远行  而家乡的炊烟,日渐枯瘦  无力挽留  最后的秋声
期刊
你降临之处,正在走向深秋  紫色的苜蓿花,停下舞蹈  大地如此肅穆  树枝在风中发出微弱的声响  桥上的人  抬头看看天空  风穿过扬起的衣襟  我和他,都在梦里往回走  白鹭南飞
期刊
腊月。梅岭。茶山  清香袅绕,风架起白色翅膀  释放芬芳遮蔽蓝天,率直的枝叶  笑傲,风霜雪雨  掐一枚冬日暖阳,微风轻轻拂过  整座山坳,激灵一个转身  我听见,根须蠢蠢欲动  呼唤,下一個春天  采茶  趁夜露未晞,沐浴更衣  到达梅岭之前,风儿已将双手揉了又揉  一片初绽的芽儿,羞涩地探出半帘春梦  依次摆开龙门阵,双手在茶垄间欢快飞舞  一掐、一提、一放,每一处运笔  都酣畅淋漓,讲述一片
期刊
1  院子里的柿子樹  把日子过成了一把耀眼的火炬  清风过来举一下  路过的人们的目光过来举一下  有不知名的鸟儿也过来  像飞蛾扑向了火  2  总是想找那个软柿子  总是想看鸟儿冲向那个软柿子  总是会有一个义无反顾的声音  掉了下来  如卧佛寺里的梵音敲响  锤子  每一锤子下去  山体就疼一次,一点点被肢解  锤子也疼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聚宝盆啊  锤子一边在做着事,一边在呐喊  恨不得
期刊
油彩划過的踪迹,笔锋下的山河  迷失在夜空里  明朗如你,孤寂如你  笑颜如花,洒脱亦如你  脚下的路,延伸到了云彩里  捧出一颗心  把心跳紧紧攥在手心里  少年啊,愿你  眼含星辰,心怀大海  彩虹  红的,黄的,绿的  彩虹融化在水里  在思念里挥洒  与纸张缠绕,舞动  谢幕,低语  目光飞向了窗外  与鸟儿歌唱  眼中的颜色  又怎会是  水底天的颜色?  天青色  缘起,拥抱烟雨  随
期刊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20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20世纪50年代英国主流文学“运动派”主将。1985年因喉癌在赫尔去世。  家是如此悲哀  家是如此悲哀。它保留原有模样,  还为最后离开的人带来舒适,  似乎是为了迎他们回来。相反,想要  愉悦所有失去的人,很难,  没有勇气把那些学来的体面丢弃  回到当初开始时的情形:  充满快乐,事物都是它
期刊
北风赶走  小南风  暴躁的喜鹊  赶上树  一切温润的事物  凉凉的  又剔透晶莹的  蛰虫开始  藏匿  秋菊傲娇地  怒放  对于美  都無法说出  一个界限  卑微与高贵  都各自有  完美和遗憾  和善而又富有的  尘世里  慢慢的走  渺渺的来  ——跟风说  ——跟树说  ——跟云说  一个事物的  退去  是为另一个  事物的出场  ——铺垫
期刊
长枪  我已经不记得 这支长枪是谁送给我的了  但我一直很喜欢它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和它形影不离 只是闪着寒光的枪刺过于招摇  一些路人甚至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态  对我而言 这支长枪不过是一个称心的玩具  至多是一件防身的物件 这么多年  我和它相依為命 彼此没发生过任何不快  也不曾对任何人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短枪  朋友曾送给我一枝短枪 有很多年  我用它来防身 有时也拿出来显摆一下  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