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起《水浒传》不得不说宋江,作为梁山泊起义队伍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他的身上充满着对传统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同时也散发着仗义疏财、为兄弟抛头颅洒热血的义气担当。在他身上不难看出他想忠孝两全的理想,但现实环境又不允许他忠孝两全,贯穿宋江一生,实在有太多的复杂性,充满着太多忠孝两难全的矛盾和冲突。正是这个忠义的矛盾性,最终使宋江既没有实现对家国的忠孝,也没有实现对起义兄弟们的义。
关键词:宋江 忠义 矛盾性
一、孤独的忠臣
从宋江的官职可以看出此人深受儒家传统伦理纲常的熏陶,这其中又包含着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那就是对国家要尽忠。而這一点在宋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水浒传》的背景是北宋末年,奸臣当道,以致社会凋敝,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一点宋江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在儒学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引导下始终不忘尽忠的本分,在家孝顺父兄,在四里八乡帮穷济困,留下一个孝义黑三郎和及时雨的好名声。然而在这一好名声的背后还存在着另一个宋江,他善于通过财务笼络人心,勾结政府罪犯和社会闲散人员,仗着朋友之间的义气为他们开后门解困。可以看出宋江是一个心怀朝廷,心怀国家,志存高远,执着信念的人也正是由于他背地里暗箱操作的阴谋诡计被阎婆惜发现,造成了后来的杀惜事件,进而宋江被迫外逃,后上梁山。不难发现,在宋江的忠孝里面还透露着江湖义的一面,宋江想尽忠,但现实的变化使他不甘于现实,他深知当今朝廷由蔡京、童贯、杨戬等奸臣掌权,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并起,所以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量在不违背儒家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暗中与社会反动势力勾结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可以说,在宋江的思想中忠、义是矛盾的,儒学传统和家庭的教育使他具有忠的一面,但现实社会的黑暗又使他具有个人意义上的义的一面,想尽忠但现实不允许,想维护义又受到传统伦理纲常的谴责,就这样,宋江始终处于一种忠和义的矛盾中,是一个及其孤独的忠臣。
二、寂寞的头领
宋江似乎也知道自己上梁山的后果,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他还是抱着一颗宁肯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的愚忠思想,刚一上梁山就说兄弟们长期呆在梁山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还是得有朝一日向朝廷请求招安,为兄弟们搏个封妻荫子的好着落才是正道。笔者认为宋江他根本就没有与朝廷作对的意思,而是迫于兄弟们的义而上梁山的,在他看来唯有接受朝天的招安才是两全其美之策,既可以实现对国家尽忠的理想又为兄弟们寻得一个不错的好着落,足以对得起兄弟们对他的义了。再如后来在一次不经意间李逵说过推翻该死的朝廷,让宋江坐皇帝之位的话,宋江听到后赶紧捂住理亏的嘴说:“兄弟切不可乱说此等大逆不道的话……”这也可以表明宋江虽然重义,但对朝廷的忠一点都不含糊。宋江作为梁山的最高掌权者不同于别的人,他不仅要经受上梁山的种种心理谴责还要为梁山所有兄弟们的前途做准备。很多人都认为宋江是梁山上最富有心机权谋的人也是葬送全部梁山兄弟命运的恶人,在这里笔者不作太多的评论,笔者认为宋江是梁山所有人中最大的牺牲者和蒙冤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梁山上其他的人作为梁山起义队伍的一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无需去想什么梁山命运和前途,而宋江自上梁山始终在为梁山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前途着想。梁山是个好地方,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官府压榨盘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然而这是一个长久之计吗?梁山物资钱财用光了怎么办?梁山兄弟老了之后这些优质条件从哪里来?再说当时的梁山队伍只不过是一个由农民和部分落魄地主组成的小股起义武装势力,他们永远不可能与整个朝廷进行长久的对抗,再说农民和地主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他们为了一点暂时的以义为外衣包裹下的利益而互相抱团取暖而已。所以说,宋江对这些都是心知肚明的,故在他的思想中想尽力实现忠和义,但又兼顾不了二者,始终处于一种照顾了忠顾不了义,拥有了义又丢失了忠的矛盾之中,不得不说宋江是一个寂寞的头领,寂寞的好像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
三、最后的梁山
忠,体现的是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无条件的上层等级秩序的遵从,而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平等状态下的以一定的利益为目的的江湖社会秩序的遵守,他们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别,在意识形态上前者服务于国家正统社会,而后者则效力于低层江湖社会,说白一点就是它们所代表的各自的利益不同,这就使得忠和义始终难以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在宋江身上体现的就是这两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深受儒学传统教育的文人,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尽忠思想,另一方面因为官职的特殊性,他长期混在江湖社会,深受以利为核心的义的感染,使他不得不与底层江湖人士交往并遵守江湖已有的不成文的社会秩序。这就必然使他处于一种两不搭的状态,他想尽忠吧,现实社会不给他机会;他想守义吧,又心心念念自己儒学传统教育下的朝廷官吏出身,他就是抱着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心理,既想不丢文人自古就有的尽忠传统理想,又不甘违背江湖义气准则。作为梁山头领的宋江,一方面要受不忠不孝的他人和自己心理上的谴责, 另一方面他面对整个朝廷奸臣当道,根本不给他尽忠的机会,面对两重夹击,宋江一直陷入一种忠和义的矛盾之中,最后以一种得过且过,宁肯朝廷负我的态度请求朝庭的招安,直至最后被害死,宋江也甘受这种结局,这也许就是对他长期压抑心灵的一种安慰和解脱吧。
参考文献:
[1][ 明 ]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杨东兴.对《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认识 [J].黑龙江:北方文学,2017.
[3]王少军. 论宋江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从义军领袖到王朝忠臣看宋江的忠义观[J].松辽学刊,1997(1).
[4]林晖.江湖社会与封建正统社会伦理意识之冲突-宋江忠义观再探[J].山东:菏泽学院学报,2009.5(3).
[5] 袁行霈 . 中国文学史 ( 第四卷 )[M].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
关键词:宋江 忠义 矛盾性
一、孤独的忠臣
从宋江的官职可以看出此人深受儒家传统伦理纲常的熏陶,这其中又包含着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那就是对国家要尽忠。而這一点在宋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水浒传》的背景是北宋末年,奸臣当道,以致社会凋敝,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一点宋江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在儒学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引导下始终不忘尽忠的本分,在家孝顺父兄,在四里八乡帮穷济困,留下一个孝义黑三郎和及时雨的好名声。然而在这一好名声的背后还存在着另一个宋江,他善于通过财务笼络人心,勾结政府罪犯和社会闲散人员,仗着朋友之间的义气为他们开后门解困。可以看出宋江是一个心怀朝廷,心怀国家,志存高远,执着信念的人也正是由于他背地里暗箱操作的阴谋诡计被阎婆惜发现,造成了后来的杀惜事件,进而宋江被迫外逃,后上梁山。不难发现,在宋江的忠孝里面还透露着江湖义的一面,宋江想尽忠,但现实的变化使他不甘于现实,他深知当今朝廷由蔡京、童贯、杨戬等奸臣掌权,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并起,所以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量在不违背儒家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暗中与社会反动势力勾结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可以说,在宋江的思想中忠、义是矛盾的,儒学传统和家庭的教育使他具有忠的一面,但现实社会的黑暗又使他具有个人意义上的义的一面,想尽忠但现实不允许,想维护义又受到传统伦理纲常的谴责,就这样,宋江始终处于一种忠和义的矛盾中,是一个及其孤独的忠臣。
二、寂寞的头领
宋江似乎也知道自己上梁山的后果,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他还是抱着一颗宁肯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的愚忠思想,刚一上梁山就说兄弟们长期呆在梁山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还是得有朝一日向朝廷请求招安,为兄弟们搏个封妻荫子的好着落才是正道。笔者认为宋江他根本就没有与朝廷作对的意思,而是迫于兄弟们的义而上梁山的,在他看来唯有接受朝天的招安才是两全其美之策,既可以实现对国家尽忠的理想又为兄弟们寻得一个不错的好着落,足以对得起兄弟们对他的义了。再如后来在一次不经意间李逵说过推翻该死的朝廷,让宋江坐皇帝之位的话,宋江听到后赶紧捂住理亏的嘴说:“兄弟切不可乱说此等大逆不道的话……”这也可以表明宋江虽然重义,但对朝廷的忠一点都不含糊。宋江作为梁山的最高掌权者不同于别的人,他不仅要经受上梁山的种种心理谴责还要为梁山所有兄弟们的前途做准备。很多人都认为宋江是梁山上最富有心机权谋的人也是葬送全部梁山兄弟命运的恶人,在这里笔者不作太多的评论,笔者认为宋江是梁山所有人中最大的牺牲者和蒙冤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梁山上其他的人作为梁山起义队伍的一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无需去想什么梁山命运和前途,而宋江自上梁山始终在为梁山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前途着想。梁山是个好地方,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官府压榨盘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然而这是一个长久之计吗?梁山物资钱财用光了怎么办?梁山兄弟老了之后这些优质条件从哪里来?再说当时的梁山队伍只不过是一个由农民和部分落魄地主组成的小股起义武装势力,他们永远不可能与整个朝廷进行长久的对抗,再说农民和地主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他们为了一点暂时的以义为外衣包裹下的利益而互相抱团取暖而已。所以说,宋江对这些都是心知肚明的,故在他的思想中想尽力实现忠和义,但又兼顾不了二者,始终处于一种照顾了忠顾不了义,拥有了义又丢失了忠的矛盾之中,不得不说宋江是一个寂寞的头领,寂寞的好像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
三、最后的梁山
忠,体现的是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无条件的上层等级秩序的遵从,而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平等状态下的以一定的利益为目的的江湖社会秩序的遵守,他们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别,在意识形态上前者服务于国家正统社会,而后者则效力于低层江湖社会,说白一点就是它们所代表的各自的利益不同,这就使得忠和义始终难以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在宋江身上体现的就是这两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深受儒学传统教育的文人,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尽忠思想,另一方面因为官职的特殊性,他长期混在江湖社会,深受以利为核心的义的感染,使他不得不与底层江湖人士交往并遵守江湖已有的不成文的社会秩序。这就必然使他处于一种两不搭的状态,他想尽忠吧,现实社会不给他机会;他想守义吧,又心心念念自己儒学传统教育下的朝廷官吏出身,他就是抱着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心理,既想不丢文人自古就有的尽忠传统理想,又不甘违背江湖义气准则。作为梁山头领的宋江,一方面要受不忠不孝的他人和自己心理上的谴责, 另一方面他面对整个朝廷奸臣当道,根本不给他尽忠的机会,面对两重夹击,宋江一直陷入一种忠和义的矛盾之中,最后以一种得过且过,宁肯朝廷负我的态度请求朝庭的招安,直至最后被害死,宋江也甘受这种结局,这也许就是对他长期压抑心灵的一种安慰和解脱吧。
参考文献:
[1][ 明 ]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杨东兴.对《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认识 [J].黑龙江:北方文学,2017.
[3]王少军. 论宋江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从义军领袖到王朝忠臣看宋江的忠义观[J].松辽学刊,1997(1).
[4]林晖.江湖社会与封建正统社会伦理意识之冲突-宋江忠义观再探[J].山东:菏泽学院学报,2009.5(3).
[5] 袁行霈 . 中国文学史 ( 第四卷 )[M].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