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你好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两边开着迎春花,背后却是一片断井残垣。前方有一位老者正踽踽独行。
  我追上前问:“这是哪里?”他笑而不答。
  我又问:“您可是周公?”他略皱眉头。此时我方看清他的面貌,高高凸起的额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我心下忐忑,不敢再说话,便跟在后面走,一直走到路的尽头,天边泛着青红。
  “内心迷茫才会想见周公。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他说。
其他文献
从上古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装就不仅仅具有御寒蔽体的实用功能,还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礼制意义。进入封建社会后,服饰更是成为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正所谓“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贾谊《新书·服疑》)。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服饰便是这种等级制度最直观、最强烈的外在反映,服饰是流动着的制度,用来体现君臣官民及上下等级之间严格的尊卑貴贱关系,使人
期刊
由于爱好收藏,难免经常出入于各地的拍卖会。  咱们京城的拍卖会,拍品不一定是最好的,影响不一定是最广的,赝品不一定是最少的,但是,排场绝对是最大的。场地包五星级酒店,拍卖厅能坐几百人,一次拍卖的图录就有十来本,全是高档铜版纸印刷。原来我觉得拍卖会理应都是这样的,可到发达国家转了一圈,发现其实不一样。  发达国家的拍卖会其实都很简朴,比如伦敦佳士得,拍卖厅里只是一行行摆上简单的折叠椅。拍卖师的木头台
期刊
池宫城晃早年是日本《朝日新闻》社的一名摄影记者。从1984年起,他一直从事对中国东北的摄影工作,最终于1988年出版了《旧满洲写真集》。  池宫城晃的父母早年曾在中国东北居住。从父母口中,池宫城晃曾无数次听到过张学良这个名字。1988年3月,当他看到日本《每日新闻》刊登的《张学良台湾健在》之内容后,面对自己四年来辛苦工作的成果——《旧满洲写真集》,他内心忽然觉得缺了点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
期刊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是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叶,盛于晚唐,衰落于五代。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和诗
期刊
近日,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基引起广泛热议。它们收藏于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去年12月,该博物馆与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达成协议条款,黄怒波将为该博物馆修缮中国艺术藏品展位计划提供一半的预算资金,共捐资160万美元(约合970万元人民币)。作为回报,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基将于今年9月被送回中国,并放置于黄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  7根柱基均高约1米,保存相对完好。它们原本位
期刊
春暖花开,各种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展览会纷至沓来。工艺美术师们也到了“忙碌”的时候,忙着创作,忙着展会,忙着销售……他们中,有的单打独斗,既是创作者也是销售者;有的团队合作,却也感叹时间不够。怎么办?不妨找个经纪人。
期刊
3月13日,一个名为“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苏活区克罗斯比街酒店举行。这个备受各界瞩目的论坛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CAA)与美国Artnet全球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将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国际间艺术对话活动,来自全球艺术市场领域的权威人士将共同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国际艺术市场的互动和交流。据悉,这是中拍协主办的“国际论坛”首度移师海外。  此前
期刊
现象一:时间不够用  受访人:王朝阳(当代翡翠雕刻师)  花费两年时间创作的一组8件“花之梦”系列翡翠雕刻作品,终于接近尾声,但王朝阳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创作的脚步,他已经将下一个主题方向定在了环保题材。这对于如今依旧是传统题材为主的玉雕翡翠而言,环保这样的现代题材更需要他花费更多的时间构思与设计。  这个时间成本中,并未将寻找合适原材料的时间计算在内,现在王朝阳手上的原料都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积攒而来
期刊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2013北京拍卖季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和同期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12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数据和现象。其中,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最为引人注目。人们不禁想问,作为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中心,北京究竟距离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还有多远?  实力:内地最具国际范儿  “北京地区2012年度成交额达到193.2亿元人民币
期刊
女性鉴藏家少,杰出女性鉴藏家更少。郭良蕙乃特出头地者。  郭良蕙(1926年至2013年),河南开封人,台湾著名女作家。可是我从未读过郭良蕙的小说和散文,我只知道她是一位古物鉴赏家、收藏家,长年奔波于欧美各大拍卖行,撰写拍卖行情分析及古物鉴评文章。由于郭良蕙具有优质的文学创作功底,她的拍卖评论不只是罗列干巴巴的数据,而是稍带着描绘异国风光地理人情,女性细腻敏感的笔调温软了真拼硬打的拍卖竞争。  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