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扶余县委、县政府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扶余经济腾飞积蓄了力量。
1.主要的经验和做法
1.1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稳步推进“三农”工作 扶余县委、县政府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稳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以“三推两早一达标”、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整地为主的农业适用新技术,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40万吨,跃居全国第四,荣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切实提高农业抗灾避灾能力,全县农作物保险面积达到15.4万公顷,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2.1亿元,同比增长20%。
一直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能否得到较快增加,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切实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0年,全县新增农产品加工业设备45台套,新建农产品加工业民营企业6户,通过技术改造8个,总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15个农产品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到10万亩,被省政府评为“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县”。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又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扶余县委,县政府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几年来,扶余县农产品加工业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加快推进农工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探索,我们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坚持效益优先、效率优先,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坚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把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作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不断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推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坚持一手抓强县强镇、一手抓落后乡镇,把先富带后富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1.3面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扶余县“三农”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突破;调整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集聚上取得新突破;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走体制创新促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大扶持力度,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上取得新突破。虽然扶余县这几年成功引进了联润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绿源生态养殖、成一禽业、百业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目前扶余县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三到五年时间将扶余建设成农业产业化大县。
1.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2010年,扶余县新建试点镇1个,各级试点村、推进村36个,完成项目建设140个。
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就农村而农村的传统型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构建起“城乡协调、工农并进”的和谐经济社会环境。结合县情,县委县政府强调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要打破以城乡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角度而言,县域经济作为宏观农村经济的微观单元,其发展程度、发展的快慢直接反映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所以,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支撑点。
主要做法是:在县域范围内,提升乡镇辐射区域,增强乡镇带动功能,拉动农产品、畜牧产品、禽蛋类产品、果蔬类产品、农用生产资料的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扩大经济实体整体规模,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三井子杂粮市场和县城作为城乡结合部、工农产品集散地以及明显的县域特色优势,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把农民与市场、农村同城市紧密地连接起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并进。
1.5大力加强牧业小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牧业经济是扶余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扶余县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畜禽防疫等全方位服务,挖掘和发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使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县里出台了牧业小区建设优惠政策,有效带动了规模养殖户的快速发展。牧业小区发展到32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7400户。我们还积极引导农民饲养适销对路的畜禽品种,林蛙、梅花鹿、獭兔、山鸡、红毛猪、乌鸡等新品种已落户农家,并有部分产品走出国门,打入俄罗斯等国市场。
如今,畜牧业已成为扶余县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截止目前,全县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131万头、34.8万头、38.5万只和1400万只,牧业产值实现25.2亿元,同比增长30.2%,牧业增加值实现16.9亿元,同比增长47.3%,占农林牧渔增加值的41.6%。
如何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引用县委徐杰书记的话就是要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产业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品牌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为手段,以改变增长方式,调整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实现外联市场,内联基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牧业经济。
具体做法是:一是抓龙头。江苏雨润集团、绿源生态养殖公司、百兴牧业、成一禽业等企业具有完备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养殖技术、良好的企业信誉。这些企业生产原料缺口大,急需扩大订单。各乡镇、各村要动员农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牧业养殖,与企业进行对接。把养殖订单签订到农户,品种引进到各家、购销组织合同签订到各村,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把牧业龙头企业纳入重点保护企业管理范围,享受相关的各种待遇,促进龙头企业尽快发展壮大。二是抓协会。培养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成立扶余县牧业经济总会,各乡镇成立牧业分会,各村成立牧业合作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组建协会,坚持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把协会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实体。各级协会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规划超前,科学合理,基本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三是抓品牌。坚持用现代理念发展品牌农产品,重点引进域外精品,培育出扶余自己的品牌、名牌。立足扶余传统优势,全力打造“扶余黄牛、生态笨猪、本地家鸡”等扶余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牧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抓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大户带动,实现规模养殖。充分发挥户带邻、邻带村、村带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树立典型牧业生产大户,及时总结和宣传其成功经验。有重点、有选择地优先发展一批专业养殖村、特色养殖户、典型养殖大户,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产生示范效应。五是推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收入16.5亿元。我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转化增值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全县玉米、花生、大豆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深加工和酿造业。
扶余县老榆树酒业有限公司,年转化玉米20万吨、年产5万吨优级酒、1万吨白酒的生产能力;扶余玉米种植面积大,秸秆资源取之不尽,秸秆利用大有文章可做,绿源玉米秸秆开发应运而生;利园米业、茂源精米加工厂等十几户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及鑫诚酒业、增盛永酒业有限公司等100多家大小酒厂先后开工投产,促进了粮食多渠道转化增值,并带动全县相关产业发展,可使3000多农民实现转移和就业;金禾、顺鑫、双龙等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的各种饲料,不但满足本县养殖业的需求,还有40%的产品销往周边县市;粮变肉、肉变钱,江苏雨润集团100万头畜禽屠宰加工项目,已建成并准备投入生产。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可实现收入6.5亿元,并拉长了扶余农业生产的链条,构筑起了扶余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2.主要规划与措施
2.1要高起点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规划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多个行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拓展就业领域,加快农業劳动力转移。要通过提高食品工业素质和发展水平,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房县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建设工业园区,形成“宝塔式”的优势产业群。
2.2要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信贷部门要安排专项贷款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农业、林业、水利等开发资金要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倾斜。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2.3要加强经营管理,拓市场,创名牌 要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要善于搞好市场经营。要放眼全国、全球市场,从国际国内同行业竞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来确定经营发展方向、目标。要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地区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新技术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共同利益体,搞好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的管理,要通过管理出效益,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4要加强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2.5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县委、县政府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重点扶持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省农委乡企局供稿)
1.主要的经验和做法
1.1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稳步推进“三农”工作 扶余县委、县政府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稳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以“三推两早一达标”、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整地为主的农业适用新技术,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40万吨,跃居全国第四,荣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切实提高农业抗灾避灾能力,全县农作物保险面积达到15.4万公顷,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2.1亿元,同比增长20%。
一直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能否得到较快增加,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切实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0年,全县新增农产品加工业设备45台套,新建农产品加工业民营企业6户,通过技术改造8个,总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15个农产品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到10万亩,被省政府评为“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县”。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又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扶余县委,县政府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几年来,扶余县农产品加工业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加快推进农工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探索,我们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坚持效益优先、效率优先,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坚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把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作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不断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推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坚持一手抓强县强镇、一手抓落后乡镇,把先富带后富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1.3面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扶余县“三农”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突破;调整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集聚上取得新突破;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走体制创新促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大扶持力度,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上取得新突破。虽然扶余县这几年成功引进了联润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绿源生态养殖、成一禽业、百业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目前扶余县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三到五年时间将扶余建设成农业产业化大县。
1.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2010年,扶余县新建试点镇1个,各级试点村、推进村36个,完成项目建设140个。
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就农村而农村的传统型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构建起“城乡协调、工农并进”的和谐经济社会环境。结合县情,县委县政府强调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要打破以城乡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角度而言,县域经济作为宏观农村经济的微观单元,其发展程度、发展的快慢直接反映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所以,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支撑点。
主要做法是:在县域范围内,提升乡镇辐射区域,增强乡镇带动功能,拉动农产品、畜牧产品、禽蛋类产品、果蔬类产品、农用生产资料的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扩大经济实体整体规模,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三井子杂粮市场和县城作为城乡结合部、工农产品集散地以及明显的县域特色优势,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把农民与市场、农村同城市紧密地连接起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并进。
1.5大力加强牧业小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牧业经济是扶余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扶余县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畜禽防疫等全方位服务,挖掘和发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使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县里出台了牧业小区建设优惠政策,有效带动了规模养殖户的快速发展。牧业小区发展到32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7400户。我们还积极引导农民饲养适销对路的畜禽品种,林蛙、梅花鹿、獭兔、山鸡、红毛猪、乌鸡等新品种已落户农家,并有部分产品走出国门,打入俄罗斯等国市场。
如今,畜牧业已成为扶余县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截止目前,全县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131万头、34.8万头、38.5万只和1400万只,牧业产值实现25.2亿元,同比增长30.2%,牧业增加值实现16.9亿元,同比增长47.3%,占农林牧渔增加值的41.6%。
如何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引用县委徐杰书记的话就是要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产业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品牌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为手段,以改变增长方式,调整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实现外联市场,内联基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牧业经济。
具体做法是:一是抓龙头。江苏雨润集团、绿源生态养殖公司、百兴牧业、成一禽业等企业具有完备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养殖技术、良好的企业信誉。这些企业生产原料缺口大,急需扩大订单。各乡镇、各村要动员农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牧业养殖,与企业进行对接。把养殖订单签订到农户,品种引进到各家、购销组织合同签订到各村,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把牧业龙头企业纳入重点保护企业管理范围,享受相关的各种待遇,促进龙头企业尽快发展壮大。二是抓协会。培养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成立扶余县牧业经济总会,各乡镇成立牧业分会,各村成立牧业合作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组建协会,坚持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把协会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实体。各级协会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规划超前,科学合理,基本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三是抓品牌。坚持用现代理念发展品牌农产品,重点引进域外精品,培育出扶余自己的品牌、名牌。立足扶余传统优势,全力打造“扶余黄牛、生态笨猪、本地家鸡”等扶余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牧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抓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大户带动,实现规模养殖。充分发挥户带邻、邻带村、村带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树立典型牧业生产大户,及时总结和宣传其成功经验。有重点、有选择地优先发展一批专业养殖村、特色养殖户、典型养殖大户,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产生示范效应。五是推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收入16.5亿元。我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转化增值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全县玉米、花生、大豆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深加工和酿造业。
扶余县老榆树酒业有限公司,年转化玉米20万吨、年产5万吨优级酒、1万吨白酒的生产能力;扶余玉米种植面积大,秸秆资源取之不尽,秸秆利用大有文章可做,绿源玉米秸秆开发应运而生;利园米业、茂源精米加工厂等十几户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及鑫诚酒业、增盛永酒业有限公司等100多家大小酒厂先后开工投产,促进了粮食多渠道转化增值,并带动全县相关产业发展,可使3000多农民实现转移和就业;金禾、顺鑫、双龙等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的各种饲料,不但满足本县养殖业的需求,还有40%的产品销往周边县市;粮变肉、肉变钱,江苏雨润集团100万头畜禽屠宰加工项目,已建成并准备投入生产。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可实现收入6.5亿元,并拉长了扶余农业生产的链条,构筑起了扶余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2.主要规划与措施
2.1要高起点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规划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多个行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拓展就业领域,加快农業劳动力转移。要通过提高食品工业素质和发展水平,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房县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建设工业园区,形成“宝塔式”的优势产业群。
2.2要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信贷部门要安排专项贷款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农业、林业、水利等开发资金要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倾斜。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2.3要加强经营管理,拓市场,创名牌 要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要善于搞好市场经营。要放眼全国、全球市场,从国际国内同行业竞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来确定经营发展方向、目标。要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地区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新技术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共同利益体,搞好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的管理,要通过管理出效益,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4要加强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2.5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县委、县政府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重点扶持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省农委乡企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