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公眉,男,辽宁盖州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吕公眉先生擅长诗词,尤其长于绝句,辽南无出其右,曾深得沈延毅赞赏,被誉为营口市旧体诗坛十家之首,被收入《中国当代诗词家大辞典》和《中国文艺家大辞典》等,是省内外公认的诗词大家。吕公眉先生逝世后,他的学生郭绍光、邰育诚把他的诗文结集出版,定名《山城拾旧》。
早春在故乡里,见不到什么动人的风色,连清明时节尚且不见细雨纷纷,有时东风吹来还要夹带一阵薄雪,何况又是在寒食以前呢! 但南梵寺的一带青砖围墙里面,却掩不住一番旖旎风光,念珠桃的一抹轻红,像晓霞似的遥远地映着南山背面的残雪。越在盛开的时候越红得那么妖艳,但四周却是寂静静的。
有十几个孩子,天天到这里来,那因为寺院的东厢是一所私塾,这些孩子们要到这里来读书。
我正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我在这里看见过几次念珠桃的花开花落。每当一年的早春,常要忆起一些往事来。就是那一年,我离开了这个私塾要到城市的学校去读书。我们的老先生不甚同意我的辞学,他几次向我表示,如果能多待一年,他可以再培训出一个能帮他照看小同学的学生,我可以再走。
这当然是和他的身世分不开的。据说他原来是河南人,为了逃避水患带领着他的老婆和幼女到关外来,但不久他的老妻死去了,留下一个女儿点缀着他老境凄寂的生活,因为他要分神照应家务,私塾里就不得不要一个较大的学生来帮一下。
他的女儿渐渐地大了,同学们呼她师姐,其实她比我还要小一些,听说四年前还同大家在一起读书,后来也许因为年纪和家务的关系,就退了学,以后和同学们的接触也不多了。大家都这样的称呼她,我也随着叫她一声师姐,背地里还是提她的小名——香儿。
她要比旁的女孩子温顺一些,家务也料理的妥当,虽然只是十四五岁的姑娘,如果从那两道人鬃的细眉看来,倒像个十六七岁的人。她好像没有被家庭的寂寞移了她的性格,经常是笑盈盈的,有时站在篱笆里,看着我们上下学,有时看到她眉头稍稍蹙皱一点儿,可能是羡慕我们能得到读书,而她却失掉了这样的机会。我不知怎的,在当时只觉得喜欢她,尤其是她那两道细眉,即使蹙皱起来也不讨厌。
就是那一年的早春,因为一冬下了多次大雪,寒食之前雪早已消净了,地上潮润润的,比起哪年来都暖和,佛堂前面的白石阶上已经看见苍蝇在那里飞动了。
念珠桃的高枝上,满满地缀上了绯红的蓓蕾,低枝处更有一些蓓蕾都要绽开了,人们都说今年的桃花一定很盛,而且也开得早了些。老和尚越加喜悦起来,在他看来明年可以更多地收一笔念珠钱。因为这种桃核正是做念珠的材料。
这天早晨,太阳刚从殿角射出一线红光来,映在山门西边的十几株桃花上,更给红艳的花朵涂上了一层胭脂,我只顾背诵着昨天学过的诗经《硕人》。
猛地听到有人在低声地喊我的名字,我朝着窗子里看了一下,同学们还没有到,是谁?我在疑惑,但又一声从正殿西角的篱笆里传出来,我注视了一下,喔!是香儿——我的师姐。
“你给折桃花吧!我要那一个横斜的枝子。”她指着正迎着阳光的将要被花朵压得垂下来的长条,我愣住了,好像没有听到她在说什么,但我模糊地看到她穿着一件竹杆绿色的夹短袄,平素最喜欢的她那两道细眉,这时却像隔了一重薄雾恍惚不清了。
等她再重复了句:“就是那一枝要开的!”我才明白了,她要我替她折下来,我把花折在手里走近篱笆,我只说出一句:“是它吗?”她点点头说:“嗯,就是这一枝,家里有一只铜瓶,插在里面,你看不好吗?”我点一下头,刚刚看见她笑一笑。可是她已转过身去,我清楚看见她长长的辫子今天却换上了新的红色绒绳。
当我回过头来才发现有好些同学在那里低声耳语,最小的一个伸出来的舌头还没有缩回去。我硬着头皮走进书房,却早有人在屋子的里角读起来:“男女授受不亲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大家接着一阵轰笑。
据后来的同学们对我讲,说香儿那一次被老先生深深地责备了一顿,可是她却没有哭。但不知谁在老先生面前透露了风声。
香兒受到了这次训诫之后,再也不敢出来了,可是我每天下学上学却不敢再正面向篱笆里看一眼。
有时和尚不在院里,同学们又没有来的时候,稍稍向篱笆里瞥一下,而香儿却又站在那里,我只能三步两步地走进书房去。等我再一次出来的时候,那里却不见她的影子了。
可是从那以后,老先生对我却有些淡漠起来,直到我辞学的那天,老先生也没有什么表示,只说一句:“到城里读书,一切要慎重。”
我夹着书包走出书房,我踏着满地落着细碎的念珠桃的花瓣走出了山门,我一直没有回过头来。
事情隔了那么多的年月了,仿佛还像一抹轻烟浮在我的眼前,但又渐渐地淡了下去。不过每逢早春的时候,我总要怀念起家乡的念珠桃花。
解放之前,回去了一次,有人告诉我,南梵寺的和尚死了,我那位私塾老先生也不知流落何方。山门破坏了,院里长满了青草,每年春天,桃花是这样的无主开开,又寂寞地落下去。赏花的人更是没有了,原因是小城市的人们,终年在为衣食奔走,谁有闲心去看花,况且又是余寒漠漠,远在城南。
国民党匪帮占据的时候,把这一带青砖围墙拆下修建了一个大碉堡,念珠桃更像失掉了唇子的牙齿丝毫没有保障,低矮的枝子已经被孩子攀折净了。
去年我特意向家里写了一封信,提到了这件事,孩子们告诉我,南梵寺已经不是庙宇,而变成了储蓄粮谷的义仓,周围砌上了一道白墙,念珠桃依然存在。在寺院的东面新开了一条通往河南的大路,每天的行人往来不断。因此我想当然他们在早春的季节,经过这里,至少要驻足欣赏一番,念珠桃从此不再寂寞了,我很为它庆幸。
很可能有一些青年们、少女们专专到这里来,探视一下早春的消息,我想他们也许暗暗折下一朵簪在他所爱的人的辫梢上,或者替她佩在春衣的前襟。
肯定一句,不会再有人伸出他们的舌头,作白眼观,谁又能再读起,男女授受不亲的句子来。
早春在故乡里,见不到什么动人的风色,连清明时节尚且不见细雨纷纷,有时东风吹来还要夹带一阵薄雪,何况又是在寒食以前呢! 但南梵寺的一带青砖围墙里面,却掩不住一番旖旎风光,念珠桃的一抹轻红,像晓霞似的遥远地映着南山背面的残雪。越在盛开的时候越红得那么妖艳,但四周却是寂静静的。
有十几个孩子,天天到这里来,那因为寺院的东厢是一所私塾,这些孩子们要到这里来读书。
我正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我在这里看见过几次念珠桃的花开花落。每当一年的早春,常要忆起一些往事来。就是那一年,我离开了这个私塾要到城市的学校去读书。我们的老先生不甚同意我的辞学,他几次向我表示,如果能多待一年,他可以再培训出一个能帮他照看小同学的学生,我可以再走。
这当然是和他的身世分不开的。据说他原来是河南人,为了逃避水患带领着他的老婆和幼女到关外来,但不久他的老妻死去了,留下一个女儿点缀着他老境凄寂的生活,因为他要分神照应家务,私塾里就不得不要一个较大的学生来帮一下。
他的女儿渐渐地大了,同学们呼她师姐,其实她比我还要小一些,听说四年前还同大家在一起读书,后来也许因为年纪和家务的关系,就退了学,以后和同学们的接触也不多了。大家都这样的称呼她,我也随着叫她一声师姐,背地里还是提她的小名——香儿。
她要比旁的女孩子温顺一些,家务也料理的妥当,虽然只是十四五岁的姑娘,如果从那两道人鬃的细眉看来,倒像个十六七岁的人。她好像没有被家庭的寂寞移了她的性格,经常是笑盈盈的,有时站在篱笆里,看着我们上下学,有时看到她眉头稍稍蹙皱一点儿,可能是羡慕我们能得到读书,而她却失掉了这样的机会。我不知怎的,在当时只觉得喜欢她,尤其是她那两道细眉,即使蹙皱起来也不讨厌。
就是那一年的早春,因为一冬下了多次大雪,寒食之前雪早已消净了,地上潮润润的,比起哪年来都暖和,佛堂前面的白石阶上已经看见苍蝇在那里飞动了。
念珠桃的高枝上,满满地缀上了绯红的蓓蕾,低枝处更有一些蓓蕾都要绽开了,人们都说今年的桃花一定很盛,而且也开得早了些。老和尚越加喜悦起来,在他看来明年可以更多地收一笔念珠钱。因为这种桃核正是做念珠的材料。
这天早晨,太阳刚从殿角射出一线红光来,映在山门西边的十几株桃花上,更给红艳的花朵涂上了一层胭脂,我只顾背诵着昨天学过的诗经《硕人》。
猛地听到有人在低声地喊我的名字,我朝着窗子里看了一下,同学们还没有到,是谁?我在疑惑,但又一声从正殿西角的篱笆里传出来,我注视了一下,喔!是香儿——我的师姐。
“你给折桃花吧!我要那一个横斜的枝子。”她指着正迎着阳光的将要被花朵压得垂下来的长条,我愣住了,好像没有听到她在说什么,但我模糊地看到她穿着一件竹杆绿色的夹短袄,平素最喜欢的她那两道细眉,这时却像隔了一重薄雾恍惚不清了。
等她再重复了句:“就是那一枝要开的!”我才明白了,她要我替她折下来,我把花折在手里走近篱笆,我只说出一句:“是它吗?”她点点头说:“嗯,就是这一枝,家里有一只铜瓶,插在里面,你看不好吗?”我点一下头,刚刚看见她笑一笑。可是她已转过身去,我清楚看见她长长的辫子今天却换上了新的红色绒绳。
当我回过头来才发现有好些同学在那里低声耳语,最小的一个伸出来的舌头还没有缩回去。我硬着头皮走进书房,却早有人在屋子的里角读起来:“男女授受不亲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大家接着一阵轰笑。
据后来的同学们对我讲,说香儿那一次被老先生深深地责备了一顿,可是她却没有哭。但不知谁在老先生面前透露了风声。
香兒受到了这次训诫之后,再也不敢出来了,可是我每天下学上学却不敢再正面向篱笆里看一眼。
有时和尚不在院里,同学们又没有来的时候,稍稍向篱笆里瞥一下,而香儿却又站在那里,我只能三步两步地走进书房去。等我再一次出来的时候,那里却不见她的影子了。
可是从那以后,老先生对我却有些淡漠起来,直到我辞学的那天,老先生也没有什么表示,只说一句:“到城里读书,一切要慎重。”
我夹着书包走出书房,我踏着满地落着细碎的念珠桃的花瓣走出了山门,我一直没有回过头来。
事情隔了那么多的年月了,仿佛还像一抹轻烟浮在我的眼前,但又渐渐地淡了下去。不过每逢早春的时候,我总要怀念起家乡的念珠桃花。
解放之前,回去了一次,有人告诉我,南梵寺的和尚死了,我那位私塾老先生也不知流落何方。山门破坏了,院里长满了青草,每年春天,桃花是这样的无主开开,又寂寞地落下去。赏花的人更是没有了,原因是小城市的人们,终年在为衣食奔走,谁有闲心去看花,况且又是余寒漠漠,远在城南。
国民党匪帮占据的时候,把这一带青砖围墙拆下修建了一个大碉堡,念珠桃更像失掉了唇子的牙齿丝毫没有保障,低矮的枝子已经被孩子攀折净了。
去年我特意向家里写了一封信,提到了这件事,孩子们告诉我,南梵寺已经不是庙宇,而变成了储蓄粮谷的义仓,周围砌上了一道白墙,念珠桃依然存在。在寺院的东面新开了一条通往河南的大路,每天的行人往来不断。因此我想当然他们在早春的季节,经过这里,至少要驻足欣赏一番,念珠桃从此不再寂寞了,我很为它庆幸。
很可能有一些青年们、少女们专专到这里来,探视一下早春的消息,我想他们也许暗暗折下一朵簪在他所爱的人的辫梢上,或者替她佩在春衣的前襟。
肯定一句,不会再有人伸出他们的舌头,作白眼观,谁又能再读起,男女授受不亲的句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