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这是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这种“不对接”现实已经成为妨碍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关键词]新闻教育 瓶颈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
媒介产业被视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暴利产业,传媒业丰厚的收入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吸引着大批的学生选择并报考了新闻传媒相关的专业,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需求的扩大推进着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新闻教育呈现出持续升温和超常发展的样态。“目前全国设立新闻院系的大学已经达到300多所,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点达到661家,在校学生远远超过10万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作了这样的推算:“661个新闻学类专业点以每年招收50人计算(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本科四年共招收200人。661个专业点乘以200就是13220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将为33050人。而全国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按照正常的推理,每年3万3千多的毕业人数不仅能极大的满足媒体的需求而且还会出现人才的盈余,然而事实是媒体依然叫苦“人才之短缺”。问题何在呢?很显然,新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媒体所需,但在质量上却未能满足媒体的需求。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教育出现了问题,新闻教育和媒介入口出现了“不对接”。新闻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这是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这种“不对接”现实已经成为妨碍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瓶颈之一:新闻教育专业设置上与媒体现实需求的“不对接”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市场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媒介数量和品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国现有报纸2200多家,刊物8000多家,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近20家媒介集团。新闻媒体的结构从垂直的单一党报结构走向多品种多层次媒体结构:而且媒体专业化趋势日益凸显。一些经济类媒体大显身手:全国的媒介结构由原来以报业为主的格局,今已形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齐头并进、平分秋色的局面,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但是考察全国的新闻院系设置,绝大多数的专业设立还停留在“报纸为王”“综合为上”的时代。国内一些成熟的新闻院系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上,都过于侧重新闻专业,而忽略后起的广播电视、广告、编辑出版以及网络媒体专业。新闻专业与广播电视、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招生比例是3:1:1:1。这一招生比例恰恰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形成的是反比,一方面新闻专业超常发展,而另一方面“近3-5年内,我国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是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的这种源于“传统”的偏向必然导致大批“报纸用不完、电视不愿用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出现。此种教育投入下出现的大量新闻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后必然要造成了媒介人才的表面“冗余”和实际“短缺”的状况。
举例来说,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许多新闻媒体希望新闻院校能为他们多培养不仅懂新闻业务还能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但是,实际情况是:自建国以来,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的是记者和编辑,对经理部门所需要的人才却被长期忽视了。几乎没有一个新闻院校设置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既然新闻院系不能满足媒体在这方面的需求,媒体只能另辟人才蹊径《经济日报》在2001年招进了6名大学生,但是6人中有一半是不是学新闻的。
因此,当前的新闻院校亟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当前媒介市场的发展,适时调整相关的专业设置,有计划的逐步缩减市场就业呈现萎缩状态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同时将教育师资和培养力量转向一些媒体市场需求较强的专业,比如网络媒体、编辑出版、媒介经营管理等专业,以此来消除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巨大落差。
瓶颈之二: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媒体需求的“不对接”
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在广东调研时,广州、深圳等地的主要媒体在谈及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时,意见基本一致:需要复合型人才。
近两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访问了40个新闻单位,大多数单位也表示一般的采编人员已经饱和,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一来就能马上顶用的高质量人才:需要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当前的新闻教育以及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资料显示“从全国范围看,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新闻专业背景并没有为他们在媒体求职中增加砝码。”一些媒体甚至提出。今后几年将不再引进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原因就在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因此,改革陈旧的、老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媒体实际需要培养新闻人才是当前新闻教育亟需在各环节不断去推进和反复强调的理念。对“复合型”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认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等四方面素养,以及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和创造才能。
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包含立体性、高能型、多面性三层含义,其中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毕业生的看家本领,是毕业生是否胜任新闻工作的一个标尺。因此作为培养新闻从业人才的高校必须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闻采访写作技能方面的课程,强化新闻写作实践,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体开展实战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记者的整个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与此同时。既然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不妨大幅度增设实践需要、有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宽及综合素质增强的课程,如经济、政治、法律、经营管理及网络、公关、广告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不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跨专业、跨学院去选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保证了总的专业基础教育,又能保证特长之突出,充分体现“一专多能”、“因材施教”的培养思路,自然可以满足媒体的人才需求。
不同高校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思路,制定合适的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国际性、实践性、基础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则更加突出其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络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的培养特色。
瓶颈之三:新闻教育承担者与新闻业态实际的“不对接”
当前新闻教育的偏差和缺失在于,新闻院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抹煞了新闻学作为实践学科和职业教育的存在意义,过于强调对空洞理论和教条理念的传授。而忽略了 对实践环节在本质上的强调和把握。以往谈到了新闻教育的实践环节,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强调自己所在的院系如何和地方媒体合作,设立实习基地等等。但是,强调“实践”办学理念不应该局限于我们对于新闻院系学生实习的重视,还应该在新闻教育者身上有所体现。
以新闻院校的师资来源为例,我们知道国外新闻教育界聘用教师一般更看中的是应聘者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和过去发表过的报道所获的新闻奖项,而不是所谓的博士学位。以此来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不难发现国内诸多新闻传播院系在高学历下师资队伍的赢弱:目前高校从事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部分是新闻专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很少有曾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实践第一线积累过丰富经验的编辑、记者。应该说高校新闻教师对当前各类媒体的业态现实缺乏了解,为学生讲授应用型新闻课程时就无法结合采访、编辑过程中的鲜活事例“传道授业”。
当前一些新闻院校为了弥补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纷纷采取了在新闻业界聘任兼职教师的方法。根据各大学2005年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有教师全职教师40人,兼职教师16人,全职教师占据教师队伍68.97%;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现有全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120人,全职教师占据教师队伍的20.83%。这样一组数据恰恰反映了中美新闻教育者与新闻实践的距离以及对新闻业界的熟悉程度。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闻院系在采取各种方法弥补新闻教育者自身距离实践太远的问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施了青年教师轮换到媒体锻炼的师资培育计划。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做法也很值得借鉴,他们拿出10门左右的课程到媒体去招标,让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记者编辑到学院兼课。在记者编辑到学院兼课时,学院有关课程的主讲教师则到媒体兼职,师资实行双向流动。
教育应该紧随时代,作为“社会最敏感神经”培养者的新闻教育更应该依据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办学主张和治学理念。美国教育界认为“在新闻消费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新闻学院应当最大限度地探寻新闻职业的技术、知识、艺术和新闻工作者的表达能力,并使新闻机构尽可能更完美、更深入、更有趣味地给公众提供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事件的信息。……新闻专业学院应当承担起帮助他们的职责,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理念的培养,使新闻工作者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大卫·卡拉特尔所说,新闻教育者承担着未来新闻业引导者的角色,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不断致力于改正和提高。所以国内新闻院校只有创造性地设置新的专业和开发新课程。不断地贴近新闻实践来更好的适应该专业市场的快速变化,才可能最终完成新闻教育和新闻媒介入口的最终对接。这不仅是对中国新闻业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社会和谐、有序的健康发展负责。
[关键词]新闻教育 瓶颈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
媒介产业被视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暴利产业,传媒业丰厚的收入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吸引着大批的学生选择并报考了新闻传媒相关的专业,新闻媒体对新闻人才需求的扩大推进着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新闻教育呈现出持续升温和超常发展的样态。“目前全国设立新闻院系的大学已经达到300多所,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点达到661家,在校学生远远超过10万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作了这样的推算:“661个新闻学类专业点以每年招收50人计算(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本科四年共招收200人。661个专业点乘以200就是13220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将为33050人。而全国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供大于求是显而易见的。”按照正常的推理,每年3万3千多的毕业人数不仅能极大的满足媒体的需求而且还会出现人才的盈余,然而事实是媒体依然叫苦“人才之短缺”。问题何在呢?很显然,新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媒体所需,但在质量上却未能满足媒体的需求。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教育出现了问题,新闻教育和媒介入口出现了“不对接”。新闻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这是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这种“不对接”现实已经成为妨碍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瓶颈之一:新闻教育专业设置上与媒体现实需求的“不对接”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市场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媒介数量和品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国现有报纸2200多家,刊物8000多家,电台电视台3000多家,近20家媒介集团。新闻媒体的结构从垂直的单一党报结构走向多品种多层次媒体结构:而且媒体专业化趋势日益凸显。一些经济类媒体大显身手:全国的媒介结构由原来以报业为主的格局,今已形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齐头并进、平分秋色的局面,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但是考察全国的新闻院系设置,绝大多数的专业设立还停留在“报纸为王”“综合为上”的时代。国内一些成熟的新闻院系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上,都过于侧重新闻专业,而忽略后起的广播电视、广告、编辑出版以及网络媒体专业。新闻专业与广播电视、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招生比例是3:1:1:1。这一招生比例恰恰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形成的是反比,一方面新闻专业超常发展,而另一方面“近3-5年内,我国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是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的这种源于“传统”的偏向必然导致大批“报纸用不完、电视不愿用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出现。此种教育投入下出现的大量新闻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后必然要造成了媒介人才的表面“冗余”和实际“短缺”的状况。
举例来说,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许多新闻媒体希望新闻院校能为他们多培养不仅懂新闻业务还能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但是,实际情况是:自建国以来,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的是记者和编辑,对经理部门所需要的人才却被长期忽视了。几乎没有一个新闻院校设置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既然新闻院系不能满足媒体在这方面的需求,媒体只能另辟人才蹊径《经济日报》在2001年招进了6名大学生,但是6人中有一半是不是学新闻的。
因此,当前的新闻院校亟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当前媒介市场的发展,适时调整相关的专业设置,有计划的逐步缩减市场就业呈现萎缩状态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同时将教育师资和培养力量转向一些媒体市场需求较强的专业,比如网络媒体、编辑出版、媒介经营管理等专业,以此来消除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巨大落差。
瓶颈之二: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媒体需求的“不对接”
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在广东调研时,广州、深圳等地的主要媒体在谈及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时,意见基本一致:需要复合型人才。
近两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访问了40个新闻单位,大多数单位也表示一般的采编人员已经饱和,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一来就能马上顶用的高质量人才:需要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当前的新闻教育以及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资料显示“从全国范围看,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新闻专业背景并没有为他们在媒体求职中增加砝码。”一些媒体甚至提出。今后几年将不再引进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原因就在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因此,改革陈旧的、老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媒体实际需要培养新闻人才是当前新闻教育亟需在各环节不断去推进和反复强调的理念。对“复合型”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认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等四方面素养,以及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和创造才能。
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包含立体性、高能型、多面性三层含义,其中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毕业生的看家本领,是毕业生是否胜任新闻工作的一个标尺。因此作为培养新闻从业人才的高校必须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闻采访写作技能方面的课程,强化新闻写作实践,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体开展实战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记者的整个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与此同时。既然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不妨大幅度增设实践需要、有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宽及综合素质增强的课程,如经济、政治、法律、经营管理及网络、公关、广告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不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跨专业、跨学院去选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保证了总的专业基础教育,又能保证特长之突出,充分体现“一专多能”、“因材施教”的培养思路,自然可以满足媒体的人才需求。
不同高校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思路,制定合适的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国际性、实践性、基础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则更加突出其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络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的培养特色。
瓶颈之三:新闻教育承担者与新闻业态实际的“不对接”
当前新闻教育的偏差和缺失在于,新闻院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抹煞了新闻学作为实践学科和职业教育的存在意义,过于强调对空洞理论和教条理念的传授。而忽略了 对实践环节在本质上的强调和把握。以往谈到了新闻教育的实践环节,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强调自己所在的院系如何和地方媒体合作,设立实习基地等等。但是,强调“实践”办学理念不应该局限于我们对于新闻院系学生实习的重视,还应该在新闻教育者身上有所体现。
以新闻院校的师资来源为例,我们知道国外新闻教育界聘用教师一般更看中的是应聘者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和过去发表过的报道所获的新闻奖项,而不是所谓的博士学位。以此来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不难发现国内诸多新闻传播院系在高学历下师资队伍的赢弱:目前高校从事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部分是新闻专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很少有曾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实践第一线积累过丰富经验的编辑、记者。应该说高校新闻教师对当前各类媒体的业态现实缺乏了解,为学生讲授应用型新闻课程时就无法结合采访、编辑过程中的鲜活事例“传道授业”。
当前一些新闻院校为了弥补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纷纷采取了在新闻业界聘任兼职教师的方法。根据各大学2005年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有教师全职教师40人,兼职教师16人,全职教师占据教师队伍68.97%;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现有全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120人,全职教师占据教师队伍的20.83%。这样一组数据恰恰反映了中美新闻教育者与新闻实践的距离以及对新闻业界的熟悉程度。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闻院系在采取各种方法弥补新闻教育者自身距离实践太远的问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施了青年教师轮换到媒体锻炼的师资培育计划。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做法也很值得借鉴,他们拿出10门左右的课程到媒体去招标,让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记者编辑到学院兼课。在记者编辑到学院兼课时,学院有关课程的主讲教师则到媒体兼职,师资实行双向流动。
教育应该紧随时代,作为“社会最敏感神经”培养者的新闻教育更应该依据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办学主张和治学理念。美国教育界认为“在新闻消费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新闻学院应当最大限度地探寻新闻职业的技术、知识、艺术和新闻工作者的表达能力,并使新闻机构尽可能更完美、更深入、更有趣味地给公众提供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事件的信息。……新闻专业学院应当承担起帮助他们的职责,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理念的培养,使新闻工作者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大卫·卡拉特尔所说,新闻教育者承担着未来新闻业引导者的角色,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不断致力于改正和提高。所以国内新闻院校只有创造性地设置新的专业和开发新课程。不断地贴近新闻实践来更好的适应该专业市场的快速变化,才可能最终完成新闻教育和新闻媒介入口的最终对接。这不仅是对中国新闻业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社会和谐、有序的健康发展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