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瓜尔佳氏与关姓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某地报纸上刊载了一位学者以《从瓜尔佳氏祭祀看萨满文化》为题的讲座报道,主要内容讲的是宁安一户满族关姓人家的祭祀,这家关姓祖先是满人瓜尔佳氏:“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之一,正黄旗,佛满洲,俗称‘从龙八户’,汉姓为关姓。他们是宁古塔第一位将军巴海的后人。”几位关姓人士看到这段肯定性的话语后指出:这是给他们乱安祖宗。但这位学者的错误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包括瓜尔佳氏在内的满族人先世女真人、满人,姓氏多达数百个,而且由于数百年间人口繁衍,逐水草而居各地流转,每一姓氏分支越来越多,几百年间支系越来越繁杂。辛亥革命后,满人纷纷改称汉姓,许多同一个姓氏的满人分别改称数个汉姓,于是造成旧中国满族人姓氏纷繁复杂的现象。正因如此,包括关姓在内的满人姓氏,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不必说搞清楚所有满族姓氏的变化,连搞清楚瓜尔佳氏(主要为关姓)这样的八大姓或十大姓之一,亦属不易。
  古代的宁古塔,今天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地区,是东北女真人与满人的故乡,满族的主要发祥之地。早在辽金时期已生活着如完颜部、甲谷部、乌林达部、纥石烈部等许多女真人部族,明代时先后是东北建州女真、东海女真人的中心地区。从清代初期的宁古塔将军与康熙十五年后的宁古塔副都统,到民国年间,不包括宁古塔副都统所辖今天的吉林省延边地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仅老宁古塔的今牡丹江市及其所辖宁安、海林、穆棱、林口、东宁各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百余姓氏女真人、满人生活居住。以宁安、海林、牡丹江市为例,清末光绪年间有旗人(即满人)近3000户;1985年人口普查,宁安一县满族人口为35644人,近年已超过40000人。民国年间,老宁古塔宁安、海林一带满族人有“二宁、三关、四赵、六傅、八大支,外加羊角泥(杨家傀)”的说法,他们的先人都是佛满洲,即老(陈)满洲,关、吴、宁、赵、傅五姓人口最多。还有何、张、杨、徐、董、闫、王、那等姓氏满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指人关前编入八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少数部族)与汉军、蒙古旗人、高丽旗人也有20多个姓氏。可见,宁古塔的满人满族姓氏之复杂,在东北乃至在全国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说“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之一,有违事实。因为其一,在以瓜尔佳作为姓氏的明代与清代,中国社会还没有满族一说。从清代初期皇太极下诏改诸申(女真)为满洲,形成东北女真人共同体——满洲人,清代中国土地上只有满洲人或满人。所以,“满族八大姓”的准确说法应是“满洲八大姓”或“满人八大姓”。辛亥革命后,中国才有了与汉、蒙、藏各族相提并论的满族,清代何来“满族八大姓”?其二,不仅瓜尔佳氏,许多姓氏的满人,由于支系不同、生活地区不同,是分属八旗各旗的,说瓜尔佳氏只隶属正黄旗与事实不符。其三,所谓“从龙八户”,是专指最初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建州部八姓女真人。瓜尔佳氏费英东仅为其一,远在黑龙江中游地区的巴海的父族并不在其中。说所有的各支包括巴海一支的瓜尔佳氏都是“从龙八户”,显然也与史实不符。其四,清代宁古塔将军巴海,是满洲瓜尔佳氏,但不属正黄旗,是镶蓝旗满洲。而且首任宁古塔驻防长官是佐领兴佳;1627年的驻防将领戴珠胡是昂邦章京;1636年(崇德元年)吴巴海以梅勒章京移镇宁古塔,次年进昂邦章京;1655年(顺治十二年)巴海之父沙尔虎达率师驻防宁古塔,升任固山额真、总管。顺治十六年巴海继父职,授宁古塔昂邦章京、总管。康熙元年(1662年)统一官职为汉称,改总管、都统为将军。可见,固山额真、昂邦章京、总管、都统、将军是相同等级的官称(乾隆间改从一品),仅是不同称呼而已,巴海的“第一任宁古塔将军”之说并不准确。
  确实,不只宁古塔,就是黑龙江省甚至东北地区关姓满族人,大多是满人瓜尔佳氏的后人,但并不都是清代初期宁古塔将军巴海的后人,即巴海不是他们共同的祖先。不要说“满洲八大姓”之一的瓜尔佳氏这样的清代显赫氏族支系很多,一般姓氏的满人也不会只有一两支。早在东北的渤海国灭亡后,黑龙江中下游与乌苏里江下游地区的黑水靺鞨各部纷纷南下,到辽代形成许多支生女真部族。辽末金初时的古里部女真即其一,经过金、元两代二百多年的变迁,明代时古里部改姓为瓜尔佳氏,支系已分布东北各地,尤以气候适宜、山林茂密、水草丰美的东北中东部地区最多。如清代宁古塔地区的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流域,图们江与海兰江流域,松花江上游地区(今吉林省中部),长白山地区,虎尔哈地区等。明末清初时比较著名的瓜尔佳氏、瓜勒佳氏部族竟多达20个,其中以“从龙八户”中的费英东、图赖父子与卫齐、鳌拜父子的苏完部瓜尔佳氏,松阿力父子的苏克苏浒部(今苏子河)瓜尔佳氏与达乎恭长白山布吞瓜尔佳氏,素尔多讷音部瓜尔佳氏,康古礼东海窝集部瓜尔佳氏,与尼马察(绥芬河中游)、安诸库拉(吉林安图)、哈达(四平开原)、嘉木胡(辽东新宾)等瓜尔佳氏部族最为著名。在黑龙江中游地区,也应不只沙尔虎达、巴海一支瓜尔佳氏。清初名将如甘他哈,乾隆朝的名臣阿满泰(正白旗)、格斯泰(镶白旗)等人也是祖居黑龙江边,证明今天的黑龙江中游两岸、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北部地区,当时也应有几个瓜尔佳氏部族;还有雍正年间迁到今黑龙江省南部双城、五常等地的京旗瓜尔佳氏等。可见,后金与清代的瓜尔佳氏枝繁叶茂,支系很多,分布于东北的中部、东部、北部。这位学者讲到的宁安依兰岗村关氏,说其祖先原居于辽东郭宸,显然与巴海不是同一支系。
  从宁古塔牡丹江地区的关姓族源来看,也充分地证明这一点。这一地区的瓜尔佳氏在辛亥革命后改汉姓关的,较大的家族有三关。20多年前,据宁安著名的满族学者马文业先生讲:最先来宁古塔的瓜尔佳氏只有一个穆昆(即家族),后来分为三支,一支满姓为瓜勒佳氏,另两支为瓜尔佳氏。分别是今海林市长汀镇的哈达湾关氏、海浪河下游沙虎屯关氏、宁安镇东江龙(觉罗)洼子关氏。后来,又先后从辽东迁来14个瓜尔佳、瓜勒佳氏家族,各立穆昆。康熙的悖怡皇贵妃,即宁古塔民间传说中的黑妃一支瓜尔佳氏(今其后人仍住宁安石岩镇四合村)即其一。只有江龙洼子(蛟龙洼子、觉罗城)瓜尔佳氏(关氏)与巴海是同宗(其中也有非同宗者),康熙十七年多数迁居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可见,巴海一支仅是许多瓜尔佳氏分支之一,他绝不是所有满族关姓的祖宗。
  努尔哈赤创立的女真人八旗制度,在皇太极时已有很大变化。清军入关后,变化更大,与满人姓氏一样,同样成为我国满学中的一门学问。瓜尔佳氏这样一个大氏族,其子孙在清代不仅分属不同旗籍,而且多有变化,十分复杂。以清代瓜尔佳氏名人为例,出自苏完部瓜尔佳氏的费英东、图赖父子,卫齐、鳌拜父子,原隶镶黄旗,后为正黄旗;而费英东七弟达 户之子杨善及其后人清末名将胜保,都是镶白旗;不与沙尔虎达、巴海同宗的宁古塔第三任驻军将领吴巴海,也隶镶蓝旗;顺治末年与巴海同为宁古塔将领的安珠瑚(时任副都统、后升任盛京将军)、康熙朝名臣郎坦,都不与乾嘉时名将额勒登保同宗,却均属正黄旗;清初名将阿晋泰世居哈达(四平开原),与曾任宁古塔将军的阿岱并非一支,却同隶正红旗;乾隆朝名将阿满泰,原为黑龙江达乎尔人,隶正白旗;康熙朝名臣库呼纳不与巴海同宗,却亦属镶蓝旗;等等,几乎八旗各旗都有瓜尔佳氏名人。究其原因,其一是在清代,八旗士兵、文武官员因立功或政绩等原因被任命为另一旗的官职,其直系亲属也随迁,旗籍也随之变更;其二是旗民奉命迁移他处,被编入新旗。例如顺治十一年,原满姓觉尔察氏,因本族身份降为平民(诸申),改姓伊尔根觉罗氏,奉命迁至宁古塔,分别被编入满洲正黄旗、镶红旗、镶黄旗下当差,整个家族不仅变了旗籍,并且一分为三,分属三旗。宁古塔的“大板子吴”乌苏氏,祖先居于瓦尔喀——今俄罗斯滨海省海滨,后迁长白山讷殷河,分为八支。顺治元年到康熙初,八支相继迁至宁古塔,各立穆昆,分别编入正白旗、镶白旗,住宁古塔城、沙子火洛屯、喇嘛屯、大牡丹河南北与南三家子、东三家子。可见,一个满洲姓氏,不仅会有几个、十几个支系,他们也会分属八旗各旗。瓜尔佳氏亦如此,只有一支是与巴海同宗,而且各有祖先,分属八旗各旗。断言他们只属一旗、一个祖宗,是违反常识的。
  满人各姓氏在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姓的问题,同样也是复杂的,并非如这位学者断言瓜尔佳氏都改汉姓关了。满人原来的姓氏是多音节的,由于清代二百多年间满汉文化交融,为了便于称呼和使用,在清代已有改汉姓的;清王朝灭亡后,满人不再受“旗人姓旗姓”的限制,纷纷改称汉姓。其方法一是取多音节姓氏中的一个音节为姓,二是取与某个汉姓音相近的字,三是几个音节相切求其相近汉字作为其姓氏。如富察氏改姓富、傅,宁古塔氏改姓宁,瓜尔佳氏切音为关,乌苏(鲁)氏切音吴,完颜氏切音汪、王等。但并非每一个满人姓氏只改一个汉姓,瓜尔佳氏还有改姓白、石、鲍、汪、李的。如后金时的石翰,原姓瓜尔佳氏,祖居吉林双阳,移居辽阳后以石为姓。其子石廷柱在后金、清初战功卓著,天聪六年任汉军正白旗、镶红旗固山额真,顺治十四年时乞休,加少保兼太保致仕。这应是瓜尔佳氏最早改汉姓的一支。世居安土瓜尔佳城(吉林安图)的尚福一支,因四世祖李茂之女配皇族绵榜,皇封李氏一族为“美女庄头之户”,其后人遂姓李,1984年族人李秩尘重修《李氏谱书》(辽宁大学历史系有藏本)对此有说明。此外,满人中也并非只有瓜尔佳氏改汉姓姓关,如满人中较小的一姓关佳氏,辛亥革命后也改为汉姓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