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销售力的广告是怎样炼成的(一)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liuxie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卖货,做广告干什么?
  Q:东方船为什么强调广告的销售力?
  A: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非常羡慕北上广的同行们做的广告,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画面、音乐、创意非常“高大上”。东方船当时还在江西,因为资源匮乏,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国外的一些精美广告,拿给当地客户看,发现客户无动于衷。客户说“高大上”的广告离自己太远,不需要。在与客户的沟通中我们渐渐明白,我们追求的是创意与唯美,而客户做广告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销量,通俗地说就是多卖货。很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里面谈到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我茅塞顿开,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卖货呀,不卖货做广告干吗?所以我们就围绕客户需求提炼了一句话:做有销售力的广告。这句话通过我们喊出去之后的效果确实不错,客户说我花钱做广告,如果不卖货,那么做广告干什么?那时是1997年,我们明确提出“做有销售力的广告”。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广告,虽然不够“高大上”,但客户告诉我们,“广告播了之后,货卖得特别好。”我们就坚信其实客户要的就是要对销售有刺激力的广告,广告必须为销售做服务。2000年东方船把总部设在了广州,我们依然强调做“有销售力的广告”。
  李宇春和神州电脑的广告“炸弹”
  Q:请随便举个例子吧?
  A:2004年神舟电脑董事长吴海军找到我们合作,我们在三天内赶制出了一条广告片。虽然没有像现在做全案经过市场调查之类的环节,因为企业对市场非常了解,我们帮着梳理了一个差异点,提出“四千八百八,奔四扛回家”。当时我们问神舟电脑到底卖多少钱,吴总说2800也能卖,3800也能卖,4800也能卖,他说像神舟那样的电脑在市场上售价都是八九千元甚至过万。当时如果从“高大上”的角度我们肯定把男女主角选得极其漂亮,把电脑拍得极其唯美,但我们的宗旨是做有销售力的广告,那么就去找销售者的买点在哪。我们不会强行制造卖点,而是去关注消费者的买点。当时在业内很流行找“卖点”,包括客户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说帮我找个“卖点”。而我们恰恰相反,先关心消费者的“买点”是什么?2004年一台品牌电脑动辄上万,虽然组装机便宜,但大家认为品质不可靠。那时消费者对电脑的评判是以奔三奔四衡量的。至于CPU和内存则很少有人关注。神舟电脑就是采用奔四处理器,代表一种高品质。同时它的实惠价格又是所有人不敢想的,所以我们直接就把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亮出来:奔四和价格,slogan就是“四千八百八,奔四扛回家”。我们没用三千八百八,实际上帮每台电脑多吆喝了一千块钱。
  Q:这个广告的反响到底怎样?
  A:在中国的电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怎么可能这么便宜?这样卖,神舟电脑要死的!但市场反馈非常好。而且,活生生地把电脑的价格拉到了普通百姓可以接受的价位。到了2005年我们就在想,“四千八百八,奔四扛回家”那个广告已经在电脑行业丢了颗炸弹,但神舟的目标客户是学生。所以我们把后续的广告传播重点放在学生人群上,后来就选了李宇春做代言人。
  神舟签李宇春也很有意思,超女决赛结果出来那天,我们跟神舟的吴总提了30万港币,去找天娱董事长王鹏,湖南人人家的吴总带了两瓶珍藏的好酒,与王鹏喝完之后一高兴,当晚就签了合同,300万元。连夜,这条消息就发布出去。
  第二天有家有名的IT企业愿意出更高的价码签李宇春。可惜,天娱连反悔都没机会了。我们把李宇春签完之后,做了一系列的广告传播以及线下活动。因为如果想要销量,肯定要朝目标群靠近,神舟的目标群就是学生。所以在很多学校做了不少活动,那年我们跟春春一起在飞机上过的中秋节,赶到北大的百年讲堂去做活动。一系列传播活动之后,我觉得东方船坚持做有销售力的广告是没错的。有的企业做所谓的形象广告,看起来高大上,但目的是形象竖起来之后能够快速地卖货。这一点是铁打不变的。
  广告不是艺术
  Q:注重卖货的广告是否缺乏艺术美感呢?
  A:我们曾遭受一大批同行的“炮轰”,说有销售力的广告就是恶俗广告。同时有很多同行模仿我们,说要做有创意的广告,做唯美的广告,做有生命力的广告。围绕着做什么样的广告中间加了很多词汇,但今天一看,好像全部都没了,只有我们一直在坚持做有销售的广告。因为这句话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许。
  我们的广告不会为了所谓的艺术性而丢掉商业的目的。曾经我们一直思考广告是不是艺术,后来认为广告不是艺术。因为艺术是自己在创造,比如梵高画画的时候一高兴就可以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心爱的女人,他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责骂,画画就是内心的一种表达,但广告具有某种商业目的,就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通过神舟电脑,我们觉得广告不是艺术,即使它算艺术的话,也是先商业再艺术,即先在满足商业的需求之后再去追求艺术性。
其他文献
下一代营销, “时间开始了!”  “时间开始了!”多年前,一位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激情诗人这样写道。如今,对于营销人而言, 创新的潮水声汹涌而来,移动互联网的力量正在撞击、侵入、渗透、改变着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2014年, 穿透阴霾和混沌,一大波的新营销变革接踵而至,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全新视界: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O2O、冰桶挑战、大数据、微信抢红包、苹果Iphone6(
期刊
为什么在中国任何东西都能在网上买得到,很多服务却买不到?我记得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在中国第一次剪头发,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中国10块钱就可以剪头发,而在美国必须要十几块美金,这让我觉得非常便宜。你需要购买什么东西,你可以找最便宜的渠道,然而服务与产品是有差别的,服务需要品质,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在网上购买服务。  现在中国很多服务业开始延伸到网上,比如做O2O,也就是线上一部分,线下一部分,这就是O2O
期刊
一家餐厅如何确保即使不赚钱,也能不亏损?它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客源,并且高度认可这家餐厅。蒲建辉想到众筹的方式,它把客人变成了这家餐厅的老板,100个股东,100个朋友圈子,筹的不是钱,而是人。  做凤凰味世舌尖秀这个项目,让我觉得我们是在把很多吃货聚集在一起,或者未来能够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餐饮品牌。  很多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怎样开餐厅才能让所有参与者不亏钱,还能够赚钱?很多老板不怕投钱开餐厅,但是他们
期刊
对话:Q:《新营销》 A:王郁斌  爱,是一切的源动力  Q:以前咱们谈到东方船文化中的“作品即人品,经营即团队”,此外还有哪些特色呢?  A:管理即文化,这是东方船“三即文化”的第三点。有不少员工在东方船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其实真正吸引员工坚守下来的不只是薪水,而是公司文化。对外来说,东方船的文化主张是“做有销售力的广告”,不但帮自己销售,更要帮客户销售。  对内来说,东方船提倡以“爱”为主导
期刊
近日上线的《星际穿越》赚足了地球人的眼球和钱包,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大片与之前的《盗梦空间》有所不同的是将高深的自然科学假设呈现给观众,其中一个热词“墨菲定律”,随着影片的公映给更多的人留下了印象和探究。  墨菲定律由上世界中叶一名美国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具体是指“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时间,只要具有大于零的几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不久前,世界互联网大
期刊
当我们用微信语音功能的时候,我们通常在干什么?这一分钟语音除了聊天,其实还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也是我们创意的一个出发点。  在这场活动里,我们的基础平台是微信,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技术性的手段,更多的是运用消费者每天都在用的东西。在推广的时候,我们通过腾讯自己的资源——腾讯公益,推动明星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第一批只推出了三位名人:杨澜、杨锦麟与汪涵,让这三位做一个领读者,号召所有人一起来捐献声音,在
期刊
有了Facebook、LinkedIn、Path,社交产品还不够吗?Nextdoor说:这些都是基于朋友、职场关系、私密好友,别忘了,你还有邻居!  Nextdoor是一个依靠邻居关系的社交网站。它免费,基于邻居关系,私密和社区性是它关注的重点。如果Facebook意味着家庭和朋友,Twitter意味着名人和“线上朋友”,LinkedIn是职业化网络,那么Nextdoor则意味着和邻居的亲密互动。
期刊
圣诞、新年纷至沓来,这段期间不管是送礼还是犒劳自己,礼品的需求量都大大增加,自然也是商家绝对不会错过的“抢钱季”。零食制造商亿滋国际( Mondelēz International )旗下的吉百利品牌也适时地推出了定位于高端产品的精装礼盒 Cadbury Glow。  操刀这次设计的英国设计公司 Pearlfisher ,为 Cadbury Glow 设计了全新的视觉系统与包装。亿滋国际将这次新品
期刊
从泰坦尼克到马航,从明星的腿到Space X的火箭,有300年历史的劳合社在开拓“恶趣味”高利润险种方面很有一套。几个世纪以来,劳合社开发了多个第一,全球第一份车险、航空险、航天险……  劳合社就像是个保险市场而不是一家保险公司。这个市场的参与者是很多保险公司和独立承保人,它们会根据对保险生意的取向组成很多辛迪加(小组)。这些辛迪加中有很多为了更高的利润而具有“恶趣味”,这就是劳合社会接很多独特险
期刊
一提到圣诞节,人们就会联想到满桌的美酒佳肴。但不可否认,首先让我们感受到节日气氛的,是零售商的圣诞促销。圣诞促销,已经像火鸡和甘蓝小包菜一样,变成了节日的一道主食。你要么把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佳,要么就得面对人们抱怨的目光。  篝火夜(11月5日,英国各大城市在这一晚放焰火)的余烬已经消散,为了迎接圣诞,各地零售商都争先恐后地开展营销活动,各式各样的节庆营销蜂拥而至。据估计,2014年12月英国零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