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新史观下的建筑史研究,采用不同的文明类型作为建筑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注重建筑与所属文明整体及同期其他创造物关联性。考察所有不同类型文明的建筑发展历程与成就。重视各类文明下的建筑成果与发展历程间相互影响。把建筑比较性研究置于的新时空背景下。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史;文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Abstract】A Stud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Based on New View of History,us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iviliza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unit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study the relatednes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civilization it’s belonged and the other contemporary creations. Inspect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all different types of the civilization. Study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 and th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between all kinds of the civilizations P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rchitecture on new space-time view.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Key words】history of architecture;civilization;view of cultural history;view of global history
建筑史隶属于建筑学学科,是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分支。我国的建筑史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初①,主要采用“编年体”、“传记体”、“国别体”等传统的治史方法,从遗址发掘、实物调研、文献考据等方面入手,逐渐地梳理与整理出我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脉络,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②。西方启蒙运动后,思想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史学研究领域也被注人了许多进步内容。其中颇具闪光点的理论是,认为人类社会可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则是这些社会形态整体地、有规律地、依次地从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的进化发展过程。维科、孔多塞③等人都以此为原则制定了确定社会形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并描绘出或单线的或多线的社会进化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学说。马克思是这些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位。他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勾画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阶段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也开始传播到我国。新中国的诞生后,这种先进的治史观更成为指导我们一切史学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石。各项史学研究成果也因此达到了新的深度与广度。建筑史研究领域当然也不例外④。然而,任何史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在我国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唯物史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却并没能与时俱进,反而被逐步地神圣化与教条化,所以造成其后的史学研究出现了大范围的停滞不前的局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政策。来自德国的哲学、法国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瑞士与俄国的语言学、奥地利的心理学等,对人类思想史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被大量地引进并广泛地应用到史学研究的工作中。前期唯物史观所形成的研究壁垒也被悄然打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史学研究春天的再次来临。建筑史研究领域其时的表现也是相当突出⑤。
史学研究的深入与史观、史料密切相关。过去我们常常片面地夸大史料的作用而忽略了史观的价值。认为只有新史料的出现才是治史、修史的必然。其实新史观的出现完全也有使我们重新治史、修史的必要。因为,不同的史观针对相同的史料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那怕是对旧史料的重新梳理、整合、发现、认识也是有意义的。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治史观值得我们注意,其中以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最具影响力。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它以文明发展与变化作为人类历史演进主线,考察、研究历史学中的一切问题。这里的文明概念相当宽泛,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文明史。文明史观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国际上公认最早系统阐释与应用这一史观的是斯宾格勒,其后还有汤因比和布罗代尔⑥ 等。全球史观,即超越地区、民族的限制,从全球的视角,整体、宏观地考察、理解、研究人类历史。全球史观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界初。国际学术界最早系统提出用该史观研究世界历史的是巴勒克拉夫⑦。这派其他的重要学者还有斯塔夫里阿诺斯、沃伦斯坦⑧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称其为新史观并不是指绝对时间意义上的,而是指它们相对于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界广泛应用的程度而言的。其实这些史观的源启在时间上并不比历史唯物主义晚,有的甚至更早。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地充实、修正、完善着自我。时至今日,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似乎已成为时下最先进、最主流的治史观之一。当代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史学著作就是在其指导下完成的⑨。目前求真求实的我国史学界已普遍地认识到,发展了的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配合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可以让历史更合理、更明晰、更透彻的被解读,并对引导人类健康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所以,近几年来,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修史、治史得到了竭力的提倡,并从许多方面一一展开、落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⑩。国外这方面的著作被大批地介绍与引进。作为建筑史的研究工作当然也需要跟上时代跳动的脉搏,到了应该全面系统地应用新史观治史,修史的时候。
应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研究建筑史问题,在视角、思路、方法、重点等方面与过去的常见方式都有所或多或少的不同,具体的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不同的文明类型作为建筑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其自身的创造史。人类在诞生特别是形成文明之后,用其自身非凡的创造力给自然界带来了数目繁多的创造物,改变着自然界的状态,同时也被自己的创造物改变着自己本身。文明是人类创造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时的一切创造过程及成果的总和构成了该文明。在面临不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这些创造物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最终使文明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当某种类型的文明确立后,这些凝结创造物上的特征又会变的相对稳定,影响着着后来者,并逐步成为表达与鉴别相应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的文明在早期阶段与地域、民族、国别等关系比较密切,但随着其不断的成熟、扩张、传播、传承,它逐步摆脱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的制约,成为只能靠其创造物自身综合表述的东西。建筑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当人类迈向文明后,它又成为不同文明最重要的创造物之一。过去在我们研究建筑史事,常常以国家、民族、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类型等作为单位进行分类,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单位现在看来都有或过于庞大或过于微小或关联不够直接等的嫌疑,这势必都会造成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新的研究基本单位的确定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过去建筑史研究中的不足,获得一些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在人类文明史研究领域中,对于人类文明类型的划分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描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在学习、梳理、掌握、借鉴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到更适合建筑史研究的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注重建筑与所属文明整体及同期其他创造物关联性的研究。文明的创造物通常宏观地被归纳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习俗的四大类。每项人类具体的创造物可能只隶属于其中的一类,也可能主要隶属于某类,也涉及到其他类,甚至可能并列的隶属于几大类。对于每个文明来说这四大类创造物是相互影响的。任何具体的创造物都不可能摆脱其他创造物而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同时,它们还会从整体上赋予该类文明一种独特的品质,形成整体文明的图景。这种整体文明特色一旦确立,就对该文明的一切具体创造物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也就是说,整体文明成就依赖于每项具体文明成就,同时也对其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每类整体文明的形成,绝不是其各项具体成就机械的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其复杂的、综合的、飞跃的、互动的融合过程。由此可见,在研究某类文明具体创造物时,注重其与整体文明及该文明同期其他创造物的关联是不容忽视。建筑是每类文明的重要创造物,它主要隶属于物质类文明成果,但也同时反映了文明中制度、精神、习俗类的成就与风貌,成为文明最综合、最全面的载体,常常被视为不同文明代言人与标志。所以,它与整体文明及其他文明创造物的关系更为密切、全面、多样。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建筑史研究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的问题,如建筑细部、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建筑类型、建筑型制、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等。还要理解它所依托的整体文明,以及它与该文明其他成果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其中对应于物质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生产力、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等。制度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经济管理方式等,精神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文学、艺术、宗教等。习俗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礼仪、仪式等。那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更应该重视。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
再次,考察所有不同类型文明的建筑发展历程与成就。人类发展到今天,历时性与共时性地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当然也创造了属于自身的建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界被文明中心论的思想所统治,形成了只重视研究他们认为重要的个别文明发展史的局面,并过分夸大了这些文明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得出了许多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结论。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样的史观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现在,我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虽有强弱、大小、优劣之分,但在价值和意义上绝无高下之别,正是其共同的作用,才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并影响着未来的前进方向。但文明中心论的思想余孽并没彻底根除,它还会不时地、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对其还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就建筑史研究领域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今人类建筑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无与伦比的成就,展现出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局面,得益于全世界所有类型文明建筑发展的共同贡献。因此,我们要研究每个不同类型文明的建筑发展史及其成就。不要有遗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建筑发展的整体,具有同等价值。虽然,有些文明提供给我们可供研究的建筑实物与文献资料较少,前辈留下的研究积累也不多。但这不能影响我们在思想上对其重视的程度。也许这更应该是激励我们加倍努力进行深入发掘的动力。同时,在研究某类文明下的建筑具体问题时,也应该将其置入全球各类文明相关成就的大背景下。这样才能减少偏见,得出更公允的结论。
再次,加强各类文明下的建筑成果与发展历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每个文明及其创造物的发展历程,除了主要取决于该文明本身的内在机制,其他文明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本质的或表面的。它们不仅表现在那些有着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甚至也存在于超越这两种关系的不同类型的文明间。文明史研究中常常根据其相互影响的特征,给不同文明间建立了各种易于理解的关系总结,如亲子的、姐妹的、卫星的等。其实研究不同类型文明间相互影响的仅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造成这种影响的方式、网络、机制等。这就涉及对文明的交往,传播,扩张,传承,融合,冲突等方面的特征及意义的理解与研究。在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中,也应该探明不同类型文明间建筑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方式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不同类型文明及整个人类文明下的建筑发展历程。
再次,建立新时空背景下的建筑比较性研究。比较性研究是科学的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即:预先设定研究目标,然后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或几个可比较的对象,基于某种特定的背景之下,发现其的存在的共性与特殊性,最终找到问题的合理答案或解决方式。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比较性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应用广泛。其比较的背景常常是基于时间的与空间的、或者说是历史的与地理的,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时空是任何事物的存在的必然形式,以此为作为研究史学问题的出发点与比较点是可行的,必要的、正确的。但针对着不同的研究问题与目标,也存在对其设置上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差别。过去,我们在建筑史研究中通常依据政治上的朝代与行政上的地区为其时空背景,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建筑本身发展的特点。当然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比较研究自然也就缺乏说服力。因此,为了更合理更完善地研究建筑问题的需要,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时空构架。新的时空构架紧扣文明发展的结果,在时间上对应文明的诞生、成长、衰落、灭亡分为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对应文明的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蛮族区分为四大区域。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都以此为时空基点。这其中包括每个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发展区域中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以及不同文明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区域中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
最后,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是政治家对学习历史意义的理解。对史学家来说,他们大多数人研究历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而是为了发现隐藏在事件表象背后的社会发现规律以及对建立何种组织体制与价值、道德标准才能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考。他们以朴素的历史意识为起点,逐渐建立自己的历史观进而发展形成自己的历史哲学。圣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⑾。在研究建筑史问题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和所属文明之间相互关系,思考与发现其能够促进文明及人类健康发展的途径。任何文明的健康发展需要文明内各类创造物间整体上的相互和谐。某些文明创造物的发展可以刺激其他文明创造物的发展并通过反作用进一步提高自身,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带动了整个文明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但这种创造物间的差异性与矛盾性需要较快地得到解决。如果某种文明创造物过分片面地发展以至其他创造物长期甚至不可能与其合理配合形成相互适应和谐的关系,就会对文明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文明的瓦解。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国家把宣传本民族创造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成就加以宣传,使其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这一结果导致大部分建筑史学家不能思考和探求建筑与所属文明及人类发展是否存在着适宜性的问题。关注建筑发展过程中这方面问题的总结,对指导当今建筑发展走出迷茫、迟疑、矛盾、混乱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负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的提出,就是对建筑发展需要溶入文明及人类生存大背景之下的反思。
注释
①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手抄本北宋《营造法式》,当即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力邀专家译注校对。1925年,以私人名义筹建营造学社。其后在美国资助下举办了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1930年3月营造学社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首个以中国古代建筑与历史为对象的学术团体诞生。
②此前只有日本学术界开始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与历史,如: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等。从中国营造学社的诞生至1946年的终结,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古建与历史的经典文章与著作,如:《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工段营造录》、《营造算例》、《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等。其中梁思成先生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是第一部国人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的著作。
③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把历史分为神的时期、英雄时期和人的时期三个阶段。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认为人类从第一时代到第十时代的不断进步是历史的必然。
④1959年在刘敦桢先主持下,集国内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于一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该书改稿8次,历时7载,成为其时中国建筑史研究积大成之作。时至今日也是后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一。
⑤郭湖生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要研究东方建筑,并纂写了《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一文。其研究团队张十庆博士、常青、饶小军博士等都在这一方向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深得全球史观的影响。
⑥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著名第二代年鉴学派史学家。
⑦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tbugh,1908-1984)英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⑧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⑨《全球通史》、《新全球史》就是在全球史观为指导下我国近几年引进的重要史学著作。
⑩2006年,历时8年编写的上海新版中学历史教材面世,该教材深受新史观的影响,出现很多与以往教材不同的内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作为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马克尧先生主编2004年出版的《世界文明史》也是新史观指导下的力作。
⑾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依据410年西哥特军事首领攻陷罗马城这一事件,探讨了历史发展超世俗的内涵,写出了伟大的经院哲学著作《上帝之城》。
参考文献
[1]林洙,中国营造学社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
[3]郭湖生,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J],建筑师,47期,1992(8),46-48
[4](英)汤因比,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M],插图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上下册)[M],第7版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6](美)本特利齐格勒,魏凤莲张颖等译,新全球史(上下册)[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7](英)克鲁克香克,弗莱彻建筑史[M],第20版英文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6,1
【关键词】建筑史;文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Abstract】A Stud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Based on New View of History,us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iviliza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unit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study the relatednes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civilization it’s belonged and the other contemporary creations. Inspect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all different types of the civilization. Study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 and th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between all kinds of the civilizations P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rchitecture on new space-time view.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Key words】history of architecture;civilization;view of cultural history;view of global history
建筑史隶属于建筑学学科,是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分支。我国的建筑史研究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初①,主要采用“编年体”、“传记体”、“国别体”等传统的治史方法,从遗址发掘、实物调研、文献考据等方面入手,逐渐地梳理与整理出我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脉络,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②。西方启蒙运动后,思想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史学研究领域也被注人了许多进步内容。其中颇具闪光点的理论是,认为人类社会可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则是这些社会形态整体地、有规律地、依次地从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的进化发展过程。维科、孔多塞③等人都以此为原则制定了确定社会形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并描绘出或单线的或多线的社会进化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学说。马克思是这些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位。他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勾画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阶段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也开始传播到我国。新中国的诞生后,这种先进的治史观更成为指导我们一切史学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石。各项史学研究成果也因此达到了新的深度与广度。建筑史研究领域当然也不例外④。然而,任何史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在我国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唯物史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却并没能与时俱进,反而被逐步地神圣化与教条化,所以造成其后的史学研究出现了大范围的停滞不前的局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政策。来自德国的哲学、法国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瑞士与俄国的语言学、奥地利的心理学等,对人类思想史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被大量地引进并广泛地应用到史学研究的工作中。前期唯物史观所形成的研究壁垒也被悄然打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史学研究春天的再次来临。建筑史研究领域其时的表现也是相当突出⑤。
史学研究的深入与史观、史料密切相关。过去我们常常片面地夸大史料的作用而忽略了史观的价值。认为只有新史料的出现才是治史、修史的必然。其实新史观的出现完全也有使我们重新治史、修史的必要。因为,不同的史观针对相同的史料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那怕是对旧史料的重新梳理、整合、发现、认识也是有意义的。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治史观值得我们注意,其中以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最具影响力。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它以文明发展与变化作为人类历史演进主线,考察、研究历史学中的一切问题。这里的文明概念相当宽泛,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文明史。文明史观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国际上公认最早系统阐释与应用这一史观的是斯宾格勒,其后还有汤因比和布罗代尔⑥ 等。全球史观,即超越地区、民族的限制,从全球的视角,整体、宏观地考察、理解、研究人类历史。全球史观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界初。国际学术界最早系统提出用该史观研究世界历史的是巴勒克拉夫⑦。这派其他的重要学者还有斯塔夫里阿诺斯、沃伦斯坦⑧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称其为新史观并不是指绝对时间意义上的,而是指它们相对于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界广泛应用的程度而言的。其实这些史观的源启在时间上并不比历史唯物主义晚,有的甚至更早。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地充实、修正、完善着自我。时至今日,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似乎已成为时下最先进、最主流的治史观之一。当代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史学著作就是在其指导下完成的⑨。目前求真求实的我国史学界已普遍地认识到,发展了的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配合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可以让历史更合理、更明晰、更透彻的被解读,并对引导人类健康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所以,近几年来,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修史、治史得到了竭力的提倡,并从许多方面一一展开、落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⑩。国外这方面的著作被大批地介绍与引进。作为建筑史的研究工作当然也需要跟上时代跳动的脉搏,到了应该全面系统地应用新史观治史,修史的时候。
应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研究建筑史问题,在视角、思路、方法、重点等方面与过去的常见方式都有所或多或少的不同,具体的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不同的文明类型作为建筑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其自身的创造史。人类在诞生特别是形成文明之后,用其自身非凡的创造力给自然界带来了数目繁多的创造物,改变着自然界的状态,同时也被自己的创造物改变着自己本身。文明是人类创造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时的一切创造过程及成果的总和构成了该文明。在面临不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这些创造物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最终使文明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当某种类型的文明确立后,这些凝结创造物上的特征又会变的相对稳定,影响着着后来者,并逐步成为表达与鉴别相应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的文明在早期阶段与地域、民族、国别等关系比较密切,但随着其不断的成熟、扩张、传播、传承,它逐步摆脱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的制约,成为只能靠其创造物自身综合表述的东西。建筑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当人类迈向文明后,它又成为不同文明最重要的创造物之一。过去在我们研究建筑史事,常常以国家、民族、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类型等作为单位进行分类,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单位现在看来都有或过于庞大或过于微小或关联不够直接等的嫌疑,这势必都会造成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新的研究基本单位的确定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过去建筑史研究中的不足,获得一些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在人类文明史研究领域中,对于人类文明类型的划分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描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在学习、梳理、掌握、借鉴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到更适合建筑史研究的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注重建筑与所属文明整体及同期其他创造物关联性的研究。文明的创造物通常宏观地被归纳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习俗的四大类。每项人类具体的创造物可能只隶属于其中的一类,也可能主要隶属于某类,也涉及到其他类,甚至可能并列的隶属于几大类。对于每个文明来说这四大类创造物是相互影响的。任何具体的创造物都不可能摆脱其他创造物而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同时,它们还会从整体上赋予该类文明一种独特的品质,形成整体文明的图景。这种整体文明特色一旦确立,就对该文明的一切具体创造物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也就是说,整体文明成就依赖于每项具体文明成就,同时也对其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每类整体文明的形成,绝不是其各项具体成就机械的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其复杂的、综合的、飞跃的、互动的融合过程。由此可见,在研究某类文明具体创造物时,注重其与整体文明及该文明同期其他创造物的关联是不容忽视。建筑是每类文明的重要创造物,它主要隶属于物质类文明成果,但也同时反映了文明中制度、精神、习俗类的成就与风貌,成为文明最综合、最全面的载体,常常被视为不同文明代言人与标志。所以,它与整体文明及其他文明创造物的关系更为密切、全面、多样。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建筑史研究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的问题,如建筑细部、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建筑类型、建筑型制、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等。还要理解它所依托的整体文明,以及它与该文明其他成果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其中对应于物质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生产力、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等。制度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经济管理方式等,精神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文学、艺术、宗教等。习俗类的其他重要创造物有礼仪、仪式等。那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更应该重视。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
再次,考察所有不同类型文明的建筑发展历程与成就。人类发展到今天,历时性与共时性地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当然也创造了属于自身的建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界被文明中心论的思想所统治,形成了只重视研究他们认为重要的个别文明发展史的局面,并过分夸大了这些文明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得出了许多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结论。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样的史观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现在,我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虽有强弱、大小、优劣之分,但在价值和意义上绝无高下之别,正是其共同的作用,才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并影响着未来的前进方向。但文明中心论的思想余孽并没彻底根除,它还会不时地、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对其还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就建筑史研究领域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今人类建筑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无与伦比的成就,展现出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局面,得益于全世界所有类型文明建筑发展的共同贡献。因此,我们要研究每个不同类型文明的建筑发展史及其成就。不要有遗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建筑发展的整体,具有同等价值。虽然,有些文明提供给我们可供研究的建筑实物与文献资料较少,前辈留下的研究积累也不多。但这不能影响我们在思想上对其重视的程度。也许这更应该是激励我们加倍努力进行深入发掘的动力。同时,在研究某类文明下的建筑具体问题时,也应该将其置入全球各类文明相关成就的大背景下。这样才能减少偏见,得出更公允的结论。
再次,加强各类文明下的建筑成果与发展历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每个文明及其创造物的发展历程,除了主要取决于该文明本身的内在机制,其他文明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本质的或表面的。它们不仅表现在那些有着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甚至也存在于超越这两种关系的不同类型的文明间。文明史研究中常常根据其相互影响的特征,给不同文明间建立了各种易于理解的关系总结,如亲子的、姐妹的、卫星的等。其实研究不同类型文明间相互影响的仅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造成这种影响的方式、网络、机制等。这就涉及对文明的交往,传播,扩张,传承,融合,冲突等方面的特征及意义的理解与研究。在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中,也应该探明不同类型文明间建筑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方式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不同类型文明及整个人类文明下的建筑发展历程。
再次,建立新时空背景下的建筑比较性研究。比较性研究是科学的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即:预先设定研究目标,然后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或几个可比较的对象,基于某种特定的背景之下,发现其的存在的共性与特殊性,最终找到问题的合理答案或解决方式。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比较性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应用广泛。其比较的背景常常是基于时间的与空间的、或者说是历史的与地理的,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时空是任何事物的存在的必然形式,以此为作为研究史学问题的出发点与比较点是可行的,必要的、正确的。但针对着不同的研究问题与目标,也存在对其设置上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差别。过去,我们在建筑史研究中通常依据政治上的朝代与行政上的地区为其时空背景,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建筑本身发展的特点。当然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比较研究自然也就缺乏说服力。因此,为了更合理更完善地研究建筑问题的需要,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时空构架。新的时空构架紧扣文明发展的结果,在时间上对应文明的诞生、成长、衰落、灭亡分为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对应文明的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蛮族区分为四大区域。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都以此为时空基点。这其中包括每个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发展区域中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以及不同文明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区域中各项建筑问题的比较性研究。
最后,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是政治家对学习历史意义的理解。对史学家来说,他们大多数人研究历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而是为了发现隐藏在事件表象背后的社会发现规律以及对建立何种组织体制与价值、道德标准才能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考。他们以朴素的历史意识为起点,逐渐建立自己的历史观进而发展形成自己的历史哲学。圣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⑾。在研究建筑史问题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和所属文明之间相互关系,思考与发现其能够促进文明及人类健康发展的途径。任何文明的健康发展需要文明内各类创造物间整体上的相互和谐。某些文明创造物的发展可以刺激其他文明创造物的发展并通过反作用进一步提高自身,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带动了整个文明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但这种创造物间的差异性与矛盾性需要较快地得到解决。如果某种文明创造物过分片面地发展以至其他创造物长期甚至不可能与其合理配合形成相互适应和谐的关系,就会对文明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文明的瓦解。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国家把宣传本民族创造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成就加以宣传,使其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这一结果导致大部分建筑史学家不能思考和探求建筑与所属文明及人类发展是否存在着适宜性的问题。关注建筑发展过程中这方面问题的总结,对指导当今建筑发展走出迷茫、迟疑、矛盾、混乱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负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的提出,就是对建筑发展需要溶入文明及人类生存大背景之下的反思。
注释
①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手抄本北宋《营造法式》,当即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力邀专家译注校对。1925年,以私人名义筹建营造学社。其后在美国资助下举办了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1930年3月营造学社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首个以中国古代建筑与历史为对象的学术团体诞生。
②此前只有日本学术界开始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与历史,如: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等。从中国营造学社的诞生至1946年的终结,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古建与历史的经典文章与著作,如:《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工段营造录》、《营造算例》、《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等。其中梁思成先生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是第一部国人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的著作。
③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把历史分为神的时期、英雄时期和人的时期三个阶段。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认为人类从第一时代到第十时代的不断进步是历史的必然。
④1959年在刘敦桢先主持下,集国内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于一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该书改稿8次,历时7载,成为其时中国建筑史研究积大成之作。时至今日也是后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一。
⑤郭湖生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要研究东方建筑,并纂写了《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一文。其研究团队张十庆博士、常青、饶小军博士等都在这一方向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深得全球史观的影响。
⑥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著名第二代年鉴学派史学家。
⑦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tbugh,1908-1984)英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⑧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⑨《全球通史》、《新全球史》就是在全球史观为指导下我国近几年引进的重要史学著作。
⑩2006年,历时8年编写的上海新版中学历史教材面世,该教材深受新史观的影响,出现很多与以往教材不同的内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作为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马克尧先生主编2004年出版的《世界文明史》也是新史观指导下的力作。
⑾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依据410年西哥特军事首领攻陷罗马城这一事件,探讨了历史发展超世俗的内涵,写出了伟大的经院哲学著作《上帝之城》。
参考文献
[1]林洙,中国营造学社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
[3]郭湖生,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J],建筑师,47期,1992(8),46-48
[4](英)汤因比,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M],插图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上下册)[M],第7版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6](美)本特利齐格勒,魏凤莲张颖等译,新全球史(上下册)[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7](英)克鲁克香克,弗莱彻建筑史[M],第20版英文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