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码头庄油田庄2块1995年正式投入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01年完善注采井网意见的指导下,逐年分批进行调整。2010年实施了以E1f23层系井网完善为重点的开发调整,并兼顾E1f11.2层系水淹状况认识。由于剩余油分布复杂,投产新井未达到预期目的。庄2块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井网相对完善,水驱控制程度均较高,新井钻遇显示:受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影响,不同区域砂体水淹状况差异较大、剩余油分布复杂;因此重新认识油水运动规律,量化剩余油分布非常必要。
关键词:油水运动规律 水淹特征 剩余油分布 潜力分析
一、影响庄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储层的沉积相态控制着储层的岩性,并与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非均质性,而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又主导着注入水在油藏中的流动,从而控制着剩余油分布。此外,具有注采井数比,注采井距及井网完善程度的注采系统是决定水淹程度的工程因素。除了地质和工程的两大主控因素外,天然裂缝、人工压裂缝、沉积韵律和夹层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庄2块的剩余油分布状况。
二、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油田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庄2块E1f11 ,E1f12 ,E1f23层系的平面矛盾以沉积微相决定的平面非均质性为主,同时又与注水井网不完善和水平分布的裂缝有关。
1.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
庄2块含油砂体主要存在分流河道、河口坝、滩坝砂体、前缘席状砂体、溢岸砂体等主要微相。各砂体按各种微相分布范围,可分为河道型、过渡型和前缘席状砂型三种微相砂体。其中分流河道动用最好,河口坝其次,前缘席状砂最差。
分流河道砂体物性好,特别是河道中心易于水淹,但内部非均质性强,砂体纵向动用不均衡。河道型砂体主要有E1f11-4(2,3)、E1f12-4,5。例如位于构造中高部位的庄2-55井组,井组砂体位于分下分流河道入口处,物性好,水动力强,井组平均动液面556m,含水达82.6%,表明注水受效区域经长期水洗已水淹。
河口坝砂体具单韵律和多韵律结构,总体表现为反韵律特征,砂体上部先水淹。过渡型砂体有E1f11-2 、E1f11-3、E1f23-1(2)。位于腰部位河口坝E1f11-4砂体的物性较差,注水几乎不见效,庄2-2、2-11井动液面接近泵口,液量呈下滑趋势,水驱油效果差。
前缘席状砂总体上表现为反粒序和块状粒序,总体上水淹较弱。前缘席状砂体有E1f11-1、E1f12-2,3,6 、E1f23-2。如构造西部庄2-60井组,包括庄2-21, 2-9, 2-45, 2-49, 2-29, 2-15井,其中庄2-21井动液面1600米,日产油0.7t,含水84.1%,庄2-49井动液面为1270米,日产油0.6t,含水93.9%,由于井组砂体是前缘席状砂,物性差,注水受效不明显,井组平均动液面很低。
2.地质微构造的影响
微构造可分为三类:正向微构造,指砂层相对上凸部分,包括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小断鼻构造;负相微型构造,指砂层相对下凹部分,包括小低点,小沟槽,小断沟,小向斜等;斜面微型构造,指砂层正向倾斜部分,常位于正、负向微型构造之间,也可单独存在,还有一种小阶地也属于此类。
微构造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依据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在某一流速下,随地层倾角的增加,油被驱向上的注水动态就会得到改善,但若被驱向下,其驱动效率则降低,也就是说,高部位注水,低部位采油,油井见水快,含水上升快,驱油效率低。
庄2块砂体微构造以小鼻状和小沟槽居多。如庄2-33井E1f23-1砂体处于小沟槽注水,庄2-34井则在小鼻状采油,该井已累产5.68×104t,目前仍保持3.0t/d的产油水平,含水83.8%。庄2-42井处于E1f23-1砂体处于小鼻状注水,庄2-25井则在小沟槽采油,该井于06年补开E1f23生产,补层前后,液量增加了10t/d,油量基本没有增加,证明已严重水淹。
三、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庄2块纵向非均质性导致层间矛盾突出,通过垂直裂缝研究,分析纵向剩余油分布。
1.层间非均质性影响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层间非均质和沉积微相的不同,高渗主力层主吸,导致高渗层水淹严重,低渗层或非主力层不出力,因此大段合采井中低渗层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对多口井的吸水剖面显示,吸水差异大,水驱动用程度差,纵向上各砂体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8的占55.6%,突进系数大于2的占88.9%,渗透率级差都在4以上。就层间来看,3套层系变异系数都在0.83以上,突进系数都在3.44以上,级差都在40.42以上。
2.垂直裂缝沟通干扰影响
主要表现在E1f23与E1f11之间隔层较薄,E1f23生产井压裂后沟通E1f11油层同时出力,层系互窜,导致E1f11无井生产区域也出现水淹。庄2-62井2011年3月上返E1f23压裂后,一直处于高能量、高含水状态,分析认为该井E1f23/4号层距离该井E1f11/5号层(水淹层)仅4.4m,隔层较薄,压裂时将下部水淹层压窜,且下部E1f11层系生产层距离庄2-55井较近,井距140m,庄2-55井吸水剖面显示E1f11-1、2砂体强吸水。
四、厚油层剩余油分布
1.砂体韵律影响
沉积微相的性质不仅在平面上决定水淹分布,又可在纵向上决定韵律。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因其不同的粒序组合而在纵向上控制水淹强弱。砂体主要以复合韵律为主,其中反、正复合韵律较多,其次是正韵律,前者表现为砂体中部最先水淹,后者表现为下部易于水淹,两者均是上部剩余油富集。
2.夹层分布影响
夹层是单砂体内的非有效层,主要表现为物性差。定义庄2断块隔夹层物性上限是:渗透率为(3-3.8)×10-3μm2,孔隙度是12.5~13.1%。
根据夹层定义,庄2断块夹层较发育,在各砂体中均存在,尤以E1f11-4砂体最发育,几乎全区存在,夹层厚度最大3.2m,夹层数最多3个,具有一定连续性。其余砂体也发育有夹层,但侧向连续性差。夹层发育也与沉积微相有关,庄2块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发育,其次为河口坝与滨浅湖砂坝砂体,席状砂相对发育较少。
夹层分布影响剩余油分布,在夹层发育地区或砂体,由于夹层的遮挡,注入水波及不到,形成绕流,这些区域常形成层内剩余油。
庄2-11井E1f11-4/11号层电測解释有效厚度10.2m,但相邻注水井庄2-31、2-48井E1f11-4砂体夹层发育较多,吸水剖面E1f11-4砂体均不吸水,导致庄2-11井注水几乎不受效。
五、潜力分析
庄2块储层非均质严重,注水采收率较低,提高采收率有很大潜力。剩余油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格局,通过深化油藏描述以及准确量化剩余油的分布,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
作者简介:毛超琪(1983-),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动态管理工作。
关键词:油水运动规律 水淹特征 剩余油分布 潜力分析
一、影响庄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储层的沉积相态控制着储层的岩性,并与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非均质性,而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又主导着注入水在油藏中的流动,从而控制着剩余油分布。此外,具有注采井数比,注采井距及井网完善程度的注采系统是决定水淹程度的工程因素。除了地质和工程的两大主控因素外,天然裂缝、人工压裂缝、沉积韵律和夹层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庄2块的剩余油分布状况。
二、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油田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庄2块E1f11 ,E1f12 ,E1f23层系的平面矛盾以沉积微相决定的平面非均质性为主,同时又与注水井网不完善和水平分布的裂缝有关。
1.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
庄2块含油砂体主要存在分流河道、河口坝、滩坝砂体、前缘席状砂体、溢岸砂体等主要微相。各砂体按各种微相分布范围,可分为河道型、过渡型和前缘席状砂型三种微相砂体。其中分流河道动用最好,河口坝其次,前缘席状砂最差。
分流河道砂体物性好,特别是河道中心易于水淹,但内部非均质性强,砂体纵向动用不均衡。河道型砂体主要有E1f11-4(2,3)、E1f12-4,5。例如位于构造中高部位的庄2-55井组,井组砂体位于分下分流河道入口处,物性好,水动力强,井组平均动液面556m,含水达82.6%,表明注水受效区域经长期水洗已水淹。
河口坝砂体具单韵律和多韵律结构,总体表现为反韵律特征,砂体上部先水淹。过渡型砂体有E1f11-2 、E1f11-3、E1f23-1(2)。位于腰部位河口坝E1f11-4砂体的物性较差,注水几乎不见效,庄2-2、2-11井动液面接近泵口,液量呈下滑趋势,水驱油效果差。
前缘席状砂总体上表现为反粒序和块状粒序,总体上水淹较弱。前缘席状砂体有E1f11-1、E1f12-2,3,6 、E1f23-2。如构造西部庄2-60井组,包括庄2-21, 2-9, 2-45, 2-49, 2-29, 2-15井,其中庄2-21井动液面1600米,日产油0.7t,含水84.1%,庄2-49井动液面为1270米,日产油0.6t,含水93.9%,由于井组砂体是前缘席状砂,物性差,注水受效不明显,井组平均动液面很低。
2.地质微构造的影响
微构造可分为三类:正向微构造,指砂层相对上凸部分,包括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小断鼻构造;负相微型构造,指砂层相对下凹部分,包括小低点,小沟槽,小断沟,小向斜等;斜面微型构造,指砂层正向倾斜部分,常位于正、负向微型构造之间,也可单独存在,还有一种小阶地也属于此类。
微构造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依据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在某一流速下,随地层倾角的增加,油被驱向上的注水动态就会得到改善,但若被驱向下,其驱动效率则降低,也就是说,高部位注水,低部位采油,油井见水快,含水上升快,驱油效率低。
庄2块砂体微构造以小鼻状和小沟槽居多。如庄2-33井E1f23-1砂体处于小沟槽注水,庄2-34井则在小鼻状采油,该井已累产5.68×104t,目前仍保持3.0t/d的产油水平,含水83.8%。庄2-42井处于E1f23-1砂体处于小鼻状注水,庄2-25井则在小沟槽采油,该井于06年补开E1f23生产,补层前后,液量增加了10t/d,油量基本没有增加,证明已严重水淹。
三、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庄2块纵向非均质性导致层间矛盾突出,通过垂直裂缝研究,分析纵向剩余油分布。
1.层间非均质性影响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层间非均质和沉积微相的不同,高渗主力层主吸,导致高渗层水淹严重,低渗层或非主力层不出力,因此大段合采井中低渗层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对多口井的吸水剖面显示,吸水差异大,水驱动用程度差,纵向上各砂体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8的占55.6%,突进系数大于2的占88.9%,渗透率级差都在4以上。就层间来看,3套层系变异系数都在0.83以上,突进系数都在3.44以上,级差都在40.42以上。
2.垂直裂缝沟通干扰影响
主要表现在E1f23与E1f11之间隔层较薄,E1f23生产井压裂后沟通E1f11油层同时出力,层系互窜,导致E1f11无井生产区域也出现水淹。庄2-62井2011年3月上返E1f23压裂后,一直处于高能量、高含水状态,分析认为该井E1f23/4号层距离该井E1f11/5号层(水淹层)仅4.4m,隔层较薄,压裂时将下部水淹层压窜,且下部E1f11层系生产层距离庄2-55井较近,井距140m,庄2-55井吸水剖面显示E1f11-1、2砂体强吸水。
四、厚油层剩余油分布
1.砂体韵律影响
沉积微相的性质不仅在平面上决定水淹分布,又可在纵向上决定韵律。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因其不同的粒序组合而在纵向上控制水淹强弱。砂体主要以复合韵律为主,其中反、正复合韵律较多,其次是正韵律,前者表现为砂体中部最先水淹,后者表现为下部易于水淹,两者均是上部剩余油富集。
2.夹层分布影响
夹层是单砂体内的非有效层,主要表现为物性差。定义庄2断块隔夹层物性上限是:渗透率为(3-3.8)×10-3μm2,孔隙度是12.5~13.1%。
根据夹层定义,庄2断块夹层较发育,在各砂体中均存在,尤以E1f11-4砂体最发育,几乎全区存在,夹层厚度最大3.2m,夹层数最多3个,具有一定连续性。其余砂体也发育有夹层,但侧向连续性差。夹层发育也与沉积微相有关,庄2块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发育,其次为河口坝与滨浅湖砂坝砂体,席状砂相对发育较少。
夹层分布影响剩余油分布,在夹层发育地区或砂体,由于夹层的遮挡,注入水波及不到,形成绕流,这些区域常形成层内剩余油。
庄2-11井E1f11-4/11号层电測解释有效厚度10.2m,但相邻注水井庄2-31、2-48井E1f11-4砂体夹层发育较多,吸水剖面E1f11-4砂体均不吸水,导致庄2-11井注水几乎不受效。
五、潜力分析
庄2块储层非均质严重,注水采收率较低,提高采收率有很大潜力。剩余油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格局,通过深化油藏描述以及准确量化剩余油的分布,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
作者简介:毛超琪(1983-),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动态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