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蒙是元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本文以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绘画成因研究论文为思考对象,文章在王蒙画风形成的根源和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中做了一个整体性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对他所处社会环境、生平及艺术圈、山水艺术成就的分期研究试图找到一种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阐述画家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形成的规律。
关键词: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
一、引言
关于山水画艺术发展的演变,明代绘画理论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道:“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这里的黄鹤指的便是王蒙。
王蒙,字叔明,浙江吴兴人,号“黄鹤山人”。生于显贵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多读书,绘画受外祖父赵孟頫、舅舅赵雍等知名画家影响。中年隐居黄鹤山,终日与山林相伴,以诗书画会友,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此时。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其艺术成就早已被肯定,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后世,都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选取了三篇对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的论文作为探讨对象,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者自身对王蒙画风形成的根源和对王蒙山水画艺术的分期的研究,笔者试图把画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画家生平及艺术圈和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分期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综述,融会贯通,从现有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阐述王蒙山水画艺术变革的原因、演变过程。
下面我们就对这些研究论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逐一的考察和评述。
二、元代画坛分析
要想了解王蒙画风形成的根源首先要了解元代画坛的社会背景。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只有短短89年,但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元代绘画从重理到尚意,发生了重大变革。元代绘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变革?综合研究者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与结论中得知,影响元代绘画发生变革的直接原因就是文人地位的改变。
《王蒙山水画艺术研究》一文中对文人为什么会成为元代绘画的主流是这样阐述的。首先,元代废除了科举制度,一代士人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开始在自然山水中寻找精神寄托,于是隐逸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次,元代废弃了画院,蒙古统治者文化水平不高,对中原文化不了解,对书画的热情不如以往帝王那么强烈。
在《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嬗变之研究》一文中,研究者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政治政策的改革与上述文章中研究者的观点不谋而同。然而他从古代传统思想和艺术赞助人两方面对此问题作出了补充。第一,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重脑力而轻体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第二,宫廷对绘画不感兴趣,皇家更不注重对绘画艺术的扶植,“院画”在元代消失之后,由于市民阶级的兴起,江浙一带较为富裕的地方成了文化的中心,形成了一个“东南文化圈”
综上所述,文人画在元代发展达到顶峰是由于时代环境促成的。元代特殊的土壤决定了元代文人特有的思绪。王蒙就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文人画家,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初学各家画法,最终吸取所长,形成自己繁密多变的独特风格。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三、王蒙生平研究分析
目前关于王蒙生平研究虽然涉及范围很广,角度也众多,但焦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有限的问题上,主要分为:第一,王蒙的身世;第二,王蒙的艺术交友圈。
第一,王蒙的身世。王蒙出身名门贵族,是“国朝名画第一”的赵孟頫的外甥,赵雍为其舅,赵麟为其表弟。出身在这样一个“一门三代七画家”2的书画世家,其天资与后天学习环境都不同寻常。
《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中研究者指出,王蒙的好友倪瓒曾写过一首诗,《寄王叔明》。诗中所赞“允尔英才最,居然外祖风。”这个“外祖风”就是画风,用明代董其昌的话来说,是“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
第二,王蒙的艺术交友圈。王蒙出身于富贵的官吏世家,他一生交际广泛,待人平和并且豪放好客,赢得了一片文人雅士的赞赏。综合研究者的研究表明王蒙生平经历最大的变化与收获是与江浙的一些高人隐士结交云游,切磋诗文、绘画,结成了文人画艺术生活圈。与王蒙交往最密切的有元四家、陶宗仪、文伯、顾瑛等人,与这些文人逸士之间的交流对王蒙的思想和画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蒙山水画艺术研究》对上述所说的王蒙与元四家交往最为密切是十分认同的,此外还补充说到王蒙还与江南的一些诗人如杨维帧、陶宗仪、文伯、顾瑛等人交往密切。总之,东南文化圈对王蒙的艺术成型与发展、成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四、王蒙山水画的分期问题
分期对艺术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王蒙是一位极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多变,钱杜在《松壶画忆》中对王蒙有一段评论:“古来诗家皆以善变为工,惟画亦然。若千篇一律,有何风趣,使观者索然无味。余谓元明以来善变者莫如山樵,不善变者莫如香光,尝与蓬心兰墅论之”。3对于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分期,研究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
一种是最普遍且最多人认同的三分法。笔者筛选的这三篇论文都持这一三分法的观点。研究表明,通过对现存主要作品的笔法、内容的具体分析结合元代画坛和王蒙生平经历来看,王蒙的艺术作品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变革时期,三期的划分并不是割裂的,他们之间是循序渐进的递进关系。1341-1347,为早期的“草堂山水”;1348-1355,为中期的“书斋山水”;1356-1370,为晚期的“隐居山水”。
对王蒙画风的分期持不同态度的是《王蒙隐居山水画》论文的研究者。研究者认为三分法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它从图像学和图像志的图式、风格分析法对王蒙山水画进行分类。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审视、深入分析王蒙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表达。
研究者对王蒙山水画的分期持两分法的态度,把王蒙的作品大致分为法古人和师造化两个时期。“法古人”时期是1340年以前,那时画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拟古痕迹严重。“师造化”时期约1341年隐居于黄鹤山中一直到1385冤死獄中。那时画家繁线密点的个性特征已形成,解索、牛毛皴也已成为画家独具个性的笔墨形式语言,布局以高远、深远相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对王蒙的艺术风格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在关于王蒙山水画的分期问题中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从图式中找出各个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进行分析。一种是通过对作品的笔墨技法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二者都结合了王蒙的生平经历进行分析。不管是从图式风格还是笔墨技法哪种分法对王蒙作品进行分析,笔者觉得都是合理的,二者结合起来论证更为可靠。
结语
元代可以说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王蒙画面的图式结构直接抒写了画家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这在其他画家的作品中是较少见到的。王蒙在山水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影响了明清两代以及现代许多画家,为中国山水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比较和总结,对他所处社会环境、生平及艺术圈、山水艺术成就的分期研究试图找到一种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阐述画家绘画成因及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形成的规律,写下了这篇综述。
参考文献:
[1] 胡光华 莫丹丹.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J].艺术探索,2005,19卷第1期.
[2] 翟坤.王蒙山水画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 冯晓贞.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4] 肖英林.王蒙隐居山水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邹柳依(1997.4),女,汉族,籍贯: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
注释
(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中华书局,1997,1.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书店,2000年
(清)钱杜.松壶画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
一、引言
关于山水画艺术发展的演变,明代绘画理论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道:“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这里的黄鹤指的便是王蒙。
王蒙,字叔明,浙江吴兴人,号“黄鹤山人”。生于显贵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多读书,绘画受外祖父赵孟頫、舅舅赵雍等知名画家影响。中年隐居黄鹤山,终日与山林相伴,以诗书画会友,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此时。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其艺术成就早已被肯定,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后世,都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选取了三篇对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的论文作为探讨对象,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者自身对王蒙画风形成的根源和对王蒙山水画艺术的分期的研究,笔者试图把画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画家生平及艺术圈和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分期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综述,融会贯通,从现有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阐述王蒙山水画艺术变革的原因、演变过程。
下面我们就对这些研究论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逐一的考察和评述。
二、元代画坛分析
要想了解王蒙画风形成的根源首先要了解元代画坛的社会背景。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只有短短89年,但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元代绘画从重理到尚意,发生了重大变革。元代绘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变革?综合研究者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与结论中得知,影响元代绘画发生变革的直接原因就是文人地位的改变。
《王蒙山水画艺术研究》一文中对文人为什么会成为元代绘画的主流是这样阐述的。首先,元代废除了科举制度,一代士人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开始在自然山水中寻找精神寄托,于是隐逸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次,元代废弃了画院,蒙古统治者文化水平不高,对中原文化不了解,对书画的热情不如以往帝王那么强烈。
在《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嬗变之研究》一文中,研究者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政治政策的改革与上述文章中研究者的观点不谋而同。然而他从古代传统思想和艺术赞助人两方面对此问题作出了补充。第一,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重脑力而轻体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第二,宫廷对绘画不感兴趣,皇家更不注重对绘画艺术的扶植,“院画”在元代消失之后,由于市民阶级的兴起,江浙一带较为富裕的地方成了文化的中心,形成了一个“东南文化圈”
综上所述,文人画在元代发展达到顶峰是由于时代环境促成的。元代特殊的土壤决定了元代文人特有的思绪。王蒙就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文人画家,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初学各家画法,最终吸取所长,形成自己繁密多变的独特风格。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三、王蒙生平研究分析
目前关于王蒙生平研究虽然涉及范围很广,角度也众多,但焦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有限的问题上,主要分为:第一,王蒙的身世;第二,王蒙的艺术交友圈。
第一,王蒙的身世。王蒙出身名门贵族,是“国朝名画第一”的赵孟頫的外甥,赵雍为其舅,赵麟为其表弟。出身在这样一个“一门三代七画家”2的书画世家,其天资与后天学习环境都不同寻常。
《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中研究者指出,王蒙的好友倪瓒曾写过一首诗,《寄王叔明》。诗中所赞“允尔英才最,居然外祖风。”这个“外祖风”就是画风,用明代董其昌的话来说,是“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
第二,王蒙的艺术交友圈。王蒙出身于富贵的官吏世家,他一生交际广泛,待人平和并且豪放好客,赢得了一片文人雅士的赞赏。综合研究者的研究表明王蒙生平经历最大的变化与收获是与江浙的一些高人隐士结交云游,切磋诗文、绘画,结成了文人画艺术生活圈。与王蒙交往最密切的有元四家、陶宗仪、文伯、顾瑛等人,与这些文人逸士之间的交流对王蒙的思想和画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蒙山水画艺术研究》对上述所说的王蒙与元四家交往最为密切是十分认同的,此外还补充说到王蒙还与江南的一些诗人如杨维帧、陶宗仪、文伯、顾瑛等人交往密切。总之,东南文化圈对王蒙的艺术成型与发展、成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四、王蒙山水画的分期问题
分期对艺术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王蒙是一位极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多变,钱杜在《松壶画忆》中对王蒙有一段评论:“古来诗家皆以善变为工,惟画亦然。若千篇一律,有何风趣,使观者索然无味。余谓元明以来善变者莫如山樵,不善变者莫如香光,尝与蓬心兰墅论之”。3对于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分期,研究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
一种是最普遍且最多人认同的三分法。笔者筛选的这三篇论文都持这一三分法的观点。研究表明,通过对现存主要作品的笔法、内容的具体分析结合元代画坛和王蒙生平经历来看,王蒙的艺术作品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变革时期,三期的划分并不是割裂的,他们之间是循序渐进的递进关系。1341-1347,为早期的“草堂山水”;1348-1355,为中期的“书斋山水”;1356-1370,为晚期的“隐居山水”。
对王蒙画风的分期持不同态度的是《王蒙隐居山水画》论文的研究者。研究者认为三分法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它从图像学和图像志的图式、风格分析法对王蒙山水画进行分类。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审视、深入分析王蒙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表达。
研究者对王蒙山水画的分期持两分法的态度,把王蒙的作品大致分为法古人和师造化两个时期。“法古人”时期是1340年以前,那时画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拟古痕迹严重。“师造化”时期约1341年隐居于黄鹤山中一直到1385冤死獄中。那时画家繁线密点的个性特征已形成,解索、牛毛皴也已成为画家独具个性的笔墨形式语言,布局以高远、深远相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对王蒙的艺术风格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在关于王蒙山水画的分期问题中总结了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从图式中找出各个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进行分析。一种是通过对作品的笔墨技法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二者都结合了王蒙的生平经历进行分析。不管是从图式风格还是笔墨技法哪种分法对王蒙作品进行分析,笔者觉得都是合理的,二者结合起来论证更为可靠。
结语
元代可以说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王蒙画面的图式结构直接抒写了画家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这在其他画家的作品中是较少见到的。王蒙在山水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影响了明清两代以及现代许多画家,为中国山水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比较和总结,对他所处社会环境、生平及艺术圈、山水艺术成就的分期研究试图找到一种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阐述画家绘画成因及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形成的规律,写下了这篇综述。
参考文献:
[1] 胡光华 莫丹丹.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J].艺术探索,2005,19卷第1期.
[2] 翟坤.王蒙山水画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 冯晓贞.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4] 肖英林.王蒙隐居山水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邹柳依(1997.4),女,汉族,籍贯: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
注释
(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中华书局,1997,1.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书店,2000年
(清)钱杜.松壶画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