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觉。由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要培养语感就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从而打开知识的大门。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和各种练习,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启发性的提问,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通过语音启发
如:在古诗《绝句》的教学中,我提问学生:从“黄鹂”和“白鹭”的名称中,你能知道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由于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为此我就在朗读时把“黄”和“白”处理成重音,从而减缓了学生思维的坡度,使学生悟出了“白鹭的羽毛是洁白的,黄鹂的羽毛是黄色的”,从而想象出了诗中色彩明丽的画面。
二、借助图示启发
如:同样是在古诗《绝句》的教学中,我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的意思:首先画出白雪覆盖的山岭,然后在雪岭的四周画一个方框。这时,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含”的准确意义。再如:在诗歌《瀑布》的教学中,当读到“啊,我看见了瀑布的全身!”时,我边读边将一幅放大的瀑布图迅速展开,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了“啊”字所表达的惊喜之情。
三、联系实际启发
如:理解《太阳》一文中“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一句的说明方法时,我叫一名学生与我并排而立,让其他学生说出我俩谁高谁矮,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学生自然就能悟出“作比较”的答案来,同时会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当前的教学内容上。
四、上下照应启发
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答案,只要认真研读文中的前后联系就会得到结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启发学生把上下文照应起来思考,领会其思想内容,感悟其情感。如: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通过看课文,可以得出:从“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就可以知道“惊弓之鸟”是害怕弓弦响的鸟。
五、诱导想象启发
对于一些诗句、比喻句、拟人句等的含义,可以通过想象或联想,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把握。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对“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巨石的高大和“千斤”的重量给人的感觉:千斤重的东西用双手的力量能移动它吗?“巨石”要怎样看?从而体会邱少云稳如泰山、严守纪律的高大形象以及坚如磐石的钢铁意志。
六、创设情境启发
有的课文感情洋溢、意境深远,这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气氛,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和意境。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播放与图像的展示以及教师饱含深情的讲述和娓娓的朗读,创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七、动作演示启发
有的词语只可意会不好言传,若一味局限于就词解词,往往会显得抽象枯涩,把握不住词的意蕴。如果借助动作演示,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词意。如:理解“精神”一词时,我挺了挺胸,面带笑容,健步走进教室,然后问学生:今天老师显得怎样?学生自然说出了——老师今天很有精神。有时引导某位学生演示动作,让其他学生体会感悟,也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总之,语感训练涉及许多方面,只有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启发,才能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内容的蕴含,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一、通过语音启发
如:在古诗《绝句》的教学中,我提问学生:从“黄鹂”和“白鹭”的名称中,你能知道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由于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为此我就在朗读时把“黄”和“白”处理成重音,从而减缓了学生思维的坡度,使学生悟出了“白鹭的羽毛是洁白的,黄鹂的羽毛是黄色的”,从而想象出了诗中色彩明丽的画面。
二、借助图示启发
如:同样是在古诗《绝句》的教学中,我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的意思:首先画出白雪覆盖的山岭,然后在雪岭的四周画一个方框。这时,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含”的准确意义。再如:在诗歌《瀑布》的教学中,当读到“啊,我看见了瀑布的全身!”时,我边读边将一幅放大的瀑布图迅速展开,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了“啊”字所表达的惊喜之情。
三、联系实际启发
如:理解《太阳》一文中“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一句的说明方法时,我叫一名学生与我并排而立,让其他学生说出我俩谁高谁矮,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学生自然就能悟出“作比较”的答案来,同时会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当前的教学内容上。
四、上下照应启发
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答案,只要认真研读文中的前后联系就会得到结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启发学生把上下文照应起来思考,领会其思想内容,感悟其情感。如: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通过看课文,可以得出:从“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就可以知道“惊弓之鸟”是害怕弓弦响的鸟。
五、诱导想象启发
对于一些诗句、比喻句、拟人句等的含义,可以通过想象或联想,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把握。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对“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巨石的高大和“千斤”的重量给人的感觉:千斤重的东西用双手的力量能移动它吗?“巨石”要怎样看?从而体会邱少云稳如泰山、严守纪律的高大形象以及坚如磐石的钢铁意志。
六、创设情境启发
有的课文感情洋溢、意境深远,这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气氛,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和意境。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播放与图像的展示以及教师饱含深情的讲述和娓娓的朗读,创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七、动作演示启发
有的词语只可意会不好言传,若一味局限于就词解词,往往会显得抽象枯涩,把握不住词的意蕴。如果借助动作演示,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词意。如:理解“精神”一词时,我挺了挺胸,面带笑容,健步走进教室,然后问学生:今天老师显得怎样?学生自然说出了——老师今天很有精神。有时引导某位学生演示动作,让其他学生体会感悟,也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总之,语感训练涉及许多方面,只有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启发,才能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内容的蕴含,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