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抗HP、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慢性胃炎患者78例,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胃镜下胃炎愈合情况。结果:症状改善较快,胃黏膜愈合情况好。结论:综合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28-1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病变的常见多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隐痛伴恶心、呕吐、暖气、反酸、胃都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近年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染率达70%-90%[1],作者从2006-2009年对本院门诊及住院78例慢性胃炎患者就其临床症状、胃黏膜改变等情况,应用综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男56例,女12例,年龄26-76岁,平均50岁,病程1-17年,平均11年,均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5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肥厚性胃炎5例,其中Hp阳性46例。
1.2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消除紧张情绪,饮食易消化富于营养,避免刺激食物,安排有规律的生活,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
药物治疗:兰索拉唑40mg 1次/日,口服(晨起),丽珠胃三联 2次/日,口服,有Hp阳性者加用阿莫西林2.0g 2次/日,甲销唑400mg 2次/日。以上药物疗程3周,停药1周后评价疗效。
1.3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正常,Hp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好转,Hp阴性。有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好转,Hp阳性。无效:临床症状、胃镜复查无改变、Hp阳性。
1.4结果
本组78例中,疗程结束后67例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85%),9例症状减轻,3例无改变,有效率达97%,治疗后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异常,疗程中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副反应。
2讨论
慢性胃炎是多种有害因素和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2],其发病在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胃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害,表现为胃黏膜苍白缺血性改变或炎症性糜烂,微循环瘀滞,易于幽门螺杆菌生长,形成恶性循环。未经正规治疗,可逐步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疾病,近年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此病的罪魁祸首。从本组病例的临床总结中可以看到,慢性胃炎的分辨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次之;H.pylori的感染率也较高,说明H.pylori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卫生条件、群众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习惯等因素有关[3]。
针对上述病因,药物治疗以抑酸剂、抗幽门螺杆菌为主,而抑酸剂中,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明显,兰索拉唑具有抑酸作用起效快,能持续提高胃内pH值,抑酸作用更强,更有效[4]。全天维持较高的抑酸水平,具有有效促进症状消失和黏膜愈合的功能,且疗效无明显的个体差异等优势,故临床效果更加稳定可靠。丽珠胃三联是传统的CBX三联方案的改良方案,平均Hp根除率可达87%左右,其突出优点是病人依从性好,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副作用小。杀灭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半研究证明,Hp是人类胃窦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主要病因[5]。本组46例抗Hp抗体阳性(60%),提示大多数为Hp相关性胃炎。Hp的致病机制:主要是Hp脂多糖、尿素酶、空泡毒素与粘附毒素作用于胃上皮细胞受体,刺激宿主,出现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分泌紊乱,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形成,胃黏膜疏水性下降,胃上皮增殖与凋亡失衡。兰索拉唑能阻止Hp对胃上皮细胞粘附,抑制Hp脂酶和磷酯酶、蛋白酶对胃黏液层的降解,从而抑制了Hp致病作用,质子泵抑制剂与阿莫西林、甲硝唑合用不仅可以提高Hp根除率而且能抑制胃酸分泌[6]。另外临床医师也不可忽视一般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节、戒烟酒、禁服损害胃黏膜的药物等,在消除癥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注意控制易发因素,将会显著减少复发。兰索拉唑联合丽珠胃三联等综合治疗慢性胃炎起效迅速,安全可靠,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Kihn PW,Bames DM.The clinical longevity of porcelain veneers A48-month clinical evaluation[J].Jam Dent Assoc,1988,129:747-752.
[2] 吴玉娥,王淑英,刘大巍,等.慢性胃炎4741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96,8(25):39-40.
[3] 阮洪军,石美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关系初探[J].临床消化病杂志,1997,9(2):83-84.
[4] 李群,方玉,障振庭.义齿基托释出物的细胞毒性作用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3,11(4):208.
[5] 周殿元,杨海清,张万代.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277.
[6] 周殿元,张万代.关于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287.
【关键词】:慢性胃炎;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28-1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病变的常见多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隐痛伴恶心、呕吐、暖气、反酸、胃都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近年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染率达70%-90%[1],作者从2006-2009年对本院门诊及住院78例慢性胃炎患者就其临床症状、胃黏膜改变等情况,应用综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男56例,女12例,年龄26-76岁,平均50岁,病程1-17年,平均11年,均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5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肥厚性胃炎5例,其中Hp阳性46例。
1.2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消除紧张情绪,饮食易消化富于营养,避免刺激食物,安排有规律的生活,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
药物治疗:兰索拉唑40mg 1次/日,口服(晨起),丽珠胃三联 2次/日,口服,有Hp阳性者加用阿莫西林2.0g 2次/日,甲销唑400mg 2次/日。以上药物疗程3周,停药1周后评价疗效。
1.3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正常,Hp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好转,Hp阴性。有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好转,Hp阳性。无效:临床症状、胃镜复查无改变、Hp阳性。
1.4结果
本组78例中,疗程结束后67例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85%),9例症状减轻,3例无改变,有效率达97%,治疗后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异常,疗程中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副反应。
2讨论
慢性胃炎是多种有害因素和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2],其发病在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胃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害,表现为胃黏膜苍白缺血性改变或炎症性糜烂,微循环瘀滞,易于幽门螺杆菌生长,形成恶性循环。未经正规治疗,可逐步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疾病,近年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此病的罪魁祸首。从本组病例的临床总结中可以看到,慢性胃炎的分辨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次之;H.pylori的感染率也较高,说明H.pylori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卫生条件、群众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习惯等因素有关[3]。
针对上述病因,药物治疗以抑酸剂、抗幽门螺杆菌为主,而抑酸剂中,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明显,兰索拉唑具有抑酸作用起效快,能持续提高胃内pH值,抑酸作用更强,更有效[4]。全天维持较高的抑酸水平,具有有效促进症状消失和黏膜愈合的功能,且疗效无明显的个体差异等优势,故临床效果更加稳定可靠。丽珠胃三联是传统的CBX三联方案的改良方案,平均Hp根除率可达87%左右,其突出优点是病人依从性好,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副作用小。杀灭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半研究证明,Hp是人类胃窦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主要病因[5]。本组46例抗Hp抗体阳性(60%),提示大多数为Hp相关性胃炎。Hp的致病机制:主要是Hp脂多糖、尿素酶、空泡毒素与粘附毒素作用于胃上皮细胞受体,刺激宿主,出现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分泌紊乱,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形成,胃黏膜疏水性下降,胃上皮增殖与凋亡失衡。兰索拉唑能阻止Hp对胃上皮细胞粘附,抑制Hp脂酶和磷酯酶、蛋白酶对胃黏液层的降解,从而抑制了Hp致病作用,质子泵抑制剂与阿莫西林、甲硝唑合用不仅可以提高Hp根除率而且能抑制胃酸分泌[6]。另外临床医师也不可忽视一般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节、戒烟酒、禁服损害胃黏膜的药物等,在消除癥状、促进愈合、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注意控制易发因素,将会显著减少复发。兰索拉唑联合丽珠胃三联等综合治疗慢性胃炎起效迅速,安全可靠,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Kihn PW,Bames DM.The clinical longevity of porcelain veneers A48-month clinical evaluation[J].Jam Dent Assoc,1988,129:747-752.
[2] 吴玉娥,王淑英,刘大巍,等.慢性胃炎4741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96,8(25):39-40.
[3] 阮洪军,石美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关系初探[J].临床消化病杂志,1997,9(2):83-84.
[4] 李群,方玉,障振庭.义齿基托释出物的细胞毒性作用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3,11(4):208.
[5] 周殿元,杨海清,张万代.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277.
[6] 周殿元,张万代.关于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