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刚一出门,就喽见大街上踪着一群人,乌泱乌泱的。顺进去一看,原来是出租车和自行车剐上了。自行车上挂着的一桶油,漓漓拉拉一地。骑自行车的是个小地里排子,说出话来戗茬儿,整个一个四六不懂,满不论秧子,非让那开出租的说出个道道来。那开出租的也不是个善主儿,精瘦,两个大眼贼,像个人灯。开出租的说:“赔什么?赔你坐着,这快行道是你走的吗?有理说理,玩三青子没门儿。”
骑自行车的小矬子说:“你甭跟我尥蹦儿,就你这样的嘎杂儿我见得多了,赔钱吧!您那。”
“多少钱?”开车的问。
“50块。”
“没有。赔你,姥姥,找警察。”
这俩主儿正打着那,圈儿外头进来一老头儿,给他们说和。老头儿说:“你们的事我都喽见了,好说好散,谁也别和谁治气。你开出租的比他拿钱顺当点,给他仨瓜俩枣的也就行了。不是我在这儿充大辈儿、倚老卖老,大侄子,给他25,怎样?”
开车的一听,说:“老爷子看您老面上,给这小子30,别二百五,那我就开路了,我今儿份儿钱还不够呢。”
那骑自行车的哪干哪,指着老头儿诡“老眉喀哧眼的,找练哪!这里面有你什么事啊?别在这充大尾巴狼,这大头蒜也是你装的?老帮菜,别玩那糊弄局的事,不给50,说出大天来也不行。”
骑自行车的这套话儿,惹翻了大伙儿,都说这小子狼人,欠收拾。
好听不好听?好听,就是有些俗话俚语听不大明白。那就对了,听明白了还叫北京土话儿吗?它有儿字腔,卷舌音,又有很丰富的只属于北京方言的词汇和字眼儿。北京话不是普通话,然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为什么呢?
北京话,其实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官话。往远点儿说,北京地区已经有3000多年的城镇文明。我们无从知道当时的北京话是什么腔、什么调?那得问北京猿人头盖骨。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那时候的北京话还不具备全国性的影响力,到了北京作为金朝的中都,就是陪都,情况就变了。
800多年前,金海林王从黑龙江把他的都城迁到北京,而且灭了北宋,其势力范围已经囊括了淮河以北的大半壁江山。这时候的北京话就比较重要一点了。这两个民族,辽是契丹族南下,金是女真族南下,使得咱们国家东北、华北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使北方语系涵盖了相当大的一片地。但是这时候,北京还不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南宋的都城从汴粱迁到了临安,就是杭州,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江南。
后来,蒙古族南下统一全国,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光景就大不一样了,长城内外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融合。这个北方语系已经涵盖了东北、华北,包括蒙古地区。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桂林王派使者进贡三花酒。桂林三花酒很出名,可是这位使者由于语言不通,怎么也没向皇上说明白,这个酒怎么倒到杯子里就能激起三层酒花。就因为这个,嘉靖皇帝下了一道令,以后进京的官员要说官话,就是北京话。
不论你是哪个民族,你生长在哪个省,哪个县,即使是在封建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也有很多人要进京赶考、经商、谋官、议事。北京也要向全国各地派出钦差大臣,文官武将去巡抚,乃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视察理政,这个交流与融会,就必须有一种大家都听得明白能够充分表达意思的共同的语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北京话也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克服自家的短处,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己的音、声、腔、调。
明朝由南京迁都北京,是咱们国家第三次南北人员大规模的交流。朱棣皇帝调集了两万户南京的能工巧匠移民北京,带来了很精湛的手工艺。譬如景泰蓝就留在了北京,而且成了北京的传统工艺品。除了这两万户,另外还有几万江南(主要是江浙地区)的工匠,就跟现在来京打工的农民工一样,轮流在北京值班轮换,对北京的帮助非常大。
北京话的最后形成与满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咱们国家发生了第四次人员和语言的大规模交流融合。因为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统治将近300年。这个民族进关之前,文化比较落后,当时还是半游牧民族,初进关的时候,60万人,文化又低,怎么统治比自己文化高的偌大的华夏中州啊?
满人很聪明,他们非常自觉地学习汉文化,包括汉的语言文字。然而语言是互相渗透、融合的,除了有一些满语正式地进入北京话之外,更重要的是词汇、腔调、语音的融合,共同创造了大家都听得懂,都爱听的优美的北京话。
北京话不像东北话。东北话有很重的齿音,“十”“四”分不开,“四十四只石狮子,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就是专门难为东北人的。上海人不会说二。上海有个石门二路,为方便大家称呼就叫“石门两路”。广东人“王”“黄”分不开;湖北话“刘”“牛”不分;湖南话“发”“花”不分。天津离北京这么近,“勇”“容”不分。
四川话也是北方语系,好听。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有人提倡要用四川话做国语,争论很大,却根本行不通,这其中的道理不说您也明白,还是咱北京话。
北京人文化程度较高,这个文化不仅仅说的是课堂里的数理化,而是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节风俗在内的大文化。明清两朝全国各地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那时候叫举子,累计不下100万人次,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的将近5万人。这些进士虽然很多,都派到全国各地做官去了,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的解放干部进京任职,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功臣。更有每年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一毕业留在北京。政府各个部门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干部,企事业单位也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应该说新来的这些新北京人,大部分都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精英。不断地扩大北京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就出现了第五次人员与文化的大融合。
改革开放后,出现第六次人员与文化的大融合。以郭达为代表的陕北语言文化,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语言文化,以赵丽蓉为代表的唐山语言文化,以张国立为代表的四川语言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伦不类的宋丹丹语言特点——色幽默及调侃味极浓的语言——“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些都为京味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前两天与好友闲聊,他说我所说的这几次大融合,曾在史料上见过,也听专家总结过,这后几次完全是我杜撰的。没错,我还要杜撰第七次呢!
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了,连街道的家庭妇女都在学习英语。到时候,全世界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新闻媒体都要到咱北京来,第七次北京文化、语言的大融合您说能不到来吗?咱北京人决不会像过去的假洋鬼子,耸耸肩,说个“OK”,就叫懂英语了。届时老少齐上阵,个个都会完整地来一句:“Welcome to Beijing!”
编辑/王文娜
骑自行车的小矬子说:“你甭跟我尥蹦儿,就你这样的嘎杂儿我见得多了,赔钱吧!您那。”
“多少钱?”开车的问。
“50块。”
“没有。赔你,姥姥,找警察。”
这俩主儿正打着那,圈儿外头进来一老头儿,给他们说和。老头儿说:“你们的事我都喽见了,好说好散,谁也别和谁治气。你开出租的比他拿钱顺当点,给他仨瓜俩枣的也就行了。不是我在这儿充大辈儿、倚老卖老,大侄子,给他25,怎样?”
开车的一听,说:“老爷子看您老面上,给这小子30,别二百五,那我就开路了,我今儿份儿钱还不够呢。”
那骑自行车的哪干哪,指着老头儿诡“老眉喀哧眼的,找练哪!这里面有你什么事啊?别在这充大尾巴狼,这大头蒜也是你装的?老帮菜,别玩那糊弄局的事,不给50,说出大天来也不行。”
骑自行车的这套话儿,惹翻了大伙儿,都说这小子狼人,欠收拾。
好听不好听?好听,就是有些俗话俚语听不大明白。那就对了,听明白了还叫北京土话儿吗?它有儿字腔,卷舌音,又有很丰富的只属于北京方言的词汇和字眼儿。北京话不是普通话,然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为什么呢?
北京话,其实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官话。往远点儿说,北京地区已经有3000多年的城镇文明。我们无从知道当时的北京话是什么腔、什么调?那得问北京猿人头盖骨。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那时候的北京话还不具备全国性的影响力,到了北京作为金朝的中都,就是陪都,情况就变了。
800多年前,金海林王从黑龙江把他的都城迁到北京,而且灭了北宋,其势力范围已经囊括了淮河以北的大半壁江山。这时候的北京话就比较重要一点了。这两个民族,辽是契丹族南下,金是女真族南下,使得咱们国家东北、华北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使北方语系涵盖了相当大的一片地。但是这时候,北京还不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南宋的都城从汴粱迁到了临安,就是杭州,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江南。
后来,蒙古族南下统一全国,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光景就大不一样了,长城内外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融合。这个北方语系已经涵盖了东北、华北,包括蒙古地区。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桂林王派使者进贡三花酒。桂林三花酒很出名,可是这位使者由于语言不通,怎么也没向皇上说明白,这个酒怎么倒到杯子里就能激起三层酒花。就因为这个,嘉靖皇帝下了一道令,以后进京的官员要说官话,就是北京话。
不论你是哪个民族,你生长在哪个省,哪个县,即使是在封建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也有很多人要进京赶考、经商、谋官、议事。北京也要向全国各地派出钦差大臣,文官武将去巡抚,乃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视察理政,这个交流与融会,就必须有一种大家都听得明白能够充分表达意思的共同的语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北京话也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克服自家的短处,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己的音、声、腔、调。
明朝由南京迁都北京,是咱们国家第三次南北人员大规模的交流。朱棣皇帝调集了两万户南京的能工巧匠移民北京,带来了很精湛的手工艺。譬如景泰蓝就留在了北京,而且成了北京的传统工艺品。除了这两万户,另外还有几万江南(主要是江浙地区)的工匠,就跟现在来京打工的农民工一样,轮流在北京值班轮换,对北京的帮助非常大。
北京话的最后形成与满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咱们国家发生了第四次人员和语言的大规模交流融合。因为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统治将近300年。这个民族进关之前,文化比较落后,当时还是半游牧民族,初进关的时候,60万人,文化又低,怎么统治比自己文化高的偌大的华夏中州啊?
满人很聪明,他们非常自觉地学习汉文化,包括汉的语言文字。然而语言是互相渗透、融合的,除了有一些满语正式地进入北京话之外,更重要的是词汇、腔调、语音的融合,共同创造了大家都听得懂,都爱听的优美的北京话。
北京话不像东北话。东北话有很重的齿音,“十”“四”分不开,“四十四只石狮子,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就是专门难为东北人的。上海人不会说二。上海有个石门二路,为方便大家称呼就叫“石门两路”。广东人“王”“黄”分不开;湖北话“刘”“牛”不分;湖南话“发”“花”不分。天津离北京这么近,“勇”“容”不分。
四川话也是北方语系,好听。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有人提倡要用四川话做国语,争论很大,却根本行不通,这其中的道理不说您也明白,还是咱北京话。
北京人文化程度较高,这个文化不仅仅说的是课堂里的数理化,而是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节风俗在内的大文化。明清两朝全国各地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那时候叫举子,累计不下100万人次,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的将近5万人。这些进士虽然很多,都派到全国各地做官去了,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的解放干部进京任职,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功臣。更有每年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一毕业留在北京。政府各个部门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干部,企事业单位也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应该说新来的这些新北京人,大部分都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精英。不断地扩大北京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就出现了第五次人员与文化的大融合。
改革开放后,出现第六次人员与文化的大融合。以郭达为代表的陕北语言文化,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语言文化,以赵丽蓉为代表的唐山语言文化,以张国立为代表的四川语言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伦不类的宋丹丹语言特点——色幽默及调侃味极浓的语言——“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些都为京味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前两天与好友闲聊,他说我所说的这几次大融合,曾在史料上见过,也听专家总结过,这后几次完全是我杜撰的。没错,我还要杜撰第七次呢!
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了,连街道的家庭妇女都在学习英语。到时候,全世界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新闻媒体都要到咱北京来,第七次北京文化、语言的大融合您说能不到来吗?咱北京人决不会像过去的假洋鬼子,耸耸肩,说个“OK”,就叫懂英语了。届时老少齐上阵,个个都会完整地来一句:“Welcome to Beijing!”
编辑/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