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张家港,人们脱口而出的两个字是“富”和“美”。“富”,是因为这座新兴城市2018年GDP人均2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3456元,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小;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4亿元,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近千分之四的GDP和千分之一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美”,不仅是因为这座小城市容整洁、交通便利、空气质量优良,人们幸福指数高,而且还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之一,是全国第一个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是唯一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
在这个小而富、小而美的城市,城市是伴随着文明一起长大的,文明既是张家港人共同的精神记忆,也是张家港人新时代共同的精神追求。
张家港市从1986年撤沙洲县建市至今只有33年,但在这短短33年里,张家港却创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奇迹——精神文明享誉全国、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城乡统筹协调均衡。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苏南小城,如今已成为苏南大地一颗耀眼的新星。
追根溯源,张家港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齐头并进的。
从建市之日起,张家港就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从1994年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理念,到2005年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城市;从2017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到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张家港创建文明城市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稳稳地踏在时代发展的节拍上。
20世纪90年代初,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独创“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法,把卫生创建和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同时提升老百姓的文明素养,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以后张家港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城市需要文明,乡村更需要文明。张家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文明,提出“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的创建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全市实现公交村村通、管道天然气镇镇通、数字电视户户通,21.6万名农民“农保”转“城保”,全市城乡文明的差距日渐缩小,城乡文明的界限不再分明,城还是那个城,但乡已不是那个乡。
作为文明城市的精神内核,志愿服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精神风貌和文明高度的体现。
张家港人对“志愿”这两个字理解得很暖,他们认为,将“志愿”两个字拆分开来,得到两颗“心”:一颗是“初心”;一颗是“爱心”。不忘“初心”,志愿服务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动力,不断开辟新境界;奉献“爱心”,志愿服务就会释放无尽的能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张家港的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道路上无怨无悔、真情奉献,用爱温暖着这座城市,用爱书写着感人的故事。
大新镇“卖菜哥”王志勇,就是志愿者之一。他早年,由于父亲的病逝,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幸亏有政府和社会好心人的资助,王志勇才得以解燃眉之急。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他做起了蔬菜批发生意。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王志勇的生活条件慢慢好了起来,这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回报社会,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2008年,王志勇走上了做好人好事的“雷锋”路。汶川发生地震,他是当地第2个到民政部门捐款的个人。他和志愿伙伴策划的“牵手成长·港城寒门学子艺术类培训”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得到爱心企业资助21万元,为99名寒门学子圆了艺术的梦想;他的“贴心小棉袄”志愿服务项目,让失独老人享受到子女般的关爱;他的“乐美夕阳”志愿服务项目,为居住在拆迁安置过渡房的老人送来文艺演出、便民服务、节日慰问,让老人们倍感温暖;他通过线上線下义卖义捐,为患重病的少年小轩筹款近10万元,小轩不仅活了下来,还能自食其力地生活;他蹬着三轮车,亲自把一份份慰问品交给正在扫大街的环卫工人……
采访中,王志勇侃侃而谈,自信而沉稳,坚定而热情,他帮助别人获得的那份快乐和满足,令记者感同身受。他一再强调,做公益要有“三心”——用心、贴心、恒心,三者缺一不可。因为有这“三心”,王志勇已连续做公益11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0个小时。今年5月,王志勇荣登“中国好人榜 ”。现在,王志勇的生活中,除了卖菜,就是做公益。
如果说,2005年以前,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处于巩固和推进阶段;那么,从2005年开始,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文明引领”上升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不断丰富文明城市的创建内涵,坚持全程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的理念,不断推进文明城市的长效管理,让文明成为市民的内生追求和行动自觉。
聚焦文化建设,张家港的“文明引领”百花齐放——
率先构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成全国县级市第1个24小时公共文化驿站; 发布全国县级市第1个“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
率先在全省建设24小时图书馆驿站;
开设全国首个按照分级阅读理念布馆的县级少儿图书馆;
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首推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城乡。
以“文”化人,让文化浸润整座城市,让文明滋养每个市民,这就是张家港打造文明城市的根基所在。
“文化志愿”既是张家港志愿服务的一大特色,也是张家港以“文”化人的一道风景线。形式各异的公益读书会、公益讲座,便是“文化志愿”中的小风景。
东渡书苑公益读书会通过阅读活动,吸引参加读书会的家长注册当志愿者,发动家长志愿者管理24小时图书馆,带领读书会的孩子们践行鉴真“东渡精神”,让阅读泛起爱的涟漪……
馨声听力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为了让听障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获取知识、感知外界,定期为这些孩子讲绘本故事、带他们做游戏,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力量,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同城伙伴志愿服务团的服务对象,不仅有张家港的新市民群体,还有他们的子女。每当假期来临,这些孩子就会从四面八方来到父母身边,享受短暂而幸福的相聚,他们也因此被形象地冠以“小候鸟”的名字。每个假期,同城伙伴都会为“小候鸟”安排图书漂流分享会、开设感恩教育课、心理辅导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使他们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同时在心理和思想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为了让志愿服务保持常态、长效,2012年3月,张家港在全国创新推出“学雷锋·志愿服务伙伴计划”,目的就是解决以往志愿服务中“应景搞活动”“服务对象单一”“资金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伙伴计划”以项目为纽带,搭建政府、企业和志愿者组织平等合作的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伙伴计划”的实施,使志愿服务形成“三单”模式:文明办下单——发布项目;企业埋单——资助项目;志愿组织接单——实施项目。三方达成协议,分工合作,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打破了过去志愿服务单纯依靠政府推动或民间自发的界限,既保证了志愿服务团队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影响正常工作,又保证了企业赞助的资金收支明晰。自“伙伴计划”实施至今,全市募集志愿服务项目资金超过1000万元,对外发布志愿服务项目400多个;参与“伙伴计划”的企业逐年增长,江苏永钢集团、东海粮油公司、浦东发展银行等企业不仅赞助项目,而且鼓励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项目。可以说,“伙伴计划”走出了一条适合张家港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道路,推动了志愿服务体制上的转型升级。
2018年,张家港成立全国首家县级城市志愿者学院,打造“市、镇(行业)、基层单位”分级培训机制。秉承“志愿+”的理念,从“志愿+行业服务、志愿+社会工作、志愿+互联网、志愿+慈善”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使志愿服务多维度、多角度地创新发展。
由张家港各行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集合而成的行业志愿服务联盟,就是志愿服务创新实践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如: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文化志愿者协会,市城管局的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市公安局“港城义警”志愿者团队,市妇联的“暨阳玫瑰”……行业志愿者服务联盟通过开展富有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不仅延伸了行业服务的触角,也让政府部门的服务越来越“接地气”。
截至目前,张家港共有12万注册志愿者、11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其中,民间性质的志愿服务团队和行业志愿服务团队各占二分之一。
如今,奶奶带孙子做志愿、父母带子女做志愿,各行各业都在开展志愿服务,已成为港城的一种社会风尚,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张家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张家港更加坚定建设高质量文明城市的信念。围绕“中心”、顺应“民心”、文化“润心”、坚守“匠心”,立足“四心”是张家港新时代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恪守不变的准则。
2018年8月,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制高点——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对于张家港,这既是新机遇,也是新命题,港城文明的底色上又将增添新的色彩。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何俊告诉记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要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下沉到基层、下沉到田间地头,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更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
目前,张家港已经建立了市、镇、村(社区)三级文明实践基地。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建设的运行和活动的开展。在建好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基础上,张家港还将在有条件的工业集中区、学校、工地、公园、自然村落等,培育建设1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同时推行“一网、三清单”工作模式,利用志愿服务门户网站“友爱港城”网,在平台上发布群众需求以及志愿服务项目,建立群众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把“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2019年5月13日,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首批部门重点项目发布,这是继去年11月发布2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后,张家港再次推出5个精心设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何俊说,通过项目的实施,调动各方力量,引导部门主动参与,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配合实施以志愿服务为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项目,张家港市对友爱港城网进行了全新改版,从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拓展文明实践资源、建立考核评价制度4个维度全面升级,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线上平台。
2019年年初,张家港市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市中,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合性培训,全市27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首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的身份集中“充电”,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级点位上,张家港创新打造了“追梦学堂”这一“学习强国”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分享相结合的平台。作为理论学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追梦学堂”定位“支部活动提升营”“理论骨干训练营”“高校青年立志营”“机关干部学习营”“团队建设成长营”五大功能,设计了“‘最’系列主题党日”“我是学习明星”“IN青春我想说”等主题项目,面向社会团体开放。
可以看出,张家港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道路上迈开步伐,大步前进。
早在1992年1月,时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提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时至今日,张家港人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张家港精神,以实干家精神再次肩负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历史重任!
“美”,不仅是因为这座小城市容整洁、交通便利、空气质量优良,人们幸福指数高,而且还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之一,是全国第一个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是唯一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
在这个小而富、小而美的城市,城市是伴随着文明一起长大的,文明既是张家港人共同的精神记忆,也是张家港人新时代共同的精神追求。
起点高:两手抓、两手硬
张家港市从1986年撤沙洲县建市至今只有33年,但在这短短33年里,张家港却创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奇迹——精神文明享誉全国、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城乡统筹协调均衡。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苏南小城,如今已成为苏南大地一颗耀眼的新星。
追根溯源,张家港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齐头并进的。
从建市之日起,张家港就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从1994年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理念,到2005年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城市;从2017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到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张家港创建文明城市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稳稳地踏在时代发展的节拍上。
20世纪90年代初,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独创“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法,把卫生创建和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同时提升老百姓的文明素养,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以后张家港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城市需要文明,乡村更需要文明。张家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文明,提出“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的创建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全市实现公交村村通、管道天然气镇镇通、数字电视户户通,21.6万名农民“农保”转“城保”,全市城乡文明的差距日渐缩小,城乡文明的界限不再分明,城还是那个城,但乡已不是那个乡。
作为文明城市的精神内核,志愿服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精神风貌和文明高度的体现。
张家港人对“志愿”这两个字理解得很暖,他们认为,将“志愿”两个字拆分开来,得到两颗“心”:一颗是“初心”;一颗是“爱心”。不忘“初心”,志愿服务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动力,不断开辟新境界;奉献“爱心”,志愿服务就会释放无尽的能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张家港的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道路上无怨无悔、真情奉献,用爱温暖着这座城市,用爱书写着感人的故事。
大新镇“卖菜哥”王志勇,就是志愿者之一。他早年,由于父亲的病逝,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幸亏有政府和社会好心人的资助,王志勇才得以解燃眉之急。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他做起了蔬菜批发生意。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王志勇的生活条件慢慢好了起来,这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回报社会,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2008年,王志勇走上了做好人好事的“雷锋”路。汶川发生地震,他是当地第2个到民政部门捐款的个人。他和志愿伙伴策划的“牵手成长·港城寒门学子艺术类培训”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得到爱心企业资助21万元,为99名寒门学子圆了艺术的梦想;他的“贴心小棉袄”志愿服务项目,让失独老人享受到子女般的关爱;他的“乐美夕阳”志愿服务项目,为居住在拆迁安置过渡房的老人送来文艺演出、便民服务、节日慰问,让老人们倍感温暖;他通过线上線下义卖义捐,为患重病的少年小轩筹款近10万元,小轩不仅活了下来,还能自食其力地生活;他蹬着三轮车,亲自把一份份慰问品交给正在扫大街的环卫工人……
采访中,王志勇侃侃而谈,自信而沉稳,坚定而热情,他帮助别人获得的那份快乐和满足,令记者感同身受。他一再强调,做公益要有“三心”——用心、贴心、恒心,三者缺一不可。因为有这“三心”,王志勇已连续做公益11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0个小时。今年5月,王志勇荣登“中国好人榜 ”。现在,王志勇的生活中,除了卖菜,就是做公益。
标准高:常态化、制度化
如果说,2005年以前,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处于巩固和推进阶段;那么,从2005年开始,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文明引领”上升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不断丰富文明城市的创建内涵,坚持全程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的理念,不断推进文明城市的长效管理,让文明成为市民的内生追求和行动自觉。
聚焦文化建设,张家港的“文明引领”百花齐放——
率先构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成全国县级市第1个24小时公共文化驿站; 发布全国县级市第1个“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
率先在全省建设24小时图书馆驿站;
开设全国首个按照分级阅读理念布馆的县级少儿图书馆;
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首推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城乡。
以“文”化人,让文化浸润整座城市,让文明滋养每个市民,这就是张家港打造文明城市的根基所在。
“文化志愿”既是张家港志愿服务的一大特色,也是张家港以“文”化人的一道风景线。形式各异的公益读书会、公益讲座,便是“文化志愿”中的小风景。
东渡书苑公益读书会通过阅读活动,吸引参加读书会的家长注册当志愿者,发动家长志愿者管理24小时图书馆,带领读书会的孩子们践行鉴真“东渡精神”,让阅读泛起爱的涟漪……
馨声听力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为了让听障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获取知识、感知外界,定期为这些孩子讲绘本故事、带他们做游戏,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力量,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同城伙伴志愿服务团的服务对象,不仅有张家港的新市民群体,还有他们的子女。每当假期来临,这些孩子就会从四面八方来到父母身边,享受短暂而幸福的相聚,他们也因此被形象地冠以“小候鸟”的名字。每个假期,同城伙伴都会为“小候鸟”安排图书漂流分享会、开设感恩教育课、心理辅导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使他们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同时在心理和思想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为了让志愿服务保持常态、长效,2012年3月,张家港在全国创新推出“学雷锋·志愿服务伙伴计划”,目的就是解决以往志愿服务中“应景搞活动”“服务对象单一”“资金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伙伴计划”以项目为纽带,搭建政府、企业和志愿者组织平等合作的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伙伴计划”的实施,使志愿服务形成“三单”模式:文明办下单——发布项目;企业埋单——资助项目;志愿组织接单——实施项目。三方达成协议,分工合作,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打破了过去志愿服务单纯依靠政府推动或民间自发的界限,既保证了志愿服务团队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影响正常工作,又保证了企业赞助的资金收支明晰。自“伙伴计划”实施至今,全市募集志愿服务项目资金超过1000万元,对外发布志愿服务项目400多个;参与“伙伴计划”的企业逐年增长,江苏永钢集团、东海粮油公司、浦东发展银行等企业不仅赞助项目,而且鼓励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项目。可以说,“伙伴计划”走出了一条适合张家港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道路,推动了志愿服务体制上的转型升级。
2018年,张家港成立全国首家县级城市志愿者学院,打造“市、镇(行业)、基层单位”分级培训机制。秉承“志愿+”的理念,从“志愿+行业服务、志愿+社会工作、志愿+互联网、志愿+慈善”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使志愿服务多维度、多角度地创新发展。
由张家港各行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集合而成的行业志愿服务联盟,就是志愿服务创新实践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如: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文化志愿者协会,市城管局的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市公安局“港城义警”志愿者团队,市妇联的“暨阳玫瑰”……行业志愿者服务联盟通过开展富有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不仅延伸了行业服务的触角,也让政府部门的服务越来越“接地气”。
截至目前,张家港共有12万注册志愿者、11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其中,民间性质的志愿服务团队和行业志愿服务团队各占二分之一。
如今,奶奶带孙子做志愿、父母带子女做志愿,各行各业都在开展志愿服务,已成为港城的一种社会风尚,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张家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质量高:坚守“四心”、不忘初心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张家港更加坚定建设高质量文明城市的信念。围绕“中心”、顺应“民心”、文化“润心”、坚守“匠心”,立足“四心”是张家港新时代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恪守不变的准则。
2018年8月,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制高点——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对于张家港,这既是新机遇,也是新命题,港城文明的底色上又将增添新的色彩。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何俊告诉记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要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下沉到基层、下沉到田间地头,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更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
目前,张家港已经建立了市、镇、村(社区)三级文明实践基地。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建设的运行和活动的开展。在建好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基础上,张家港还将在有条件的工业集中区、学校、工地、公园、自然村落等,培育建设1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同时推行“一网、三清单”工作模式,利用志愿服务门户网站“友爱港城”网,在平台上发布群众需求以及志愿服务项目,建立群众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把“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2019年5月13日,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首批部门重点项目发布,这是继去年11月发布2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后,张家港再次推出5个精心设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何俊说,通过项目的实施,调动各方力量,引导部门主动参与,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配合实施以志愿服务为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项目,张家港市对友爱港城网进行了全新改版,从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拓展文明实践资源、建立考核评价制度4个维度全面升级,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线上平台。
2019年年初,张家港市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市中,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合性培训,全市27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首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的身份集中“充电”,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级点位上,张家港创新打造了“追梦学堂”这一“学习强国”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分享相结合的平台。作为理论学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追梦学堂”定位“支部活动提升营”“理论骨干训练营”“高校青年立志营”“机关干部学习营”“团队建设成长营”五大功能,设计了“‘最’系列主题党日”“我是学习明星”“IN青春我想说”等主题项目,面向社会团体开放。
可以看出,张家港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道路上迈开步伐,大步前进。
早在1992年1月,时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提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时至今日,张家港人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张家港精神,以实干家精神再次肩负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