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珍:“肖邦”冠军他不得,谁得?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da123sas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新科状元”赵成珍的采访,安排在了他上海独奏会后的第二天下午。虽然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奏时如此自如,但私底下,赵成珍却是一个略带羞涩的大男孩。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秀,拥有典型韩国明星式的“牛奶肌”,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块“小鲜肉”。
  即使在巡演途中,赵成珍依然想方设法保证每天的练琴时间。那天早些时候,他都在埋头苦练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因为接下来要去日本演出这部作品。他告诉我们,巡演时很难找到完整的时间练琴,“明天我要在深圳开肖邦独奏会,只有今天有一点空闲,可以练一下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在获得了第十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后,赵成珍一夜之间被推向了镁光灯前。但是,罗马从来都不是一天建成的。他的启蒙恩师申秀珍这样评价他:“虽然他的才能非同凡响,但一直以来依旧非常努力。”有天赋又如此刻苦,“肖邦”冠军他不得,谁得?
  2015年11月6日,环球唱片在全球发行了赵成珍肖邦钢琴比赛现场的独奏专辑,再现了他演奏肖邦时的激情与美妙。专辑发行的第一个星期,全部五万张唱片就在韩国销售一空,第二批两万张唱片也在四天内从商店的货架上消失了。考虑到如今大多数的古典音乐唱片要达到一万张的销量都很艰难,这样的数据简直就是惊人的。他的获奖甚至还带动了整个古典音乐唱片产业,据韩国某个最大的网上销售平台称,在赵成珍唱片疯卖的那一个星期,其他古典音乐的唱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0%!
  赵成珍1994年出生于韩国首尔,虽然六岁就第一次接触钢琴,但只是作为兴趣爱好,“用一个手指按琴键弹着玩,每天最多也就三十分钟”,真正去上钢琴课的年龄要比一般琴童晚很多。十岁时,他萌生了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于是开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师从首尔大学音乐学院名誉教授申秀珍和顺天大学教授朴淑莲,“每天弹一两个小时,十三岁进入艺术中学后,练琴才变得越来越规律,每天四五个小时”。赵成珍的父母并非从事音乐,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因为我爱音乐,这是唯一的原因”。
  赵成珍的进步神速,十一岁就可以公开演奏了。2008年,年仅十四岁的他赢得了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肖邦钢琴大赛第一名,成为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2009年,他赢得了第七届日本滨松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同时获得了“日本作曲家曲目最佳诠释奖”;2011年,他又赴莫斯科参加第十四届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获得第三名;2014年,他赢得了特拉维夫第十四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
  2012年,赵成珍进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跟随米歇尔·贝洛夫(Michel Béroff)学习。贝洛夫在谈到赵成珍时表示:“他是一名好奇心很重且集中力很强的演奏者,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用他自己的方式进行呈现。”尽管年轻,但赵成珍的演奏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了,他与许多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合作过,包括杰吉耶夫指挥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洛林·马泽尔指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普列特涅夫指挥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等。
  在所有这些奖项和经历的铺垫下,赵成珍的这次获奖也就显得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成立于1927年,自1955年起每五年举办一次,堪称“钢琴界的奥运会”。在肖邦钢琴比赛中发现的艺术家无可争议被认为是音乐界才华横溢的佼佼者,过去几十年的获奖名单听起来就像是传奇钢琴家的名人录,包括波利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大师,即使是亚军如阿什肯纳齐和内田光子,名气也毫不逊色。



  肖邦钢琴比赛的竞选过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浪淘沙”。第十七届比赛自开放报名后,共有四百五十五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在2014年12月1日之前递交了报名申请表和一张自己演奏肖邦作品的录像,这便是最初的“海选”。主办方肖邦协会(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在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的筛选后,挑选出一百六十位选手,邀请他们来华沙参加2015年4月举行的预赛(Preliminary Round)。预赛之后,只剩下一半不到的七十八位选手成功晋级,参加2015年10月3日至16日在华沙举行的三轮决赛阶段的比赛(Final Stages)。
  第一轮决赛从七十八人减到四十三人,第二轮决赛从四十三人减到二十人,第三轮决赛从二十人减到十人。最后的总决赛(Grand Finale)在这十个人当中决出第一到第六名,剩下的四名则获得荣誉奖(Honorable Mentions)。除此之外,比赛还设有三个特别奖项:最佳波罗乃兹演奏奖、最佳玛祖卡演奏奖和最佳奏鸣曲演奏奖。赵成珍便是通过这层层闯关、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除了冠军以外,他还获得了“最佳波罗乃兹演奏奖”,等待他的将是三万欧元的奖金以及不计其数的音乐会合约。
  在选手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第一轮中好好表现(You play the first round for sure)。”由于评委对选手们第一轮的表现往往会持续到整届比赛,并影响他们之后的打分,因此选手们会在第一轮中拼尽全力,以便有机会进入下一轮。这并不是说第一轮决赛一定是最有趣的,但肯定是最重要和最丰富的,因为每位选手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选手要弹练习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船歌和幻想曲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在练习曲中,评委考察选手手指的灵活性,它涉及到钢琴演奏可能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在夜曲中,抒情性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到了叙事曲、谐谑曲,不仅有技术问题以及肖邦式的抒情性、自由速度等,而且依附于一个很大的曲式框架之下,选手必须对整部作品进行合理的构建。   于是,在第一轮决赛中,小型作品和大型作品都有了,选手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我们会很清楚都看到,有些钢琴家在弹练习曲时很自如,却在弹夜曲时迷失了自我;有些选手夜曲弹得很好,却把叙事曲弹得一团糟——故事没有结构,就好像是支离破碎的一段段。我们知道,叙事曲是一个宏大的故事,就好像我们在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样,绝不是一本散文集或者短篇故事集。演奏肖邦叙事曲的关键就在于,音乐要有连贯性,一个乐句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乐句的开始,但钢琴家们似乎总是忘记这一点。
  当一位选手走上比赛的舞台时,面对的是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是一次“一辈子的表演”。所以,大多数选手都会选择用夜曲开启他们的演奏,一方面,开头那几个抒情、缓慢的音符,可以让他们在键盘上找到感觉,同时熟悉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另一方面,当他们陶醉于肖邦夜曲的音乐魅力时,他们会逐渐觉得放松、自如起来,重新找回自己。在第一轮决赛后,超过一半的选手将被淘汰——我们必须知道,那是七十八位精挑细选的艺术家,他们的水平相差无几,没有什么弱的选手;但比赛是残酷的,最微小的失误都可以决定一位选手的命运。
  那么,评委是如何给选手评判的呢?第十七届肖邦钢琴比赛的评委会由十七个人组成,包括大名鼎鼎的阿格里奇、邓泰山,当然,还有李云迪。评委的评判系统有两种:一种是打分,另一种是填“是”或“不”。打分的范围是1到25,1分为最低,25分为最高。在“是/不”的系统中,评委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这位选手进入下一轮决赛。无论是哪一种系统,评委都不可以给自己的学生评判,只能在打分卡的学生名字旁边写上一个“S”——代表“学生”(Student),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



  当决赛进入第二轮,每位选手需要准备三十到四十分钟的独奏。这一轮允许参赛者自由挑选心仪的作品进行演奏,只需包含若干指定曲目即可。赵成珍选择了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其第三乐章便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由于它是第三轮决赛的指定演奏曲目之一,所以赵成珍成为了第二轮比赛中唯一选择这部作品的选手。
  第三轮决赛要求每位选手进行五十到六十分钟的独奏曲目,包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钢琴奏鸣曲》或者《二十四首前奏曲》,三选一;一整套指定的玛祖卡舞曲;任意一部肖邦的作品(只有当以上规定曲目没有达到比赛要求的最少时间时)。由于赵成珍在上一轮比赛中已经战略性选择了《第二钢琴奏鸣曲》,因此在这一轮,他演奏了自己最喜爱的《二十四首前奏曲》。


赵成珍坦言自己上台前会非常紧张

  进入总决赛的十位选手都要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一首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其实总共也就两首,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其中,包括赵成珍在内的九位选手选择了最常见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只有一个人选择了《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位别出心裁、不走寻常路的选手最终获得了亚军。赵成珍透露道,他是那种一遇到比赛就会非常紧张的人,特别是在第一轮到第三轮决赛时,为了让自己冷静下来,他不得不在上台前吃了很多巧克力。但到了总决赛时,他的紧张感却奇迹般地消失了,“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手自动地在钢琴上演奏,我如愿演奏出了自己最为满意的肖邦协奏曲”。
  本届肖邦比赛的选手可以在四个品牌中任意选择他们想弹的钢琴:施坦威、雅马哈、Kawai和Fazioli。从走进华沙爱乐大厅的那一刻起,每位选手有十五分钟的时间来决定他们愿意使用的钢琴品牌——一旦选好了,在接下去的三个星期便不能再更换了。选琴的过程很有意思,有些选手会把十五分钟平均分配,在每一台钢琴上都弹个几分钟,有些选手只挑其中两台弹,也有一些选手似乎早就知道了他们会选择哪台钢琴,而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那台“真命钢琴”上。最终,进入决赛圈的七十八位选手中,有三十六位选择了雅马哈钢琴,这也是此次比赛挑选人数最多的品牌;施坦威次之,有三十个人选择,包括赵成珍在内;十一位选手选择了Kawai,只有一位选手选择了Fazioli。
  自开办以来,肖邦比赛的用琴品牌一直在变化着。第一届比赛的钢琴有贝希斯坦(Bechstein)、贝森朵夫(B?sendorfer)、施坦威和Pleyel。1965年的比赛是钢琴数量最少的一届,只有三台,都由施坦威提供。而数量最大的一届比赛是在1990年,共有七台钢琴,但由于那一年只有一位选手选择了贝森朵夫,所以自那以后,这个品牌便不再为肖邦比赛提供钢琴了。1985年,日本品牌雅马哈和Kawai首次出现在肖邦比赛的赛场上,从上一届比赛开始,年轻的选手们也有了一个意大利品牌可供挑选——Fazioli。但我猜想,基于这届比赛也只有一位选手选择了Fazioli,它会不会像当年的贝森朵夫一样,从此退出比赛呢?
  在肖邦比赛进行时,钢琴调音师们会随时对钢琴的状态进行调整。除了调音以外,有时候他们还要充当临时的心理学家。因为选手们在比赛前总是很紧张,他们会抱怨钢琴的键盘太硬,或者音色太轻柔、太黑暗,甚至将钢琴说得一无是处。这时调音师们就必须透过表面现象,仔细地审视哪些才是乐器真正存在的问题,给选手们一种安全、保障的感觉。“他们现在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他们之后不会改变想法。有时候,同一位选手在前后两个小时说出的话截然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个比赛的压力有多大。”


赵成珍有着韩剧明星式的“牛奶肌”

  2015年12月6日,赵成珍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了他的沪上首秀,曲目全部是他在肖邦比赛中演奏的作品,包括《C小调夜曲》(Op. 48 No.1)、《第二钢琴奏鸣曲》、《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以及他最爱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毫无疑问,这套前奏曲非常棒,每部作品都充满了戏剧性,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几乎包含了肖邦所有的性格。它对我来说永远是一个挑战,它虽然在技巧上比某些奏鸣曲简单,但音乐上却要难得多。”在演奏时,赵成珍非常注意平衡自己与作曲家的性格。“我总是会对作曲家的风格考虑很多,性格是自然而然出来的,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
  赵成珍用了四个词来描述他心中的肖邦:Noble(高贵的)、Dramatic(戏剧性的)、Poetic(诗意的)、Nostalgic(怀旧的)。为什么呢?“关于怀旧,肖邦二十一岁就离开波兰,去了巴黎,从此再未回去。在创作波罗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时,他总是想到自己的祖国,那些音乐带有一种怀旧的情怀。肖邦的叙事曲讲述了很多故事,充满了戏剧性。诗意当然是指他的夜曲。”至于高贵,赵成珍说,自己曾经读到过一篇关于肖邦的文章,里面提到他不喜欢人们将他的音乐看作是浪漫主义,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非常古典(Classical)的,这也是他的音乐很“高贵”的原因。对肖邦的音乐,赵成珍有着自己独特的品位,“我喜欢肖邦更为波兰化或者男性化的作品,比如我昨天弹的奏鸣曲,等等”。
  平时,赵成珍除了埋头练琴以外,还经常去听音乐会。“我在巴黎时每年会听七八十场音乐会。我喜欢听交响乐作品,比如马勒、勃拉姆斯等,可惜在钢琴中,没有像马勒那样的作品。”他坦言自己的兴趣并不多,“旅行似乎是我唯一的爱好,巴黎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也很好,从这儿我可以很方便地去意大利、德国、伦敦”。过去的一年里,赵成珍弹了很多肖邦的作品,现在比赛结束了,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学习新作品,尤其是德奥作品,“我喜欢舒伯特,不但是钢琴音乐,还有他的艺术歌曲”。
其他文献
为重建受大肠杆菌污染的BHK-21细胞,本研究采用药物乙基环丙沙星,先测出该药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再测出该药对BHK-21细胞的MIC,
在我的音乐CD收藏中,歌剧CD所占比例极小,几乎等于零。但是,我却非常关注歌剧作曲家所作的器乐曲,因为这些音乐作品也是所谓“冷门音乐”的一部分 —— 人们往往只知道歌剧作曲家所写的几部著名歌剧,却忽视了他们也创作器乐曲和室内乐等。  彼得·温特(Peter Winter)就是这么一位以创作歌剧和其他舞台剧为主的作曲家,但实际上,他早年却是一位专写器乐曲的作曲家。在欧洲歌剧史上,温特的地位并不低,他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公立医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医院内部管理,外部筹资、投资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作者通过工作实践对医
幼畜超排是根据性成熟前幼畜(1~2月龄)卵巢对生殖激素敏感,卵泡发育很少发生闭锁的特殊生理特点而发明的一项高效率生产卵母细胞的新技术。该技术是集幼畜超排、体外受精、胚胎
五十六年历史,四千场演出,五十张专辑,五座格莱美奖,足迹遍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对于任何一支艺术团体而言,但凡拥有其中的一两项成就,都足以令其引以为傲,而如若能将它们集于一身,则势必会在同行间独占鳌头。驰骋乐坛数十载的史温格歌手合唱团,正是这样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组合。让古尔德赞不绝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旅居巴黎的美国爵士音乐家华德·史温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