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劳动,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往往注重技能的训练,看重画面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是孩子色彩、线条较完美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了美术本质论的学习,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情感,漠视了孩子在活动中审美愉悦。画画应该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流露,真实情感的宣泄,要让孩子带着愉悦的情感去画,必须要让孩子对客体产生一种生命的自我发现,有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于是,我们把艺术同构活动引入美术活动中,并以美术为切入点,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按同构的原理加以沟通,提高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幼儿获得美的熏陶,推动幼儿审美联想和创造。
艺术同构活动给予了幼儿深刻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体验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是即时的、真实的,体验的价值具有自足性,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象的、声音的、肢体动作来加以表达。
例如在艺术同构活动《美丽的花》中,为让幼儿表现出各种花的形象,我们首先分析花的形象特点——曲线造型,然后选择了旋律优美、轻柔的音乐《金瓶似的小山》,以达到旋律与线条中曲线性元素的同构。为让幼儿能全方位地体验旋律的曲线性,我们让幼儿通过听、说、看、动作等形式让幼儿尽情感受、表达。对音乐完整的欣赏让幼儿对乐曲性质有了整体的把握,能说出各自对旋律的感受,看老师扮做花仙子的表演,又一次在视觉上让幼儿有了更深的审美体验,听音乐自由表现,调动幼儿自主地用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自己对乐曲优美、柔软的直觉感受,围绕旋律曲线性这一特点,幼儿多通道地参与了感知,表现出了许多相应的动作造型,最后,又通过大量的图形刺激,让幼儿非常鲜明地感受到了旋律与线条的关联,促发了幼儿迫切创作的欲望。
艺术同构活动拓展了幼儿的审美空间
艺术学科之间有许多天然的关联,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的同时兴奋,而得到加强的心理现象,称为联觉,譬如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利用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联觉现象增强音乐效果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这种联觉现象被称为通感。正是这种通感,使人类的情感体验扩大,涵量增加,力度提高。如在美术活动《细菌大战》中,我们精心寻找了与绘画内容相匹配的音乐,并配上情绪一致的童话故事,幼儿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整体特性和故事所展示的生动情境,大胆地想象出了形形色色的细菌形象,听到欢快的音乐,幼儿联想到了美丽漂亮的好细菌在跳舞、游戏,听到恐怖的音乐,幼儿联想到了灰暗、凶恶的坏细菌在抢夺营养,危害人类的情形,并且,还引发了幼儿在细菌与人类健康方面的兴趣。正是在音乐、文学的刺激下,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审美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充,达到情感与色彩、情感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艺术同构活动推动了幼儿的审美创造
幼儿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他们依靠直觉行动、瞬间的和虚幻的感觉表现生命形式。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体验,美术教育首要的和最终的目的是创造。在艺术同构活动中,幼儿能打开感官和心灵,直接面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在有了一定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审美创造成为必然,并且创意无限。
实践证明,艺术同构活动通过同构艺术学科中的共同元素,能让幼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进行艺术欣赏、感知、联想,拓展意象,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在情感的激励下进行大胆的审美创造,同时,在创造中获得了情感的升华。
艺术同构活动给予了幼儿深刻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体验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是即时的、真实的,体验的价值具有自足性,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象的、声音的、肢体动作来加以表达。
例如在艺术同构活动《美丽的花》中,为让幼儿表现出各种花的形象,我们首先分析花的形象特点——曲线造型,然后选择了旋律优美、轻柔的音乐《金瓶似的小山》,以达到旋律与线条中曲线性元素的同构。为让幼儿能全方位地体验旋律的曲线性,我们让幼儿通过听、说、看、动作等形式让幼儿尽情感受、表达。对音乐完整的欣赏让幼儿对乐曲性质有了整体的把握,能说出各自对旋律的感受,看老师扮做花仙子的表演,又一次在视觉上让幼儿有了更深的审美体验,听音乐自由表现,调动幼儿自主地用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自己对乐曲优美、柔软的直觉感受,围绕旋律曲线性这一特点,幼儿多通道地参与了感知,表现出了许多相应的动作造型,最后,又通过大量的图形刺激,让幼儿非常鲜明地感受到了旋律与线条的关联,促发了幼儿迫切创作的欲望。
艺术同构活动拓展了幼儿的审美空间
艺术学科之间有许多天然的关联,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的同时兴奋,而得到加强的心理现象,称为联觉,譬如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利用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联觉现象增强音乐效果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这种联觉现象被称为通感。正是这种通感,使人类的情感体验扩大,涵量增加,力度提高。如在美术活动《细菌大战》中,我们精心寻找了与绘画内容相匹配的音乐,并配上情绪一致的童话故事,幼儿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整体特性和故事所展示的生动情境,大胆地想象出了形形色色的细菌形象,听到欢快的音乐,幼儿联想到了美丽漂亮的好细菌在跳舞、游戏,听到恐怖的音乐,幼儿联想到了灰暗、凶恶的坏细菌在抢夺营养,危害人类的情形,并且,还引发了幼儿在细菌与人类健康方面的兴趣。正是在音乐、文学的刺激下,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审美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充,达到情感与色彩、情感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艺术同构活动推动了幼儿的审美创造
幼儿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他们依靠直觉行动、瞬间的和虚幻的感觉表现生命形式。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体验,美术教育首要的和最终的目的是创造。在艺术同构活动中,幼儿能打开感官和心灵,直接面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在有了一定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审美创造成为必然,并且创意无限。
实践证明,艺术同构活动通过同构艺术学科中的共同元素,能让幼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进行艺术欣赏、感知、联想,拓展意象,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在情感的激励下进行大胆的审美创造,同时,在创造中获得了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