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大陆电影票房数据出炉,总收入为296亿元,离300亿元大关仅一步之遥。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轻松跨越200亿元大关,最终以217.7亿元的好成绩收官。正是基于此前的高速增长业绩与2013-2014年间多家上市公司对影视行业的投资、并购,业内对2014年的收官业绩才寄予厚望。尽管2014年的票房同比增长已有36.15%,但终究留下了一丝遗憾。
票房一步之遥
票房未破300亿元,不少批评指向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一步之遥》,上映至今,票房也仅仅5亿元,离收回10亿元成本还差一半,而距此前的20亿元的票房预期更是遥遥无望。事实上,20亿元的票房预期并非天方夜谭,姜文上一部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创下了7亿元的票房佳绩,彼时中国电影票房还不及今日的三分之一。基于观影人数与影院基数的增长,这也应该是一个宏伟却可以有的业绩。
不过,《一步之遥》的票房收入惨淡却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最低日产票房一度下跌到不足两千万元,不如较晚上映的《智取威虎山》。
就在《一步之遥》上映之前,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270亿元。正是基于此,业内预计,如果《一步之遥》贡献20亿元票房,那剩下的10亿元票房,由《智取威虎山》、《微爱》等凑足。
再退一步,《一步之遥》如果在上映前两周能够破10亿元,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也就能跨入一个新平台。这样的期许不绝于耳。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也许一部电影不应该承担如此重任,但《让子弹飞》的成绩将姜文的电影推向了一个神般的位置,构建了国产电影的新航标。4年前的《让子弹飞》让姜文“站着就把钱铮了”,既不负自己所愿,又带动了观众的热情。不论是导演还是观众,自然希望神话再造。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四年间,电影市场的方方面面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是市场化的大制作,同样的精细剧情编排与现实讽喻,《一步之遥》的地位与评价却不可同日耳语。其中的差别值得揣摩。
轻电影成主流
《一步之遥》的票房惨败,虽出乎意料,却也足以管窥电影大势。
2010年是中国电影银幕数量暴增的起始之年,仅2010年就同比增长1500多块,这是2007-2009年的增长总和,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达6200块,到2014年全国影院荧幕总数近24000块。银屏数增加的同时,观影人数规模也在扩展,新增电影观众已经带来了观影结构的变化。
根据万达院线的统计数据,从2011年开始,一线城市的院线建设已经趋于饱和。新增影院荧幕的重点也开始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而这样的趋势同样也反映在票房收入上,从2013年春节档的数字来看,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房可以用“崛起”来形容,形成了短期内的票房高峰,与之相反,此间的一线大城市的票房收入反而“惨淡”。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观众,随之而来的观影期待自然不尽相同。《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为什么在那么多所谓专业影评人和专业观众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还能轻松拿到10亿元票房收入,而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的《黄金时代》却不及它的十分之一?看看这些观众的构成大概也能略知一二。根据各大院线的统计,《爸爸去哪儿》的观众绝大部分来自三四线城市,而这也是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电影观众。
这些城市的观众并不熟悉鲁迅、并不了解所谓“文艺革命”,更不关心文人的处境和抱负,但他们熟悉“芒果台”,更乐意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和轻松的剧情。这些观众身上带着更具时代性的新符号,对电影的期待更有所不同。电影于他们而言,仅仅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当进入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隆重性被消解,而仅为找乐子和放空大脑时,大历史大题材、过于沉重的话题就成为追求电影票房的投资者们不可触碰的红线。尽管不乏类似题材的翻拍上映,但他们在剧情的改动上所下的功夫也足以称得上“剧本再造”。
在此趋势下,第五代导演集体的电影中的欲望、权力、历史、理想的符号或将成为电影卖座的累赘。而新兴的都市爱情题材、小成本的轻电影将成为主流,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成为他们电影卖座的资本。
降价,大势所趋
当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迅速蔓延至三四线城市时,它的快速增长期将结束,潜在边际产出率也将趋近于零。事实上,这也是构成《一步之遥》票房惨淡的另一大市场因素——价格战。酷派副总裁苏峰曾说:“价格战是任何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促成行业洗牌,将不合格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促进行业更加规范和良性发展。”这也是电影市场的必经之路。
《一步之遥》上映之前,与微信电影票、格瓦拉、爱奇艺合作,推出不同形式的预售,微信的9.9元电影票在48小时内创造了销售100万张的纪录。这是一次试验性的举措,却引发了一个新的趋势。目前中国大陆电影平均票价已经降到36元,而10元电影票今后将越来越寻常。
近两年来,多有呼声“影院在为地产商打工”、“这是电影的最好时代,却是院线的最坏时代”。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电影产业链上的一环,许多院线在赔本,一百块一张的电影票,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的房地产泡沫。”
的确,高票价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影院死守票价收入,必然沦为地产商的打工者,从这个意义上说,院线的渠道优势同样一去不返。新媒体终端的多样性,将带来电影发行渠道的变革,影院作为观影首选的必要性将被重新审视。而迅猛增加的影院,迫于生存压力,也将加入到价格战中来,不仅电影票,其他产品的价格战也将一触即发。
降价成为大势所趋。观影人数还将向年龄的两端延伸,而票房的狂飙突进已经不再。电影院不过就是个休闲场所,与台球厅无异。欧洲市场从21世纪初以来,观影人数就一直在下降,德国的一些影院甚至穷得开不起空调,这不是笑谈。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美国,同样在2009年后遭遇下滑的命运。
长期来看,电影市场逃不过产业发展的抛物线原理,怨声载道的影片制作人和院线方,都需要明白的是,行业趋势不可逆,贴近观众最现实。
票房一步之遥
票房未破300亿元,不少批评指向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一步之遥》,上映至今,票房也仅仅5亿元,离收回10亿元成本还差一半,而距此前的20亿元的票房预期更是遥遥无望。事实上,20亿元的票房预期并非天方夜谭,姜文上一部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创下了7亿元的票房佳绩,彼时中国电影票房还不及今日的三分之一。基于观影人数与影院基数的增长,这也应该是一个宏伟却可以有的业绩。
不过,《一步之遥》的票房收入惨淡却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最低日产票房一度下跌到不足两千万元,不如较晚上映的《智取威虎山》。
就在《一步之遥》上映之前,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270亿元。正是基于此,业内预计,如果《一步之遥》贡献20亿元票房,那剩下的10亿元票房,由《智取威虎山》、《微爱》等凑足。
再退一步,《一步之遥》如果在上映前两周能够破10亿元,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也就能跨入一个新平台。这样的期许不绝于耳。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也许一部电影不应该承担如此重任,但《让子弹飞》的成绩将姜文的电影推向了一个神般的位置,构建了国产电影的新航标。4年前的《让子弹飞》让姜文“站着就把钱铮了”,既不负自己所愿,又带动了观众的热情。不论是导演还是观众,自然希望神话再造。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四年间,电影市场的方方面面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是市场化的大制作,同样的精细剧情编排与现实讽喻,《一步之遥》的地位与评价却不可同日耳语。其中的差别值得揣摩。
轻电影成主流
《一步之遥》的票房惨败,虽出乎意料,却也足以管窥电影大势。
2010年是中国电影银幕数量暴增的起始之年,仅2010年就同比增长1500多块,这是2007-2009年的增长总和,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达6200块,到2014年全国影院荧幕总数近24000块。银屏数增加的同时,观影人数规模也在扩展,新增电影观众已经带来了观影结构的变化。
根据万达院线的统计数据,从2011年开始,一线城市的院线建设已经趋于饱和。新增影院荧幕的重点也开始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而这样的趋势同样也反映在票房收入上,从2013年春节档的数字来看,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房可以用“崛起”来形容,形成了短期内的票房高峰,与之相反,此间的一线大城市的票房收入反而“惨淡”。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观众,随之而来的观影期待自然不尽相同。《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为什么在那么多所谓专业影评人和专业观众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还能轻松拿到10亿元票房收入,而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的《黄金时代》却不及它的十分之一?看看这些观众的构成大概也能略知一二。根据各大院线的统计,《爸爸去哪儿》的观众绝大部分来自三四线城市,而这也是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电影观众。
这些城市的观众并不熟悉鲁迅、并不了解所谓“文艺革命”,更不关心文人的处境和抱负,但他们熟悉“芒果台”,更乐意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和轻松的剧情。这些观众身上带着更具时代性的新符号,对电影的期待更有所不同。电影于他们而言,仅仅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当进入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隆重性被消解,而仅为找乐子和放空大脑时,大历史大题材、过于沉重的话题就成为追求电影票房的投资者们不可触碰的红线。尽管不乏类似题材的翻拍上映,但他们在剧情的改动上所下的功夫也足以称得上“剧本再造”。
在此趋势下,第五代导演集体的电影中的欲望、权力、历史、理想的符号或将成为电影卖座的累赘。而新兴的都市爱情题材、小成本的轻电影将成为主流,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成为他们电影卖座的资本。
降价,大势所趋
当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迅速蔓延至三四线城市时,它的快速增长期将结束,潜在边际产出率也将趋近于零。事实上,这也是构成《一步之遥》票房惨淡的另一大市场因素——价格战。酷派副总裁苏峰曾说:“价格战是任何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促成行业洗牌,将不合格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促进行业更加规范和良性发展。”这也是电影市场的必经之路。
《一步之遥》上映之前,与微信电影票、格瓦拉、爱奇艺合作,推出不同形式的预售,微信的9.9元电影票在48小时内创造了销售100万张的纪录。这是一次试验性的举措,却引发了一个新的趋势。目前中国大陆电影平均票价已经降到36元,而10元电影票今后将越来越寻常。
近两年来,多有呼声“影院在为地产商打工”、“这是电影的最好时代,却是院线的最坏时代”。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电影产业链上的一环,许多院线在赔本,一百块一张的电影票,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的房地产泡沫。”
的确,高票价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影院死守票价收入,必然沦为地产商的打工者,从这个意义上说,院线的渠道优势同样一去不返。新媒体终端的多样性,将带来电影发行渠道的变革,影院作为观影首选的必要性将被重新审视。而迅猛增加的影院,迫于生存压力,也将加入到价格战中来,不仅电影票,其他产品的价格战也将一触即发。
降价成为大势所趋。观影人数还将向年龄的两端延伸,而票房的狂飙突进已经不再。电影院不过就是个休闲场所,与台球厅无异。欧洲市场从21世纪初以来,观影人数就一直在下降,德国的一些影院甚至穷得开不起空调,这不是笑谈。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美国,同样在2009年后遭遇下滑的命运。
长期来看,电影市场逃不过产业发展的抛物线原理,怨声载道的影片制作人和院线方,都需要明白的是,行业趋势不可逆,贴近观众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