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是一条路,我每天都在行走。路途中有我洒下的辛勤汗水,有我留下的欢声笑语,也有我掉下的眼泪。无论路怎样坎坷,我都无所畏惧,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回过头看一看,自己在路途中留下的一串串脚印,都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一
我出生在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过去叫东方红大队)一个农民家庭,小的时候一直在姥姥家生活,是姥姥一手把我带大。5岁那年,父亲把我从姥姥家接回来。我们一家借住在别人家的仓房,后来买了一处旧土坯房,面积不到30平方米,虽然小了一点,但毕竟是自己家的房子。
我9岁那年开始上学。那个年代,村里很穷,没有像样的校舍。学生多,而教室不够用,就把两间民房改成了教室。一个教室容纳两个班级,我们一年级和三年级是一个教室,班里有二十几名学生,其中三年级有十几名学生。教室里摆放三排桌子,我们班在南侧两排,三年级在北侧一排。
每次上课,老师都先给我们班讲课,三年级上自习;给三年级讲课时,我们班上自习。我从小就爱学习,老师讲完课留的作业我很快就能做完。有时间就偷听三年级的课,给三年级留的作业我也会做。老师知道后批评我,不让我做别的年级的作业。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没钱买作业本,我的作业本都是两面用。每用完一个作业本我都会拿给母亲看,母亲觉得合格了,没有浪费,才肯给我几分钱再去买新的作业本,有时在家拿一两个鸡蛋到小卖店去换。
有一次三年级上语文课,老师讲的课文是《朱德的扁担》。我做完自己的作业,也在细心地听老师讲。回家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听,父亲听得很入神,就问我:“是谁给你讲的?”我告诉父亲这是三年级的课文,老师给三年级讲课时我偷听的。父亲夸我记忆力好,故事讲得也不错,但还是批评了我,告诉我上课不要分散精力,把自己的功课学好就行了。
记得我13岁那年,读小学四年级,家庭生活非常贫困。全家8口人,在姊妹中我是老大,母亲长年有病,只能靠父亲一个人在第一生产队打鱼养活全家。父亲在生产队是最棒的劳力,一般劳力一年能挣4000左右的工分,而父亲每年都挣5000多个工分。那些年,第一生产队的工分值是比较低的,最好的年头一个工分只合人民币七八角钱。每年年末分红算账时,我们家都欠生产队的钱,成了有名的“涨肚户”。
有一天,生产队长来到我们家对我父亲说:“生产队有一个看场院的好活,适合小孩干,让你儿子下来看场院吧?一年能挣3000多工分,帮你还一还饥荒。”那个年代,欠生产队钱多了,是要断口粮的,父亲实在没办法,征求我的意见,我知道父亲很为难,含着眼泪点了头。
看了3天场院,这件事就被我的老师王清和知道了。他找到父亲,说:“困难是暂时的,孩子上学是长远的,这个孩子学习好,以后会有出息的,让他这么早就下来干活,耽误他的前途了。”在王老师的劝说下,父母回心转意,终于让我重返学堂继续读书。我深知家庭生活贫困,父母还能让我继续读书不易,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希望。
197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我们大队没有初中班,要到龙安桥公社中学去读书。学校离我们大队有8里多路,每天我和同伴们都是步行上学。上学路虽然远,我却从不迟到,就连刮大风下大雨,也从不耽误一节课。
上学时,我利用星期日和放假的时间主动到生产队干活。父亲和母亲都不同意,说我年龄小怕累坏了,而我坚持要去干。
那个年代,我们村有四个生产队,我们队是第一生产队,共有四十多个男女劳力,其中男劳力有30多个,女劳力有十几个。生产队的队长负责全面工作,还有一个妇女队长。一般重体力活都是男劳力去干,女劳力干轻体力活,有些活则是男女劳力在一起干,比如种玉米时,一般都是男劳力刨坑或盖土,女劳力撒种或捋粪。依据活的轻重确定挣的工分多少,男劳力干一天活能挣10分,女劳力一天只能挣8分。分开干活时,男劳力由队长领着,女劳力由妇女队长领着。我年龄小,身材又矮小,跟男劳力一起干活跟不上,只能跟着女劳力一起干。
记得我头一天参加的劳动是拔谷草。走到地里一看,绿油油的谷地像一块绿绒绒的地毯,我以为都是谷苗,其实里边隐藏着很多杂草。妇女队长告诉我怎么区分苗和草,有的草和苗长得差不多,很难分辨,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把谷苗拔掉。如果被队长发现这是要扣分的。头一天干活,我就被扣了3分。干了几天后就熟悉了,队长夸我干得快、质量又好。上初中时,每到星期天和放暑假,我就与妇女们一起参加劳动,也是妇女队伍中唯一一个男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身体也强壮了,读高中时,我就和生产队劳动的男劳力一起干活了。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参加劳动外,还参加生产队的“夜战”,也叫“大会战”。
秋季,生产队把成熟的庄稼都拉到场院里,有的庄稼是带着杆进场院的,它们被堆成垛,像一座座小山似的。玉米棒子被拉进场院后,用高粱杆做成帘子围起来,把玉米棒子装到里边,叫做“玉米站子”,便于通风晾晒。
刚入冬,庄稼在场院已经晒干,开始脱粒。那个年代是要交公粮的,每个生产队都有任务,在限定的日期内必须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生产队开始搞“夜战”了。把全队男女劳力分成两个组,实行两班倒,白天晚上不休息。队里把新打的麦子磨成白面,三两天就杀一只羊,安排一个社员专门做饭,半夜在队部吃一顿夜餐。我主动参加夜战,请求队长给我安排上半夜,下半夜则睡觉,白天照常上学。脱粒一般都是先脱小麦,全大队只有一台小麦脱粒机,四个生产小队轮流用。玉米脱粒机每个生产队都有。谷子、高粱没有脱粒机都是用马拉石头磙子压。“夜战”时,整个场院灯火通明,机器声、压磙子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场院如同大舞臺在表演着一曲曲丰收的歌。这一干就是十几天,直到完成公粮任务才能松口气。
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趴在桌子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老师发现后在同学面前狠狠地批评了我,我眼泪汪汪,只能和老师解释说我在家没休息好。每到中午,一起上学的走读生,吃完中午饭都能玩一会儿,唯独我趴在自己的桌子上睡觉。开始有些同学以为我有病,后来知道我每天晚上都在搞“夜战”,大家都很同情我。 冬天一下雪,我特别高兴,因为能套兔子了。别的学生上学只背个书包,我不但背着书包,还要背着几个兔套子。每天上学都比别的同学早一点走,在上学的路两侧的草地里,把兔套子下在兔子常跑的道上。下午放学再遛套子,有时一天能套一两只兔子。每年冬季都能套几十只,每只兔子能卖2元钱左右,一年买书本和交学杂费的钱不用家里拿了。
冬天放寒假,我到生产队找活干。社员们都是用镐刨冻土粪,这是个重体力活,我干不了,队长就分配我赶牛车到野甸子捡粪。无论你到哪儿去捡,只要能捡满一车,经队长验收合格就给记8分。有一次,我到河套附近去捡粪,离村子有10多里路。一车粪快捡满时,突然从河套边的枯苇子里,窜出来3只狼。老牛先发现了,它哞哞地叫了两声,我才发现有狼,离我不到300米远,我吓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心怦怦直跳。我赶快拿着铁锨上了车,往家走。狼在后边跟着,我知道牛是不怕狼的,这狼是冲着我来的。我听母亲说过,狼是最怕火的,我旁边有草,可没带火柴。急中生智,我把身上穿着的紫红色的外衣脱了下来,绑在锹把上,用手一边摇晃一边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不知道它们是看到我摇晃衣服的原因,还是听到了我的喊声,不再跟着了,我紧张的神经开始舒缓,心也平静下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一个人出去捡粪了。
冬天有时生产队没有活干,我就偷着到乌裕尔河去打鱼,那个年代是不允许到河套打鱼的,打鱼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了躲避村干部,我是两头不见太阳,早出晚归。每年靠打鱼也能收入100多元,一年买衣服的钱也就够了。
我上学期间,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坚持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年都挣800多工分,能自己养活自己,不用家里掏一分钱,给父亲减轻了负担。
一边上学一边参加劳动,对学习是有影响的,但我把课间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班级始终是前几名。高中毕业,我的学习成绩也是最优秀的,虽然成分不好,但因我政治表现好,特批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二
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参加生产队劳动不到3个月,此时村里缺一名教师,要从回村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我的家庭成分不好,按常理是不可能用我的,可村领导考虑到我在校读书时学习成绩好,还入了团,所以我很荣幸地被选上了。那个年代,能在村里当一名民办教师,是非常光荣的,也是让人敬佩的。
我教了3年学,1978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允许成分不好的学生参加考试,这让我高兴得一夜没睡。没恢复高考前,上大学都是保送,保送的都是贫下中农子女,成分不好的只能靠边站。现在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我积极报名参加了考试,考完试便开始报志愿了。
我的家乡坐落在乌裕尔河畔,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对乌裕尔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亲属和老师们的参谋下,我填报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当时我误认为哈船舶工程学院就是造船的,如果能考上这个学校,那是最理想的。考完试一个月后,我接到了通知书,我的考试成绩已经过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录取分数线,我被通知到县里参加体检。体检项目和当兵检查身体是一模一样的,有一项不合格就过不了关。我的体检结果全部合格,下一步我便在家等着政审。
别的院校没有检查身体这个程序,也不需要政审,为什么这个学院需要政审呢?我当时很纳闷。一打听才知道,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哈军工”,原来是重点大学,需要政审。我在家心急火燎地等着政审结果。
有一天,一个招生办的领导告诉我政审不合格,原因是我本人是富农成分,姥姥家还是地主。听到这个消息,我如遭雷击,期待已久的大学梦一下子化为泡影。当时我的腿就软了,头也抬不起来了。母亲也心如刀绞,她看我难受的样子,耐心地劝我:“孩子别上火,咱们在农村当个老师也是不错的啊!”
考上了大学没上成,我认为是志愿报错了,想来年继续考。可母亲却不那么想,她认为我成分不好,就算考上了,政审也是过不了关的,非逼着我成家不可。
有一天晚上,我刚躺下要休息,母亲语重心长地和我说:“孩子,过些日子妈求人给你找个对象吧?”我和母亲说:“我不忙着找对象,我要考大学。”母亲又接着劝我:“你再考一年,考上了,再走不成,又耽误一年,你都23岁了,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以后找对象可就不好找了。”我不耐烦地和母亲说:“无论你怎么说,我是不会找对象的。”母亲接连劝我两个晚上都无济于事。
母亲了解我的脾气,如果求人给我说媒,去跟人见面,我肯定不会去的。于是她想出个办法,求人先替我去相亲,如果姑娘确实好,再来做我的工作。
母亲听说龙安桥乡东风村的李老师有个小姨子,21岁,还单身,就托人过去看。这个人回来和母亲说:“那个姑娘个子挺高,长相也不错,能配得上你儿子。”母亲喜欢个头高一点的,俗话说“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我就是随母亲的个子才这么矮。母亲听说个子高,心情格外高兴,应许人家马上去相看。母亲开始做我的工作,非让我也去看看不可,我说什么也不去,这让母亲下不来台。
后来母亲又相中了村子里一个姑娘,姑娘也同意和我处一处,同样被我婉言谢绝了。
母亲一天天为我找对象上火,不知怎么办是好。母亲听说崔老师有个小姨子没找对象,就跑去找人家,求崔老师给说媒。
崔老师和我都是本村的老师,我们在一起共事3年多,他对我是最了解不过的,平时我都称呼他“崔大哥”。母亲求他给保媒,还是他小姨子,崔老师很高兴,认为我和他的小姨子很般配。可母亲犯愁的是怕我不去相看啊!
崔老师想出个妙招,他和母亲说:“我们家的一窝猪崽子已经满月,可以出手了,我求他帮我卖猪崽子,他肯定会去的。”
有一天,崔老師和我说:“秦老师,明天是星期天,你有事吗?没事就帮我卖猪崽子去。”我问他到哪去卖,他告诉我到周三村去卖,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周三村与我们村只隔着一条乌裕尔河,我们村在河东岸,周三村在河西岸。河上没有桥,河两侧都是沼泽地,芦苇杂草丛生。其他季节两个村只能隔河相望,只有冬季结冰了才可以在河上直行,路程不到20里。河开化了就得绕道而行,有30多里路。 星期天早上,我吃完早饭,太阳刚出来就骑着自行车来到崔老师家。我们俩到猪圈里抓了4只猪崽子,分别装到麻袋里,一个人驮两个。
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周三村。在村子里叫卖一个多小时,4只猪崽子全都让人家给买走了,卖的价钱也很理想。崔老师高兴地和我说:“没想到能卖得这么快啊!”
他用手指着村子东边说:“往那边走,咱俩到我老丈人家去吃中午饭,我得好好地慰劳慰劳你。”
他老丈人家在村子东头住,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个标准的农家院儿,两间土坯房,窗户是三块透明的大块玻璃,院子不大,干干净净,连一根草棍都没有。院子前是小园,一米高的土围墙把小园围得严丝合缝,大门在房子西侧。我们俩刚进院,停放车子时,他的三姨子和四姨子隔着窗户就看到了我们,马上从屋子里出来迎接。崔老师还小声地和我说:“那个个子高一点的,是我的三姨子,叫李玉环。矮一点的是我的四姨子,叫李美环。”四姨子还开玩笑地和他说:“来也不提前说一声,是不是没地方吃饭了?”
屋内让我耳目一新,屋子墙壁都是用白土粉刷的,宽敞明亮。外屋还有一个小暖阁,里屋有南北两铺大炕,靠西墙摆放一个地桌,一边放着一把椅子,我小心翼翼地坐在北侧的椅子上。进屋后,崔老师把他丈母娘拉到外屋,不知在说什么。不一会外屋又进来了几个人,都是他们家的亲戚。没多长时间,崔老师的三姨子和四姨子就炒了一桌子菜,吃饭时坐了满满一桌子人,崔老师一一给我介绍。
三姨子和四姨子没有上桌。我看出来三姨子有点不高兴的样子,站在外屋不进里屋。我听崔老师的丈母娘在外屋大声地说话:“白面白,那是吃的,电线杆子高不就是架线的吗?成分不好,和他有什么关系,你沒有文化,人家不嫌弃你就不错了。”
吃完饭,崔老师把我叫到外屋的暖阁里和我说:“你看我的三姨子长得怎么样?给你当媳妇行不行?”
我是真的被她那大大的眼睛、白嫩的皮肤、高挑的个子、苗条的身材给打动了,特别是她梳着两个齐肩的短辫子,乌油油的更加可爱。我很腼腆地说:“人家能同意我吗?”崔老师说:“只要你同意就不用管了,小姨子的工作我去做。”我这才明白,他丈母娘刚才说的那些话是在劝姑娘啊!姑娘嫌我个子矮,长得黑,家庭成分不好。
我答应后,晚间并没有在她家吃饭。这个村有我一个叔伯姑姑,姑姑在村子西头住,我是第一次来这个村,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姑姑家。一进屋,姑姑感到很惊奇,叫着我的小名说:“小虎,你什么时候来的?吃饭了没?”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和姑姑说了。姑姑说:“那姑娘能干,长得又好看,家庭还好。”听姑姑这么一说,我心里有了底。
我又急急忙忙赶到崔老师老丈人家,太阳已经离地面不高了,我恨不得用杆子把太阳支上。崔老师见到我,急忙问:“怎么样?想好了吗?”我说:“只要她同意,我没意见。”就这样,通过卖猪崽子,把对象相妥了。
回到家母亲听说对象相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还和崔老师说:“这个法子真灵,不然他是不会去的。”事后我才明白,卖猪崽子是“引子”,相对象才是“正戏”啊!
我和李玉环相处一年多时间,母亲就张罗结婚的事。
记得我结婚那天是1979年9月30日,第二天就是国庆节。结婚的头一天刮起了大风,还下起了小雨。母亲一夜没合眼,担心第二天还会刮风下雨。没想到第二天晴天碧日。一般人家接亲都是赶着马车去,也有骑自行车的。我接亲是我的二姑父从他们单位找了一辆长厢的黄河汽车,那个年代县里都没几台车。她们家的亲戚多,每家只限来一人当娘家亲的,减了又减还来30多人,整个车厢坐得满满的。
结婚的头一天,我们家还杀了一口猪,要把婚礼操办得红红火火。
结婚那天很热闹,我们村有200多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来一个人参加婚礼,有的是一家人,那都是我们家的亲戚。参加婚礼是要随礼的,钱并不多,一般人家都是2块钱左右,有点亲戚关系的都是5块到10块不等。我有几个高中同学,远道而来参加我的婚礼,给我买了一面大镜子,上面写着“镜子照亮你的人生路”。那年我在村里教初中二年级语文,还是班主任。全班26名学生,听说我要结婚了,从家里要钱,一角两角钱凑到一起,大家一起合伙给我买了一个洗脸盆、一双袜子、两条毛巾。虽然东西都不贵,却是他们的一片真情啊!
结婚后,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将近一年,妻子孝顺老人,与兄弟妹妹们的关系处得都很融洽。可母亲和父亲非让我们分家单过。母亲和妻子说:“咱们家人口多,在一起生活也不方便,你们分出去单过,免得和我们在一起受穷。”我们家兄弟姊妹7个,加上妻子全家10口人,吃饭都得放两张桌子。我是同意分家的,可妻子不同意,她说:“结婚时间这么短就分家,不让外人笑话吗?”母亲做妻子的工作,妻子算是勉强同意了。
分家后我们居住在一个小土坯房里,有20多平方米,这是结婚前父亲从村里给我们要的宅基地,因为没有钱盖大房子,先给我们盖了一个小房。父亲还叮嘱我们:“这个房子小一点,你们先住着,以后有钱了再盖大的,这个房子可以做仓房用。”搬家时因为没有太多的东西,借一个小推车,推了两趟就把家搬了。搬家时母亲给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口大缸了,这口大缸是母亲结婚时姥姥陪送给母亲的,很有纪念意义。
我们分家后不长时间,我的大儿子降生了。小小的家增添了一口人,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
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农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我们家三口人,分到了20多亩地。也就是那一年,富裕县开始“内招”,在民办教师当中通过考试招收一批国家正式教师,到依安师范院校富裕分校学习,两年毕业后享受中专待遇。我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这对我来说既是喜事又是愁事,喜的是圆了我多年的上学梦,愁的是我上学后,孩子才两岁,家里的承包田怎么耕种啊?妻子看出我发愁的样子,鼓励我说:“你去上你的学,家里的事你就不用管了。”说是这么说,可我知道家里的担子有多重,我不在家就全都压在妻子身上。 我上学那天,妻子给我换了一套新衣服,家里仅有的几元钱也给我揣到兜里,又给我炒了一罐头瓶咸菜让我带着到学校去吃。我上学后,妻子在家,忙活完家里,又忙活家外,还得照看好孩子,再能干也是忙不过来呀!再说晚间她一个人领着孩子,心里总是有些害怕。没办法,她去求她二姐,让她姐家5岁的三姑娘晚间给她做伴,白天帮她看护孩子,这样她能腾出身来到地里侍弄责任田。种地是与父亲家一起合伙,父亲不让妻子去,让她在家看孩子就可以了,地由父亲负责种。可妻子非常要强,非和父亲一起种地不可,一天也不耽误。种地时上午回家一次,下午回家一次,给孩子喂奶。在外边干一天活,回家还得忙活家务,一天没有闲着的时候。
也是那年,我们家有一个小园,一亩多地,妻子用锹挖、用镐刨,种上了各种蔬菜,费劲巴拉把小园儿侍弄得干干净净,蔬菜长势喜人,茄子、黄瓜,豆角都结果了。没想到一场冰雹把蔬菜叶子打了个干净,只剩下光秃秃的杆了。那场冰雹下得很奇怪,就下在我们家前后三趟房。没有菜吃,妻子就靠家里仅有的一点咸菜就饭吃。有时亲戚家给送点菜,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我回到家,看到妻子明显见瘦,心里像被猫爪子抓了一样难受!
那个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可我们村有一个特殊政策,只要你交200元罚款,就可以生第二胎。母亲说一个孩子太孤单,非让我们要第二胎。我上学的第二年,我的二儿子降生了。
三
198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龙安桥中学任教。平时我酷爱写作,利用教学的空闲时间,写一些散文、诗歌、通讯报道等文章,时常在国家、省、市等报刊杂志上发表。1983年,时任龙安桥乡党委书记的杨洪明,在报上看到我的文章后,认为我适合在乡里当通讯干事,于是,1984年把我从中学调到乡政府工作。
龙安桥乡是全县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各村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分到了各家各户,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了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改革后村干部在干什么,这是个新问题。我在富欣村下乡时,发现这个村的村干部做得比较好,他们积极为村民们搞好服务,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户、科学技术培训到户、种子化肥送到户、科学种田指导到户。于是,我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富欣村村干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十到户》。这篇调查报告被刊发在富裕县委办公室的《情况通报》上,又被省委的《情况通报》转发。省委召开全省县团级电话会议时,省领导表扬了富欣村的做法,向全省推广富欣村的经验。
一夜之间,富欣村成了全省的典型,省里决定要在这个村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个村的经验。市领导见到我,握着我的手说:“这篇调查报告是你写的?”我点点头,他又拍一拍我的肩膀说:“这是改革后农村干部的工作方向啊!”县委书记见到我说:“小伙子写得好,抓住了农村改革后的主要问题。”接着县委书记又和我说:“你们乡有一个叫乔宝荣的,事迹比较突出,你动笔写一写。”我当时哪知道这是縣委书记在有意考我啊!
乔宝荣是农村改革后龙安桥乡第一家开饭店的,她致富后不忘众乡亲,救济贫困户,帮扶残疾人,经常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她是全县的“三八红旗手”。我前后三次到她家饭店采访,写了一个长篇通讯《乔宝荣致富不忘众乡亲》,稿子发出后,没几天就见报了,黑龙江省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这篇通讯。没多长时间,县委办公室主任石发到龙安桥乡找我谈话。见到我,直截了当地说:“县委书记说你的文笔不错,县委办缺一名调研秘书,准备调你去,你看可以吗?”我当时感到很突然,这是我没想到的事,好像天上掉下了一张馅儿饼,我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回到家我把这个事和妻子说了,以为妻子会高兴,没想到,妻子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流下了眼泪。她一边哭一边和我说:“你在乡里上班,我在家侍弄那点地,在村子里咱们家是个富裕户。到了县里就你一个人上班,我没有工作,咱们家三口都是农村户口,吃的是农村粮,到那咋生活啊?”一顿牢骚过后,妻子接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这是最好的机会,不能错过。”面对这些眼前的困难,妻子虽有顾虑,却依然支持我。
1986年4月,我被调到县委办公室任调研秘书。工作半年多,10月初的一天,开始往县里搬家。搬家那天,县里派了3台车,2台是日本进口的日野卡车,1台是北京212吉普车。两台大卡车装得满满的,连家里的100多捆烧柴、500多块旧砖头、两口猪都装到了车上。搬家那天,老天不作美还下起了小雪。路不太好走,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了县城。县委办公室主任领着全体员工早就在我租的房子门前等着。车到了,大家齐动手帮着从车上往下搬东西。周围的一些邻居都在看热闹,有人还嘲笑地说:“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来的,屯老二进城什么也舍不得扔啊!把家里的烧火草和猪都拉来了。”
拉来的草有地方堆,可猪没地方放啊。没办法,在院子西侧,大家用拉来的砖头砌个临时猪圈。盖猪圈时,西侧的邻居说什么也不让盖,说影响她家生活,经过多人劝说才勉强同意。我也知道在县城里很少有人养猪的,因为有味、不卫生。
家安顿下来后,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给妻子找工作。找了多少个单位,都因妻子文化浅、不能胜任被拒绝。为难时刻,我问妻子,你为什么不读书啊?妻子含着眼泪和我道出了不念书的实情。她13岁那年正读小学三年级,大姐、二姐都先后出嫁,哥哥读初中,妹妹和弟弟也在上学,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养活一家7口人,生活非常困难,必须有个孩子帮父亲。为了让哥哥和弟弟妹妹们能安心上学,她才决定弃学和父亲一起干活。妻子是个高姿态啊!我和妻子是同命相怜,我13岁那年,如果没有王老师做通我父母的工作,我和妻子将会是同样的下场,我能有今天,得感谢王老师啊!
四
我上班不长时间就向公安局提交了申请,解决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农转非问题。那个年代,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是非常难的,全县够条件的每年都有150多人申请,却只能批十几口人,有数量控制。我上班不到一年,县委召开一次常委会,讨论了我们家三口人的农转非落户问题,同意把三口人的户口落到县城。这样,由过去吃带壳的粮变成了吃成品粮,减轻了我生活上的负担。 那时,大儿子已经读小学二年级了,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我把家搬到了县二小附近。有一次,妻子早上起来晚了,来不及做饭,就给孩子一元钱,让他到学校附近的小卖店买点吃的。结果中午放學了,孩子把一元钱拿了回来,又交给了妻子。妻子问他,你怎么没花啊?早上没吃饭不饿吗?孩子说:“妈,我不饿,咱们家没有钱,留着下次再花吧!”妻子抚摸着孩子的头,眼泪就在眼眶里,说不出话来,心里酸溜溜的。孩子知道家庭生活贫困,宁可饿着,也舍不得花这一元钱。妻子很愧疚地说:“可不能再有下次了。”那年我的工资是42元,交房租费、四口人吃喝穿戴就靠这点工资,每个月都花个精光。妻子在家呆不住,总是叨咕着让我给她找活干。
在县委和县政府所有上班的职工中,我是数得上的困难户。1988年,县人事局为帮助贫困职工脱贫,借给全县3个最贫困的职工每户500元扶贫资金。这笔钱我拿回家,妻子见了,高兴得不得了。她对我说:“这是组织对咱们的关怀,一定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
用这笔钱干什么?我们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养鸡。可我们当时租的房子是在城内,养鸡怕影响环境,没办法又搬一次家,在城附近的杨屯村租了3间房。虽然我上班远了些,需要走5里多路,可为了养鸡,多走几里路算不了什么。两间房住人,一间养鸡。我从省畜牧研究所买回200只肉食鸡,妻子精心饲养,不到3个月就出栏了,去了成本,每只鸡纯挣2元多。接着又抓了500只肉食鸡雏,3个多月又赚了1000多元。那年,妻子靠养鸡赚了2000多元钱,大家都很高兴。
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县里分给我一套旧房子,是60年代盖的两间连脊砖瓦房,过去都是县领导居住的。妻子听说给房子了,照常说应该特别高兴,可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处房子离县委县政府办公楼不到200米远,住这个房子意味着以后鸡就养不成了。因为养鸡有味,还不停地鸣叫,怕影响人家办公。
房子前有一个小院,我和妻子商量,用养鸡赚的钱,在院子里盖一个小房,开一个小卖店,也能维持生活。盖房子的时候,家乡来了十几个亲戚帮忙,很快就把房子盖了起来。
开小卖店是最忙活人的,进货卖货,没有闲着的时候。利用早晚下班时间和星期日,我也帮着进货,妻子文化浅,识字不多,可她记性好,每件商品只要你告诉她一次,她都能记得住。200多样货,每个商品价格她都记得清清楚楚。由于小卖店不在主要街道上,第二年在我们家前边,有一户对着大道也开了小卖店,我们家的店让人家给抢了生意。
小卖店停摆了,房子空着,干点什么呢?我从外地买回一台面条加工机,利用这个房子加工面条。妻子起早贪晚地忙活着,干得很用心,周围住户还有一些饭店都到我家买面条,效益很可观。可好景不长,后来在我们家附近又有几家搞面条加工的,有一家规模还挺大。加工面条只干了一年多,又被人家给挤黄了。
妻子是不服输的人,也是个闲不住的人,这样不行就琢磨干别的。她听说富路镇有一片河套地向外发包,毅然决定重返农村种地。她多次到地里去看,最后选了一块地,有150亩,租种一年。她雇了当地的播种机,播上了黄豆。由于她精心侍弄,黄豆长势喜人,豆稞高、豆角密。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实,没想到老天不做美,接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所有黄豆都泡了汤。妻子伤心难过,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劝妻子:“咱们别种地了,风险太大,干点别的吧!”妻子非常要强,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她。她鼓足勇气和我说:“庄稼不得年年种,我在哪地方摔倒的,就在哪个地方爬起来,老天会帮我的。”她很自信,第二年又换个块地,继续承包150亩,承包期1年,又播上了黄豆。那年风调雨顺,黄豆获得了大丰收。第三年,她在龙安桥乡承包了300亩耕地,继续播种黄豆。妻子一天天在地里侍弄,黄豆长到齐腰高,正在灌浆时,天气骤变,下了一场大暴雨。南侧邻居种的黄豆有的地方都被水给淹没了,幸运的是妻子种的地只下点小雨,安然无恙。我对妻子说:“咱们见好就收吧!”妻子同意了我的建议。我们回到县城,用种地挣的钱买了一个两室一厅的高层楼,从此,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五
古人云:“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顷。”妻子帮我解决了家庭生活之忧,让我安心在事业上奋斗。我是调研秘书,经常陪伴县领导下乡搞调研。每次下乡,我都要记录大量的笔记,回到家不是写论文就是写调查报告。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深入实际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有分量的调查报告。
1988年正是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厂长实行竞争上岗。由此我联想到党政机关领导也应该竞争选拔,于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管理。那个时期,选拔用人都是靠“伯乐”、凭“关系”,靠“档案”、凭“资格”,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由组织统一调配。这种用人体制埋没了大批人才,有些人才因遇不见“伯乐”而不能施展才华。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用人渠道,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篇《把竞争机制引入党政机关干部人事领域》的文章,提出党政机关在用人上不能只凭“伯乐”发现“千里马”,而是要通过考试考核,在赛场选“千里马”的新观点。文章寄出后,先在1988年第六期《决策与探索》杂志上刊发,后又被一些杂志和报纸转发。
有一天,县委办公室主任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记者打来的,说要来采访我,进一步研究探讨党政机关用人机制问题。当时我害怕了,因为我过去家庭出身不好,我怕观点不正确,人家抓我的小辫子,以后再追究我的责任,当时就被我拒绝了。事隔10年,我提出的理论已经变成了实践,全国各地选拔人才都是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了。
1993年9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县国土资源局任副局长。也许是因当过秘书的缘故吧,国土资源局工作再忙,我也没有停笔。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有好的素材时,就动笔写。据统计,在土地局工作期间,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调查报告50余篇,有很多论文和调查报告获得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调研成果奖。如,刊载在《中国土地》杂志上的《国土后备资源开发亟待加强管理》《保护耕地的立体工程》两篇论文分别获得省国土资源调研成果一等奖;刊载在《国土资源》杂志上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国有土地出让行为》获得市国土资源管理调研成果一等奖;《日常地籍管理应用科学技术》获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召开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我从富裕县近几年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实践出发,写了一篇《浅谈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竞争力》的论文寄给学会,这为我赢得了在大会上发言的机会。大会发言有时间要求,每个人发言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到我发言时,我总是在看时间,怕超时。我还没发完言,时间就到了,我正要下台,组织会议的领导却让我接着说,我足足用了20分钟时间。从台上走下来,人民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要单独采访我,说我的发言生动,对畜牧业发展有指导性。在发言前,我接到一个电话,我的弟弟得了脑出血,所以我急着往家赶,就谢绝了采访。由于我每次参加研讨会都有突出表现,2005年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上,我由理事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这也是全省唯一的由土地战线上最基层的干部当选的学会常务理事。
在工作岗位上,我度过了40个春秋,历经教师、通讯干事、调研秘书、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等不同的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脚踏实地把工作干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土资源局工作期间,连续8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有两年记三等功,2001年还被奖励一级工资。多次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能够走上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岗位,并取得一定的成绩,除了自己努力工作外,这和组织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贤妻,她为我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让我安心地工作,我每前进一步,都是她在前边给我铺路,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收获。
六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一晃,就到了退休的年龄。2014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标志着我人生的工作历程已经走完,开始步入养老的征程。离开办公桌,站起身往家走那一刻,心情很沉重,步子很缓慢。为党的事业奔波了40多年,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同志们、陪伴我工作的办公桌,都让我恋恋不舍。
“退休后干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2014年春节刚过,著名作家赵国安邀请朋友到他家做客,我是应邀的客人之一,参加宴会的还有他的一些文友们。在酒桌上,大家对文学创作谈得津津有味,谈文学我是个门外汉,只能洗耳恭听。有人对我说:“你已经在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过去当过秘书,有文字功底,加入我们这个队伍吧!咱们一起搞文学创作,蛮有趣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答应下来。
那年,我的表弟承包了富裕縣的老鱼场,创建了雁翔湖旅游景区。我在雁翔湖被湖中的自然景观所陶醉,回家动笔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游雁翔湖》。我把这篇散文寄给了青年文学家杂志,一个月后给我邮来两本样刊。手捧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我心情格外激动,写作的积极性像一堆干柴一下子被点燃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步入文学创作之路。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在我的头脑里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往事如歌,回忆多多。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想起过去的往事或遇见了新鲜事,觉得素材好,我就马上就动笔写。
有一次,我回到家乡参加婚礼,遇见了我四叔,在酒桌上,四叔唠起他在河套捕鱼保护鹤巢的故事,他还给我讲他救过一只丹顶鹤。我觉得这素材很好,回家就写了一篇散文《小河东村守鹤人》。投给《北极光》杂志后,很快被采用了,没多久就收到了两本样刊。我用这篇散文参加了第二届玉龙艺术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2015年6月我接到了大赛组委会的通知,告诉我散文《小河东村守鹤人》入选了,这对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我来说,是一个特大喜讯。通知要求我对文章再进一步修改,我把题目改成了《鹤的守望者》,文字被压缩到2200多字。之后又寄给了评委会,没几天就接到了反馈信息,告知我散文初审评上了,并邀请我参加2015年8月9日在赤峰召开的颁奖大会。
我到赤峰参会时,很荣幸与苏州著名作家韩树俊住在一个房间,韩树俊是第一届玉龙艺术杯大奖赛散文诗一等奖得主,是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第二届大赛他也有一篇散文参赛,我把我参赛的散文送给了他,他看后肯定地说,你的作品写得不错,至少能获二等奖,我说,能获三等奖我就知足了。
没想到,开会公布结果时,我的参赛作品《鹤的守望者》在全国参赛的4600多篇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特等奖,也是唯一一个散文特等奖。当时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是不是听错了。让我上台领证书时,我都愣住了,大家一阵阵掌声,把我推上了颁奖台。颁完奖,领导让我发言,这让我很为难:一方面是没准备,另一方面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是个新兵,而台下坐着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我有点胆怯。
记得当时发言,我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谈了谈这次领奖的感受,二是谈了谈今后的打算。我在会上向大家表态,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我争取3年迈出3大步:第一步是2015年出版一本诗集,第二步是2016年争取出版一本散文集,第三步是2017年争取出版一本小说集。那年我的诗集已经完稿,已送到出版社审稿,散文才开始写。对我来说,这三步是“好高骛远”的目标,我在写作中体会到“敢想才有机会,敢干才能成功”。一个人连想都不敢想,怎么能成功呢?散会后,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夏寒当时就答应我,散文集完稿后寄给他,他给写序。协会副秘书长韩树俊答应给我写赏析。他们的大力支持,等于在文学创作的路上给我又加一次油。
到了2016年9月,我用了一年多时间,共写了44篇散文,5个方面内容,确定了5个小标题:一是情牵故乡;二是往事回眸;三是绿野寻踪;四是旅游拾趣;五是岁月留痕。散文送到北方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11月与读者见面了。这本散文集记载着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片断,里边的文字像一个个链条把我的情感经历连接起来,让我的故事流传,也为后人留下一笔无形的精神资产。出一本小说集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但我会努力。我相信,只要锲而不舍,铁棒也会磨成针的。
我深知自己的文学功底不深,但我坚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的作品能让读者看懂就很满足了。正如夏寒序中所说的那样:“他用极其朴素的语言、用缓缓的真情和感悟诉说,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娓娓道来,轻轻敲击读者的心扉。梳理着春秋,梳理着岁月,梳理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认为,名作家的作品都是在文学的百花丛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我的作品则是黑土地上绽放的一朵野花,默默地开着,开出自己的风格。 2019年4月,我的第二本散文集《岁月细语》问世了。出版说明是这样写的:“今年年初,我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征得作者秦勇的同意,将他近两年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散文作品进行整理编辑,共收录49篇文章。每篇作品都是他人生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乡土气息很浓,希望广大读者能用心地去品味。”虽然作品比较“土”,可一些报刊杂志喜欢用。我的体会是,无论写什么作品,必须有特点,写出自己的风格,或者是素材、或者是文笔、或者是思想。有些知名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在文笔上是超人的,我的写作功夫虽不如人家,但我在选材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我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闪光点,这是别人不能比拟的,特別在农村里的一些往事,都是很突出、很精彩的,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一篇篇很好的作品。
有人说我的作品不是土而是接地气,像一泓清泉在黑土地上流淌。有一位文学评论家看了我的散文后说:“这是从生态中来,写生态中事的生态散文家。”有位作家为我的散文集作序写道:“他是从绿野中走出来的歌者。”有些读者看了我的作品,很形象地说:“这是在黑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学作品,果实饱满,有乡土气息,我们愿意品味。”农村的黑土地养育了我,我要歌颂黑土地,赞美我的家乡。
洒下的是一滴滴汗水,收获的是一篇篇作品。2004年以来,我在《北方文学》《山东文学》《绿叶》《参花》《奔流》《西部散文选刊》《时代报告》《散文选刊(下半月)》《诗林》《青年文学家》《北极光》《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日报》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了一本诗集《绿野短笛》,两本散文集《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2016年我成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19年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2018年还被《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聘请为签约作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自己认为快乐的就要不断去寻找,自己认为值得的就认真去做,自己认为幸福的就要倍加珍惜。干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文学是我的爱好,我要紧握手中的笔,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给自己的后半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想起来,自己走过的人生路,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充满着荆棘,总会遇到风风雨雨,跌跌撞撞。路途再坎坷、再难行,只要我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敢地往前走下去,一定会见到彩虹,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作者简介:
秦勇,笔名咏禾,中国作协会员、齐齐哈尔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喜爱文学,2014年以来在《北方文学》《山东文学》《绿叶》《参花》《奔流》《时代报告》《西部散文选刊》《诗林》《青年文学家》《北极光》《中国报告文学》《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著有诗集《绿野短笛》,散文集《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多篇作品被书刊选用,多次获得各种文学作品大赛奖。
责任编辑/张美子
一
我出生在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过去叫东方红大队)一个农民家庭,小的时候一直在姥姥家生活,是姥姥一手把我带大。5岁那年,父亲把我从姥姥家接回来。我们一家借住在别人家的仓房,后来买了一处旧土坯房,面积不到30平方米,虽然小了一点,但毕竟是自己家的房子。
我9岁那年开始上学。那个年代,村里很穷,没有像样的校舍。学生多,而教室不够用,就把两间民房改成了教室。一个教室容纳两个班级,我们一年级和三年级是一个教室,班里有二十几名学生,其中三年级有十几名学生。教室里摆放三排桌子,我们班在南侧两排,三年级在北侧一排。
每次上课,老师都先给我们班讲课,三年级上自习;给三年级讲课时,我们班上自习。我从小就爱学习,老师讲完课留的作业我很快就能做完。有时间就偷听三年级的课,给三年级留的作业我也会做。老师知道后批评我,不让我做别的年级的作业。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没钱买作业本,我的作业本都是两面用。每用完一个作业本我都会拿给母亲看,母亲觉得合格了,没有浪费,才肯给我几分钱再去买新的作业本,有时在家拿一两个鸡蛋到小卖店去换。
有一次三年级上语文课,老师讲的课文是《朱德的扁担》。我做完自己的作业,也在细心地听老师讲。回家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听,父亲听得很入神,就问我:“是谁给你讲的?”我告诉父亲这是三年级的课文,老师给三年级讲课时我偷听的。父亲夸我记忆力好,故事讲得也不错,但还是批评了我,告诉我上课不要分散精力,把自己的功课学好就行了。
记得我13岁那年,读小学四年级,家庭生活非常贫困。全家8口人,在姊妹中我是老大,母亲长年有病,只能靠父亲一个人在第一生产队打鱼养活全家。父亲在生产队是最棒的劳力,一般劳力一年能挣4000左右的工分,而父亲每年都挣5000多个工分。那些年,第一生产队的工分值是比较低的,最好的年头一个工分只合人民币七八角钱。每年年末分红算账时,我们家都欠生产队的钱,成了有名的“涨肚户”。
有一天,生产队长来到我们家对我父亲说:“生产队有一个看场院的好活,适合小孩干,让你儿子下来看场院吧?一年能挣3000多工分,帮你还一还饥荒。”那个年代,欠生产队钱多了,是要断口粮的,父亲实在没办法,征求我的意见,我知道父亲很为难,含着眼泪点了头。
看了3天场院,这件事就被我的老师王清和知道了。他找到父亲,说:“困难是暂时的,孩子上学是长远的,这个孩子学习好,以后会有出息的,让他这么早就下来干活,耽误他的前途了。”在王老师的劝说下,父母回心转意,终于让我重返学堂继续读书。我深知家庭生活贫困,父母还能让我继续读书不易,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希望。
197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我们大队没有初中班,要到龙安桥公社中学去读书。学校离我们大队有8里多路,每天我和同伴们都是步行上学。上学路虽然远,我却从不迟到,就连刮大风下大雨,也从不耽误一节课。
上学时,我利用星期日和放假的时间主动到生产队干活。父亲和母亲都不同意,说我年龄小怕累坏了,而我坚持要去干。
那个年代,我们村有四个生产队,我们队是第一生产队,共有四十多个男女劳力,其中男劳力有30多个,女劳力有十几个。生产队的队长负责全面工作,还有一个妇女队长。一般重体力活都是男劳力去干,女劳力干轻体力活,有些活则是男女劳力在一起干,比如种玉米时,一般都是男劳力刨坑或盖土,女劳力撒种或捋粪。依据活的轻重确定挣的工分多少,男劳力干一天活能挣10分,女劳力一天只能挣8分。分开干活时,男劳力由队长领着,女劳力由妇女队长领着。我年龄小,身材又矮小,跟男劳力一起干活跟不上,只能跟着女劳力一起干。
记得我头一天参加的劳动是拔谷草。走到地里一看,绿油油的谷地像一块绿绒绒的地毯,我以为都是谷苗,其实里边隐藏着很多杂草。妇女队长告诉我怎么区分苗和草,有的草和苗长得差不多,很难分辨,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把谷苗拔掉。如果被队长发现这是要扣分的。头一天干活,我就被扣了3分。干了几天后就熟悉了,队长夸我干得快、质量又好。上初中时,每到星期天和放暑假,我就与妇女们一起参加劳动,也是妇女队伍中唯一一个男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身体也强壮了,读高中时,我就和生产队劳动的男劳力一起干活了。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参加劳动外,还参加生产队的“夜战”,也叫“大会战”。
秋季,生产队把成熟的庄稼都拉到场院里,有的庄稼是带着杆进场院的,它们被堆成垛,像一座座小山似的。玉米棒子被拉进场院后,用高粱杆做成帘子围起来,把玉米棒子装到里边,叫做“玉米站子”,便于通风晾晒。
刚入冬,庄稼在场院已经晒干,开始脱粒。那个年代是要交公粮的,每个生产队都有任务,在限定的日期内必须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生产队开始搞“夜战”了。把全队男女劳力分成两个组,实行两班倒,白天晚上不休息。队里把新打的麦子磨成白面,三两天就杀一只羊,安排一个社员专门做饭,半夜在队部吃一顿夜餐。我主动参加夜战,请求队长给我安排上半夜,下半夜则睡觉,白天照常上学。脱粒一般都是先脱小麦,全大队只有一台小麦脱粒机,四个生产小队轮流用。玉米脱粒机每个生产队都有。谷子、高粱没有脱粒机都是用马拉石头磙子压。“夜战”时,整个场院灯火通明,机器声、压磙子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场院如同大舞臺在表演着一曲曲丰收的歌。这一干就是十几天,直到完成公粮任务才能松口气。
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趴在桌子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老师发现后在同学面前狠狠地批评了我,我眼泪汪汪,只能和老师解释说我在家没休息好。每到中午,一起上学的走读生,吃完中午饭都能玩一会儿,唯独我趴在自己的桌子上睡觉。开始有些同学以为我有病,后来知道我每天晚上都在搞“夜战”,大家都很同情我。 冬天一下雪,我特别高兴,因为能套兔子了。别的学生上学只背个书包,我不但背着书包,还要背着几个兔套子。每天上学都比别的同学早一点走,在上学的路两侧的草地里,把兔套子下在兔子常跑的道上。下午放学再遛套子,有时一天能套一两只兔子。每年冬季都能套几十只,每只兔子能卖2元钱左右,一年买书本和交学杂费的钱不用家里拿了。
冬天放寒假,我到生产队找活干。社员们都是用镐刨冻土粪,这是个重体力活,我干不了,队长就分配我赶牛车到野甸子捡粪。无论你到哪儿去捡,只要能捡满一车,经队长验收合格就给记8分。有一次,我到河套附近去捡粪,离村子有10多里路。一车粪快捡满时,突然从河套边的枯苇子里,窜出来3只狼。老牛先发现了,它哞哞地叫了两声,我才发现有狼,离我不到300米远,我吓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心怦怦直跳。我赶快拿着铁锨上了车,往家走。狼在后边跟着,我知道牛是不怕狼的,这狼是冲着我来的。我听母亲说过,狼是最怕火的,我旁边有草,可没带火柴。急中生智,我把身上穿着的紫红色的外衣脱了下来,绑在锹把上,用手一边摇晃一边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不知道它们是看到我摇晃衣服的原因,还是听到了我的喊声,不再跟着了,我紧张的神经开始舒缓,心也平静下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一个人出去捡粪了。
冬天有时生产队没有活干,我就偷着到乌裕尔河去打鱼,那个年代是不允许到河套打鱼的,打鱼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了躲避村干部,我是两头不见太阳,早出晚归。每年靠打鱼也能收入100多元,一年买衣服的钱也就够了。
我上学期间,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坚持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年都挣800多工分,能自己养活自己,不用家里掏一分钱,给父亲减轻了负担。
一边上学一边参加劳动,对学习是有影响的,但我把课间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班级始终是前几名。高中毕业,我的学习成绩也是最优秀的,虽然成分不好,但因我政治表现好,特批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二
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参加生产队劳动不到3个月,此时村里缺一名教师,要从回村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我的家庭成分不好,按常理是不可能用我的,可村领导考虑到我在校读书时学习成绩好,还入了团,所以我很荣幸地被选上了。那个年代,能在村里当一名民办教师,是非常光荣的,也是让人敬佩的。
我教了3年学,1978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允许成分不好的学生参加考试,这让我高兴得一夜没睡。没恢复高考前,上大学都是保送,保送的都是贫下中农子女,成分不好的只能靠边站。现在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我积极报名参加了考试,考完试便开始报志愿了。
我的家乡坐落在乌裕尔河畔,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对乌裕尔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亲属和老师们的参谋下,我填报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当时我误认为哈船舶工程学院就是造船的,如果能考上这个学校,那是最理想的。考完试一个月后,我接到了通知书,我的考试成绩已经过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录取分数线,我被通知到县里参加体检。体检项目和当兵检查身体是一模一样的,有一项不合格就过不了关。我的体检结果全部合格,下一步我便在家等着政审。
别的院校没有检查身体这个程序,也不需要政审,为什么这个学院需要政审呢?我当时很纳闷。一打听才知道,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哈军工”,原来是重点大学,需要政审。我在家心急火燎地等着政审结果。
有一天,一个招生办的领导告诉我政审不合格,原因是我本人是富农成分,姥姥家还是地主。听到这个消息,我如遭雷击,期待已久的大学梦一下子化为泡影。当时我的腿就软了,头也抬不起来了。母亲也心如刀绞,她看我难受的样子,耐心地劝我:“孩子别上火,咱们在农村当个老师也是不错的啊!”
考上了大学没上成,我认为是志愿报错了,想来年继续考。可母亲却不那么想,她认为我成分不好,就算考上了,政审也是过不了关的,非逼着我成家不可。
有一天晚上,我刚躺下要休息,母亲语重心长地和我说:“孩子,过些日子妈求人给你找个对象吧?”我和母亲说:“我不忙着找对象,我要考大学。”母亲又接着劝我:“你再考一年,考上了,再走不成,又耽误一年,你都23岁了,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以后找对象可就不好找了。”我不耐烦地和母亲说:“无论你怎么说,我是不会找对象的。”母亲接连劝我两个晚上都无济于事。
母亲了解我的脾气,如果求人给我说媒,去跟人见面,我肯定不会去的。于是她想出个办法,求人先替我去相亲,如果姑娘确实好,再来做我的工作。
母亲听说龙安桥乡东风村的李老师有个小姨子,21岁,还单身,就托人过去看。这个人回来和母亲说:“那个姑娘个子挺高,长相也不错,能配得上你儿子。”母亲喜欢个头高一点的,俗话说“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我就是随母亲的个子才这么矮。母亲听说个子高,心情格外高兴,应许人家马上去相看。母亲开始做我的工作,非让我也去看看不可,我说什么也不去,这让母亲下不来台。
后来母亲又相中了村子里一个姑娘,姑娘也同意和我处一处,同样被我婉言谢绝了。
母亲一天天为我找对象上火,不知怎么办是好。母亲听说崔老师有个小姨子没找对象,就跑去找人家,求崔老师给说媒。
崔老师和我都是本村的老师,我们在一起共事3年多,他对我是最了解不过的,平时我都称呼他“崔大哥”。母亲求他给保媒,还是他小姨子,崔老师很高兴,认为我和他的小姨子很般配。可母亲犯愁的是怕我不去相看啊!
崔老师想出个妙招,他和母亲说:“我们家的一窝猪崽子已经满月,可以出手了,我求他帮我卖猪崽子,他肯定会去的。”
有一天,崔老師和我说:“秦老师,明天是星期天,你有事吗?没事就帮我卖猪崽子去。”我问他到哪去卖,他告诉我到周三村去卖,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周三村与我们村只隔着一条乌裕尔河,我们村在河东岸,周三村在河西岸。河上没有桥,河两侧都是沼泽地,芦苇杂草丛生。其他季节两个村只能隔河相望,只有冬季结冰了才可以在河上直行,路程不到20里。河开化了就得绕道而行,有30多里路。 星期天早上,我吃完早饭,太阳刚出来就骑着自行车来到崔老师家。我们俩到猪圈里抓了4只猪崽子,分别装到麻袋里,一个人驮两个。
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周三村。在村子里叫卖一个多小时,4只猪崽子全都让人家给买走了,卖的价钱也很理想。崔老师高兴地和我说:“没想到能卖得这么快啊!”
他用手指着村子东边说:“往那边走,咱俩到我老丈人家去吃中午饭,我得好好地慰劳慰劳你。”
他老丈人家在村子东头住,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个标准的农家院儿,两间土坯房,窗户是三块透明的大块玻璃,院子不大,干干净净,连一根草棍都没有。院子前是小园,一米高的土围墙把小园围得严丝合缝,大门在房子西侧。我们俩刚进院,停放车子时,他的三姨子和四姨子隔着窗户就看到了我们,马上从屋子里出来迎接。崔老师还小声地和我说:“那个个子高一点的,是我的三姨子,叫李玉环。矮一点的是我的四姨子,叫李美环。”四姨子还开玩笑地和他说:“来也不提前说一声,是不是没地方吃饭了?”
屋内让我耳目一新,屋子墙壁都是用白土粉刷的,宽敞明亮。外屋还有一个小暖阁,里屋有南北两铺大炕,靠西墙摆放一个地桌,一边放着一把椅子,我小心翼翼地坐在北侧的椅子上。进屋后,崔老师把他丈母娘拉到外屋,不知在说什么。不一会外屋又进来了几个人,都是他们家的亲戚。没多长时间,崔老师的三姨子和四姨子就炒了一桌子菜,吃饭时坐了满满一桌子人,崔老师一一给我介绍。
三姨子和四姨子没有上桌。我看出来三姨子有点不高兴的样子,站在外屋不进里屋。我听崔老师的丈母娘在外屋大声地说话:“白面白,那是吃的,电线杆子高不就是架线的吗?成分不好,和他有什么关系,你沒有文化,人家不嫌弃你就不错了。”
吃完饭,崔老师把我叫到外屋的暖阁里和我说:“你看我的三姨子长得怎么样?给你当媳妇行不行?”
我是真的被她那大大的眼睛、白嫩的皮肤、高挑的个子、苗条的身材给打动了,特别是她梳着两个齐肩的短辫子,乌油油的更加可爱。我很腼腆地说:“人家能同意我吗?”崔老师说:“只要你同意就不用管了,小姨子的工作我去做。”我这才明白,他丈母娘刚才说的那些话是在劝姑娘啊!姑娘嫌我个子矮,长得黑,家庭成分不好。
我答应后,晚间并没有在她家吃饭。这个村有我一个叔伯姑姑,姑姑在村子西头住,我是第一次来这个村,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姑姑家。一进屋,姑姑感到很惊奇,叫着我的小名说:“小虎,你什么时候来的?吃饭了没?”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和姑姑说了。姑姑说:“那姑娘能干,长得又好看,家庭还好。”听姑姑这么一说,我心里有了底。
我又急急忙忙赶到崔老师老丈人家,太阳已经离地面不高了,我恨不得用杆子把太阳支上。崔老师见到我,急忙问:“怎么样?想好了吗?”我说:“只要她同意,我没意见。”就这样,通过卖猪崽子,把对象相妥了。
回到家母亲听说对象相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还和崔老师说:“这个法子真灵,不然他是不会去的。”事后我才明白,卖猪崽子是“引子”,相对象才是“正戏”啊!
我和李玉环相处一年多时间,母亲就张罗结婚的事。
记得我结婚那天是1979年9月30日,第二天就是国庆节。结婚的头一天刮起了大风,还下起了小雨。母亲一夜没合眼,担心第二天还会刮风下雨。没想到第二天晴天碧日。一般人家接亲都是赶着马车去,也有骑自行车的。我接亲是我的二姑父从他们单位找了一辆长厢的黄河汽车,那个年代县里都没几台车。她们家的亲戚多,每家只限来一人当娘家亲的,减了又减还来30多人,整个车厢坐得满满的。
结婚的头一天,我们家还杀了一口猪,要把婚礼操办得红红火火。
结婚那天很热闹,我们村有200多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来一个人参加婚礼,有的是一家人,那都是我们家的亲戚。参加婚礼是要随礼的,钱并不多,一般人家都是2块钱左右,有点亲戚关系的都是5块到10块不等。我有几个高中同学,远道而来参加我的婚礼,给我买了一面大镜子,上面写着“镜子照亮你的人生路”。那年我在村里教初中二年级语文,还是班主任。全班26名学生,听说我要结婚了,从家里要钱,一角两角钱凑到一起,大家一起合伙给我买了一个洗脸盆、一双袜子、两条毛巾。虽然东西都不贵,却是他们的一片真情啊!
结婚后,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将近一年,妻子孝顺老人,与兄弟妹妹们的关系处得都很融洽。可母亲和父亲非让我们分家单过。母亲和妻子说:“咱们家人口多,在一起生活也不方便,你们分出去单过,免得和我们在一起受穷。”我们家兄弟姊妹7个,加上妻子全家10口人,吃饭都得放两张桌子。我是同意分家的,可妻子不同意,她说:“结婚时间这么短就分家,不让外人笑话吗?”母亲做妻子的工作,妻子算是勉强同意了。
分家后我们居住在一个小土坯房里,有20多平方米,这是结婚前父亲从村里给我们要的宅基地,因为没有钱盖大房子,先给我们盖了一个小房。父亲还叮嘱我们:“这个房子小一点,你们先住着,以后有钱了再盖大的,这个房子可以做仓房用。”搬家时因为没有太多的东西,借一个小推车,推了两趟就把家搬了。搬家时母亲给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口大缸了,这口大缸是母亲结婚时姥姥陪送给母亲的,很有纪念意义。
我们分家后不长时间,我的大儿子降生了。小小的家增添了一口人,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
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农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我们家三口人,分到了20多亩地。也就是那一年,富裕县开始“内招”,在民办教师当中通过考试招收一批国家正式教师,到依安师范院校富裕分校学习,两年毕业后享受中专待遇。我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这对我来说既是喜事又是愁事,喜的是圆了我多年的上学梦,愁的是我上学后,孩子才两岁,家里的承包田怎么耕种啊?妻子看出我发愁的样子,鼓励我说:“你去上你的学,家里的事你就不用管了。”说是这么说,可我知道家里的担子有多重,我不在家就全都压在妻子身上。 我上学那天,妻子给我换了一套新衣服,家里仅有的几元钱也给我揣到兜里,又给我炒了一罐头瓶咸菜让我带着到学校去吃。我上学后,妻子在家,忙活完家里,又忙活家外,还得照看好孩子,再能干也是忙不过来呀!再说晚间她一个人领着孩子,心里总是有些害怕。没办法,她去求她二姐,让她姐家5岁的三姑娘晚间给她做伴,白天帮她看护孩子,这样她能腾出身来到地里侍弄责任田。种地是与父亲家一起合伙,父亲不让妻子去,让她在家看孩子就可以了,地由父亲负责种。可妻子非常要强,非和父亲一起种地不可,一天也不耽误。种地时上午回家一次,下午回家一次,给孩子喂奶。在外边干一天活,回家还得忙活家务,一天没有闲着的时候。
也是那年,我们家有一个小园,一亩多地,妻子用锹挖、用镐刨,种上了各种蔬菜,费劲巴拉把小园儿侍弄得干干净净,蔬菜长势喜人,茄子、黄瓜,豆角都结果了。没想到一场冰雹把蔬菜叶子打了个干净,只剩下光秃秃的杆了。那场冰雹下得很奇怪,就下在我们家前后三趟房。没有菜吃,妻子就靠家里仅有的一点咸菜就饭吃。有时亲戚家给送点菜,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我回到家,看到妻子明显见瘦,心里像被猫爪子抓了一样难受!
那个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可我们村有一个特殊政策,只要你交200元罚款,就可以生第二胎。母亲说一个孩子太孤单,非让我们要第二胎。我上学的第二年,我的二儿子降生了。
三
198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龙安桥中学任教。平时我酷爱写作,利用教学的空闲时间,写一些散文、诗歌、通讯报道等文章,时常在国家、省、市等报刊杂志上发表。1983年,时任龙安桥乡党委书记的杨洪明,在报上看到我的文章后,认为我适合在乡里当通讯干事,于是,1984年把我从中学调到乡政府工作。
龙安桥乡是全县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各村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分到了各家各户,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了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改革后村干部在干什么,这是个新问题。我在富欣村下乡时,发现这个村的村干部做得比较好,他们积极为村民们搞好服务,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户、科学技术培训到户、种子化肥送到户、科学种田指导到户。于是,我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富欣村村干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十到户》。这篇调查报告被刊发在富裕县委办公室的《情况通报》上,又被省委的《情况通报》转发。省委召开全省县团级电话会议时,省领导表扬了富欣村的做法,向全省推广富欣村的经验。
一夜之间,富欣村成了全省的典型,省里决定要在这个村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个村的经验。市领导见到我,握着我的手说:“这篇调查报告是你写的?”我点点头,他又拍一拍我的肩膀说:“这是改革后农村干部的工作方向啊!”县委书记见到我说:“小伙子写得好,抓住了农村改革后的主要问题。”接着县委书记又和我说:“你们乡有一个叫乔宝荣的,事迹比较突出,你动笔写一写。”我当时哪知道这是縣委书记在有意考我啊!
乔宝荣是农村改革后龙安桥乡第一家开饭店的,她致富后不忘众乡亲,救济贫困户,帮扶残疾人,经常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她是全县的“三八红旗手”。我前后三次到她家饭店采访,写了一个长篇通讯《乔宝荣致富不忘众乡亲》,稿子发出后,没几天就见报了,黑龙江省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这篇通讯。没多长时间,县委办公室主任石发到龙安桥乡找我谈话。见到我,直截了当地说:“县委书记说你的文笔不错,县委办缺一名调研秘书,准备调你去,你看可以吗?”我当时感到很突然,这是我没想到的事,好像天上掉下了一张馅儿饼,我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回到家我把这个事和妻子说了,以为妻子会高兴,没想到,妻子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流下了眼泪。她一边哭一边和我说:“你在乡里上班,我在家侍弄那点地,在村子里咱们家是个富裕户。到了县里就你一个人上班,我没有工作,咱们家三口都是农村户口,吃的是农村粮,到那咋生活啊?”一顿牢骚过后,妻子接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这是最好的机会,不能错过。”面对这些眼前的困难,妻子虽有顾虑,却依然支持我。
1986年4月,我被调到县委办公室任调研秘书。工作半年多,10月初的一天,开始往县里搬家。搬家那天,县里派了3台车,2台是日本进口的日野卡车,1台是北京212吉普车。两台大卡车装得满满的,连家里的100多捆烧柴、500多块旧砖头、两口猪都装到了车上。搬家那天,老天不作美还下起了小雪。路不太好走,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了县城。县委办公室主任领着全体员工早就在我租的房子门前等着。车到了,大家齐动手帮着从车上往下搬东西。周围的一些邻居都在看热闹,有人还嘲笑地说:“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来的,屯老二进城什么也舍不得扔啊!把家里的烧火草和猪都拉来了。”
拉来的草有地方堆,可猪没地方放啊。没办法,在院子西侧,大家用拉来的砖头砌个临时猪圈。盖猪圈时,西侧的邻居说什么也不让盖,说影响她家生活,经过多人劝说才勉强同意。我也知道在县城里很少有人养猪的,因为有味、不卫生。
家安顿下来后,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给妻子找工作。找了多少个单位,都因妻子文化浅、不能胜任被拒绝。为难时刻,我问妻子,你为什么不读书啊?妻子含着眼泪和我道出了不念书的实情。她13岁那年正读小学三年级,大姐、二姐都先后出嫁,哥哥读初中,妹妹和弟弟也在上学,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养活一家7口人,生活非常困难,必须有个孩子帮父亲。为了让哥哥和弟弟妹妹们能安心上学,她才决定弃学和父亲一起干活。妻子是个高姿态啊!我和妻子是同命相怜,我13岁那年,如果没有王老师做通我父母的工作,我和妻子将会是同样的下场,我能有今天,得感谢王老师啊!
四
我上班不长时间就向公安局提交了申请,解决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农转非问题。那个年代,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是非常难的,全县够条件的每年都有150多人申请,却只能批十几口人,有数量控制。我上班不到一年,县委召开一次常委会,讨论了我们家三口人的农转非落户问题,同意把三口人的户口落到县城。这样,由过去吃带壳的粮变成了吃成品粮,减轻了我生活上的负担。 那时,大儿子已经读小学二年级了,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我把家搬到了县二小附近。有一次,妻子早上起来晚了,来不及做饭,就给孩子一元钱,让他到学校附近的小卖店买点吃的。结果中午放學了,孩子把一元钱拿了回来,又交给了妻子。妻子问他,你怎么没花啊?早上没吃饭不饿吗?孩子说:“妈,我不饿,咱们家没有钱,留着下次再花吧!”妻子抚摸着孩子的头,眼泪就在眼眶里,说不出话来,心里酸溜溜的。孩子知道家庭生活贫困,宁可饿着,也舍不得花这一元钱。妻子很愧疚地说:“可不能再有下次了。”那年我的工资是42元,交房租费、四口人吃喝穿戴就靠这点工资,每个月都花个精光。妻子在家呆不住,总是叨咕着让我给她找活干。
在县委和县政府所有上班的职工中,我是数得上的困难户。1988年,县人事局为帮助贫困职工脱贫,借给全县3个最贫困的职工每户500元扶贫资金。这笔钱我拿回家,妻子见了,高兴得不得了。她对我说:“这是组织对咱们的关怀,一定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
用这笔钱干什么?我们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养鸡。可我们当时租的房子是在城内,养鸡怕影响环境,没办法又搬一次家,在城附近的杨屯村租了3间房。虽然我上班远了些,需要走5里多路,可为了养鸡,多走几里路算不了什么。两间房住人,一间养鸡。我从省畜牧研究所买回200只肉食鸡,妻子精心饲养,不到3个月就出栏了,去了成本,每只鸡纯挣2元多。接着又抓了500只肉食鸡雏,3个多月又赚了1000多元。那年,妻子靠养鸡赚了2000多元钱,大家都很高兴。
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县里分给我一套旧房子,是60年代盖的两间连脊砖瓦房,过去都是县领导居住的。妻子听说给房子了,照常说应该特别高兴,可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处房子离县委县政府办公楼不到200米远,住这个房子意味着以后鸡就养不成了。因为养鸡有味,还不停地鸣叫,怕影响人家办公。
房子前有一个小院,我和妻子商量,用养鸡赚的钱,在院子里盖一个小房,开一个小卖店,也能维持生活。盖房子的时候,家乡来了十几个亲戚帮忙,很快就把房子盖了起来。
开小卖店是最忙活人的,进货卖货,没有闲着的时候。利用早晚下班时间和星期日,我也帮着进货,妻子文化浅,识字不多,可她记性好,每件商品只要你告诉她一次,她都能记得住。200多样货,每个商品价格她都记得清清楚楚。由于小卖店不在主要街道上,第二年在我们家前边,有一户对着大道也开了小卖店,我们家的店让人家给抢了生意。
小卖店停摆了,房子空着,干点什么呢?我从外地买回一台面条加工机,利用这个房子加工面条。妻子起早贪晚地忙活着,干得很用心,周围住户还有一些饭店都到我家买面条,效益很可观。可好景不长,后来在我们家附近又有几家搞面条加工的,有一家规模还挺大。加工面条只干了一年多,又被人家给挤黄了。
妻子是不服输的人,也是个闲不住的人,这样不行就琢磨干别的。她听说富路镇有一片河套地向外发包,毅然决定重返农村种地。她多次到地里去看,最后选了一块地,有150亩,租种一年。她雇了当地的播种机,播上了黄豆。由于她精心侍弄,黄豆长势喜人,豆稞高、豆角密。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实,没想到老天不做美,接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所有黄豆都泡了汤。妻子伤心难过,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劝妻子:“咱们别种地了,风险太大,干点别的吧!”妻子非常要强,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她。她鼓足勇气和我说:“庄稼不得年年种,我在哪地方摔倒的,就在哪个地方爬起来,老天会帮我的。”她很自信,第二年又换个块地,继续承包150亩,承包期1年,又播上了黄豆。那年风调雨顺,黄豆获得了大丰收。第三年,她在龙安桥乡承包了300亩耕地,继续播种黄豆。妻子一天天在地里侍弄,黄豆长到齐腰高,正在灌浆时,天气骤变,下了一场大暴雨。南侧邻居种的黄豆有的地方都被水给淹没了,幸运的是妻子种的地只下点小雨,安然无恙。我对妻子说:“咱们见好就收吧!”妻子同意了我的建议。我们回到县城,用种地挣的钱买了一个两室一厅的高层楼,从此,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五
古人云:“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顷。”妻子帮我解决了家庭生活之忧,让我安心在事业上奋斗。我是调研秘书,经常陪伴县领导下乡搞调研。每次下乡,我都要记录大量的笔记,回到家不是写论文就是写调查报告。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深入实际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有分量的调查报告。
1988年正是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厂长实行竞争上岗。由此我联想到党政机关领导也应该竞争选拔,于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管理。那个时期,选拔用人都是靠“伯乐”、凭“关系”,靠“档案”、凭“资格”,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由组织统一调配。这种用人体制埋没了大批人才,有些人才因遇不见“伯乐”而不能施展才华。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用人渠道,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篇《把竞争机制引入党政机关干部人事领域》的文章,提出党政机关在用人上不能只凭“伯乐”发现“千里马”,而是要通过考试考核,在赛场选“千里马”的新观点。文章寄出后,先在1988年第六期《决策与探索》杂志上刊发,后又被一些杂志和报纸转发。
有一天,县委办公室主任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记者打来的,说要来采访我,进一步研究探讨党政机关用人机制问题。当时我害怕了,因为我过去家庭出身不好,我怕观点不正确,人家抓我的小辫子,以后再追究我的责任,当时就被我拒绝了。事隔10年,我提出的理论已经变成了实践,全国各地选拔人才都是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了。
1993年9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县国土资源局任副局长。也许是因当过秘书的缘故吧,国土资源局工作再忙,我也没有停笔。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有好的素材时,就动笔写。据统计,在土地局工作期间,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调查报告50余篇,有很多论文和调查报告获得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调研成果奖。如,刊载在《中国土地》杂志上的《国土后备资源开发亟待加强管理》《保护耕地的立体工程》两篇论文分别获得省国土资源调研成果一等奖;刊载在《国土资源》杂志上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国有土地出让行为》获得市国土资源管理调研成果一等奖;《日常地籍管理应用科学技术》获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召开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我从富裕县近几年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实践出发,写了一篇《浅谈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竞争力》的论文寄给学会,这为我赢得了在大会上发言的机会。大会发言有时间要求,每个人发言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到我发言时,我总是在看时间,怕超时。我还没发完言,时间就到了,我正要下台,组织会议的领导却让我接着说,我足足用了20分钟时间。从台上走下来,人民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要单独采访我,说我的发言生动,对畜牧业发展有指导性。在发言前,我接到一个电话,我的弟弟得了脑出血,所以我急着往家赶,就谢绝了采访。由于我每次参加研讨会都有突出表现,2005年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上,我由理事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这也是全省唯一的由土地战线上最基层的干部当选的学会常务理事。
在工作岗位上,我度过了40个春秋,历经教师、通讯干事、调研秘书、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等不同的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脚踏实地把工作干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土资源局工作期间,连续8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有两年记三等功,2001年还被奖励一级工资。多次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能够走上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岗位,并取得一定的成绩,除了自己努力工作外,这和组织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贤妻,她为我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让我安心地工作,我每前进一步,都是她在前边给我铺路,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收获。
六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一晃,就到了退休的年龄。2014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标志着我人生的工作历程已经走完,开始步入养老的征程。离开办公桌,站起身往家走那一刻,心情很沉重,步子很缓慢。为党的事业奔波了40多年,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同志们、陪伴我工作的办公桌,都让我恋恋不舍。
“退休后干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2014年春节刚过,著名作家赵国安邀请朋友到他家做客,我是应邀的客人之一,参加宴会的还有他的一些文友们。在酒桌上,大家对文学创作谈得津津有味,谈文学我是个门外汉,只能洗耳恭听。有人对我说:“你已经在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过去当过秘书,有文字功底,加入我们这个队伍吧!咱们一起搞文学创作,蛮有趣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答应下来。
那年,我的表弟承包了富裕縣的老鱼场,创建了雁翔湖旅游景区。我在雁翔湖被湖中的自然景观所陶醉,回家动笔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游雁翔湖》。我把这篇散文寄给了青年文学家杂志,一个月后给我邮来两本样刊。手捧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我心情格外激动,写作的积极性像一堆干柴一下子被点燃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步入文学创作之路。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在我的头脑里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往事如歌,回忆多多。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想起过去的往事或遇见了新鲜事,觉得素材好,我就马上就动笔写。
有一次,我回到家乡参加婚礼,遇见了我四叔,在酒桌上,四叔唠起他在河套捕鱼保护鹤巢的故事,他还给我讲他救过一只丹顶鹤。我觉得这素材很好,回家就写了一篇散文《小河东村守鹤人》。投给《北极光》杂志后,很快被采用了,没多久就收到了两本样刊。我用这篇散文参加了第二届玉龙艺术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2015年6月我接到了大赛组委会的通知,告诉我散文《小河东村守鹤人》入选了,这对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我来说,是一个特大喜讯。通知要求我对文章再进一步修改,我把题目改成了《鹤的守望者》,文字被压缩到2200多字。之后又寄给了评委会,没几天就接到了反馈信息,告知我散文初审评上了,并邀请我参加2015年8月9日在赤峰召开的颁奖大会。
我到赤峰参会时,很荣幸与苏州著名作家韩树俊住在一个房间,韩树俊是第一届玉龙艺术杯大奖赛散文诗一等奖得主,是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第二届大赛他也有一篇散文参赛,我把我参赛的散文送给了他,他看后肯定地说,你的作品写得不错,至少能获二等奖,我说,能获三等奖我就知足了。
没想到,开会公布结果时,我的参赛作品《鹤的守望者》在全国参赛的4600多篇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特等奖,也是唯一一个散文特等奖。当时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是不是听错了。让我上台领证书时,我都愣住了,大家一阵阵掌声,把我推上了颁奖台。颁完奖,领导让我发言,这让我很为难:一方面是没准备,另一方面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是个新兵,而台下坐着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我有点胆怯。
记得当时发言,我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谈了谈这次领奖的感受,二是谈了谈今后的打算。我在会上向大家表态,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我争取3年迈出3大步:第一步是2015年出版一本诗集,第二步是2016年争取出版一本散文集,第三步是2017年争取出版一本小说集。那年我的诗集已经完稿,已送到出版社审稿,散文才开始写。对我来说,这三步是“好高骛远”的目标,我在写作中体会到“敢想才有机会,敢干才能成功”。一个人连想都不敢想,怎么能成功呢?散会后,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夏寒当时就答应我,散文集完稿后寄给他,他给写序。协会副秘书长韩树俊答应给我写赏析。他们的大力支持,等于在文学创作的路上给我又加一次油。
到了2016年9月,我用了一年多时间,共写了44篇散文,5个方面内容,确定了5个小标题:一是情牵故乡;二是往事回眸;三是绿野寻踪;四是旅游拾趣;五是岁月留痕。散文送到北方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11月与读者见面了。这本散文集记载着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片断,里边的文字像一个个链条把我的情感经历连接起来,让我的故事流传,也为后人留下一笔无形的精神资产。出一本小说集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但我会努力。我相信,只要锲而不舍,铁棒也会磨成针的。
我深知自己的文学功底不深,但我坚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的作品能让读者看懂就很满足了。正如夏寒序中所说的那样:“他用极其朴素的语言、用缓缓的真情和感悟诉说,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娓娓道来,轻轻敲击读者的心扉。梳理着春秋,梳理着岁月,梳理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认为,名作家的作品都是在文学的百花丛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我的作品则是黑土地上绽放的一朵野花,默默地开着,开出自己的风格。 2019年4月,我的第二本散文集《岁月细语》问世了。出版说明是这样写的:“今年年初,我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征得作者秦勇的同意,将他近两年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散文作品进行整理编辑,共收录49篇文章。每篇作品都是他人生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乡土气息很浓,希望广大读者能用心地去品味。”虽然作品比较“土”,可一些报刊杂志喜欢用。我的体会是,无论写什么作品,必须有特点,写出自己的风格,或者是素材、或者是文笔、或者是思想。有些知名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在文笔上是超人的,我的写作功夫虽不如人家,但我在选材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我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闪光点,这是别人不能比拟的,特別在农村里的一些往事,都是很突出、很精彩的,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一篇篇很好的作品。
有人说我的作品不是土而是接地气,像一泓清泉在黑土地上流淌。有一位文学评论家看了我的散文后说:“这是从生态中来,写生态中事的生态散文家。”有位作家为我的散文集作序写道:“他是从绿野中走出来的歌者。”有些读者看了我的作品,很形象地说:“这是在黑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学作品,果实饱满,有乡土气息,我们愿意品味。”农村的黑土地养育了我,我要歌颂黑土地,赞美我的家乡。
洒下的是一滴滴汗水,收获的是一篇篇作品。2004年以来,我在《北方文学》《山东文学》《绿叶》《参花》《奔流》《西部散文选刊》《时代报告》《散文选刊(下半月)》《诗林》《青年文学家》《北极光》《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日报》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了一本诗集《绿野短笛》,两本散文集《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2016年我成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19年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2018年还被《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聘请为签约作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自己认为快乐的就要不断去寻找,自己认为值得的就认真去做,自己认为幸福的就要倍加珍惜。干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文学是我的爱好,我要紧握手中的笔,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给自己的后半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想起来,自己走过的人生路,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充满着荆棘,总会遇到风风雨雨,跌跌撞撞。路途再坎坷、再难行,只要我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敢地往前走下去,一定会见到彩虹,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作者简介:
秦勇,笔名咏禾,中国作协会员、齐齐哈尔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喜爱文学,2014年以来在《北方文学》《山东文学》《绿叶》《参花》《奔流》《时代报告》《西部散文选刊》《诗林》《青年文学家》《北极光》《中国报告文学》《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著有诗集《绿野短笛》,散文集《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多篇作品被书刊选用,多次获得各种文学作品大赛奖。
责任编辑/张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