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聚合创新
注意历史与政治、地理学科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历史教学中若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聚合其他学科,将达到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例如在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时,我们首先从时间(即历史)来说,中国中央政府在历史上很早就在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他地区的管辖权: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疏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和疏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885年(清光绪11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暴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可见,聚合创新,会给人们许多精彩。
二、挖掘创新
挖掘教材中潜藏的信息,独辟蹊径,从新的角度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如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书中表格详细列出等级、名称和民族,但未标出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属于第几等人?这就需要挖掘创新:回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自唐以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下来,同汉、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互通婚姻的结果。在此,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的一些地区是当时一些发达的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长安等地;其次,与波斯人、阿拉伯人通婚的蒙古、畏兀儿决不是居住在边疆地区的那部分,而是进人中原、江南的那一部分。据此,可以推知:回族部分属于第四等,可见,挖掘创新让人们惊喜。
三、迁移创新
心理学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作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作用,通俗说,说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等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学如何才能适应知识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呢?一个很好的方法:迁移创新。例如学习世界史下册《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节,我们让学生对比分析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原因和情况后,引导他们讨论: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最后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迁移出答案:继续保持政局稳定;抓住机遇,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術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等等。可见迁移创新,会使历史教育本身变得灿烂无比。
四、发散创新
即从一基本史实生发开去,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到底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五、辨证创新
就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客观、发展地分析、认识历史,并能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讲到清朝前期对外关系中实行闭关锁国时,往往都认为闭关锁国阻碍了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世界市场,导致中国落后。如果结合十七、十八世纪的世界形势,欧洲殖民者对外扩张,并且开始侵扰中国这一现实可得出这样的新认识:清政府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还具有防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积极意义。这种认识,是从世界的整体性着眼,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联想、重组、推理等程序,辨证地开辟认识历史的新天地。
一、聚合创新
注意历史与政治、地理学科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历史教学中若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聚合其他学科,将达到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例如在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时,我们首先从时间(即历史)来说,中国中央政府在历史上很早就在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他地区的管辖权: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疏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和疏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885年(清光绪11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暴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可见,聚合创新,会给人们许多精彩。
二、挖掘创新
挖掘教材中潜藏的信息,独辟蹊径,从新的角度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如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书中表格详细列出等级、名称和民族,但未标出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属于第几等人?这就需要挖掘创新:回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自唐以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下来,同汉、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互通婚姻的结果。在此,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的一些地区是当时一些发达的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长安等地;其次,与波斯人、阿拉伯人通婚的蒙古、畏兀儿决不是居住在边疆地区的那部分,而是进人中原、江南的那一部分。据此,可以推知:回族部分属于第四等,可见,挖掘创新让人们惊喜。
三、迁移创新
心理学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作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作用,通俗说,说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等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学如何才能适应知识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呢?一个很好的方法:迁移创新。例如学习世界史下册《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节,我们让学生对比分析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原因和情况后,引导他们讨论: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最后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迁移出答案:继续保持政局稳定;抓住机遇,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術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等等。可见迁移创新,会使历史教育本身变得灿烂无比。
四、发散创新
即从一基本史实生发开去,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到底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五、辨证创新
就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客观、发展地分析、认识历史,并能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讲到清朝前期对外关系中实行闭关锁国时,往往都认为闭关锁国阻碍了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世界市场,导致中国落后。如果结合十七、十八世纪的世界形势,欧洲殖民者对外扩张,并且开始侵扰中国这一现实可得出这样的新认识:清政府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还具有防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积极意义。这种认识,是从世界的整体性着眼,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联想、重组、推理等程序,辨证地开辟认识历史的新天地。