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扩散思维、分散思维、幅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求异,就是寻求变异。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性的思维形式。进行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向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突破习惯范围,选取不同角度,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正确认识的过程。
求异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思维形式,它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因为进行求异思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只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求异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广开思路,寻求真理,解决问题。就是说:"殊图"必须"同归"。
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是允许学生存在理解的差异。
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正确答案。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就不能一个问题只肯定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
二是鼓励学生求异的思想萌动。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打开思路,超越常规,提出某些不同寻常的与教材不相一致的看法。这时候,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求异的思想萌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即: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吉尔福特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求异思维的研究和科学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我们依据这三个特性,分别提出有关的训练建议:
首先,谈谈多端性,它又称非单一性和流畅性。多端性,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重点是个"多"字。
多端性训练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 多途径作业。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各自发挥创造性,使用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法,迅速而正确的完成任务。学生各自的办法,经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后,就成为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做,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多方案选择。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出若干供选择的答案,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来,答案可以不止一个。
3 多角度回答。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某项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作出两种以上不相同的正确答案。
其次,说变通性。它又称非僵硬性,或灵活性,这是求异思维的第二个特性。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说,就是思考问题时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依据现成的材料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面对眼前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提出独特的见解。
最后,是关于独特性,它又称非一般性。
独特性,是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限度,提出不同凡俗的独特见解,重点是一个"独"字。
进行独特性训练时,对学生的要求可采取较低的层次,即对于学生来说,在他的知识范围内是前所未有的即可。因为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要求他们马上就为人类社会做出有价值的发明创造。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引起兴趣的事务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例如:讲汽车构造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给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什么叫汽车?它共有多少零件?汽车的心脏在那里?我国最早的一部汽车的发动机是什么样的?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又能同汽车联系上的问题,使一些刚刚接触汽车的学生对汽车有初步的了解,这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汽车上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有的教师还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他们在给学生讲理论课的同时,把一些实验、教具都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以便更加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强调自学能力。我们要吸取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经验,在传授知识并发展思维启发式教学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今年来在教学改革中各科教师都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上下功夫,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有方,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其三,要多读,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精读,逐字逐句的理解。其四,学习方法得当,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实行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做好预习,注意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
2、注重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重视利用实验手段、操作能力,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因为高校的特点就是培养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的技术大军。要想学生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所以在校期间,不但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學院教育,办好实习工厂,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能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4、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辅助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内驱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指导、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各科的特点,充分运用图片、模具、实物等,加强各种直观性、形象性,尽力把教材讲"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同步。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青年学生容易动情也重感情,教师应注重保护他们的热情和激情,并将其热情积极引导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顽强的优良品质。把火热的激情变成学习的动力,把远大的抱负化为踏实的学习行动,用锲而不舍的、不间断的学习去创造更好的成绩。
总之,高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来尽可能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为走向社会、建设国家发挥更大的才能,使我国广大企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腾飞的"战略武器"。
所谓求异,就是寻求变异。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性的思维形式。进行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向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突破习惯范围,选取不同角度,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正确认识的过程。
求异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思维形式,它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因为进行求异思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只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求异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广开思路,寻求真理,解决问题。就是说:"殊图"必须"同归"。
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是允许学生存在理解的差异。
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正确答案。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就不能一个问题只肯定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
二是鼓励学生求异的思想萌动。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打开思路,超越常规,提出某些不同寻常的与教材不相一致的看法。这时候,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求异的思想萌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即: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吉尔福特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求异思维的研究和科学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我们依据这三个特性,分别提出有关的训练建议:
首先,谈谈多端性,它又称非单一性和流畅性。多端性,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重点是个"多"字。
多端性训练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 多途径作业。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各自发挥创造性,使用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法,迅速而正确的完成任务。学生各自的办法,经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后,就成为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做,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多方案选择。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出若干供选择的答案,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来,答案可以不止一个。
3 多角度回答。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某项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作出两种以上不相同的正确答案。
其次,说变通性。它又称非僵硬性,或灵活性,这是求异思维的第二个特性。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说,就是思考问题时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依据现成的材料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面对眼前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提出独特的见解。
最后,是关于独特性,它又称非一般性。
独特性,是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限度,提出不同凡俗的独特见解,重点是一个"独"字。
进行独特性训练时,对学生的要求可采取较低的层次,即对于学生来说,在他的知识范围内是前所未有的即可。因为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要求他们马上就为人类社会做出有价值的发明创造。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引起兴趣的事务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例如:讲汽车构造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给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什么叫汽车?它共有多少零件?汽车的心脏在那里?我国最早的一部汽车的发动机是什么样的?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又能同汽车联系上的问题,使一些刚刚接触汽车的学生对汽车有初步的了解,这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汽车上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有的教师还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他们在给学生讲理论课的同时,把一些实验、教具都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以便更加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强调自学能力。我们要吸取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经验,在传授知识并发展思维启发式教学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今年来在教学改革中各科教师都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上下功夫,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有方,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其三,要多读,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精读,逐字逐句的理解。其四,学习方法得当,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实行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做好预习,注意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
2、注重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重视利用实验手段、操作能力,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因为高校的特点就是培养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的技术大军。要想学生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所以在校期间,不但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學院教育,办好实习工厂,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能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4、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辅助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内驱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指导、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各科的特点,充分运用图片、模具、实物等,加强各种直观性、形象性,尽力把教材讲"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同步。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青年学生容易动情也重感情,教师应注重保护他们的热情和激情,并将其热情积极引导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顽强的优良品质。把火热的激情变成学习的动力,把远大的抱负化为踏实的学习行动,用锲而不舍的、不间断的学习去创造更好的成绩。
总之,高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来尽可能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为走向社会、建设国家发挥更大的才能,使我国广大企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腾飞的"战略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