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时代的降临,除了开拓世人的眼界,彰昭着现代化沟通交流的迅捷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选择的困难、价值判断的迷惑,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而在“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网络欺诈、信息滥用和网络侵权三个方面尤为严重。本文试着从网络特点、“90后”大学生自身因素、网络媒体不端,三方面来解析“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最终提出改善虚拟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网络道德 失范 成因 对策
  2012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18岁成人礼。十余年来,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到丰富社会交际方式,再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网络革新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90后”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与网络时代的发展高度契合,可以说,“90后”大学生是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双重存在”,于是,现实环境下的价值迷失和伦理诘难势必影响到虚拟社会,从而演化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我接触过诸多的“90”后大学生,我发现大学生中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实反思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而“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未来,作为网络参与者的主力军,他们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欺诈、信息滥用、网络侵权等方面。“90后”大学生的这些现象给他自身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这一网络失范问题进行现实反思。
  (一)网络道德失范释义
  网络道德可以解释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的,遵循网络的特点和规律,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氛围、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网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诚然,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道德,它的存在必然会造就出许多超前的现代伦理精神和价值意识,引领道德走向更加自由开放、丰富兼容的信息社会氛围中。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片面地把网络道德视为一种孤立建构,或是对现实道德的替代。从前面的定义中也可以窥见,网络道德是依托于现实道德而存在的,因此,虚拟社会道德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实社会道德的影响,进而,现实社会道德失范也必然会折射到虚拟空间,形成网络道德失范。
  所谓网络道德失范,即“指网络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所以,一旦网络使用者出现违反理性、有悖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其破坏力不但会在虚拟社会显现出来,而且必然延祸于现实社会。
  (二)“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
  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大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依据我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平时与“90后”接触中发现,“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欺诈
  网络欺诈是指“网络主体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特征以匿名身份或假冒他人身份发布虚假信息,甚至对他人进行情感上、钱财上的欺骗行为。”从虚假信息到流言蜚语,网络欺诈称得上花样百出,更有人借此谋取不义之财。在诚信难以维系的失衡条件下,人们对于网络欺诈早已司空见惯,“90后”大学生也对网络上发布的各种信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由于自身的张扬性格与强烈好奇心导致他们也会做出一些网络欺诈行为。例如在网上散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以博人眼球,假冒他人或借用捏造出来的虚构身份与人交往以体验另类人生等。
  2.信息滥用
  虚拟社会提供的“信息大餐”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垃圾信息,这其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不实宣传,也包含了广大网民发泄不良情绪的恶意灌水。在论及如何看待论坛、贴吧、评论中的不雅言论时,而我接触的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是言论自由的表现”。看来,这些把网络视为“情绪公厕”的“90后”大学生全然没有意识到网络谩骂与中伤的道德失范性。另外,色情与暴力在互联网上越来越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信息诱惑着“90后”大学生沉沦于其中,麻痹着他们的道德神经,再加上“90后”大学生对待糟乱信息的道德判断力明显不足,最终诱发了他们滥用不良信息的失范行为。
  3.网络侵权
  虚拟社会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侵犯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方面。原本,非法入侵他人电脑,窃取信息、破坏系统程序的黑客行为应被人们视为侵犯个人隐私的大敌, 但是有的“90后”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更有甚者对此现象表示“崇拜并希望模仿”。而就网络侵权行为的另一形式来看,“90后”大学生侵犯知识产权突出表现为剽窃他人论文和数据资源的不当引用。现在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有过剽窃他人论文和数据资源的不当引用的经历。当下网络黑客被畸形崇拜,网络抄袭行为被理解,表明了当下“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的淡薄和道德评价标准的紊乱。
  二、“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探讨
  “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进行反思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思索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根据我们对于文献的检索及“90后”群体的走访,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网络结构的局限
  虚拟社会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空间范围的延伸,虚拟社会道德更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另一种形式的显现。所以,探讨“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必然要考察网络环境的基础性作用。网络兼具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开放性等特点,在网络平台幻化出种种方便和精彩的过程里,在没有了身份、角色束缚的平等氛围中,人们能够释放和迸发思想之花,同时也更容易表现出潜在的不道德行为冲动。网络的结构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成为滋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土壤,虚拟社会道德的放逐构成了“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网络主体的失守
  “网络道德问题的实质,是上网者本身在上网过程中所发生的道德主体自身的意志向度和道德选择的问题。” 因而,追问“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本原因,离不开对网络使用者即“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深入分析。1994年开始互联网接入中国,并在随后的几年中迅速蔓延。“9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时代,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大学生们的思维也受到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所影响,他们对于道德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遵守道德。
  独特的成长背景造就了“90后”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年代学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的“90后”大学生热爱网络、善用网络,势必将自己极具个性化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带入到网络实践活动中。但基于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道德规范重要性的认识和领悟不够深刻,”90后”大学生也成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猎奇意识强但辨别能力弱。由于自制力不足,许多”90后”大学生盲目跟风,仿效他人做出一些失范行为,更有甚者以自己的道德出位为荣。
  (三)网络传媒的不端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媒的对象、媒介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传媒实现了多样化拓展,超越了单一的“喉舌功能”。但不幸的是,传统传播媒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问题在网络传媒中不仅没有得到根治,反而愈演愈烈。网络传媒占领着当下信息传播、社会沟通、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不良信息传播、非主流的舆论导向等诸方面的不端行为直面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观感,是造成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应对策略
  面对“90后”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我们需要从制度、技术、学校等方面多管齐下,对于“90后”大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规范。引导“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制度监管:依靠刚柔并济的规则约束
  作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法律与道德调节和规范着人们的活动,法律则通过国家暴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通常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满足道德需要的,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是为道德所谴责的,在现实社会如此,虚拟社会亦然。解决“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有必要协调运用法律和道德这一刚一柔的方式。
  刚性规则方面,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专门针对网络的立法也比较滞后。所以要尽快消除网络空间的这种无政府状态,加强与完善网络立法,“将网络社会中各网络主体的责、权、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禁止的”,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出网络法律、法规的惩戒作用,及时地制裁其他个人和组织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90后”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提供更加洁净的环境,还能起到震慑作用,以更好地约束“90后”大学生自身的网络活动,指示其践行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各类网络道德失范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
  柔性规则方面,道德的制度化建设层次明显不及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人们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需要。现行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规范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价值认同感普遍不强。因而,在现实社会中有必要加大对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帮助“90后”大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其道德信念。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倡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缺德行为的手段作用,敦促“90后”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减少不规范行为,遵循道德准则。
  (二)技术制衡:构筑防治结合的绿色网络系统
  网络开拓了“90后”大学生了解和传扬道德义举的新型渠道,但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互联网技术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加强网络治理,突破虚拟社会的技术制肘,通过技术的完善为“90后”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绿色生态环境,以技术的力量还制于技术,理应成为缓解“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手段。
  防——促进网络技术的改造升级。网络防范技术的到位从源头上杜绝了非道德因素的传播,网络便能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勃勃生命力,“90后”大学生也会因此而接触到更加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信息,有益于其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治——加强网络技术监督。我们可以考虑以下途径加强网络技术监督比如可以考虑建立“个人网络道德档案”,记录互联网访问者的各种操作行为且定期审进行技术性审查。对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主体适当作以限制上网时长、免费社会服务等惩罚,将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部门处理。网络技术监督亦可以在无形中帮助“90后”大学生明确道德责任义务,控制其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学校引导:促动网络德育的拓展与深化
  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逐渐拓展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新阵地,发挥着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塑造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缺失危害极大,所以,对“90后”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把在现实社会里养成的的良好道德品质迁移到虚拟社会中,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切实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无疑是遏制“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学校应该在在形式上,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德育。在内容上,深化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
  (四)大学生自律:强化道德修养的自省与内修
  倡导“90后”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使其不断强化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是避免“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一环。“90后”大学生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以积极的网络主体意识和自省道德认知。“90后”大学生必须进行精神和意识方面的觉醒和转变,学会摆正自己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的道德需要。如此,不但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对各种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把握网络活动中的道德权利和义务,还能使其更加注意检视自己在虚拟社会的各种行为,为规范化的网络道德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以强烈的网络责任理性内修道德品质。“90后”大学生除了要认同网络道德规范,更要通过个人行为予以践行,这样才能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90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从而达到道德自律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顾文婷.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大学生道德失范分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J],2011,第1期:107页.
  [2]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教书育人[J],2003,第11期:4页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it.people.com.cn/GB/16884542.html,2012-01-16.
  [4]张机.论大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调适对策.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8,第1期:85页.
  [5]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6-90页.
  [6]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77页.
  [7]皮彬霞.90后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1,第10期:264页.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本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原理 实践教学改革  连锁经营方式彻底改变了零售业的经营观念和面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而今已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连锁经营潮流。随着我国连锁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这种先进的商业模式,全国多所本科院校也开设
期刊
[摘要]如何使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结合我县教育特点,创新新教师培训新模式,采取岗前集中培训(50学时)与在岗一年的实践培养(70学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期。  [关键词]岗前集中培训 在岗实践培养  近几年,因教师紧缺,一大批大学生走上了教师岗位,这些录用的教师直接上岗,由学生角色突然转变教师角色,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大
期刊
[摘要]在力学及许多工程技术问题中,如何定量地刻画空间曲面的弯曲程度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平面曲线曲率具有普遍性的推导方法,推广到空间曲面的方向曲率与对点方向曲率,并得出了方向曲率是最小曲率的结论。  [关键词]空间曲面 方向曲率 对点方向曲率  一、平面曲线的曲率  首先介绍平面曲率具有普遍性的推导方法,为下边空间曲面的方向曲率与对点方向曲率的公式推导提供参照依据[1][2]。  假定曲线y=y(
期刊
[摘要]幸福感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的一种积极体验。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在当前人们的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的趋势下,女教工的幸福程度到底如何呢?富阳市教育工会女职委以富阳二中为样本,就工作和生活两大方面对该校107位女教工的幸福感进行了调查。本文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理性的思考,为进一步改善工会的女
期刊
[摘要]随着实践教学地位的上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关系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学习量是影响学分、学时换算关系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学习量除了教师授课时间之外,还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时间,而后者正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换算的不同之处。明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影响因素,对于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学分 学时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
期刊
[摘要]双语现象是语言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随着全球经济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双语现象更被纳入跨语言研究的范畴,其理论研究对语言实际运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对其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关键词]双语现 基础理论 语言教学  为了揭示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语言学家从社会发展,自然条件,人类生理、心理和语言本体等方面探寻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随着国际化形势的发展,语言之间的接触更为密切,跨语言研究
期刊
[摘要]发展和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应变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师 具备 应变能力  一、对自身失误的应变  做为教师,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更不可能做的完美无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错误总是难免的。  (一)示范失误  导致示范失误的原因很多,如过分自信所产生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与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形成了“多峰叠加”的局面,给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生创业,需要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考察,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尽快构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由国家、高校、
期刊
[摘要]对于军校士官大专自动控制原理课的教学,要结合任职岗位,加强工程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 改革 任职教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为进行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综合运用,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使用方法的一门任职基础课程,是士官岗位任职教育任职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基础要求高、计算量大繁杂,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薄透镜高斯公式物像关系数学形式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其物像关系图形的数学形式是双曲线标准形式的转化。  [关键词]薄透镜 高斯公式 双曲线 转化  引言  在赵凯华、钟锡华编著《光学》一书中(第一版),第六十页上面有这样一个公式: ,此公式就是关于薄透镜成像的物像公式的高斯形式,而它就是双曲线标准形式的转化。  一、证明高斯公式是双曲线标准形式的转化  (一)物像关系图(可参见书中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