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环境对胶质瘤的影响

来源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微环境已被证实与人体各大系统的肿瘤间均有密切联系。然而,肠道微环境与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瘤间的联系却常常被忽视。本综述介绍了肠道微环境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种途径对胶质瘤增殖的影响,以及肠脑轴传递的神经因子、信号通路、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能量代谢等机制,初步揭示肠脑轴对胶质瘤的作用;同时,也提示胶质瘤的研究可将视角投向CNS以外更广阔的方向中。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手术治疗时机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55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105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前行头部CT及MRI检查,同时加行双侧海马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并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根据患者的术前临床发作特点、影像学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1年以上,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中,48例海马硬化患者行前颞叶切除术(包括大部分海马及杏仁核);另外57例有其他病灶的患者先行病灶切除术,复查皮层脑电图其中23例患者仍有异常放电,对这23例患者加行前颞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入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50例马蹄形肛周脓肿病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及对照组(n=25),分别经括约肌间入路及传统入路行脓肿切开引流。比较两组病例手术耗时、手术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肛门功能、肛门形态、脓肿复发率、肛瘘成瘘率及复杂肛瘘占比。结果两组病例在手术耗时、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肛门功能、肛门形态、肛瘘成瘘率及复杂肛瘘占比结果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燕尾征”消失对帕金森病(PD)、特发性震颤(ET)及帕金森病叠加综合征(PP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PD患者(PD组)、22例ET患者(ET组)、20例PPS患者(PPS组)及44例非运动障碍患者(对照组)行头颅MRI SWI序列成像。计算各组黑质致密部背外侧区“燕尾征”评分及消失率,采用ROC曲线计算“燕尾征”消失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PPS组“燕尾征”评分显著升高(P=0.000,P=0.001)。与ET组比较,P
目的 分析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PEH)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超声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9年11月经手术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26例IPEH超
目的 探讨酪蛋白激酶1α1(CSNK1A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中325例脑胶质瘤患者的相关基因信息及临床资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首次脑卒中后言语失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44例脑卒中后言语失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 TMS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言语功能康复训练,r TMS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右侧Broca同源区1 Hz的r TMS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选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言语失用评定标准以及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言语失用评分及WAB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治疗后r TM
目的研究在体外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诱导为神经细胞的方法。方法在体外培养出生1~4 d大鼠幼仔皮层脑组织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在24孔板中将提纯、鉴定过的第三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在聚D-赖氨酸涂层的盖玻片上,并分为诱导组与对照两组。诱导组:将Y-27632(0.5μmol/L)、VPA(0.5μmol/L)、SB431542(94 nmol/L)、Rep Sox(25μmol/L)这4种小分子溶入二甲基亚砜(DMSO),再加入培养基中,最终达到0.5μmol/L,0.5μmol/L,94 nmol/L,25μmo
目的研究起源于额间沟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癫痫的临床症状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起源于额间沟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症状学、电生理学表现,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3例患者的致痫灶为右侧额间沟,2例患者为左侧额间沟,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行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检查确认额间沟为致痫灶;1例患者行射频热凝毁损术,其余4例患者行病灶或致痫灶切除术。5例患者术后随访疗效均达EngelⅠa级,其中3例患者的症状学表现难以按Chauvel额叶癫痫症状学分组体系归类。结论起源于额间沟的癫痫,即起源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尤以前交通动脉瘤最为常见。该处动脉瘤的破裂尤为凶险,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因此,近年来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诸多证据表明,遗传学因素、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以及临床因素在动脉瘤破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早期干预时机和治疗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