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生命之花 悦心灵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集中整合了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重点阐述了诗歌自身的美丽。分别从诗歌的文字,意境,韵味,含蓄,可塑性等几个角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诗歌的感染,个人的体悟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审美 文字 意境 韵味
  
  撷生命之花,悦心灵之美。这无疑是在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诗歌的文字是美的
  “诗言志”“歌缘情”,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使读者涵泳体味,感同身受。然而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语言的凝练,古人就有“言不尽意”之说。司空图在《诗品》中就有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需要说的是这“不着一字”并非什么也不说,而是用简练而传神的几笔进行勾勒,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所以,我们若想真正理解诗歌的情致,就要弄清这些凝练的文字。其实,司空图的话也暗示了我们鉴赏诗歌要抓住那些凝练且有内涵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不只是单纯的表达字面的意思,而往往是都具有各自的内涵。这些文字正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他们正是鉴赏诗歌的突破口。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则是诗中的客观景象。而且这两者并不是孤立的,“意”是寄托于“象”的情感,“象”则是包含了“意”的景致。正所谓“意中之象”,“象内之意”。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表面的“象”去体会内在的“意”。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阅读中要有意识的积累一些意象的含义。比如月亮(婵娟)代表思念和团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中教材篇目选句);扬花、柳叶(留)代表离别和挽留,“杨柳青青垂地着,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杜鹃鸟(子规)的哀鸣代表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杨花落尽子规啼”;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韧、高洁的品质,“不是花中最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梅花香自苦寒来”,“岂不罹凝寒,松柏由本性”;莲(怜)子多表达爱情,“穷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低头弄莲子”(高中教材篇目选句);蝉表示悲凉或清高“寒蝉凄切”,“西陆蝉声唱;梧桐象征凄凉悲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可见,诗歌的语言就如同压缩饼干,要想理解其真正的内在必须把它泡开;诗歌的语言又像是一个个世外桃源,文字中有着一个个美丽多彩的世界。
  二、诗歌的意境是美的
  意境与意象不同,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意境与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而这是两个不同的而有密切联系额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呢?
  其实,当我们弄清了意象的内涵后便会很容易的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你的想象!
  比如初中教材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一句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中表现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句中两个意象“明月”“酒”是我们体会意境的切入点。配合想象,你会看到,那天上圆圆的明月,将月华洒向人间处处,照尽人间悲欢离合。此时苏轼与弟弟远隔千万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迢迢千里,相见何易?但朗朗明月却是处处可见,它是情感的寄托体,那么,所寄之情也是处处可见。飘渺朦胧的月光里,是一个以酒解忧的人,头脑中的情景同这月光一样飘渺朦胧。但清晰的是胸中之情,清晰如同酒的甘冽。
  美,不只是快乐的,也有哀伤的。晴雯撕扇,是一种美;黛玉葬花,也是一种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不但能够全面感受到诗歌的种种美丽,而且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诗歌的韵味是美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做了更明确的界定。因此,教学古诗文应以“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读诗就要读出诗的韵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情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意味,读诗更要读出诗的余味。教师应该在“读”地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潜心构思,精心布局,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诗歌的美。
  四、诗歌的含蓄是美的
  记得有一道高考复习题,朱庆余的《近試呈张水部》,诗歌具体如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首写于考试前,由于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的来做询问意见的诗。但我们从字面上看却是一个洞房天明,新娘梳妆打扮后,含羞的征求丈夫的意见的诗歌。。如果我们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则会把诗歌仅理解为新娘在询问自己是否美丽。这样我们就无法真正读懂诗歌,更不会体会到诗歌的含蓄美,岂不可惜!
  在初中教材里,有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末尾两句的含蓄之美,令人不住回味。
  还是李清照,高中课本选有她的诗作两篇。其中《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都体现着诗歌的含蓄美。
  五、诗歌的可塑性是美的
  诗歌的可塑性实际上是指要让学生开动脑筋,挖掘诗歌内涵,锻炼自身的审美能力。
  这个步骤是对诗歌的再创造,也是鉴赏诗歌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学生运用审美能力进行创造的过程。当我们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后便可以以诗歌为依据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以寻求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包含不尽的韵味、不尽的美感。这也正是所说的“诗歌需要反复玩味”,所谓“玩味”主要就是指读者在准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去想象和感受它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
  当我们阅读《迢迢牵牛星》时,在准确理解诗句后,尽可以大胆的再创作。比如“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一句,大体上是说织女整日在冷宫中织布。那我们就可以想想,她织出的布匹是给谁用的呢?当然是给天上的王母娘娘之类的人物用了。那这样尊贵的人物所用的布匹当然不会是一般的布料了。那应该是什么?显然是丝织品喽。再联系织女,岂不是织女整日在织丝。“丝”者,“思”也!至此,我们不是有体会到了词句中更深一层次的韵味了吗?再如,此诗中紧接于以上所引二句的“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大体是说织女因相思之苦而泪落如雨。我们知道,分别的人盼相见,相见恨不得诉尽心头语。织女相思之泪“零如雨”,“雨”者,“语”也!这不正可以理解为千言万语全化作相思之泪吗?
  诗的美,感染着心灵的美。撷取生命中的朵朵芬芳,在你的路途上,为你的心灵交一个伴!这就是诗歌的美丽和魅力,那本本语文教材,在你中学时代,无疑将引领你走向美丽。它不仅让你感受着美,还将感染着你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天津市扶轮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也必须转变角色、转变观念。须具体做到:转“教”为“导”,化“经验型”为“专家型”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树立全新的现代职业观;在教学中提倡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强调共性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转变观念    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
【摘 要】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要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即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得到更正确恰当的理解,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对于前《赤壁赋》这样一篇较难把握的文章,运用知人论世法以后,解读起来就相对容易而且深入得多了。  【关键词】前《赤壁赋》 知人论世 思想感情    苏轼的赤壁经典之一前《赤壁赋》历来在高中课本的讲解当中属于难点,其思想的复杂性,使很
【摘要】语文教材的注释一般都是知识性说明性的,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1和必修2的注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些注释不够审慎,甚至是错误的;二是注释缺席。新课标新教材只有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审视、考察每一个细微之处,才能更好地弘扬文化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教材注释;审慎态度;文化精神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依托。新课标
【摘 要】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笔者从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这一角度出发,不仅仅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蜀道奇伟风光的,更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分析、探讨诗人思想情感入手,在思考中去学习、去鉴赏。  【关键词】蜀道难 鉴赏 时代背景 人生实际 思想感情    李白《蜀道难》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思想性引发人们诸多联想、分析和评价。笔者教时,参看人民教育出
【摘 要】《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分别读到了一曲曲礼义道德的赞歌、忠诚知己的颂歌、隐忍求得的挽歌、慷慨英雄的悲歌,感受到了作者独有的道德理想、精神追求和抑己之情。  【关键词】《史记》 人物形象 道德理想 精神追求    合上《史记》,眼前不禁呈现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项羽、李广、鲍叔牙、韩信、侯嬴、程婴、荆轲、屈原、孔子、高渐离、田光、樊於期……然而,他们的身上
【摘 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语文教育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基于这一理论的思考,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语文教学的美育研究”课题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背诵课文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关键词】文言文 背诵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面制定的标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摘 要】现代文阅读思路是:第一,要读准文章的主旨;第二,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第三,要清晰表述。高考备考如能持续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使学生的思维规范化、知识和经验系统化、训练理性化,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文章主旨 文章结构 清晰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素有“高考华容道”之称,无数考生至此纷纷落马,随着高考对思维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考生失分尤甚。究其原因,
【摘 要】原来的教学由于太重视基础知识,造成了课堂教学灌输、接受、死板僵化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又走入了忽视基础知识、淡化基础知识甚至基础知识缺位的死胡同里。“基础知识问题”似乎成了一个不老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扎实训练、培养习惯,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基础知识 高度重视 扎实训练 培养习惯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清晰”、“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础知
【摘 要】读《边城》,每每生出无言的感动。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布满虱子”,大约是指在人生的风光、体面背后,其实有许多折磨我们心灵的噬咬的痛苦,而在沈从文这里,人生的悲竟是从人性之善中生出来的,这悲便显得尤其伤感了。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作者能挖掘出一段与他所处的时代迥异的人生风景,这段风景中又是什么使我们心生怜惜、感动!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给自己的感动一个详尽的答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