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非典”事件开始,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越来越重视,新闻发布制度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工作改进显著日渐成熟。现在政府与民众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上的互动越来越多,本文探讨新形式下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传播效果,希望对提高政府新闻发布效果带来帮助。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传播效果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越来越多,被社会大众所关注。政府通过新闻发布,同媒体和公众沟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减少社会大众疑虑,避免造成恐慌。政府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作新闻发布,是对公民知情权利的保障,使政府工作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
一、不同的传播要素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渠道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现在,媒介渠道的融合,使信息传播的形态变得多种多样,传播的内容的也更加丰富。对于受众群体而言,不论对媒介信息,还是媒介渠道,受众都是选择性的接触、理解和记忆。现在媒介生态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媒介渠道增加,受众群体分化明显,而且随时有新媒介技术介入[1]。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其传播效果已经不能达到理想目的,随之而起的网状发布渠道为新闻发布带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舆论的环境,政府对社会的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近年来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如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等,民意的表达方式变化非常大,舆论环境产生了根本上的改变,政府部门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突发公共时间新闻发布的思路以及处理原则。
(二)传播态度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面对突发事件传播时政府常表现出以下几种态度: “对立态度”、“情感态度”、“协商态度”等。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在事实传播中容易出现“对立态度”,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就把事件当事人放在对立面看待,以这种对立态度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不仅无法平息大众舆论,反而会引起大众不满,导致舆论向着负面影响反弹。
情感态度就是以情动人,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时必须态度真诚,这样才能打动公众。比如诚恳的向当事人道歉等,比如2011年上海地铁出现了追尾事故,为了妥善解决突发情况申通地铁公司在官方微博发向公众发布道歉声明,虽然道歉的帖子经过了多次的删改,但是申通地铁公司的态度诚恳,得到了公众的谅解和认可。
2011年南京某地铁公司为了建设地铁砍伐并迁走梧桐,这件事引起市民优思,市民发起拯救梧桐树的运动,南京政府通过媒体了解市民意见,积极的和市民沟通协商,并且副市长亲自考察并作出回应,政府的“协商态度”“顺利了化解了这场公共危机[2]。
现在我们进入了微信为代表的媒体时代,人们不喜欢新闻传播中政府过多的打官腔说桃花,而是希望听到一些个性化的实在的语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政府在用媒体解决突发事件时态度强硬,经常使用外交辞令,甚至有人说出“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种强势的语言,政府官员在新闻发布时用语保守刻板,官话连篇,这样不但不能及时解决突发问题,甚至会进一步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三)新聞发布主体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中,新闻发言人一般分为两种:第一、新闻发言人由相关的政府部门领导担任,高层领导主持新闻发布会,既是对突发事件的重视,也是新闻信息的发布具有权威性,能够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体也非常认同这种方式。第二、在新闻发布会中,有民众和专家、学者介入,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信息的说服力,传播效果更好。
二、多媒体时代政府妥善解决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对策建议
(一)及时发布信息,补充信息真空,注意信息时效
在现今舆论环境中,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是非常突然的,瞬间爆发且又会牵扯到很多方面,其奇特性和不确定性又使媒体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政府作为消息的权威来源,必须及时作出新闻发布,否则,其他消息來源就会占据传播空间,可能导致不利信息传播,致使谣言四起,损坏政府公信力。及时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能够填充危机发生的24小时“信息真空”,如果新闻发布不及时,“信息真空”就会充满负面、错误的信息,对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二)依据渐进原则,实时发布消息
突发事件一般都会持续发展一段时间,短时间内明晰整个事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能等事件解决后才进行新闻发布,否则会错过澄清事件真实情况的最佳时机,导致政府工作被动,不利于事件顺利解决。突发事件初爆发时,要第一时间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事件信息作出简要客观的新闻发布,如情况允许最好也能够告知原因[3]。政府要先发制人,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手。随后,保持对事件进展的后续跟踪发布。新闻发布需秉承实事求是原则,在情况允许下尽量提供消息;突发事件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新闻发布也必须随着事件进展进行,不断跟进事件解决情况,完善消息发布。相关部门对事件发展要全程高度关注,逐步将消息发布给媒体和社会公众。
(三)整合多媒体渠道,利用多媒体做好和公众的沟通互动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喜欢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博客、微信、播客和其他的社交网越来越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习性。虽然新媒体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是它们对事件的传播是即使、的开放的、全方位的,媒体观点、情绪的表达、点对面的传播构成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很多突发事件因为有了网络的参与变成网络舆情事件,而且从网上发展到线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公务人员要提高网络应用水平,增强问政能力;一方面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同时在工作中要用网络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4]。
(四)政府公务人员要提升媒介素质和新闻传播能力
公务人员素质低面对突发事件官员缺少新闻传播能力,新闻发布中出现各种雷人言论,比如铁道部发言人引发的“高铁体”让网友争相模仿,官员业务能力对于新闻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还是有很多官员不了解新媒体传播模式引发负面舆论,在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中,陕西省某宣传主任开通博客多次发文对网友质疑进行回应,招到了很多“打虎派”的攻击反驳。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政府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防止出现不当言行引发负面舆论[5]。
结束语
政府在过去是全民意见的代表者,但现在环境已经变化,政治表达、利益表达、经济表达多元化,促使政府的角色作出了重要改变,政府的新闻发布,在方式和理念上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理念,更多的政府部门都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发布模式,转而更加积极地同社会各方面利益进行协调,秉着坦诚和平等的态度和公众互动和沟通,努力打造民主亲民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于晶.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传播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吕晴.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陈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吕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变迁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02:103-117.
[5]张洁.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体制性瓶颈[J].新闻爱好者,2010,12:11-12.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传播效果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越来越多,被社会大众所关注。政府通过新闻发布,同媒体和公众沟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减少社会大众疑虑,避免造成恐慌。政府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作新闻发布,是对公民知情权利的保障,使政府工作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
一、不同的传播要素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渠道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现在,媒介渠道的融合,使信息传播的形态变得多种多样,传播的内容的也更加丰富。对于受众群体而言,不论对媒介信息,还是媒介渠道,受众都是选择性的接触、理解和记忆。现在媒介生态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媒介渠道增加,受众群体分化明显,而且随时有新媒介技术介入[1]。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其传播效果已经不能达到理想目的,随之而起的网状发布渠道为新闻发布带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舆论的环境,政府对社会的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近年来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如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等,民意的表达方式变化非常大,舆论环境产生了根本上的改变,政府部门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突发公共时间新闻发布的思路以及处理原则。
(二)传播态度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面对突发事件传播时政府常表现出以下几种态度: “对立态度”、“情感态度”、“协商态度”等。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在事实传播中容易出现“对立态度”,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就把事件当事人放在对立面看待,以这种对立态度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不仅无法平息大众舆论,反而会引起大众不满,导致舆论向着负面影响反弹。
情感态度就是以情动人,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时必须态度真诚,这样才能打动公众。比如诚恳的向当事人道歉等,比如2011年上海地铁出现了追尾事故,为了妥善解决突发情况申通地铁公司在官方微博发向公众发布道歉声明,虽然道歉的帖子经过了多次的删改,但是申通地铁公司的态度诚恳,得到了公众的谅解和认可。
2011年南京某地铁公司为了建设地铁砍伐并迁走梧桐,这件事引起市民优思,市民发起拯救梧桐树的运动,南京政府通过媒体了解市民意见,积极的和市民沟通协商,并且副市长亲自考察并作出回应,政府的“协商态度”“顺利了化解了这场公共危机[2]。
现在我们进入了微信为代表的媒体时代,人们不喜欢新闻传播中政府过多的打官腔说桃花,而是希望听到一些个性化的实在的语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政府在用媒体解决突发事件时态度强硬,经常使用外交辞令,甚至有人说出“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种强势的语言,政府官员在新闻发布时用语保守刻板,官话连篇,这样不但不能及时解决突发问题,甚至会进一步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三)新聞发布主体对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中,新闻发言人一般分为两种:第一、新闻发言人由相关的政府部门领导担任,高层领导主持新闻发布会,既是对突发事件的重视,也是新闻信息的发布具有权威性,能够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体也非常认同这种方式。第二、在新闻发布会中,有民众和专家、学者介入,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信息的说服力,传播效果更好。
二、多媒体时代政府妥善解决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对策建议
(一)及时发布信息,补充信息真空,注意信息时效
在现今舆论环境中,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是非常突然的,瞬间爆发且又会牵扯到很多方面,其奇特性和不确定性又使媒体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政府作为消息的权威来源,必须及时作出新闻发布,否则,其他消息來源就会占据传播空间,可能导致不利信息传播,致使谣言四起,损坏政府公信力。及时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能够填充危机发生的24小时“信息真空”,如果新闻发布不及时,“信息真空”就会充满负面、错误的信息,对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二)依据渐进原则,实时发布消息
突发事件一般都会持续发展一段时间,短时间内明晰整个事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能等事件解决后才进行新闻发布,否则会错过澄清事件真实情况的最佳时机,导致政府工作被动,不利于事件顺利解决。突发事件初爆发时,要第一时间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事件信息作出简要客观的新闻发布,如情况允许最好也能够告知原因[3]。政府要先发制人,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手。随后,保持对事件进展的后续跟踪发布。新闻发布需秉承实事求是原则,在情况允许下尽量提供消息;突发事件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新闻发布也必须随着事件进展进行,不断跟进事件解决情况,完善消息发布。相关部门对事件发展要全程高度关注,逐步将消息发布给媒体和社会公众。
(三)整合多媒体渠道,利用多媒体做好和公众的沟通互动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喜欢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博客、微信、播客和其他的社交网越来越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习性。虽然新媒体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是它们对事件的传播是即使、的开放的、全方位的,媒体观点、情绪的表达、点对面的传播构成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很多突发事件因为有了网络的参与变成网络舆情事件,而且从网上发展到线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公务人员要提高网络应用水平,增强问政能力;一方面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同时在工作中要用网络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4]。
(四)政府公务人员要提升媒介素质和新闻传播能力
公务人员素质低面对突发事件官员缺少新闻传播能力,新闻发布中出现各种雷人言论,比如铁道部发言人引发的“高铁体”让网友争相模仿,官员业务能力对于新闻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还是有很多官员不了解新媒体传播模式引发负面舆论,在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中,陕西省某宣传主任开通博客多次发文对网友质疑进行回应,招到了很多“打虎派”的攻击反驳。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政府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防止出现不当言行引发负面舆论[5]。
结束语
政府在过去是全民意见的代表者,但现在环境已经变化,政治表达、利益表达、经济表达多元化,促使政府的角色作出了重要改变,政府的新闻发布,在方式和理念上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理念,更多的政府部门都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发布模式,转而更加积极地同社会各方面利益进行协调,秉着坦诚和平等的态度和公众互动和沟通,努力打造民主亲民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于晶.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传播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吕晴.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陈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吕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变迁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02:103-117.
[5]张洁.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体制性瓶颈[J].新闻爱好者,201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