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适度推迟退休时间,中国养老金目前所出现的缺口,将在2020年之前得到弥补。但在经济危机徘徊不去之时,这将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
当老龄化危机席卷中国,中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是否能养活逐渐老去的庞大人口,便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资金缺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再次启动养老制度改革,从旧的现收现付制转向新的部分积累制。在新制度建立时,“老人”和“中人”在新制度实施前没有个人账户积累,这部分积累只能靠财政补足,这是转制必然造成的个人账户的历史缺口。因为平均人口寿命的提高和更多“中人”陆续退休,养老金支付在一定时间内必然呈上升趋势。
目前,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口中,许多人根本没有缴纳过养老金,更没买过保险。此外,中国未来10年将步入退休年龄的人口中,很多也没有足额缴纳养老金。这部分资金缺口都需要公共财政负担。随着越来越多足额缴纳养老金的人口步入退休年龄,问题将逐渐缓解。很多人担心的是,在此之前,中国养老金危机就可能爆发。
造成养老金收支赤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偏低,由于不同统筹层次的基金无法调剂使用,就严重制约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的发挥。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各地区社会统筹养老金结余与赤字并存,财政补贴负担沉重。
为了解决资金缺口,2001年,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减持国有股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此令推出后,股市大幅下跌,舆论归咎于国有股减持。次年6月,国务院叫停国有股减持,全国社保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失去下文。
近几年,延迟退休年龄渐成焦点,很大程度上,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专家是出于解决养老金缺口的考虑,在养老金危机爆发之前实现平稳过渡。研究发现,如果适度推迟退休时间,中国养老金目前所出现的缺口,将在2020年之前得到弥补。但在经济危机压力徘徊不去之时,这将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
也有建议政府提高工人和雇主缴纳的比例,认为如果缴纳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那么历史遗留的财政赤字会在中国养老金账户赤字最糟糕时刻到来之前,被填平一半。而这种建议反对声音更大,因为对收入较低和效益不太好的企业来说,现在社保缴费水平已经觉得负担太重。和国外相比,中国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明显偏高的。
养老金资金存在缺口是世界性难题。美国也面临财政吃紧的压力。经济界人士预测,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2017年入不敷出。为了开源节流,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于2005年曾发出建议,将美国人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到69岁。
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采取“公积金与现收现付相结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年轻一代供养老一代。据日本政府测算,1935年出生的日本人得到的养老金,是他向养老金体系所支付金额的8.4倍;而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以后得到的,只是付出的2.2倍。很多年轻人怀疑是否能确保自己“老有所养”,于是开始拒缴费用。
从现收现付制到基金积累制
“现收现付制”是用当代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现收现付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没有投资的风险和压力。现收现付的缺点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来有可能面临收不抵支。
“基金积累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劳动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由社保经办机构,并将这些不断积累的资金用于投资,等参保人退休后,该基金再以积累的养老金和投资所得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是一种把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都是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许多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内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问题,现收现付制必将出现支付困难。为了缓解压力,许多国家开始改革现收现付制,一种普遍的做法是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
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养老体制改革的起点非常有利。当年日本、意大利和印度启动养老体系改革时,公共财政都已经透支。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以企业为主的养老金制度完成了向社会化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和个人缴费结合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养老金制度并未真正走出现收现付体制,可以说是采取了混合养老金制度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这种制度选择是因为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
2008年底,《社会保险法(草案)》二审并公布全文征求意见,草案规定,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不得相互挤占或者调剂使用。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作为跨地区接续社保关系的重要措施,中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保号码即公民的身份证号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
据悉,国务院对此已列出时间表:2009年底,在全国范围全面实现省级统筹,2012年实行全国统筹。这也为中国实行基金积累制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当老龄化危机席卷中国,中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是否能养活逐渐老去的庞大人口,便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资金缺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再次启动养老制度改革,从旧的现收现付制转向新的部分积累制。在新制度建立时,“老人”和“中人”在新制度实施前没有个人账户积累,这部分积累只能靠财政补足,这是转制必然造成的个人账户的历史缺口。因为平均人口寿命的提高和更多“中人”陆续退休,养老金支付在一定时间内必然呈上升趋势。
目前,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口中,许多人根本没有缴纳过养老金,更没买过保险。此外,中国未来10年将步入退休年龄的人口中,很多也没有足额缴纳养老金。这部分资金缺口都需要公共财政负担。随着越来越多足额缴纳养老金的人口步入退休年龄,问题将逐渐缓解。很多人担心的是,在此之前,中国养老金危机就可能爆发。
造成养老金收支赤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偏低,由于不同统筹层次的基金无法调剂使用,就严重制约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的发挥。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各地区社会统筹养老金结余与赤字并存,财政补贴负担沉重。
为了解决资金缺口,2001年,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减持国有股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此令推出后,股市大幅下跌,舆论归咎于国有股减持。次年6月,国务院叫停国有股减持,全国社保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失去下文。
近几年,延迟退休年龄渐成焦点,很大程度上,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专家是出于解决养老金缺口的考虑,在养老金危机爆发之前实现平稳过渡。研究发现,如果适度推迟退休时间,中国养老金目前所出现的缺口,将在2020年之前得到弥补。但在经济危机压力徘徊不去之时,这将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
也有建议政府提高工人和雇主缴纳的比例,认为如果缴纳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那么历史遗留的财政赤字会在中国养老金账户赤字最糟糕时刻到来之前,被填平一半。而这种建议反对声音更大,因为对收入较低和效益不太好的企业来说,现在社保缴费水平已经觉得负担太重。和国外相比,中国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是明显偏高的。
养老金资金存在缺口是世界性难题。美国也面临财政吃紧的压力。经济界人士预测,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2017年入不敷出。为了开源节流,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于2005年曾发出建议,将美国人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到69岁。
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采取“公积金与现收现付相结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年轻一代供养老一代。据日本政府测算,1935年出生的日本人得到的养老金,是他向养老金体系所支付金额的8.4倍;而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以后得到的,只是付出的2.2倍。很多年轻人怀疑是否能确保自己“老有所养”,于是开始拒缴费用。
从现收现付制到基金积累制
“现收现付制”是用当代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现收现付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没有投资的风险和压力。现收现付的缺点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来有可能面临收不抵支。
“基金积累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劳动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由社保经办机构,并将这些不断积累的资金用于投资,等参保人退休后,该基金再以积累的养老金和投资所得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是一种把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都是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许多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内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问题,现收现付制必将出现支付困难。为了缓解压力,许多国家开始改革现收现付制,一种普遍的做法是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
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养老体制改革的起点非常有利。当年日本、意大利和印度启动养老体系改革时,公共财政都已经透支。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以企业为主的养老金制度完成了向社会化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和个人缴费结合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养老金制度并未真正走出现收现付体制,可以说是采取了混合养老金制度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这种制度选择是因为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
2008年底,《社会保险法(草案)》二审并公布全文征求意见,草案规定,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不得相互挤占或者调剂使用。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作为跨地区接续社保关系的重要措施,中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保号码即公民的身份证号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
据悉,国务院对此已列出时间表:2009年底,在全国范围全面实现省级统筹,2012年实行全国统筹。这也为中国实行基金积累制进一步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