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和网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应运而生,即网络问政。在日渐增多的网络问政事件中,借助网络平台发表的各种言论在网络问政事件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陕西表哥事件”作为案例,以网络媒体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具体探析在网络问政事件中网络新闻评论的作用。通过案例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问政事件中具有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舆论走向推动事件发展,实行舆论监督促进社会民主。除此之外,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问政事件中日益凸显的的负面作用也不能被忽视。
关键词 网络问政 网络新闻评论 作用 陕西表哥事件
一、引言
近年来,与“陕西表哥” 类似的媒体事件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中国网络舆论日渐发挥重要作用。“陕西表哥事件”被报道和关注,一方面体现的是网络时代政治“透明化”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体现的是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双重助力促使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的出现,即网络问政。但目前我国有关网络问政事件的传播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不充分,关于网络新闻评论在此类事件中的作用的研究还比较欠缺。“陕西表哥事件”可谓网络问政事件的典型代表,本文拟以此事件为例,以网络媒体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具体探析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问政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二、网络问政及网络新闻评论的含义
所谓网络问政,一是提问,公众个体或群体向社会或党政部门及其领导人,基于互联网提出或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过问,即党政及其领导人,通过互联网问政于民,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接受监督。从一般的政民互动,到一些公共舆论事件、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应对及管理,都可以归于网络问政范畴。本文所提到的网络问政主要针对该定义中的第一层意思。
同时由于所统计的新闻评论中绝大部分转载自传统媒体,故本文中“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直接发表或者被网络转载,以新近发生的事件和现象为对象的新闻评论”,排除BBS上的发帖、微博等不具有严格新闻文体特征的评论形式。
三、研究设计
(一)事件回顾
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事故,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不合时宜的微笑激起网民的愤怒。随后,对杨达才的搜索焦点转向其佩戴的腕表,这位微笑官员被网友们戏称为“表哥”。2012年9月21日,陕西省纪委对外发布称,杨达才被撤职。这起持续了27天的网络事件最初由网友@Jade Cong 在微博中曝出,在网民的巨大舆论压力下几经周折杨达才最终被革职,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问政事件。
(二)本文资料数据来源
为使研究具有说服力,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选取2012年一则网络问政事件“陕西表哥事件”为例进行阐述。文章将国内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新浪网下属“新闻中心”子栏目作为统计蓝本,以“陕西表哥杨达才”为关键词,以2012年8月26日至2012年10月31日为时间限制进行检索,开展对网络问政事件中网络新闻评论作用的统计分析与研究。考虑到较大的样本量及网络新闻评论较高的重复转发率,本文回避了逐一内容分析的方法,而是根据统计按照研究的所有媒体被引用次数的多少着重于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闻评论进行阐发。
笔者在新浪网“新闻中心”以“陕西表哥杨达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到相关报道399篇,其中消息240篇,评论154篇,图片新闻5篇(图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按照100%的比例算,评论占了总数的38%。
本文拟分析的这些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来自52家新闻媒体,其中网络媒体15家,传统纸质媒体37家,可以看出,虽然网络新闻评论是以网络为平台,但传统媒体依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笔者就所统计的52家新闻媒体被转载的新闻评论数量进行了统计,被转载数量排前十五位的媒体及其被转载的评论数量如图2所示。
四、网络新闻评论在该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一)引导舆论走向推动事件发展
网络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优势在于,它把以往传媒的发言权部分移交到受众手中,形成了“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的良性循环。如果运用得当这种良性循环在网络问政事件中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1、网络新闻评论作为议程设置者通过评论基调引导舆论走向。
新闻报道不一定深入人心但新闻评论会使事件深入人心。随着事件由“微笑门”发展到“名表门”,事件从网民对死去同胞的同情转向对官员腐败的敏感和愤怒。这时的评论更多的是围绕着“反腐”展开,严格来说,这起网络问政事件也主要是从杨达才被查处佩戴名表开始的。
在统计的154篇网络新闻评论中,只有一篇来自《现代快报》的社论《能回应就是好事》[注释: 新浪新闻中心于2012年08月30日02:59转载自《现代快报》 http://news.sina.com.cn/o/2012-08-30/025925063084.shtml]明确立场“支持”杨达才。剩下所有言论都表现出对杨达才及其所在单位甚至包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声讨”和不满。这些言论设置了网民关注此次网络问政事件的议程,同时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言论通过或赞成或反對的评论基调反映着网民对事件的态度,在评论的“推波助澜”下,事件逐渐升温直到最终解决。
2、网络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场推动事件向前发展。
网络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场催生网络意见领袖,网民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下成为“乌合之众”,由此由网络意见领袖为代表的主流意见凸显,事件按照主流意见向前发展。
从对154篇评论的作者身份分析可以看出,评论者主要是教师、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士、网络传媒研究院研究员,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学历较高,在相关领域拥有一定威望,容易接触到网络,敢于和善于发表意见,这些人被称为意见领袖。这些网络界意见领袖对事件发表看法阐明立场后,便会引来众多网友的支持。于是,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立场被习惯性的认为是正确的,草根网民一部分出于对意见领袖的“崇拜”,另一部分出于本能的“附和”习性,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得到宣扬。当网络意见领袖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后,绝大数“附和型”网民便鼓起勇气开始发声,事件被迫朝着这种声音向前发展。 3、作为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反馈,网络新闻评论推动报道不断深化。
伴随着新闻报道出现的网络新闻评论必然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反馈从而推动新闻报道深化。从8月26日事件发生,到10月28日对于该事件的报道结束,每一条消息刊出后便会引起一阵评论浪潮,这些评论浪潮推动着事件不断向前发展。持续的27天中,该事件有6个发展节点,分别是8月29日,杨达才在新浪微访谈中与网友交流;8月30日,陕西省纪委对外称已经安排人员对杨达才进行调查;9月1日,湖北三峡大学在校生刘艳峰申请要求公开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9月3日晚,有网友称杨达才被“双规”;9月20日,陕西省纪委纪检室称针对杨达才的调查正在进行;9月20日下午,刘艳峰收到回复,称杨达才个人工资收入不属于陕西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9月21日,陕西省纪委对外发布称达才被撤职。
从统计来看(图3),事件在舆论的压力下向前推进。若消息发出后,没有受众的反馈事件便不会向前推进,那么杨达才是不是将被“处理”也会成为一个未知数。
(二)实行舆论监督促进社会民主
在现代化事业建设中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网络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种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崭露头角,显示了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舆论监督又分两个层次,反映舆论和监督舆论。
首先,网络新闻评论通过反映舆论来决定舆论要监督的对象。
所谓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公共事件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在网络问政事件中,反腐往往成为评论的“主旋律”,成为舆论监督和“声讨”的对象。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通过舆论监督制约腐败。
网络新闻评论通过监督舆论对象来实现舆论监督的过程和目的,而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决策民主化及防止和制约腐败。杨达才的被革职就是一次舆论监督下反腐的成功。从对评论议题的统计研究来看,议题主要是针对事件本身做出的评论和对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所展开的评论两大部分。针对事件本身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事件调查阶段,随着陕西政府对事件的回应和事件处理结果的公布,网络新闻评论集中火力转向对事件所涉及的深层次诸如公务员制度、反腐和民主的讨论上。
据统计,前期针对事件本身表明作者态度的评论占了评论总数大部分,直接围绕“腐败和民主”的新闻评约占评论总数的6.7%,杨达才的被革职离不开这些网络新闻评论的推动。在这种网络问政事件中,网络新闻评论更是将这种舆论监督促进民主的实践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网络问政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
五、总结和反思
网络问政事件中网络新闻评论虽然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实现反腐等政治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参与非法化、情绪化、欺骗化和失衡化也在网络问政发展过程中有所凸显。仇富和仇官心理是大部分网民的所既有的态度。这种心理使一部分网民在面对“陕西表哥事件”类网络事件时失去理智,似乎只有事件中涉及的官员落马才能“平息民憤”。同时,沉默的螺旋理论也论证了网民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因而会“随大流”,不管真假对错,只要绝大数人说是对的自己也就会加入其中,即使一开始会有所挣扎但最终仍会妥协。
面对网络问政事件,网络新闻评论应该致力于通过舆论促进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来推进政治民主化,诸如“表哥事件”恐怕只有加快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将官员的收入和消费都“晒”在阳光下,才能产生真正的反腐威慑力。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要在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坏境,抵制网络暴民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金兆,董亮.网络问政与政府门户网站发展[J].实践与应用,2010(3).
[2]罗实 杨俊君.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视域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以新浪网评论频道“新浪评论”为例[J].新闻知识,2011(8):87
[3]菅海霞 潘春雨.网络新闻评论”彰显巨大舆论力量[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5):64
[4]田大宪.网络新闻评论的结构性矛盾与消解[J].今传媒,2006(6).
[5]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
[6]宋依吟 张芳圆.对新闻评论舆论监督作用的实证研究——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185.
[7]王水兴.网络问政:本质、意义及实现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0(2).
[8]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12).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网络问政 网络新闻评论 作用 陕西表哥事件
一、引言
近年来,与“陕西表哥” 类似的媒体事件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中国网络舆论日渐发挥重要作用。“陕西表哥事件”被报道和关注,一方面体现的是网络时代政治“透明化”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体现的是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双重助力促使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的出现,即网络问政。但目前我国有关网络问政事件的传播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不充分,关于网络新闻评论在此类事件中的作用的研究还比较欠缺。“陕西表哥事件”可谓网络问政事件的典型代表,本文拟以此事件为例,以网络媒体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具体探析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问政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二、网络问政及网络新闻评论的含义
所谓网络问政,一是提问,公众个体或群体向社会或党政部门及其领导人,基于互联网提出或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过问,即党政及其领导人,通过互联网问政于民,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接受监督。从一般的政民互动,到一些公共舆论事件、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应对及管理,都可以归于网络问政范畴。本文所提到的网络问政主要针对该定义中的第一层意思。
同时由于所统计的新闻评论中绝大部分转载自传统媒体,故本文中“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直接发表或者被网络转载,以新近发生的事件和现象为对象的新闻评论”,排除BBS上的发帖、微博等不具有严格新闻文体特征的评论形式。
三、研究设计
(一)事件回顾
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事故,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不合时宜的微笑激起网民的愤怒。随后,对杨达才的搜索焦点转向其佩戴的腕表,这位微笑官员被网友们戏称为“表哥”。2012年9月21日,陕西省纪委对外发布称,杨达才被撤职。这起持续了27天的网络事件最初由网友@Jade Cong 在微博中曝出,在网民的巨大舆论压力下几经周折杨达才最终被革职,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问政事件。
(二)本文资料数据来源
为使研究具有说服力,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选取2012年一则网络问政事件“陕西表哥事件”为例进行阐述。文章将国内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新浪网下属“新闻中心”子栏目作为统计蓝本,以“陕西表哥杨达才”为关键词,以2012年8月26日至2012年10月31日为时间限制进行检索,开展对网络问政事件中网络新闻评论作用的统计分析与研究。考虑到较大的样本量及网络新闻评论较高的重复转发率,本文回避了逐一内容分析的方法,而是根据统计按照研究的所有媒体被引用次数的多少着重于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闻评论进行阐发。
笔者在新浪网“新闻中心”以“陕西表哥杨达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到相关报道399篇,其中消息240篇,评论154篇,图片新闻5篇(图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按照100%的比例算,评论占了总数的38%。
本文拟分析的这些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来自52家新闻媒体,其中网络媒体15家,传统纸质媒体37家,可以看出,虽然网络新闻评论是以网络为平台,但传统媒体依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笔者就所统计的52家新闻媒体被转载的新闻评论数量进行了统计,被转载数量排前十五位的媒体及其被转载的评论数量如图2所示。
四、网络新闻评论在该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一)引导舆论走向推动事件发展
网络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优势在于,它把以往传媒的发言权部分移交到受众手中,形成了“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的良性循环。如果运用得当这种良性循环在网络问政事件中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1、网络新闻评论作为议程设置者通过评论基调引导舆论走向。
新闻报道不一定深入人心但新闻评论会使事件深入人心。随着事件由“微笑门”发展到“名表门”,事件从网民对死去同胞的同情转向对官员腐败的敏感和愤怒。这时的评论更多的是围绕着“反腐”展开,严格来说,这起网络问政事件也主要是从杨达才被查处佩戴名表开始的。
在统计的154篇网络新闻评论中,只有一篇来自《现代快报》的社论《能回应就是好事》[注释: 新浪新闻中心于2012年08月30日02:59转载自《现代快报》 http://news.sina.com.cn/o/2012-08-30/025925063084.shtml]明确立场“支持”杨达才。剩下所有言论都表现出对杨达才及其所在单位甚至包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声讨”和不满。这些言论设置了网民关注此次网络问政事件的议程,同时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言论通过或赞成或反對的评论基调反映着网民对事件的态度,在评论的“推波助澜”下,事件逐渐升温直到最终解决。
2、网络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场推动事件向前发展。
网络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场催生网络意见领袖,网民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下成为“乌合之众”,由此由网络意见领袖为代表的主流意见凸显,事件按照主流意见向前发展。
从对154篇评论的作者身份分析可以看出,评论者主要是教师、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士、网络传媒研究院研究员,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学历较高,在相关领域拥有一定威望,容易接触到网络,敢于和善于发表意见,这些人被称为意见领袖。这些网络界意见领袖对事件发表看法阐明立场后,便会引来众多网友的支持。于是,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立场被习惯性的认为是正确的,草根网民一部分出于对意见领袖的“崇拜”,另一部分出于本能的“附和”习性,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得到宣扬。当网络意见领袖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后,绝大数“附和型”网民便鼓起勇气开始发声,事件被迫朝着这种声音向前发展。 3、作为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反馈,网络新闻评论推动报道不断深化。
伴随着新闻报道出现的网络新闻评论必然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反馈从而推动新闻报道深化。从8月26日事件发生,到10月28日对于该事件的报道结束,每一条消息刊出后便会引起一阵评论浪潮,这些评论浪潮推动着事件不断向前发展。持续的27天中,该事件有6个发展节点,分别是8月29日,杨达才在新浪微访谈中与网友交流;8月30日,陕西省纪委对外称已经安排人员对杨达才进行调查;9月1日,湖北三峡大学在校生刘艳峰申请要求公开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9月3日晚,有网友称杨达才被“双规”;9月20日,陕西省纪委纪检室称针对杨达才的调查正在进行;9月20日下午,刘艳峰收到回复,称杨达才个人工资收入不属于陕西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9月21日,陕西省纪委对外发布称达才被撤职。
从统计来看(图3),事件在舆论的压力下向前推进。若消息发出后,没有受众的反馈事件便不会向前推进,那么杨达才是不是将被“处理”也会成为一个未知数。
(二)实行舆论监督促进社会民主
在现代化事业建设中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网络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种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崭露头角,显示了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舆论监督又分两个层次,反映舆论和监督舆论。
首先,网络新闻评论通过反映舆论来决定舆论要监督的对象。
所谓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公共事件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在网络问政事件中,反腐往往成为评论的“主旋律”,成为舆论监督和“声讨”的对象。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通过舆论监督制约腐败。
网络新闻评论通过监督舆论对象来实现舆论监督的过程和目的,而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决策民主化及防止和制约腐败。杨达才的被革职就是一次舆论监督下反腐的成功。从对评论议题的统计研究来看,议题主要是针对事件本身做出的评论和对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所展开的评论两大部分。针对事件本身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事件调查阶段,随着陕西政府对事件的回应和事件处理结果的公布,网络新闻评论集中火力转向对事件所涉及的深层次诸如公务员制度、反腐和民主的讨论上。
据统计,前期针对事件本身表明作者态度的评论占了评论总数大部分,直接围绕“腐败和民主”的新闻评约占评论总数的6.7%,杨达才的被革职离不开这些网络新闻评论的推动。在这种网络问政事件中,网络新闻评论更是将这种舆论监督促进民主的实践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网络问政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
五、总结和反思
网络问政事件中网络新闻评论虽然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实现反腐等政治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参与非法化、情绪化、欺骗化和失衡化也在网络问政发展过程中有所凸显。仇富和仇官心理是大部分网民的所既有的态度。这种心理使一部分网民在面对“陕西表哥事件”类网络事件时失去理智,似乎只有事件中涉及的官员落马才能“平息民憤”。同时,沉默的螺旋理论也论证了网民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因而会“随大流”,不管真假对错,只要绝大数人说是对的自己也就会加入其中,即使一开始会有所挣扎但最终仍会妥协。
面对网络问政事件,网络新闻评论应该致力于通过舆论促进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来推进政治民主化,诸如“表哥事件”恐怕只有加快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将官员的收入和消费都“晒”在阳光下,才能产生真正的反腐威慑力。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要在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坏境,抵制网络暴民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金兆,董亮.网络问政与政府门户网站发展[J].实践与应用,2010(3).
[2]罗实 杨俊君.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视域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以新浪网评论频道“新浪评论”为例[J].新闻知识,2011(8):87
[3]菅海霞 潘春雨.网络新闻评论”彰显巨大舆论力量[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5):64
[4]田大宪.网络新闻评论的结构性矛盾与消解[J].今传媒,2006(6).
[5]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
[6]宋依吟 张芳圆.对新闻评论舆论监督作用的实证研究——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185.
[7]王水兴.网络问政:本质、意义及实现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0(2).
[8]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12).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