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越多,越不容易引发争吵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尤其是在微博上,对于公共事件的争吵、辩驳、掐架是很常见的。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几乎没有人在网上争吵。
  从技术上说,欧美国家的社交网站,其各自的功能、特性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新浪微博功能很相近的Twitter,不会出现一个话题后面跟着上万条评论的情况,这是技术原因。出于力求简洁的目的,Twitter的评论功能并不像新浪微博那样可以几千条一起显示,用户也不能在转发话题时加上自己想说的话。
  拥有8亿多用户的Facebook从功能上说是用来交流的,但是也很少见到争吵。Facebook是一个将现实社交圈移植到网络上的社交网站,相对来说更加私人化,很少见到对于公共话题的讨论。
  作为在美国生活了十年的中国人,我所感受到的人文环境让我更愿意说,美国人不在互联网上争论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前不久,国内的网络上热议“方韩之争”“活熊取胆”等话题。可以肯定,在美国,如果发生类似事件,也会成为热门话题,引起轩然大波。国内的朋友问我,如果在美国有人用活熊取胆会怎样?我说,熊的问题在美国根本不算问题,因为美国人已经形成了保护动物权利的共识。中国很多现在才刚刚开始讨论的话题,美国在过去两百年内已经讨论过了。
  共识越多,越不容易引发争吵。
  大多数美国人对于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如何尊重司法程序、当权者应该受到更多监督等问题存有共识,这样的人文环境让美国人在一些问题上吵不起来。
  这不是“外国的月亮更圆”,美国的动物保护组织也曾为保护动物而和既得利益者大动干戈,现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也正在为非法移民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美国人并不是不“吵架”,但是他们的争论方式和中国人非常不同。和中国人相比,美国人更倾向于面对面交流。和我父辈差不多年龄的人经常会把“少说多看”挂在嘴边,还会经常这样告诫后辈。而美国的小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反对意见,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课后给老师写E-mail。
  分析互联网用户有一段时间了,我在试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更青睐“面对面”。
  除了文化习惯,美国人也有更多现实中交流的机会和渠道。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就可以办一份报纸,也可以写书自办发行或设置广播波段等。而互联网出现之前,在中国很难找到讨论公共话题的平台。论坛的出现是开始,后来一步步从博客再到微博。有了说话的空间,争论才慢慢出现。所以,现在所见的激烈的网络争论更像是能量长期积蓄后的大爆炸。
  但是,国内对于公共事件的争论大多起于网络也止于网络,很少转化为现实,很少最终形成定论。相反的,一旦争议性话题进入美国公众的视野,就会出现一个近乎程序性的连锁反应。
  前阵子,因为没有通过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议案,同性恋婚姻的支持者都站出来抗议。他们给议员写信、打电话,上街游行,演说,发传单,甚至到议员家或办公室围堵。
  媒体上也会出现不同派别的争论,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代表自由派,Fox News(福克斯新闻频道)代表保守派。对于那些牵涉政治的话题,媒体不会三缄其口,更不会统一口径。翻开美国的主流报纸,就会看到他们在为不同的政治观点相互掐架。美国公民更多的时候是去听,去接受来自民间组织、媒体、官方的不同声音,而他们的反应则体现在手中的选票上。对美国人来说,讨论公共话题并不是为了争吵出什么结果,而是通过说服公众去影响立法机构,从而推动立法。
  更多渠道的声音让美国人的争吵看起来更加有序和理性。方舟子如果到美国打假,也许根本不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每个人都可以讲话,“方舟子”的话语权自然就会受到制约。长期的话语权平等,形成的才会是正确的逻辑。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4期,有改动)
  《初中生世界》编辑部新浪微博地址是http://weibo.com/czssj,欢迎大家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交流!
其他文献
加拿大西北地区绵延着大片人们陌生的土地。笔者曾有幸应邀访问加拿大西北地区首府黄刀市,这里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淘金最热的地方,因当地富藏金矿、铜矿,土著人常佩带黄铜刀,故有“黄刀”市之称。    北极光魔力无穷    在前往黄刀市的飞机上,空姐递过来的餐巾纸上印着别致的图案:一道蓝光、一轮血红的太阳和一只彪悍的白熊。这个图案生动地勾勒出这座与北极相隔不远的加拿大西北小城的独特风景。图案中的“一道蓝光”
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女人,上至厅堂,下至厨房,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是母亲是个直性子,脾气十分暴躁。我脾气也不好,从小到大,我和母亲总是硝烟不断。  12岁,我处在叛逆的青春期。那次和一个女同学吵嘴,最后急了,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了她一拳,结果打得她鼻子出血。事后我吓坏了,老师把我揪到家,母亲陪着笑脸听完了训斥。老师刚走,母亲就罚我跪下。她先是骂,母亲嗓门大,她骂我一句往往整栋楼都能听见。“你个小兔崽子
“隐身术”,曾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梦想,以往只是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科学幻想常常是现实发明的向导,为了把梦想中的隐身术变为现实,美、英、日等国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会散射照在自己身上的光线,其中有些光线反射到观看者的眼里,于是人们就“看见”了这个物体。美国和英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据此原理计算出一种通过扭曲物体周围光线而使物体隐形的错综复杂的数学公式,并根据这些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从小失去妈妈的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到农村生活,认识了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青铜。葵花爸爸意外死亡后,无依无靠的她被好心的青铜家认养,葵花和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勇敢快乐地生活。葵花要回城市了,青铜不堪忍受离别的痛苦,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震动了所有人。   作品人物鲜活,叙述流畅,文字纯美,意境高雅,感情
诸子百家争鸣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形成群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战国时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马非马’。”意谓,“马”是指形体的概念,“白”是指颜色的概念,指形体的概念与指颜
1月26日下午,来自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的我们,有幸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的家中,采访这位古典文学界的知名教授。  郁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已经80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在听完我们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邀请我们坐下,缓缓地向我们讲起了他的往事。  一  郁贤皓教授1933年出生于上海,“1937年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我们一家人只得不停地逃难,吃糠咽菜,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哲人曾说过,上帝无法分身去照顾每个孩子,所以派天使化身为母亲,用纯洁无瑕的心来呵护孩子。一直以来,我都很相信这个传说。因为除了天使,再也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母亲。    一    小时候天真,对什么都信以为真。有一次妈妈给我讲童话故事,当说到一位有九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太调皮而变成一只布谷鸟时,妈妈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乖,她也会飞走。当时我被吓坏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半天也不起来。那时候的我,很怕
童真是一种境界,以这样循顺本性的心态面对生活,会发现缤纷的世界里,处处洋溢着简单、纯真、阳光的元素。  “很久很久以前……”童年的你是不是总沉浸在快乐的幻想中?今天呢?是生活的脚步泯灭了童真,还是因为你在顾虑别人说自己“孩子气”?那看看丰子恺、史铁生、陈祖芬、韩美林……他们可都是天真快乐的“大孩子”呀!  岁月的航船带我们驶离了那回不去的童年,童真也似乎在心底静悄悄地“冬眠”。但如果我们心向往之,
“以根的埋葬结束天真,驻足亦幻化成了归宿。年年扭转,却不曾遗失,土壤里最单纯的芳香。那些随秋风凋零的落叶,眨眼都明白了去向。”  大地有耳朵吗?有,妈妈说有,雨后钻出的蘑菇就是。大地上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没有耳朵,大地不就听不见了吗?  天空有眼睛吗?有,爸爸说有,空中悠悠的云朵就是。人世间有那么多赏心悦目的东西,没有眼睛,天空不就看不见了吗?  金色的童年,金色的笑脸。纯真的年华,纯真的话语。  
这部叙述无羁、寓意丰饶的长篇小说是一阕寻找天人合一的祈歌,作者苦著三年,历经四次修改后才得以完成。  小说中猎人、记者、烂头在为商州尚存的十五只狼拍照存档的差途中,血光之灾比比皆是,妖邪奇遇倏然丛生,诡事异象迭出不穷……  本书作者贾平凹是一个内心叛逆性和颠覆性很强的人,在文学的探索上是“喜新厌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会永远在一个巢里孵蛋,做好一个窝他就要走了”。这部《怀念狼》便是这位擅长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