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近代农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86 — 04
北洋政府建立以后,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北洋政府成立了农商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农业经营模式和经营规模,也改变了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结构,多多少少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比例,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出现的新现象,这种农业商品化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向。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农业转型,近代农业概观念也逐渐形成。
一、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改良
辛亥革命以后,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北洋政府适应了这一潮流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农产品迅速卷入了国内外市场。在这种国内外新需求的驱动下,北洋政府意识到了改良农产品的重要性,制定了许多鼓励和改良发展农牧业的法规。这一系列农业改良法规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农业近代化的步伐。
(一)改进种子质量,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
晚期时期我国农作物产量较低,其中种子质量差,种子结构单一是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农作物选种规则令》《征集稻麦种规则》《选种办法》等法规法令,这样就以法规的形式为优化选种提供了法律保证。通过以上这些举措,不仅使种子的质量得到改善,种植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了。
农业技术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北洋政府非常注重这方面,这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我国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大都为平原地区,特别是浙江财阀从海参崴万国农具支店引进了5台拖拉机,创办农场。“这是中国引入拖拉机的最早记录。”〔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内燃机和电力成为了农用机械的主要动力,农业机械效率大大提升。尤其是在五四新运动以后,抽水机作为创新型的农具,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普遍受到欢迎。近代科学方法育种方法也逐渐流行,农业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多熟种植和合理轮耕普遍得到注重。东南大学是农业培育基地,“江宁洋秈”和“东莞白”是在这个培育出来的。“这是我国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培育成的第一批水稻良种。”〔1〕602-603小麦、棉花是当时的优良品种,也是靠改良培植出来的。中国传统农业是使用的是有机肥料,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引进了西方的化学肥料,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顺利解决了肥料问题。猪的品种也进行了适当地改良,巴克夏猪就是从西方国家引进。农民的常用家禽家畜牛、羊、鸡等,也引用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实施了改良。饲养管理技术不断提升,重视和关注兽医业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牲畜死亡情况得到控制,繁殖育种研究的风气逐渐养成。种桑养蚕是我国几千年的农业传统,改良也在步步推进。机轮渔业也引进来了,畜牧水产事业蒸蒸日上。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制定了以农业为特色的对外贸易政策,这些措施将农产品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特别注重改善优良品种,对选种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是农业的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害虫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治虫,有利于作为的繁殖。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在农业部门很流行,辛亥革命以后其科学的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成书于万历年间的《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水利科学,由意大利传入中国。为加强对水利的管理,北洋政府仿照西方的做法,专门设立了水利机构,培养水利人才的水利机构也渐渐设立起来。这一时期的开展各项水利活动,水利测量的基本知识逐渐形成,测绘的基本工具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对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增强了泄洪功能。研究防治水患,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农田灌溉设备有了一定的改进,电力灌溉也曾出现,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大胆引进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洋时期水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注重提升出口农产品的质量
北洋政府还十分注重对棉花掺假的防治。棉花摻假在是我国几千年来棉花商人最为严重的恶习,北洋政府农商部严令查处棉花掺假,江苏省长特别拟定了一套严禁掺假的办法,这些办法和章程普及到长江中下游各省,严令大家遵照执行,废除陋习,整顿棉花行业;此外,花行每年都要聘用秤司,在每年新的棉花出产之前,将秤司的姓名、籍贯、年龄,连同秤司保证书、秤司经验证明书等,这些佐证材料全部上交到该区商会,并给以注册,颁发证书。没有在本地注册就不能在本地购买棉花,并对棉花掺假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处罚。“第八条,各商应审定工厂出品之标准。理由:工商出品有减量、缩短之弊,大失信用,如茶叶以十四两作一斤,布匹声明长五丈阔二尺,久则缩减数尺。其甚者,药以伪充,棉、米掺水。应由商会审定各品,永远划一,不得稍有虚伪。各厂家所用之商标,应告其均应注册。”〔2〕可见,对棉花、茶叶、大米都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以防掺假。“第一条,各总商会应联合,随时调查国外贸易情形。理由:我国货物每年输入各国为数亦巨,各总商会应联合,随时调查各种贸易情形,以期改良货品,增进销路。”〔2〕886可见,改良农产品的目的其实就是扩大农产品的国外贸易销售,提高质量,赢得国际信誉,同时也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直接成效。
二、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和对外贸易化程度加深
北洋政府继续探索和学习西方农业科技知识,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法令和政策,如1914年4月11日颁布的《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就非常鼓励农业的发展,对植棉、甘蔗、甜菜的种植依法进行奖励;“甜菜种宜采之德国,甘蔗种宜采之爪哇”〔3〕。1914年7月16日公布的《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施行细则》对植棉区域、植甘区域、甜菜试种区域做了明确的规定,“凡经勘定之植棉植蔗之县份如有未垦之荒地,县知事须设法召垦,扩充植棉植蔗”。〔3〕181这些措施加深了农产品的迅速商品化。而这些商品化的农产品如蚕丝、棉花、烟草、大豆、花生、桐油、水果等等,都在此期间大量种植。这些农产品除一部分用于本国人民和民族企业消费外,其余大部分都运往了国外市场。与晚清时期相比,这些农产品深深地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农产品所蕴含对外贸易的性质和因素更加突出。 (一)西方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关注和重视
早在19世纪末,法国人先最关注中国蚕业的发展。1880年,法国里昂商会委托总税务司赫德,在驻华税务司中推选19人,并列举了11条20项,直接开展对中国蚕丝业进行实地调查。“由今观之,虽无专门特别之价值,然列强之重视吾国蚕丝业可知也”。〔4〕后来中国蚕业被日本赶超,发展艰难,从消费观方面来说,法国对华蚕业方针受到巨大的挫折。英国继承了法国的做法,也是将调查研究作为第一个重要步骤,但是英国认为我国的蚕丝业与英国的产业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英国不愿意象法国、美国、日本等实施重视对华蚕业的方针,于是就将中国蚕业蚕丝根本改良问题让给了其他列强。英国主要关注重视的是对华的蚕丝贸易,“如上海怡和洋行等,即专尽力于蚕丝贸易者也”。1908年,日本三井物产会社看到我国东北农民用原始方法制造豆腐、酱油或榨油,把剩余的渣滓给家畜吃,实在可惜,于是决定运往欧洲销售,借以赚钱,“这就是满洲大豆跃登世界商品舞台的开始”。〔4〕11-13从此以后,德国、美国方面,以大豆为原料的化学研究便开始了。虽然各国有不同的利益与目的,但这些西方商人为中国蚕业的改良和进步还是做了不少的工作。美国商人多次主动参与中国的农产改良宣传活动,为中国农产改良和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西方商人直接帮助推广技术、园艺作物的种植
日本商人非常重视我国棉花和蚕桑的种植,1920年,日本东洋拓殖会社系统的和顺泰从朝鲜物浦输入美国金字棉种试种,并劝诱坊子、昌乐、咋山、蔡家庄、张店等村长、地保、每一亩给予劝诱费,对农民则每一亩(一官半亩)发给十斤种子,发给鞭虫药,不取代价,另外贷给肥料费二元,并约定收买其所收获的美棉,价钱可比本地棉花高一成。这是契约栽培法的运用,是日本借鉴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做法。一方面推进了中国培育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帝国主义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九二二年,又發给蔡家庄六万斤,张店四万斤,一九二三年发给张店八万斤,常乐四万斤,分别转放到附近各县去,以努力奖励美棉。”〔5〕“满洲的养蚕事业甚至还没有达到一种副业的程度,由于关东政府的鼓励,在关东租借地,养蚕近来已经成为农民阶级有利可图的家庭副业之一,一九二三年春、夏、秋三季的茧产共达3.985贯,价值30.379日元”。〔3〕156另外,美国传教士也参与农业改良活动,根据金陵大学的《农林通讯》记载,“现在在中国种植的大花生,一般都称洋花生,是在大约三十五年以前,由美国教会的副主教汤普森从美国传来。他带来四夸尔花生到上海,与前往山东登州府蓬莱县的美国长老会恰尔斯R·米勒斯传教士对分。这个地区已经是著名的大花生产区了。”〔6〕
(三)西方商人推动中国改良品种和耕作技术
改良品种和耕作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本措施,北洋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国际市场竞争和利益的驱使下,西方商人积极推动中国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
1917年,法国驻沪商会与江浙皖丝茧总工所,共同邀请英、美、日驻沪三商会,及外国丝商团联合捐资组织成立。1923年以后,每月补助费增加至八千两关银,该会的目的,“首在改良中国蚕种,故设立种场以期制造,唯最初数年,国内所制蚕种不敷应用,乃向意、法购买蚕种分给农民饲养。”〔7〕1920年,美国来华考察,捐助了2万元美金作建筑蚕业院的经费,经过十二年该院才落成,当后来美国第二次丝业观光团来华考察的时候,又补助了4000元美金,1924年又由美国丝业协会汇到捐款3000元美金,金大蚕科因此得以完成。其主要目的,除培养专门人才外,并研究制造优良无毒蚕种,分发给广大农民。广东岭南大学是1888年由美国教会创办,而蚕科也是1920年由美国丝业协会捐助成立的。“其宿舍一所,亦由美国丝商佛理儿氏捐助建立。此外,尚有意式缫丝厂,复由美商亚第武氏筹资建立,以期改良华南蚕丝。民国十二年,廖仲恺先生长广东时,给予该大学港币五千元作为调查广东蚕丝业之用。同时,由广东政府与该大学蚕科合办广东全省改良蚕丝局”。〔7〕1418
(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对外贸易化
辛亥革命以前,在镇江从事养蚕事业者不像20世纪一二十年代那样普遍。以往本地织绸机户不得向其他城市购入大批的生丝。在北洋时期的镇江农民养蚕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展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平。农村地区正在栽种大量的桑树,“共占地2,600亩,每年产桑约7万担”。〔6〕194缙云县蚕业向不兴盛,“迨民国后,历年由县署採办桑苗,分给各乡领种,现在逐渐扩充,以县东乡为最。其采集栽养,皆趋新法。所有茧苗,由客商过境收买”。〔8〕南方适合种桑养蚕的地方较多,“三、四年前,粤丝价涨,农民多增拓桑基。如东莞、清远桑基面积,经已倍加。此外,高州等地,前者出产蚕桑甚少,近亦从事推广蚕业,输运生丝出口矣。顺德全属,悉是桑基,无可加增。香山县属,地接海滨,土壤肥沃,极宜植桑,农产有禾稻、蚕等,菜蔬亦多,以其地近省城、香港、澳门故也。农民之业蚕桑者,其获利可多禾稻一倍,菜蔬可与蚕桑相等,甚或过之”。〔9〕“奉省自昔无所谓蚕利,前清嘉道有鲁人某流落于奉,窥见林木中有柞,遂仿照齐鲁间士人放蚕子多种,按法试放,而生息之繁,不减齐鲁。由是转相仿效,渐次推广,竟开一亘古未有之绝大利源。浸淫至今,日益发达。”〔10〕
(五)西方农用机器的使用和推广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持续了三十年之久,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中国民族资本家从西方引进了一批近代化企业,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但是毕竟由于我国自古以农为生,重农轻商,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落后是近代中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灌溉使用机械的极少,电力的利用更是凤毛麟角。常州发电所因为电力过剩,为了谋求电气业的发展,那个地方的土地比运河高出两三丈,抽水困难,并且历鉴于很久没下雨,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灌溉终于电气化了。“与武进县定西乡乡董协议,实行试验农田的电力灌溉,设立二十七马力的电气马达二架、六寸水管的抽水机二架,在该乡的蒋湾桥和吉三垛的两处地方,灌溉农田二千亩。”〔11〕这是第一试验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灌溉的开始。浙江、福建两省的大都市附近,也实施电力灌溉,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各地方,使用汽油和石油马达的机器抽水,这些地方在1920年末急激地普及,到1926年末,只沪杭线已有1,000架以上。〔11〕54
三、“近代农业”观念的初步形成
“近代农业”的特征主要有: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由于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土壤改良、育种、栽培、饲养、植物保护等生产活动由凭借直接经验开始转向依靠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渐打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商品性增强等。北洋时期的农业在对外贸易政策的催动下已经初步具有了这些特征。确立了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首先对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影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化要以农业为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工业化思想成为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理念和目标;国内大工业的发展刺激农业、园艺作物的生产。
(一)工业化思想成为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理念和目标
北洋时期的农业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将工业化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实现工业化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工业化思想自然就是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政策的的主流,这种思想也是晚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方向,北洋政府承继了晚清以来的工业化精神,“以工立国”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一理念的形成,预示着中国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和过渡。可以说,工业化成为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并贯穿了北洋时期的始终。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工业化是近代中国追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北洋政府的“实业救国”政策,就是围绕实现中国工业化的这一主题。但是,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打破市场和生产要素的限制,而对外贸易刚好符合这两个要求。
(二)国内大工業的发展刺激农业、园艺作物的生产
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北洋时期农业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生产。“中日战后,日人在各埠设立纱厂,同时中国纱厂亦日渐繁兴;民四欧战发生,日人乘机夺取青岛,数年间筹设纱厂六处,厂纱充斥于市场,价廉物美,手工业之土纱、土布全被打倒。于是鲁省所产棉花,除少数衣被所需外,多供给纱厂,或运往他省及外洋。”〔12〕“(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13〕甚至日本本部一些有势力的纱厂已经在南满开设工厂,在关东租借地内奖励植棉被认为是适宜的了。这里已经成立棉花栽培协会从事于美种棉种植的推广。〔14〕可见,在对外贸易政策的刺激下,北洋时期的农业由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近代农业开始转型,显然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和痛苦,在近代中国可能是注定没有结果的社会变革。不管怎样,北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较晚清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初步具有了“近代农业”的观念,这种农业近代化的理念是北洋时期留给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结语
毫无疑问,近代中国农民的贫困、农业经营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国内市场狭窄,更不可能实施农业技术创新、扩大再生产,这就决定了以手工、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不可能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一方面,不管北洋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农业如何发展和进步,它是不可能改变中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更不可能改变近代中国农业贫穷落后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虽然北洋时期的农业对外贸易政策是落后的,但是北洋政府克服重重阻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良农作物品种质量,防治病虫灾害,兴修农业水利等等。这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对农业发展都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大大充实了“近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也是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实施的成效,更是时代进步的特征。通过对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与“近代农业”概念的构建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与农业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轨迹。
〔参 考 文 献〕
〔1〕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20-47.
〔2〕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85.
〔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上海:三联书店.1957:181.
〔4〕陶迪.中国丝业之进步〔J〕.上海总商会月报,1924,(07):11-13.
〔5〕满铁.山东省经济调查资料〔J〕.1936,(03):122-123.
〔6〕英文.中国经济周刊〔J〕.1924,(175):06.
〔7〕夏道湘.中国蚕丝业概况及其复兴之我见〔J〕.中国实业.1935,01(01):1417.
〔8〕魏颂唐.浙江经济纪略〔M〕.缙云县志.2002:04.
〔9〕考活·布士维.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M〕. 黄泽普,译.1925:154.
〔10〕奉省农业之调查〔J〕.大公报.1919,64:42.
〔11〕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M〕.汪馥泉,译.大东书局.1934:41-44.
〔12〕国民党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M〕.1934:170.
〔13〕杨钟健.北四省灾区视察记〔J〕.东方杂志.1920,17(19):117.
〔14〕中国经济杂志(英文)〔J〕.1927,(12).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