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学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关爱只停留在表面等原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中又出现了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更特殊的群体。要逐步转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应当通过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家庭德育教育和社区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不良行为习惯;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衍生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不仅是农民工家庭的责任和农村社区教育的责任,也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责任。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村学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关爱只停留在表面等原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中又出现了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更特殊的群体。当我们从家庭、社区、学校的视角进行分析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时,我们发现家长、社区服务组织、学校及教师均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道德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儿童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良好的社会情绪和个性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庭,他们在家庭中难以获得来自父母稳定、有效的道德教育,而受托监护人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与方法上往往会呈现出随意性、简单性等特点,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也就难以发挥,使得当前留守儿童的家庭德育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区德育教育畸形。社区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于形式,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有益的活动基本空白,对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制度约束引导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知难而缺。对问题留守儿童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在多数学校是基本空缺的。当下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从小学中学,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邊,使德育出现了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畸形或缺失的德育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出现了各种习惯、性格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了家庭、社区及学校德育教育的难题。比如在家顶撞父母,在学校顶撞老师和同学;做事情拖拖拉拉;课堂上捣乱;课后不完成作业;偷窃家里的钱财;在学校向低年级学生讹钱;不讲卫生;满口脏话;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等。这类学生使得家长头疼,推给老师管,老师不敢管,交给家长处理,有些家长和老师甚至求助于当地社区和派出所,似乎都收效甚微。
三、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针对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采取了学校、家庭、社区加强联系,共同探讨,共同支招来完成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的转化。
(1)加强联系,共同转化。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就需要学校牵头,将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家长及社区专门负责留守儿童问题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建立工作平台(微信群或QQ群)。随时由专门负责转化该留守儿童的老师发布学生动态,由老师、家长和社区负责人共同支招,研究出适合转化该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根据转化情况做好转化记录和跟踪教育工作。
(2)以人为本,潜移默化。我们对留守儿童要关注、关爱,但不能直接给这类学生扣帽子。每个人都有自尊自爱的一面,留守儿童也一样,需要我们在尊重他的前提下去关爱他。面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这是一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我们首先要制定出适合转化他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然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转化其不良行为习惯为目标,正确施以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转化其不良行为习惯。一是家庭德育教育。比如家长要在节假日给他安排适量家务,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和孩子一起干农活,让孩子学会感恩。二是学校德育教育。教师应当认真上好德育课程,根据所转化的问题留守儿童,备好课,解其惑。学校要以爱的教育、传统教育以及感恩教育为主题的主题德育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三是社区德育教育。社区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助力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相关活动做扎实,建立起社区内的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获得父爱、母爱一样的关爱。
(3)家校共育,德育为先。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文化层次不高,受过的教育都是传统的棍棒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矛盾是家长薄弱的文化水平和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孩子知识需求和新时代儿童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学校必须承担起培训家长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制度,并建立德育教育交流平台,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学校要制定家长培训方案,建立家长学习交流平台,让每一个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困惑的家长参加培训,使每一个家长能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办法。第三,利用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举办亲子专题活动。通过活动,拉近存在不良习惯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关系,以传递爱心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讲文明、懂礼貌等传统优良品德。第四,开展道德讲堂和法制教育专题活动,邀请问题留守儿童监护人共同参与,将道德与法制知识深入人心。第五,加强留守儿童良好、健全人格的训练。加强认知教育,发展社会交往,进行针对性地帮扶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学校和社区活动和家庭走访等形式,增强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培养主动交往的习惯,锻炼与人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人格。
总之,只有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做好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为他们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张晓梅(1981—),女,甘肃武威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不良行为习惯;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衍生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不仅是农民工家庭的责任和农村社区教育的责任,也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责任。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村学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关爱只停留在表面等原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中又出现了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更特殊的群体。当我们从家庭、社区、学校的视角进行分析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时,我们发现家长、社区服务组织、学校及教师均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道德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儿童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良好的社会情绪和个性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庭,他们在家庭中难以获得来自父母稳定、有效的道德教育,而受托监护人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与方法上往往会呈现出随意性、简单性等特点,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也就难以发挥,使得当前留守儿童的家庭德育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区德育教育畸形。社区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于形式,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有益的活动基本空白,对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制度约束引导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知难而缺。对问题留守儿童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在多数学校是基本空缺的。当下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从小学中学,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邊,使德育出现了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畸形或缺失的德育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出现了各种习惯、性格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了家庭、社区及学校德育教育的难题。比如在家顶撞父母,在学校顶撞老师和同学;做事情拖拖拉拉;课堂上捣乱;课后不完成作业;偷窃家里的钱财;在学校向低年级学生讹钱;不讲卫生;满口脏话;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等。这类学生使得家长头疼,推给老师管,老师不敢管,交给家长处理,有些家长和老师甚至求助于当地社区和派出所,似乎都收效甚微。
三、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针对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采取了学校、家庭、社区加强联系,共同探讨,共同支招来完成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的转化。
(1)加强联系,共同转化。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就需要学校牵头,将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家长及社区专门负责留守儿童问题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建立工作平台(微信群或QQ群)。随时由专门负责转化该留守儿童的老师发布学生动态,由老师、家长和社区负责人共同支招,研究出适合转化该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根据转化情况做好转化记录和跟踪教育工作。
(2)以人为本,潜移默化。我们对留守儿童要关注、关爱,但不能直接给这类学生扣帽子。每个人都有自尊自爱的一面,留守儿童也一样,需要我们在尊重他的前提下去关爱他。面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这是一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我们首先要制定出适合转化他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然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转化其不良行为习惯为目标,正确施以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转化其不良行为习惯。一是家庭德育教育。比如家长要在节假日给他安排适量家务,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和孩子一起干农活,让孩子学会感恩。二是学校德育教育。教师应当认真上好德育课程,根据所转化的问题留守儿童,备好课,解其惑。学校要以爱的教育、传统教育以及感恩教育为主题的主题德育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三是社区德育教育。社区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助力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相关活动做扎实,建立起社区内的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获得父爱、母爱一样的关爱。
(3)家校共育,德育为先。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文化层次不高,受过的教育都是传统的棍棒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矛盾是家长薄弱的文化水平和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孩子知识需求和新时代儿童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学校必须承担起培训家长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制度,并建立德育教育交流平台,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学校要制定家长培训方案,建立家长学习交流平台,让每一个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困惑的家长参加培训,使每一个家长能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办法。第三,利用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举办亲子专题活动。通过活动,拉近存在不良习惯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关系,以传递爱心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讲文明、懂礼貌等传统优良品德。第四,开展道德讲堂和法制教育专题活动,邀请问题留守儿童监护人共同参与,将道德与法制知识深入人心。第五,加强留守儿童良好、健全人格的训练。加强认知教育,发展社会交往,进行针对性地帮扶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学校和社区活动和家庭走访等形式,增强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培养主动交往的习惯,锻炼与人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人格。
总之,只有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做好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为他们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张晓梅(1981—),女,甘肃武威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