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感到做应用题举步维艰。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讨如何才能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一、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策略。所谓情境导入,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情绪色彩、问题意识和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探究欲望,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教师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去上课,这两杯牛奶是用奶粉沏的,并把这两杯牛奶分给两个学生喝,两个学生直摇头,一个说太浓,一个说太淡。教师问:“哪里出了问题?”学生回答:“没有按比例泡。”教师又问:“按怎样的比例泡好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按1︰2,有的说按1︰4,有的说按1︰10。这时教师拿出一桶奶粉,立刻就有学生提出:“看说明书,按1︰8的比例配制。”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一杯200克的白开水,应该加多少奶粉才合适?”课堂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这样创设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太远,枯燥乏味。其实,小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多为直接经验的认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及运算法则还不甚了解。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我们应注重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知识以后,可以要求学生把校园内一块长50米、宽30米的长方形空地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道路。要求:1.各块地所占面积的比例要适当;2.设计要求图案美观。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经历了探索数量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多样化的活动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分析,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在二十分钟左右,学生通常都爱玩好动,因此维持课堂纪律成为许多教师的头等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即利用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构建多样的活动化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让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其面积。学生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l),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 ×高÷2;有的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如图2),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 ×(高÷2);有的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推导(如图3),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2×高;还有的学生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上底与下底成一条直线的三角形来推导(如图4),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通过动手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又如,教学高年级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时,教师可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调查自己家和邻居家每月产生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数量,再推算学校所有学生家里一年丢掉的塑料袋的个数,接下来学生可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途径相互交流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题的能力,就必须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以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活动式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责编蓝天)
一、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策略。所谓情境导入,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情绪色彩、问题意识和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探究欲望,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教师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去上课,这两杯牛奶是用奶粉沏的,并把这两杯牛奶分给两个学生喝,两个学生直摇头,一个说太浓,一个说太淡。教师问:“哪里出了问题?”学生回答:“没有按比例泡。”教师又问:“按怎样的比例泡好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按1︰2,有的说按1︰4,有的说按1︰10。这时教师拿出一桶奶粉,立刻就有学生提出:“看说明书,按1︰8的比例配制。”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一杯200克的白开水,应该加多少奶粉才合适?”课堂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这样创设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太远,枯燥乏味。其实,小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多为直接经验的认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及运算法则还不甚了解。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我们应注重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知识以后,可以要求学生把校园内一块长50米、宽30米的长方形空地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道路。要求:1.各块地所占面积的比例要适当;2.设计要求图案美观。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经历了探索数量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多样化的活动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分析,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在二十分钟左右,学生通常都爱玩好动,因此维持课堂纪律成为许多教师的头等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即利用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构建多样的活动化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让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其面积。学生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l),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 ×高÷2;有的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如图2),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 ×(高÷2);有的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推导(如图3),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2×高;还有的学生把梯形剪拼成一个上底与下底成一条直线的三角形来推导(如图4),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通过动手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又如,教学高年级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时,教师可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调查自己家和邻居家每月产生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数量,再推算学校所有学生家里一年丢掉的塑料袋的个数,接下来学生可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途径相互交流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解题的能力,就必须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以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活动式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