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生命是神圣的,又是平等的,值得我们去珍视、善待。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个学生,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亮点,鼓励他们发展,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所作为。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要根据他们的情绪变化,情感体验方式,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在交往中的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和求德需要。
下面是我在吴江市高级中学任副校长时的一篇日记,其中记载的故事很平常,很普遍,但对我的心灵触动却很大,也给我很多的启发,在很多场合讲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时候,我会自然地讲起这个故事——
  
2002年4月28日,星期日,天气晴
今天,受朋友之托,准备再找那个调皮蛋(姑且称他为A)谈一次话,主要是想在放假前给A鼓鼓劲,同时也是督促督促,让他利用五一长假认真复习,争取期中考试能考出好成绩。
A从小喜欢电脑。进而发展为玩电脑游戏入了迷,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技艺高超,花上几块钱能够足足玩上一整天,令网吧老板摇头。初中时,A甚至逃课去玩电脑游戏,以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好在初三时父母和老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强硬的手段,他勉强考取了我们学校。一开始,A学习比较认真,成绩也有所进步,但是时间一长,旧病复发,星期天偷偷地玩起电脑游戏,成绩开始下降。所以之前,我已经找过A两三次谈话,效果比较明显,成绩开始稳定。
晚自修时,我巡视到A所在的班级,来到他的身边,只见他眼神有点异样,望了我一眼后又把头低下了。我轻轻地对他说:“A同学,请到我办公室来一趟。”他抬头望望我,似乎不大情愿。我又轻轻地重复了一遍,他才挪动了屁股,临走出教室时,他回头看了看同学,一脸的无奈,苦笑了一下。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叫A坐下,给他倒了杯水。但是他耷拉着脑袋,一脸的不快,一声不吭。我心中有种预感,今天的谈话不会顺利。果不出所料,他对我的问话,始终以不快的情绪来回答……我注意调整说话的语气以及话题,以表扬为主,才渐渐地使他的情绪有所缓和,最后表示要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要认真复习,争取期中考试有一个好成绩。我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凭直觉,我感到似乎我的什么举动得罪了他。于是,我问他:“今天老师是否有什么不妥,你有什么想法?”他思考了好长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说:“以后你最好不要当着同学的面叫我到你办公室……”噢,此时,我明白了,联想他走出教室时的那种不自然的神情以及与我谈话时的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我想到了一个我们老师经常忽视而学生又十分重视的问题——老师叫学生的方式。尽管问题很小,似乎可以忽略。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在乎。如果我们仔细去想一下,或许会发现,学生当时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他或许在想——今天怎么了,好像没做错什么事呀;大概班主任又告了我的状,不会吧,可能是父母告状了,唉,今天倒霉了,又要遭到一顿训斥了;你看,同学又在取笑我了,以为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还是校长亲自来找我
由此,我想到我们老师找学生谈话的方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尽管是很小的细节,却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波澜。如果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言行背后隐藏着的心理问题,那么,可能避免许多问题的产生。
由此,我还想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一定程度上存在“目中无人”的问题,不关注学生、不研究学生。看看我们的现实:我们认真观察过学生的一举一动吗?深入过学生的内心世界吗?说得出学生的性格、爱好吗?知道学生的学习风格吗……确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教育科研活动中,对学生关注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事实上,不管从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还是从教育根本目的上看,我们都要变现象研究为对象研究,把学生视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对象,应该把科研的视角投向我们的学生。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才是有根基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和价值的。
由此,我想我们关注学生、研究学生,首先在于我们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其次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言行举动;第三,自觉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举动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况,感悟学生的心态;第四,依据所感,根据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老师们,把你们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把你们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吧!
                        下面是我在吴江市高级中学任副校长时的一篇日记,其中记载的故事很平常,很普遍,但对我的心灵触动却很大,也给我很多的启发,在很多场合讲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时候,我会自然地讲起这个故事——
2002年4月28日,星期日,天气晴
今天,受朋友之托,准备再找那个调皮蛋(姑且称他为A)谈一次话,主要是想在放假前给A鼓鼓劲,同时也是督促督促,让他利用五一长假认真复习,争取期中考试能考出好成绩。
A从小喜欢电脑。进而发展为玩电脑游戏入了迷,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技艺高超,花上几块钱能够足足玩上一整天,令网吧老板摇头。初中时,A甚至逃课去玩电脑游戏,以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好在初三时父母和老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强硬的手段,他勉强考取了我们学校。一开始,A学习比较认真,成绩也有所进步,但是时间一长,旧病复发,星期天偷偷地玩起电脑游戏,成绩开始下降。所以之前,我已经找过A两三次谈话,效果比较明显,成绩开始稳定。
晚自修时,我巡视到A所在的班级,来到他的身边,只见他眼神有点异样,望了我一眼后又把头低下了。我轻轻地对他说:“A同学,请到我办公室来一趟。”他抬头望望我,似乎不大情愿。我又轻轻地重复了一遍,他才挪动了屁股,临走出教室时,他回头看了看同学,一脸的无奈,苦笑了一下。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叫A坐下,给他倒了杯水。但是他耷拉着脑袋,一脸的不快,一声不吭。我心中有种预感,今天的谈话不会顺利。果不出所料,他对我的问话,始终以不快的情绪来回答……我注意调整说话的语气以及话题,以表扬为主,才渐渐地使他的情绪有所缓和,最后表示要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要认真复习,争取期中考试有一个好成绩。我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凭直觉,我感到似乎我的什么举动得罪了他。于是,我问他:“今天老师是否有什么不妥,你有什么想法?”他思考了好长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说:“以后你最好不要当着同学的面叫我到你办公室……”噢,此时,我明白了,联想他走出教室时的那种不自然的神情以及与我谈话时的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我想到了一个我们老师经常忽视而学生又十分重视的问题——老师叫学生的方式。尽管问题很小,似乎可以忽略。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在乎。如果我们仔细去想一下,或许会发现,学生当时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他或许在想——今天怎么了,好像没做错什么事呀;大概班主任又告了我的状,不会吧,可能是父母告状了,唉,今天倒霉了,又要遭到一顿训斥了;你看,同学又在取笑我了,以为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还是校长亲自来找我
由此,我想到我们老师找学生谈话的方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尽管是很小的细节,却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波澜。如果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言行背后隐藏着的心理问题,那么,可能避免许多问题的产生。
由此,我还想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一定程度上存在“目中无人”的问题,不关注学生、不研究学生。看看我们的现实:我们认真观察过学生的一举一动吗?深入过学生的内心世界吗?说得出学生的性格、爱好吗?知道学生的学习风格吗……确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教育科研活动中,对学生关注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事实上,不管从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还是从教育根本目的上看,我们都要变现象研究为对象研究,把学生视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对象,应该把科研的视角投向我们的学生。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才是有根基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和价值的。
由此,我想我们关注学生、研究学生,首先在于我们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其次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言行举动;第三,自觉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举动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况,感悟学生的心态;第四,依据所感,根据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老师们,把你们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把你们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