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校园媒体是高校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为参与校园媒体运作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可以也应当在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实践育人培养层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媒体整合、实施“三导师”培养制等,将校园媒体建设成“全媒型”新闻人才的专业实践平台;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校媒与外媒联动等,将校园媒体打造成“全媒型”新闻人才的潜能发掘平台。
关键词 校园媒体 全媒型 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新闻媒体呈现出“全媒体”发展的态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当怎样适应业界对“全媒型”人才的需求,这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高校校园媒体与“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
所谓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所谓全媒型新闻人才,应该是具备适应整个大众传播发展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富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新闻人才。这也就要求高校结合媒介对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求,探索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的新途径,拓宽新闻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这也使得新闻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高校自办模拟媒体实验室、课堂案例教学、依托社会媒体资源的学生自主实践、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实践教学等四种模式。前两种主要是高校实验教学和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的环境,存在方式单一的缺陷。第三种是高校最常用的模式——学生在寒暑假或毕业前集中时间到新闻媒体实习,学校期望学生能将所学用于实习,但实际情况是,实习生边缘化情况比较多,许多实习生在长达数月的实习中没有获得实质性采访锻炼机会,独立性的采访几乎没有,只是在一般性报道中跟随记者署名。第四种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高校最可资利用的资源,但是往往因为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不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
高校校园媒体是高校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既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橱窗、户外广告等,也包括新兴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校园媒体具有完备的新闻媒体形态特征,具有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宣传教育、服务指引等诸多功能,为参与校园媒体运作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校园媒体可以也应当在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实践育人培养层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将校园媒体建设成“全媒型”新闻人才的专业实践平台
2.1加强校园媒体整合,促进新闻理论与专业实践互动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专业理论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经过理解、消化、吸收和检验。校园媒体的操作平台是提高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其日常工作需要大量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图文编辑、播音剪辑及后期制作、网络维护等,为学生提供了一套采、寫、编、播、评的运作流程,有助于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提高新闻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
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该校校园媒体由宣传部主管,建有校报、网站、广播台、电视台、微博、微信、电子阅报屏、电子屏、手机APP等全媒体平台,于2006年组建大学生新闻中心,下设大学生记者团(120人)、广播台(95人)、电视台(95人)、新媒体中心(50人)等四大学生团队。宣传部通过建立四大团队骨干QQ群、微信群,每周进行重要选题共同发布、策划、采编,逐步建立一个对不同媒体发布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的基础平台,通过不同媒体渠道进行分层次发布,完成“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渠道发布”的过程,实现媒体深度的整合发展。四大团队成员并不是只加入单一团队,不少人是“两栖”,甚至“多栖”,形成信息共享共通。每个团队都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流程,对采访和写作有较严格的要求,而且有详细周密的工作规定和具体要求。学生记者得到足够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训练,在采访胆量、基础写作、人际协调等方面得到了大量锻炼、积累经验,较快地提高了新闻采编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2.2实施“三导师”培养制,促进学生校媒实践与外媒实习互动
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高校校园媒体也在不断扩展,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俨然一个小型社会“准媒体”平台。与社会媒体相比,校园媒体准入门槛低,不仅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还能节省实习成本,而且更加灵活方便,能够解决学生实习时间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而“三导师”的培养机制,更是让学生将校媒实践与外媒实习相结合,提前进入“准媒体人”角色。
武汉工商学院采取“三导师”培养制。一是,以该校宣传部“指导老师”为主,负责校园媒体日常工作指导和团队管理(每个团队有指导老师1人),对学生培养有计划、有任务、有指导、有考核、有记载。二是,邀请社会媒体“名记者导师”为辅,负责新闻方法技巧集训和实战训练指导,定期来校讲座和参加新闻策划。到了实习阶段,宣传部指导老师介绍了不少学生直接到“名记者导师”手下实习,不少优秀的学生记者被“名记者导师”推荐工作。三是,指定优秀学生记者“小导师”协助,“以老带新”形式手把手指导。新闻中心每个学生团队在招进新成员后都会进行至少为期2个月的培训,由1个优秀学生记者带2-3个新进记者进行校内外采访活动的实际操作,同龄人之间的“以老带新”和竞争,让学生记者进步更快。
3将校园媒体打造成“全媒型”新闻人才的潜能发掘平台
3.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新闻宣传工作双赢 高校普遍存在宣传任务重与工作岗位编制较少的矛盾,校园媒体的运行与管理只靠宣传部有限的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记者在校园媒体的运作中的中坚作用,扩大校园媒体宣传面,提高校园媒体的影响力。武汉工商学院宣传部仅有老师4人,负责该校政治理论教育、内外宣传、学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主管校园媒体9个,统筹规划各院(部)媒体。该校宣传部依靠大学生新闻中心的学生团队,积极构建了“一报一网两台两微两屏一端多平台”的校内全媒体宣传格局。该校校报每年出版9期,每期2万多字;网站每年平均发布校内新闻稿300多篇;广播台每年播放节目近400小时;电视台每年制作节目45个。自2012年以来,该校校报获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15项、湖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32项:网站连续三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校网站;视频节目获第六届“视友杯”中国高校电视奖10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4项);纪录片在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镜头中的三下乡”评选活动中荣获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奖”“好团队入围奖”,荣获首届湖北旅游微电影大赛“优秀人文作品奖”“2015第四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评选优秀奖。
大学生参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利于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功能,使学生由媒体受众向新闻工作者转变,由社会边缘人向完全社会人转变。学生记者通过参与校园媒体运行和管理工作,不仅丰富了新闻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而且亲身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提高了政治素养、社交与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审美情操、心理调节、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武汉工商学院宣传部每年招收学生记者350多人,除了新闻专业学生外,还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提高了学生新闻传媒知识学习,提升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业务上手快、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强的传媒人才,就业率高,教学成效明显。每年经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和锻炼,一大批学生毕业后进入《法制晚报》《成都晚报》等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高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其中有不少学生是非新闻专业出身。
3.2加强校媒与外媒联动,实现学校品牌树立与学生就业双赢
武汉工商学院宣传部坚持“以外宣引导内宣,以内宣促进外宣”的新闻宣传理念,注重加强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的深度合作,打好内宣外宣两套组合拳,积极建构报纸、网络、电视、电台四位一体的新闻对外宣传平台,通过每年一次的新闻媒体选题通报会、重点活动专门邀请、业务培训等多种举措,与各大媒体建立了长期的联系,树立学校品牌形象。2012年至2016年,该校宣传部在中央级、省级各大媒体刊发原始稿件1086篇,转载数5000多篇次,呈现出媒体报道覆盖面广、中央权威媒体报道多、头版头条稿件多、深度报道多等特点;2016年该校还荣获中国教育报“高校教育新闻宣传优秀单位”,宣传部老师连续4年荣获中国教育报“高校优秀通讯员”称号。
武汉工商学院学生记者通过在校媒的工作,实现了对新闻行业的初步认知和实际岗位能力的锻炼,这使他们在社会媒体实习或就业时,具有了其他学生没有的优势,为实习特别是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该校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文件规定,学生在报纸发表文章(通讯报道、小说、诗歌等)原则上最多认定4个学分,新闻学专业最多可认定6个学分,其中在校级报纸上发表文章可计0.2个学分,省级报纸可计1个学分,国家级报纸可计3个学分,这也鼓励了学生参与校媒实践。学生记者在参与校媒的管理与运作过程中,能较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大量锻炼,这是课堂教学无法代替。学生记者长期的岗位实践,节省了实习或工作单位的培训时间,而且他们了解各媒体的业务知识,熟悉媒体运作的过程和规律,上手很快,其就业、创业、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足。
★本文是武汉工商学院校级教學改革研究项目“依托校园媒体探索新闻人才培养新路径”(课题编号:2015Y11)和校级科研项目“中国民办高校形象设计与品牌创建研究”(课题编号:S2013008)成果之一
关键词 校园媒体 全媒型 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新闻媒体呈现出“全媒体”发展的态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当怎样适应业界对“全媒型”人才的需求,这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高校校园媒体与“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
所谓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所谓全媒型新闻人才,应该是具备适应整个大众传播发展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富有较强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新闻人才。这也就要求高校结合媒介对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求,探索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的新途径,拓宽新闻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这也使得新闻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高校自办模拟媒体实验室、课堂案例教学、依托社会媒体资源的学生自主实践、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实践教学等四种模式。前两种主要是高校实验教学和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的环境,存在方式单一的缺陷。第三种是高校最常用的模式——学生在寒暑假或毕业前集中时间到新闻媒体实习,学校期望学生能将所学用于实习,但实际情况是,实习生边缘化情况比较多,许多实习生在长达数月的实习中没有获得实质性采访锻炼机会,独立性的采访几乎没有,只是在一般性报道中跟随记者署名。第四种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高校最可资利用的资源,但是往往因为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不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
高校校园媒体是高校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既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橱窗、户外广告等,也包括新兴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校园媒体具有完备的新闻媒体形态特征,具有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宣传教育、服务指引等诸多功能,为参与校园媒体运作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校园媒体可以也应当在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实践育人培养层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将校园媒体建设成“全媒型”新闻人才的专业实践平台
2.1加强校园媒体整合,促进新闻理论与专业实践互动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专业理论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经过理解、消化、吸收和检验。校园媒体的操作平台是提高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其日常工作需要大量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图文编辑、播音剪辑及后期制作、网络维护等,为学生提供了一套采、寫、编、播、评的运作流程,有助于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提高新闻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
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该校校园媒体由宣传部主管,建有校报、网站、广播台、电视台、微博、微信、电子阅报屏、电子屏、手机APP等全媒体平台,于2006年组建大学生新闻中心,下设大学生记者团(120人)、广播台(95人)、电视台(95人)、新媒体中心(50人)等四大学生团队。宣传部通过建立四大团队骨干QQ群、微信群,每周进行重要选题共同发布、策划、采编,逐步建立一个对不同媒体发布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的基础平台,通过不同媒体渠道进行分层次发布,完成“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渠道发布”的过程,实现媒体深度的整合发展。四大团队成员并不是只加入单一团队,不少人是“两栖”,甚至“多栖”,形成信息共享共通。每个团队都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流程,对采访和写作有较严格的要求,而且有详细周密的工作规定和具体要求。学生记者得到足够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训练,在采访胆量、基础写作、人际协调等方面得到了大量锻炼、积累经验,较快地提高了新闻采编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2.2实施“三导师”培养制,促进学生校媒实践与外媒实习互动
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高校校园媒体也在不断扩展,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俨然一个小型社会“准媒体”平台。与社会媒体相比,校园媒体准入门槛低,不仅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还能节省实习成本,而且更加灵活方便,能够解决学生实习时间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而“三导师”的培养机制,更是让学生将校媒实践与外媒实习相结合,提前进入“准媒体人”角色。
武汉工商学院采取“三导师”培养制。一是,以该校宣传部“指导老师”为主,负责校园媒体日常工作指导和团队管理(每个团队有指导老师1人),对学生培养有计划、有任务、有指导、有考核、有记载。二是,邀请社会媒体“名记者导师”为辅,负责新闻方法技巧集训和实战训练指导,定期来校讲座和参加新闻策划。到了实习阶段,宣传部指导老师介绍了不少学生直接到“名记者导师”手下实习,不少优秀的学生记者被“名记者导师”推荐工作。三是,指定优秀学生记者“小导师”协助,“以老带新”形式手把手指导。新闻中心每个学生团队在招进新成员后都会进行至少为期2个月的培训,由1个优秀学生记者带2-3个新进记者进行校内外采访活动的实际操作,同龄人之间的“以老带新”和竞争,让学生记者进步更快。
3将校园媒体打造成“全媒型”新闻人才的潜能发掘平台
3.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新闻宣传工作双赢 高校普遍存在宣传任务重与工作岗位编制较少的矛盾,校园媒体的运行与管理只靠宣传部有限的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记者在校园媒体的运作中的中坚作用,扩大校园媒体宣传面,提高校园媒体的影响力。武汉工商学院宣传部仅有老师4人,负责该校政治理论教育、内外宣传、学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主管校园媒体9个,统筹规划各院(部)媒体。该校宣传部依靠大学生新闻中心的学生团队,积极构建了“一报一网两台两微两屏一端多平台”的校内全媒体宣传格局。该校校报每年出版9期,每期2万多字;网站每年平均发布校内新闻稿300多篇;广播台每年播放节目近400小时;电视台每年制作节目45个。自2012年以来,该校校报获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15项、湖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32项:网站连续三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校网站;视频节目获第六届“视友杯”中国高校电视奖10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4项);纪录片在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镜头中的三下乡”评选活动中荣获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奖”“好团队入围奖”,荣获首届湖北旅游微电影大赛“优秀人文作品奖”“2015第四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评选优秀奖。
大学生参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利于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功能,使学生由媒体受众向新闻工作者转变,由社会边缘人向完全社会人转变。学生记者通过参与校园媒体运行和管理工作,不仅丰富了新闻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而且亲身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提高了政治素养、社交与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审美情操、心理调节、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武汉工商学院宣传部每年招收学生记者350多人,除了新闻专业学生外,还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提高了学生新闻传媒知识学习,提升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业务上手快、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强的传媒人才,就业率高,教学成效明显。每年经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和锻炼,一大批学生毕业后进入《法制晚报》《成都晚报》等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高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其中有不少学生是非新闻专业出身。
3.2加强校媒与外媒联动,实现学校品牌树立与学生就业双赢
武汉工商学院宣传部坚持“以外宣引导内宣,以内宣促进外宣”的新闻宣传理念,注重加强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的深度合作,打好内宣外宣两套组合拳,积极建构报纸、网络、电视、电台四位一体的新闻对外宣传平台,通过每年一次的新闻媒体选题通报会、重点活动专门邀请、业务培训等多种举措,与各大媒体建立了长期的联系,树立学校品牌形象。2012年至2016年,该校宣传部在中央级、省级各大媒体刊发原始稿件1086篇,转载数5000多篇次,呈现出媒体报道覆盖面广、中央权威媒体报道多、头版头条稿件多、深度报道多等特点;2016年该校还荣获中国教育报“高校教育新闻宣传优秀单位”,宣传部老师连续4年荣获中国教育报“高校优秀通讯员”称号。
武汉工商学院学生记者通过在校媒的工作,实现了对新闻行业的初步认知和实际岗位能力的锻炼,这使他们在社会媒体实习或就业时,具有了其他学生没有的优势,为实习特别是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该校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文件规定,学生在报纸发表文章(通讯报道、小说、诗歌等)原则上最多认定4个学分,新闻学专业最多可认定6个学分,其中在校级报纸上发表文章可计0.2个学分,省级报纸可计1个学分,国家级报纸可计3个学分,这也鼓励了学生参与校媒实践。学生记者在参与校媒的管理与运作过程中,能较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大量锻炼,这是课堂教学无法代替。学生记者长期的岗位实践,节省了实习或工作单位的培训时间,而且他们了解各媒体的业务知识,熟悉媒体运作的过程和规律,上手很快,其就业、创业、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足。
★本文是武汉工商学院校级教學改革研究项目“依托校园媒体探索新闻人才培养新路径”(课题编号:2015Y11)和校级科研项目“中国民办高校形象设计与品牌创建研究”(课题编号:S201300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