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区域的扩大,与此同时建筑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地震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也逐渐增高,因此,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这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建筑、环境、节能、抗震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面对全球能源日益缺乏,以及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现象等问题。以这种“环境”概念为基准,以“建筑”的设计为内容,从而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在其中构成的形态的关系成为“建筑与环境”。并由此作为课题的出发点使得不少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安全建筑和节能环保建筑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是21实际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安全、节能和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建筑应遵守节约化、生态化、人性化、无害化等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建筑与环境的观念
对“环境问题”的揭示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今天,“环境问题”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民族以及军事等等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一跃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人类发展方向的首要议题之一对“环境”的理解,即“环境观念”也逐渐从“自然资源环境”拓展至.人文资源环境”一地域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健康环境、美学环境、权力环境、军事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等话语,已经得到普遍接受。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探索与“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课题,如建筑文化、建筑社会、建筑心理、环境行为、环境美学等。这些研究极大地扩展了“建筑与环境”的内涵。
三、建筑的节能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舒适的,合乎要求的室内外环成为人们的理想之所。所以温度、湿度、空气、阳光、声音、绿化、水体等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就变得非常重要。设计结合自然实际是用生态观念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順应自然规律。建筑的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均属这种范畴。在建筑物的各种物理指标满足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在废物污染的排放,在环境空气质量的控制,在建筑材料的开发,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布置,在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各处。建筑设计与自然都需要很好地结合,建立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通常环境条件越是不好,环境设计越要精心。
1、节能建筑是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2、一般来讲,节能建筑概念有3个基本层次:最初仅强调“节能”,即为了达到节能的目标可以牺牲部分热舒适的要求;后来强调“在建筑中保持能源”,即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目前较普遍的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积极主动的高效用能。我国建筑界对第三层次的概念有较一致的看法,即合理地使用和有效地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节能建筑的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h,最小日照距离1.lh,窗墙面积比宜<0.35,建筑外墙传热系数k值<1.5w(m2*k),要求节能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初砖混结构多层住宅达到舒适热环境效果的同时节能50%等。由于节能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即房间温度不会随着室外气温的变化而大幅度变化,有着自然的冬暖夏凉的效果,因此,被专家称为自然“空调房”。
四、建筑的抗震
对于建筑抗震来说,建筑设计在其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中是否把抗震的设计要求考虑在内,是否把建筑设计与结构抗震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将直接关系到所设计建筑物是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抗震承载力,能否在未来地震中使建筑物确保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和不出现较重震害的抗震效果。建筑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初步设计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而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钢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耗费。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建筑设计是作好建筑抗震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1、建筑构件(非结构构件)设计及建筑连接节点构造设计
在采用玻璃幕墙时,在建筑设计要求上,必须使玻璃幕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在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上,要将连接节点设计成能沿水平向有相应变位能力的节点构造,使其与建筑物的地震变形脱开,不给外挂的玻璃幕墙造成变形破坏。对于外挂的大型石材面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也应按上述要求考虑处理。对直接外贴的板材和瓷砖,则必须使其与主体结构能牢固锚拉和粘结,使其在地震时不脱开不坠落。对室内的各种装饰工程,尤其是悬吊的大型灯具,浮挂的雕塑,各种悬桃的人工艺术造景等,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重视其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稳定性,在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上也宜考虑它有一定的相对于建筑物的变形能力和必要的节点连接强度,防止其在地震中发生坠落或倒塌伤人。在建筑设计中,还有相当多的属于建筑布置的非结构构件,如内隔墙、内隔断、玻璃隔断、壁橱(柜)等,也要考虑它们与主体结构(柱、墙)的牢固锚拉,保障其抗震稳定性,不发生倒塌破坏,或采用与主体结构脱开的保障自身稳定的抗震措施。
2、房屋抗震横墙间距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这是根据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为框架的多层砌体房屋在历次地震中所出现的破坏特征所提出来的规定。对抗震横墙间距的最大限值控制,是因为当横墙间距过大时,楼盖的平面刚度削弱,水平地震力不能即时传递,使纵墙的侧向变形加大,抗震承载力降低,甚至导致纵墙的侧向失稳破坏倒塌。对房屋局部墙体尺寸最小限值的控制,是因为这些部位的墙体(包括承重和非承重外墙的尽端墙,内墙的阴角,高出屋面的女儿墙)在小于规定的最小限值时,墙体截面的抗震强度(抗弯、抗剪)就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导致墙体的开裂和倒塌破坏。所以,在建筑进行平立面布置设计时,要考虑这些来自实际震害经险的设计控制规定,使建筑设计为建筑抗震提供良好的基础。
3、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对于过高、过重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较干燥,高度约为15cm,加上基底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对冻深的削碱(对冻胀土可减少约10cm),埋深取50cm是可靠的。
五、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高,优秀的的建筑是当今人们主要追求之一。目前,发展“安全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市场机遇日趋成熟,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业中建筑抗震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要,而且是建筑业中安全的的基础。建筑的是否考虑好抗震要求,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好的建筑抗震结构必须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共同协作和良好配合才能实现。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
参考文献:
[1] 黄玉梅薛圣言:《论陶艺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及运用》,《中国陶瓷》,2009年09期
[2]刘文婷:《中国当代陶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3]张丽娟:《室内设计中现代陶艺的应用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李婷婷:《论现代陶艺在室内环境中的人文价值》,《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关键词:建筑、环境、节能、抗震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面对全球能源日益缺乏,以及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现象等问题。以这种“环境”概念为基准,以“建筑”的设计为内容,从而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在其中构成的形态的关系成为“建筑与环境”。并由此作为课题的出发点使得不少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安全建筑和节能环保建筑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是21实际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安全、节能和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建筑应遵守节约化、生态化、人性化、无害化等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建筑与环境的观念
对“环境问题”的揭示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今天,“环境问题”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民族以及军事等等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一跃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人类发展方向的首要议题之一对“环境”的理解,即“环境观念”也逐渐从“自然资源环境”拓展至.人文资源环境”一地域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健康环境、美学环境、权力环境、军事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等话语,已经得到普遍接受。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探索与“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课题,如建筑文化、建筑社会、建筑心理、环境行为、环境美学等。这些研究极大地扩展了“建筑与环境”的内涵。
三、建筑的节能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舒适的,合乎要求的室内外环成为人们的理想之所。所以温度、湿度、空气、阳光、声音、绿化、水体等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就变得非常重要。设计结合自然实际是用生态观念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順应自然规律。建筑的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均属这种范畴。在建筑物的各种物理指标满足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在废物污染的排放,在环境空气质量的控制,在建筑材料的开发,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布置,在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各处。建筑设计与自然都需要很好地结合,建立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通常环境条件越是不好,环境设计越要精心。
1、节能建筑是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2、一般来讲,节能建筑概念有3个基本层次:最初仅强调“节能”,即为了达到节能的目标可以牺牲部分热舒适的要求;后来强调“在建筑中保持能源”,即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目前较普遍的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积极主动的高效用能。我国建筑界对第三层次的概念有较一致的看法,即合理地使用和有效地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节能建筑的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h,最小日照距离1.lh,窗墙面积比宜<0.35,建筑外墙传热系数k值<1.5w(m2*k),要求节能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初砖混结构多层住宅达到舒适热环境效果的同时节能50%等。由于节能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即房间温度不会随着室外气温的变化而大幅度变化,有着自然的冬暖夏凉的效果,因此,被专家称为自然“空调房”。
四、建筑的抗震
对于建筑抗震来说,建筑设计在其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中是否把抗震的设计要求考虑在内,是否把建筑设计与结构抗震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将直接关系到所设计建筑物是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抗震承载力,能否在未来地震中使建筑物确保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和不出现较重震害的抗震效果。建筑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初步设计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而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钢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耗费。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建筑设计是作好建筑抗震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1、建筑构件(非结构构件)设计及建筑连接节点构造设计
在采用玻璃幕墙时,在建筑设计要求上,必须使玻璃幕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在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上,要将连接节点设计成能沿水平向有相应变位能力的节点构造,使其与建筑物的地震变形脱开,不给外挂的玻璃幕墙造成变形破坏。对于外挂的大型石材面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也应按上述要求考虑处理。对直接外贴的板材和瓷砖,则必须使其与主体结构能牢固锚拉和粘结,使其在地震时不脱开不坠落。对室内的各种装饰工程,尤其是悬吊的大型灯具,浮挂的雕塑,各种悬桃的人工艺术造景等,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重视其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稳定性,在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上也宜考虑它有一定的相对于建筑物的变形能力和必要的节点连接强度,防止其在地震中发生坠落或倒塌伤人。在建筑设计中,还有相当多的属于建筑布置的非结构构件,如内隔墙、内隔断、玻璃隔断、壁橱(柜)等,也要考虑它们与主体结构(柱、墙)的牢固锚拉,保障其抗震稳定性,不发生倒塌破坏,或采用与主体结构脱开的保障自身稳定的抗震措施。
2、房屋抗震横墙间距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这是根据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为框架的多层砌体房屋在历次地震中所出现的破坏特征所提出来的规定。对抗震横墙间距的最大限值控制,是因为当横墙间距过大时,楼盖的平面刚度削弱,水平地震力不能即时传递,使纵墙的侧向变形加大,抗震承载力降低,甚至导致纵墙的侧向失稳破坏倒塌。对房屋局部墙体尺寸最小限值的控制,是因为这些部位的墙体(包括承重和非承重外墙的尽端墙,内墙的阴角,高出屋面的女儿墙)在小于规定的最小限值时,墙体截面的抗震强度(抗弯、抗剪)就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导致墙体的开裂和倒塌破坏。所以,在建筑进行平立面布置设计时,要考虑这些来自实际震害经险的设计控制规定,使建筑设计为建筑抗震提供良好的基础。
3、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对于过高、过重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较干燥,高度约为15cm,加上基底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对冻深的削碱(对冻胀土可减少约10cm),埋深取50cm是可靠的。
五、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高,优秀的的建筑是当今人们主要追求之一。目前,发展“安全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市场机遇日趋成熟,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业中建筑抗震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要,而且是建筑业中安全的的基础。建筑的是否考虑好抗震要求,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好的建筑抗震结构必须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共同协作和良好配合才能实现。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
参考文献:
[1] 黄玉梅薛圣言:《论陶艺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及运用》,《中国陶瓷》,2009年09期
[2]刘文婷:《中国当代陶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3]张丽娟:《室内设计中现代陶艺的应用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李婷婷:《论现代陶艺在室内环境中的人文价值》,《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