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笔花鸟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工笔花鸟教学要立足中国文化,认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抓住造型,重视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和写生;注重诗文书法金石的辅助,向创作迈进。
关键词:工笔花鸟 教学 传统 临摹 创新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工笔花鸟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汇集了千百年来中国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审美意识,以其精致、变化莫测的风韵独树一帜,具有高深的文化精神内涵。
作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工笔花鸟画教学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艺术精华的任务。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及相关理论,为学生进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质的目的。
一、立足中国文化,认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
学习工笔花鸟画首先要立足中国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修养,才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和理解工笔花鸟画。工笔花鸟画不仅是纯技法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体现。
中国画体现了很强的文化性,工笔花鸟画亦是如此。工笔花鸟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以自然为主要关注对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的观照,人们可以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精神的愉悦。工笔花鸟画长于抒情,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由追求自然美的念想,升华到花鸟和自己的意念融合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某种品格,呈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
花鸟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花鸟画在唐代受到达官贵族和民间文人的普遍欢迎,成为了与人物画和山水画相并列的独立画科之一。五代时花鸟画继承了前人的写实传统,形成了“黄家富贵,徐家野逸”[1]两种典型的绘画风格。接下来的两宋是花鸟画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技法上的“勾勒、填色”、“落墨法”,还是“没骨法”等形式上都有了很多变化。到了元代,受到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工整艳丽的工笔花鸟画很少为文人欣赏,水墨写意花鸟画成为了主流,这对后世的花鸟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工笔花鸟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一个完备的艺术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思维,中国人以独特的审美角度、表达方式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工笔花鸟画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中。因此,学习工笔花鸟画要坚持和捍卫它正确的文化立场,正确地去认识它,才能更好地把握工笔花鸟画的独特性和自身的内在规律性。
二、抓住造型,重视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和写生
工笔画鸟画家细致地观察着花木四时生长的规律与变化,敏锐地捕捉鸟禽动物的动态结构,注重一切物象在自然中的真实状态和生长规律。造型是表现基础的动植物的入口,工笔花鸟画离不开造型。一朵小花、一只小鸟的姿态、外形与结构,以及相关的疏密关系都体现为造型,造型是贯穿于临摹和写生的全过程中。如何去看一幅画,临摹或者创作一幅画,都围绕着造型产生。
临摹多以宋代工笔花鸟画为范本,原因在于宋代工笔花鸟画工整,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题材以表现富贵吉祥和和谐的思想为主,多选取珍禽异兽、奇花怪石,造型很美,风格华丽细腻。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具有传统的“写实”精神,以“生动传神”为主要特色,那么造型好不好看就会直接影响到画面。通过临摹,基本上可以得到传统工笔花鸟画历代造型表现元素。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如何理性地去感悟工笔画鸟画的美。古画是如何画的,怎样感动了我?或许这些就在那“一点”、“一画”[2],就在那一朵小花的造型中。
临摹在学习工笔花鸟画之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宋代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可以体验到中国画写实求真的笔墨趣味,又可以体验到如何对物象以线造型。可见,能在写生中得到的东西在临摹中大多都可以学到,但是临摹学到的未必能在写生中得到。
临摹的目的是学习传统的笔墨技巧和功力,为写生、创作做准备。对于学生或者画家来讲不可能完全不写生就进行创作。有了临摹的功夫,对景写生时临摹所学到的各种技法及造型自然就用上了,当然也有写生的对象与传统的方法对应不上,那么作者对真景进行艺术加工,便成了自己的创作,这创作显得格外有力,更富有文化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自然是艺术的范本,师法造化,画家还必须体验生活。用理性思辨的头脑进行写生,从自然界中提炼精华,以唯美的眼光,表现自然花鸟之物性,描绘出比现实更美的形象。在具体的画法上仍然离不开要抓住动势、讲究外形美、重视结构,以期达到以形传神或以神造型的目的。
“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4]在画面中要做到“写其形,传其神,达其意”,必须做到在写生的过程中将各类物象进行仔细的观察、记忆、比对、分析,研究各类物象的特点和生长规律,也就是说作者要对写生对象特点和神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解决画面的造型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贵在活学活用。临摹古画不在多,而在于临摹的初衷,要临摹得精;写生要写活,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比现实更美。
三、注重诗文书法金石的辅助,向创作迈进
看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不难发现上面除了绘画还有诗、书、印。古人视诗书画为修身的功课,为立名的功业。古代的大画家大多是大文豪、书法家或者篆刻家,精通绘画、书法、诗文等多种技艺,个人修养较高。“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非深于契合者,不轻以此为酬酢也。”[5]在唐宋时就以诗文为考题试“天下”画工,如宋徽宗时出题:“‘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见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6]宋徽宗的这种反对模仿、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诗情画意的做法,对于当时的画家们在创作上给予了很大的刺激。同时,在画院还提倡画家们学习“小学”(文字学)、经学以及绘画遗产。“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7]既然是自己的工笔画也要配有自己的书法,无论是题字还是所提的内容哪怕是一笔一画都应当认真择取,适合自己的最好。“一世兰,半世竹”,从画兰竹上最能看出书法的功底和修养。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由此可见,前人非常注重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修养,通过画外功的修养促使画格的提高,这才是画艺之大道。
在当今的一些教学中,常常会忽略了对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要求,致使工笔花鸟画缺失了足够的文气、雅气,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在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教育培养。
潘天寿先生曾告诫学生:“艺术的重复等于零”。创作是美术学习过程中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临摹和写生都是为了最后的创作准备的,学生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如具体的如何构图、造境、敷色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经过个人的艺术加工、提炼成画面形象,赋予花鸟以新的品性,从而“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8]
无论是临摹、写生还是创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个人认为从最感兴趣的点入手,才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画,也才能最终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找到兴趣点,培养学生独特的意境构思、创新手法的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如何认识和学习工笔花鸟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好好地去解决和把握。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传承和发展中国工笔花鸟画,未来的工笔花鸟画会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作品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页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515页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9页
[4][8]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235页,283页
[5][6][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34页,522页,541页
作者简介:
刘爽,四川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关键词:工笔花鸟 教学 传统 临摹 创新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工笔花鸟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汇集了千百年来中国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审美意识,以其精致、变化莫测的风韵独树一帜,具有高深的文化精神内涵。
作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工笔花鸟画教学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艺术精华的任务。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及相关理论,为学生进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质的目的。
一、立足中国文化,认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
学习工笔花鸟画首先要立足中国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修养,才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和理解工笔花鸟画。工笔花鸟画不仅是纯技法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体现。
中国画体现了很强的文化性,工笔花鸟画亦是如此。工笔花鸟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以自然为主要关注对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的观照,人们可以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精神的愉悦。工笔花鸟画长于抒情,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由追求自然美的念想,升华到花鸟和自己的意念融合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某种品格,呈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
花鸟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花鸟画在唐代受到达官贵族和民间文人的普遍欢迎,成为了与人物画和山水画相并列的独立画科之一。五代时花鸟画继承了前人的写实传统,形成了“黄家富贵,徐家野逸”[1]两种典型的绘画风格。接下来的两宋是花鸟画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技法上的“勾勒、填色”、“落墨法”,还是“没骨法”等形式上都有了很多变化。到了元代,受到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工整艳丽的工笔花鸟画很少为文人欣赏,水墨写意花鸟画成为了主流,这对后世的花鸟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工笔花鸟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一个完备的艺术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思维,中国人以独特的审美角度、表达方式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工笔花鸟画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中。因此,学习工笔花鸟画要坚持和捍卫它正确的文化立场,正确地去认识它,才能更好地把握工笔花鸟画的独特性和自身的内在规律性。
二、抓住造型,重视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和写生
工笔画鸟画家细致地观察着花木四时生长的规律与变化,敏锐地捕捉鸟禽动物的动态结构,注重一切物象在自然中的真实状态和生长规律。造型是表现基础的动植物的入口,工笔花鸟画离不开造型。一朵小花、一只小鸟的姿态、外形与结构,以及相关的疏密关系都体现为造型,造型是贯穿于临摹和写生的全过程中。如何去看一幅画,临摹或者创作一幅画,都围绕着造型产生。
临摹多以宋代工笔花鸟画为范本,原因在于宋代工笔花鸟画工整,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题材以表现富贵吉祥和和谐的思想为主,多选取珍禽异兽、奇花怪石,造型很美,风格华丽细腻。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具有传统的“写实”精神,以“生动传神”为主要特色,那么造型好不好看就会直接影响到画面。通过临摹,基本上可以得到传统工笔花鸟画历代造型表现元素。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如何理性地去感悟工笔画鸟画的美。古画是如何画的,怎样感动了我?或许这些就在那“一点”、“一画”[2],就在那一朵小花的造型中。
临摹在学习工笔花鸟画之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宋代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可以体验到中国画写实求真的笔墨趣味,又可以体验到如何对物象以线造型。可见,能在写生中得到的东西在临摹中大多都可以学到,但是临摹学到的未必能在写生中得到。
临摹的目的是学习传统的笔墨技巧和功力,为写生、创作做准备。对于学生或者画家来讲不可能完全不写生就进行创作。有了临摹的功夫,对景写生时临摹所学到的各种技法及造型自然就用上了,当然也有写生的对象与传统的方法对应不上,那么作者对真景进行艺术加工,便成了自己的创作,这创作显得格外有力,更富有文化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自然是艺术的范本,师法造化,画家还必须体验生活。用理性思辨的头脑进行写生,从自然界中提炼精华,以唯美的眼光,表现自然花鸟之物性,描绘出比现实更美的形象。在具体的画法上仍然离不开要抓住动势、讲究外形美、重视结构,以期达到以形传神或以神造型的目的。
“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4]在画面中要做到“写其形,传其神,达其意”,必须做到在写生的过程中将各类物象进行仔细的观察、记忆、比对、分析,研究各类物象的特点和生长规律,也就是说作者要对写生对象特点和神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解决画面的造型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贵在活学活用。临摹古画不在多,而在于临摹的初衷,要临摹得精;写生要写活,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比现实更美。
三、注重诗文书法金石的辅助,向创作迈进
看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不难发现上面除了绘画还有诗、书、印。古人视诗书画为修身的功课,为立名的功业。古代的大画家大多是大文豪、书法家或者篆刻家,精通绘画、书法、诗文等多种技艺,个人修养较高。“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非深于契合者,不轻以此为酬酢也。”[5]在唐宋时就以诗文为考题试“天下”画工,如宋徽宗时出题:“‘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见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6]宋徽宗的这种反对模仿、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诗情画意的做法,对于当时的画家们在创作上给予了很大的刺激。同时,在画院还提倡画家们学习“小学”(文字学)、经学以及绘画遗产。“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7]既然是自己的工笔画也要配有自己的书法,无论是题字还是所提的内容哪怕是一笔一画都应当认真择取,适合自己的最好。“一世兰,半世竹”,从画兰竹上最能看出书法的功底和修养。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由此可见,前人非常注重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修养,通过画外功的修养促使画格的提高,这才是画艺之大道。
在当今的一些教学中,常常会忽略了对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要求,致使工笔花鸟画缺失了足够的文气、雅气,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在诗文书法金石方面的教育培养。
潘天寿先生曾告诫学生:“艺术的重复等于零”。创作是美术学习过程中必须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临摹和写生都是为了最后的创作准备的,学生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如具体的如何构图、造境、敷色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经过个人的艺术加工、提炼成画面形象,赋予花鸟以新的品性,从而“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8]
无论是临摹、写生还是创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个人认为从最感兴趣的点入手,才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画,也才能最终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找到兴趣点,培养学生独特的意境构思、创新手法的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如何认识和学习工笔花鸟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好好地去解决和把握。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传承和发展中国工笔花鸟画,未来的工笔花鸟画会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作品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页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515页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9页
[4][8]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235页,283页
[5][6][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34页,522页,541页
作者简介:
刘爽,四川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