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号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民营文化产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兴产业,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能够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作为。
民企文化产业 发展大有作为
近几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注重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在政策鼓励和允许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民营资本加紧谋略布局,在产品类型、所有制形式、经营模式、技术水平、区域分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和拓展,成为助推上海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文化产品内容。民营文化企业在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与国家文化事业机构、带有国家背景的文化企业相比而言,成为更多原生态和原创性文化样式的开发渠道,代表了更为多元化的文化和更多的创新力量,在满足上海经济繁荣的情况下,成为市民享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工作室策划的大众图书,占图书市场的50%,畅销书中出版工作室策划的图书,占70%以上。民营工作室在畅销书市场占有较高份额,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影响,涌现出九久读书人、盛大文学、英特颂、青马、柯艾文化等较有影响的民营企业。
上海是一个拥有1800万常住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大型城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市民文化消费密切相关的大众型文化服务行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广告和会展服务的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民营文化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上海民营的文化经纪公司、影视制作机构、文化娱乐场所、文化艺术品经营机构,占据了行业总数的九成以上。
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丰富所有制实现形式。上海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实力,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民营文化企业以“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文学有限公司”、“图书有限公司”等命名,从图书出版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就是“民营工作室”。他们从事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编辑的工作,图书装帧设计、排版、校对、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多元化业务,以收编和合作的方式,为出版社提供选题策划和内容编辑服务;民营书业发展成为公司化、现代化的非国有图书企业,形成了独立于国有书店之外的产、供、销产业体系,进入到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
文化产业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文化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范围很大,民企可以大有作为。
以网络为媒介 以创意为核心
盛大文学,依托盛大网络集团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采用资本运作进入网络发行领域,先后并购了“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榕树下”与“小说阅读网"等5家国内最领先的原创文学网站,占据国内原创文学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先后与聚石文华、华文天下等图书公司达成深度合作,专注于文学版权运营,为电子付费阅读、线下出版、电影、游戏、动画等,提供有版权的增值服务。盛大文学凭借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短期内迅速做大,成为网络文学的知名品牌,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民营资本进入出版领域又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民营企业注重文化产品和为民服务,在前期创意、策划投入、文艺创作、艺术设计、动漫游戏、广告会展、项目研发等方面,凸显独立实现价值的“前端产业”。文化创意环节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带动了出版、演艺、动漫、网络、影视等产业加速发展,创意、策划延伸到生产、制作、传播、营销全过程,产业链运营效果明显,创新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高新技术在新兴产业崛起。一大批“专、精、特、新”和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文化企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结合,新兴的产业门类、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成为上海文化产业转型提升的重要依靠力量。
不同行业之间,依托技术进步带来的互动合作机会日益增多,文化产业在关键技术支撑下,加快了跨行业、跨媒体发展。民营网络文化企业普遍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网络游戏服务、网络阅读服务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行业发展水准、拓展新媒体产业领域和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营文化企业的迅速成长,为上海文化产业注入了新动力。土豆网、PPLive等互联网视听企业获得多元注资,发展态势良好。“丁丁网”、“携程旅行网”、“地图!地图!”、“大众点评网”等为代表的企业,均是以地图技术为手段的服务类网站,上海的网络地图产业,在全国仅落后于北京。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GDP中占居很大的比例,有的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只占到3%左右。要使一门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必须要占到国民经济GDP的5%以上,中国目前现状和西方文化强国比较起来,差距确实太大。
调整经济结构 支撑文化产业
“十二五”期间,上海民营文化产业将紧紧围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努力推动上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从传统产业向与高新科技结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转型,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重点企业和品牌,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前途。既然国家对文化选择了从闭关自守、到主动进取、再到积极进取,国家就一定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对待。发展文化产业太重要了,不仅仅是关系到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我国东部,出现了文化产业的三大区域链: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还有一个是广东。国内的文化精英基本上聚集在北京,国外文化机构在中国的总部也基本上设在北京,北京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统一整个文化产业的抓手,北京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决定了它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则是凭借巨大的原创人员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它的口岸,以中国创造来带领整个文化产业,形成中国文化品牌;广东凭着市场经济的优先、市场机理形成较快的优势,提出了中国文化营销。
我国西部,主要是形成原生态文化的再创造。西部相对落后,很多地区处于蛮荒,文化原生形态反而保护得比较好,具有不可多得的原生文化生态优势,民俗、民歌、民谣等,传承得相当富有特色,出现诸如《云南映像》、《刘三姐印象》、《贵州风》等等。
民营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首先,文化产业相比钢铁、石油、铁路等行业,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化的程度更高。文化产业做得出色、投资重大的项目,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其次,民营企业创新能力高,机制更灵活,发展优势强。第三,民营企业对市场嗅觉与民间的精神动态更为灵敏。第四,民营企业家对文化产业有很高的热心度,大多数民营企业家认为:做文化产业是一件很有面子、很有品位、很有尊严的事情。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象征,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国际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变,需要文化支撑;对民营企业而言,文化产业将是一片新的广阔天地,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新大陆,进入文化大产业,民营企业有作为!
民企文化产业 发展大有作为
近几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注重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在政策鼓励和允许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民营资本加紧谋略布局,在产品类型、所有制形式、经营模式、技术水平、区域分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和拓展,成为助推上海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文化产品内容。民营文化企业在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与国家文化事业机构、带有国家背景的文化企业相比而言,成为更多原生态和原创性文化样式的开发渠道,代表了更为多元化的文化和更多的创新力量,在满足上海经济繁荣的情况下,成为市民享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工作室策划的大众图书,占图书市场的50%,畅销书中出版工作室策划的图书,占70%以上。民营工作室在畅销书市场占有较高份额,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影响,涌现出九久读书人、盛大文学、英特颂、青马、柯艾文化等较有影响的民营企业。
上海是一个拥有1800万常住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大型城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市民文化消费密切相关的大众型文化服务行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广告和会展服务的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民营文化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上海民营的文化经纪公司、影视制作机构、文化娱乐场所、文化艺术品经营机构,占据了行业总数的九成以上。
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丰富所有制实现形式。上海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实力,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民营文化企业以“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文学有限公司”、“图书有限公司”等命名,从图书出版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就是“民营工作室”。他们从事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编辑的工作,图书装帧设计、排版、校对、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多元化业务,以收编和合作的方式,为出版社提供选题策划和内容编辑服务;民营书业发展成为公司化、现代化的非国有图书企业,形成了独立于国有书店之外的产、供、销产业体系,进入到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
文化产业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文化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范围很大,民企可以大有作为。
以网络为媒介 以创意为核心
盛大文学,依托盛大网络集团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采用资本运作进入网络发行领域,先后并购了“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榕树下”与“小说阅读网"等5家国内最领先的原创文学网站,占据国内原创文学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先后与聚石文华、华文天下等图书公司达成深度合作,专注于文学版权运营,为电子付费阅读、线下出版、电影、游戏、动画等,提供有版权的增值服务。盛大文学凭借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短期内迅速做大,成为网络文学的知名品牌,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民营资本进入出版领域又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民营企业注重文化产品和为民服务,在前期创意、策划投入、文艺创作、艺术设计、动漫游戏、广告会展、项目研发等方面,凸显独立实现价值的“前端产业”。文化创意环节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带动了出版、演艺、动漫、网络、影视等产业加速发展,创意、策划延伸到生产、制作、传播、营销全过程,产业链运营效果明显,创新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高新技术在新兴产业崛起。一大批“专、精、特、新”和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文化企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结合,新兴的产业门类、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成为上海文化产业转型提升的重要依靠力量。
不同行业之间,依托技术进步带来的互动合作机会日益增多,文化产业在关键技术支撑下,加快了跨行业、跨媒体发展。民营网络文化企业普遍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网络游戏服务、网络阅读服务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行业发展水准、拓展新媒体产业领域和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营文化企业的迅速成长,为上海文化产业注入了新动力。土豆网、PPLive等互联网视听企业获得多元注资,发展态势良好。“丁丁网”、“携程旅行网”、“地图!地图!”、“大众点评网”等为代表的企业,均是以地图技术为手段的服务类网站,上海的网络地图产业,在全国仅落后于北京。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GDP中占居很大的比例,有的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只占到3%左右。要使一门产业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必须要占到国民经济GDP的5%以上,中国目前现状和西方文化强国比较起来,差距确实太大。
调整经济结构 支撑文化产业
“十二五”期间,上海民营文化产业将紧紧围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努力推动上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从传统产业向与高新科技结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转型,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重点企业和品牌,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前途。既然国家对文化选择了从闭关自守、到主动进取、再到积极进取,国家就一定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对待。发展文化产业太重要了,不仅仅是关系到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我国东部,出现了文化产业的三大区域链: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还有一个是广东。国内的文化精英基本上聚集在北京,国外文化机构在中国的总部也基本上设在北京,北京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统一整个文化产业的抓手,北京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决定了它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则是凭借巨大的原创人员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它的口岸,以中国创造来带领整个文化产业,形成中国文化品牌;广东凭着市场经济的优先、市场机理形成较快的优势,提出了中国文化营销。
我国西部,主要是形成原生态文化的再创造。西部相对落后,很多地区处于蛮荒,文化原生形态反而保护得比较好,具有不可多得的原生文化生态优势,民俗、民歌、民谣等,传承得相当富有特色,出现诸如《云南映像》、《刘三姐印象》、《贵州风》等等。
民营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首先,文化产业相比钢铁、石油、铁路等行业,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化的程度更高。文化产业做得出色、投资重大的项目,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其次,民营企业创新能力高,机制更灵活,发展优势强。第三,民营企业对市场嗅觉与民间的精神动态更为灵敏。第四,民营企业家对文化产业有很高的热心度,大多数民营企业家认为:做文化产业是一件很有面子、很有品位、很有尊严的事情。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象征,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国际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变,需要文化支撑;对民营企业而言,文化产业将是一片新的广阔天地,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新大陆,进入文化大产业,民营企业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